冷 冰
(辽东学院 附属中专,辽宁 丹东 118005)
【文史新证】
高鹗诗歌思想内容探微
冷 冰①
(辽东学院 附属中专,辽宁 丹东 118005)
《红楼梦》补订者高鹗的诗歌,真实记录了他的悲喜交集的科举求仕历程,记录了他的思想情感,展现了高鹗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超越。在肯定高鹗诗歌内容及主题思想独特性的同时,通过对比也能看到他和同时代优秀诗人存在的差距。
高鹗;诗歌;主题思想;后四十回
除应邀补订《红楼梦》后四十回外,高鹗还另有诗词文章结集传世。就红学的开放性而言,推进包括高鹗生平事迹、诗文作品在内的全方位的研究,既是红学的新枝,也具有相当的自足性[1]137。尽管不属乾嘉文坛大家,高鹗的诗文仍有可观之处,颇具研究价值。本文的写作意图,将立足文本,联系生平事迹,深入解读高鹗的诗歌,展现其思想内容的独到与不足,为推进相关研究尽薄绵之力。
高鹗的诗歌真实记录他的生活和情感。科举考试,是每个封建时代读书人重要的生活内容。高鹗也不例外。从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考中进士,在迎来“大罗天上会群公”的荣耀之前,高鹗在科举之路上屡败屡战,经历了颇多痛苦,他的诗篇真实记录了这段岁月。“十年寒窗无人问”是高鹗青年时代生活的写照。他一面要为生活奔波,一面要准备应考。五律组诗《寒夜》第二首:
伏枕不成寐,北风寒近床。
乱鸡鸣独夜,斗鼠串空梁。
短烛灭还续,疏钟残更长。
壮怀漂泊尽,何必定殊方。[2]9
同题诗第一首中,高鹗已经感慨无法慰藉“已白头”的双亲。此首更写自己的潦倒清苦和自强不息:房间简陋寒冷,忘我勤奋苦读,直至夜深;期间颇有迷茫痛苦,不知这样寒冷凄清的日子何时结束。诗中他感慨 “壮怀漂泊尽,何必定殊方”,不肯放弃追求,可又觉理想又太遥远太渺茫。这正是高鹗彼时身心状况的写照。勤奋辛苦的努力,不一定立刻就会迎来成功。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26岁的高鹗已不止一次科考失利。怀着痛苦的心情,他写出了组诗《看放榜归感书》,其中第二首云:
激电流光逝水波,升沉可以坐消磨。
卞和玉璞谁重赏,管辂金钱事总讹。
茅屋佳人愁日暮,上清仙子爱高歌。
料应别有钧天曲,苏李归来费揣摩。[2]31
站在皇榜前,看别人金榜题名,叹自己名落孙山。抱膝吟哦扼腕叹息之后,终究仍要面对现实。高鹗感叹年华流逝,白发将生却功名无成,为无法更好奉养老母而深怀内疚。诗中毕现高鹗的痛苦:为什么才华不被人赏识,为什么所求总是事与愿违?现实中又经受一次落第的打击,迷茫之后,还要继续在别人的白眼中再去揣摩“钧天曲”。
作为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即使科考前让人忐忑的气氛,也压抑不住诗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月,经过多次考场挫折时年33岁的高鹗,又盼来一次考试。他写出了两首绝句《庚戌三月寓枕上闻风雨声》:
其一
二分春过无风雨,今日浓阴扫不开。
刚是客边头一夜,潇潇又作打窗来。
其二
作意多应为杏花,曲江少年属谁家。
懒人自笑关情甚,生怕泥沾择婿车。[2]36
刚安顿好,还来不及适应新环境,天就下雨了。别人眼中天公作美的一场及时雨,并没有唤起高鹗多少喜悦之情,因为他要集中精力应对科考,以实现金榜题名的梦想。科考前作此想的不会只他一个,但将能把这种痛苦于渴盼凝成诗歌,而又写得如此率真的,则并不多见。从中我们可窥见一颗渴求仕途成功又不无雅趣的诗心。
高鹗诗笔下的科举求仕,也并不都是痛苦迷茫。如下文的《小游仙》:
其一
闻到山中萼绿华,昨霄已驾七香车。
羊郎空负神仙骨,失却东风第一花。
其二
大罗天上会群公,偷饮流霞气似虹。
不道玉阶真个滑,致教臣朔笑儿童。[2]40
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恩科考试,饱经挫折的高鹗终于考中进士。这两首诗记录的,便是这年四月高鹗参加琼林宴的得意,及不小心滑倒后的解嘲。值得关注的是,科举题材并没随高鹗的中举而消失。后来,他任同考官时的《灯下阅卷作呈那绎堂诸同年》,以及他勉励弟子和后进的诗,都关涉科举。《灯下阅卷作呈那绎堂诸同年》一诗直接表现了高鹗科举考试判卷的态度:“品花深恐太匆匆,摘艳寻香午夜中。二十四番辛苦后,有人墙外怨东风。”清人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一文云:
嘉庆辛丑,京师大水,科场改九月。诗题“百川赴巨海”,乃谢康乐《拟建安七子·陈思王》一首,取天下归仁意。闱中罕得解。前十本将进呈,韩城王文端公以通场无知出处为憾。房考高侍读鹗搜遗卷,得定远陈黻卷,亟呈荐,遂得南元[3]66。
凭借科举考试走上仕途高鹗,如今竟要参与阅卷工作。念及自身人生甘苦,也为释王文端之憾,更为不误人前程,高鹗不辞劳苦,勤奋工作,直到午夜。就是这次他通过“搜遗卷”,发现了南元陈黻。不过,中举之后高鹗相当一部分仕宦题材的诗歌,已不再精彩。如《值夜》《团河夜宿》《寓牧亭贝子府中,恭呈一首》诸篇,其性情已经少见,应景的嫌疑却颇大。这种情况,当与相对安逸的仕宦生活极有关系。
儒家强调“孝”,乾隆皇帝也倡导忠信孝义,受时风浸染更缘于性情笃厚,高鹗诗中自然也有对“孝”的认同与倡导。他的许多诗歌,展现了他世俗生活层面的真情实感。早年的高鹗,曾经历一段功名无成,羁旅漂泊的日子。如《寒夜》(其一)所写,他常在“短烛灭还续,疏钟残更长”的寒夜苦读之后,发出“壮怀漂泊尽,何必定殊方”的浩叹。他经常“伏枕不成寐”,这不是被“乱鸡鸣独夜,斗鼠串空梁” 的恶劣环境搅扰了睡意,也不是 “北风寒近床”的孤寂让他无法安歇,而是他觉得功名无成,无法慰藉和奉养年迈的双亲:
空斋夜阒寂,孤坐一灯愁。
阴益冰霜气,寒深草木秋。
酸辛余鲁酒,顽钝到吴钩。
何限浮沉感,高堂已白头。[2]9-10
诗中表现为生计和举业漂泊客居的高鹗在寒夜里思念双亲,正是 “孝”的主题。他追求功名的动机,自然包括慰藉日见白头的“高堂”。此种主题的诗不止一首。高鹗另有七律《看放榜归感书》(其一):
又看群仙上大罗,归来抱膝且吟哦。
无情白发骎骎长,有路青云望望过。
君子不忧乃所愿,小人有母谓之何,
休疑尘世浮名感,五载生徒废《蓼莪》。[2]31
这首诗,是高鹗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一次科举考试的失利后写的,两年前他的父亲已去世,此时只有母亲还在。他经受得起考试不第的挫折,然母亲的衣食奉养却煎熬着他,他想奉养母亲,可是为了生计,却不得不在外面教了五年的书。把取得功名和解决母亲的奉养问题联系在一起,确为实情。而把奉养母亲看得比功名重,更可以见高鹗对亲情孝道的推重。高鹗晚年诗中仍延续这一主题。《月小山房遗稿》中的最后三首五律《赠别及门华少锋省侍之楚》是赠给他的学生华少锋的,其中第二首和第三首:
底事征轺急,趋庭恨路长。
风烟望冠盖,舟楫入湖湘。
一室承欢席,千回介寿觞。
遥思彩衣列,玉树映高堂。
桑麻诸葛里,风雨仲宣楼。
此地一凭眺,山川怀胜流。
高云附鸿鹄,远道开骅骝。
勖而规忠孝,无为夸壮游。[2]22
第二首,先写华少锋一路风尘仆仆,不辞辛苦急着去省亲,又想到见面后少锋能够让父母高兴,如同昔年娱亲的老莱子一样会逗父母开心。第三首想象着华少锋到楚地后的一番盛游,诗的结尾归结为“忠”和“孝”。从《月小山房遗稿》的编排次序看,这几首诗应是高鹗诗歌创作生涯中绝响。高鹗早年的诗歌体现过“孝”的主题,此番于他暮年的诗作中,这一主题又重现,且是推己及人。
亲情之外,高鹗也有许多关于友情的诗篇。如《秋日同兆挹波王冷村等蓟门亭》《送朱屏初还淮安》《送张竹雪归皖江》《赠丁丈伯康》诸篇,从题目上就看得出是为友情而作。作品展示,每一次和朋友的聚散离合,都牵动着高鹗的神经,激发着他的诗情。他愿用诗歌传达对朋友的真诚,诗歌自然体现了浓浓的友情。如《送漪园出镇长安》:
阃外名先震,关中节复加。
长途沙碛迥,飞雪朔风斜。
白首来熊耳,丹心共虎牙。
岩疆资镇抚,勉矣李轻车。[2]6
这是他为友人漪园从军出征而作。诗中,高鹗勉励朋友勇敢无畏地奔赴战场,字里行间寄托着殷勤嘱托和期望。再如《和张泽山春夕思归韵》:
一天离别恨,无处不生愁。
明月人吹笛,东风客倚楼。
落花三径晚,孤馆五年留。
萍叶何时采,悠悠湘水头。[2]6
离别后日子,高鹗与远方友人通过诗歌唱和以寄托思念之情。这是情感的抒发,也是弥久不变友情的见证。其他如《怀龙二丈朴存》二首,表达了对在东漕作幕客的忘年交龙朴存老人的牵挂;《晦日送春,同毕苏桥饮长河小亭,时苏桥亦欲南归》则写了朋友难分难舍的离情:“大别山遥情黯淡,将离花好约蹉跎。天涯倦客楼头妇,一种消沉奈若何。”高鹗笔下还有友朋宴集,《吴鹤峰斋壁见禇哦生夜雨怀人之作》一诗,直接写了多年不见朋友欢饮的痛快场面:“十五年前友,青灯共一龛。泥涂悲潦倒,尊酒斗狂酣。”《善怡庵招同桂香岩诸公小集,赋赠怡庵》一诗写道:
枥马喧声阖,嘉宾入座来。
夜应今夕永,樽合我曹开。
竞赏梅花卷,重倾蕉叶杯。
醉余幽兴集,移席坐莓苔。[2]18
高鹗似乎很贪酒,于筵席上频频举杯。然让他沉醉的,其实不是酒,而是友情,是交流的快乐。所以他才希望夜长一些,酒席尽量晚些散去。即使宴会结束,他也谈兴不减,久久不愿离开。
高鹗诗歌,更现出对晚辈和学生的一腔热情。师友情师生情,是他诗歌的又一主题。晚辈竹素中举后谒见他,他为之赋《竹素来谒又赠》:“珊珊玉骨本玲珑,小谪飞仙事偶同。笑我从将夸老辈,彭宣今在后堂中。”高鹗兴高采烈,眉飞色舞地回首自己的往事,并反用《汉书·张禹传》中彭宣的典故褒奖这位后辈。《赠麟庆》一诗是高鹗写给小自己33岁的忘年交麟庆的,诗末两句 “真灵位业仍然在,愧我头颅鬓已霜”,除了感慨自己已老,更饱含着对麟庆的殷切期望。《月小山房遗稿》的篇末,是一组写给其学生华少锋的五律。其中有两句:“薪传最珍重,谁为更论文”,高鹗自知垂垂暮年,虑及大别将至,希望薪尽火传,于是把对门生的期望写在诗里。
高鹗也书写爱情,尽管此类诗歌所占比重不大。过去高鹗研究颇有成果,不过这里仍要说几句。以往学界误以为高鹗与张问陶有姻亲关系,认定高鹗迎娶了张问陶的妹妹张筠并折磨其致死。从这一材料出发研究高鹗的生平和作品,必然导致诸如“短视”“轻佻”“下流”“好色”之类六经注我式的诋毁频现[1]141。长期以来,对高鹗人格的诟病,一直影响着对其作品的评价。直到2001年,方有胡传淮、李朝正以细密考证得出的确凿结论:张筠所嫁之人是汉军袭骑都尉高扬曾,而不是高鹗[4]236-243。冤案虽得大白,但对高鹗其人其作品的评价,尚仍未完全摆脱不实材料的错误影响。如今正该汲取新成果,尽力扫却固有的偏见,从新视角审视高鹗其人其诗。
和他那向缺少含蓄过于外露的词风很不同,高鹗的爱情诗显得幽渺而恍惚,很有些像李义山。尽管他的没有描写实实在在轰轰烈烈的爱情,其指向却都是爱情,所以仍视其为爱情诗。高鹗一些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有时恰恰表现爱情的缺失,如《题仕女吹箫图》:
芙蓉小伎红楼曲,杨柳春风紫玉箫。
回首廿年真一梦,画中重认旧垂髫。[2]46
“廿年一梦”,不堪回首,这些由图画引发出来的关于爱情的想象,正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那些需要在画中重认的垂髫,也许只存在于高鹗的记忆或许是想象里。如《春闺》:
锦屏曲曲绣帘垂,红雨青钱散一墀。
窗下晓妆啼鸟唤,枕边幽梦落花知。
翠钿密赠寻香侣,红豆斜封远寄诗。
向晚银灯孤照处,自挑兰烬漏迟迟。[2]27
此诗写了孤寂无聊的闺中生活,女主人公不知为谁妆扮,也无人可以倾吐心声,于是向人密赠金钿,并远寄暗含相思之意的红豆。诗歌没有正面写爱情,却在呼唤爱情,期待爱情。还有些诗歌,题目上比较隐晦看不出与爱情有关,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因爱情的缺位而充满着惆怅和幽恨。如《无题》二首:
一片春云下楚宫,十年幽露泣芳丛。
自将彩笔传家学,拟托神针绣化工。
昼煖未消金屋雪,夜寒深护玉楼风。
文鸾毛羽空如锦,沟水东西恨未穷。
荀令衣香去尚留,明河长夜阻牵牛。
便归碧落天应老,仅隔红墙月亦愁。
万里龙城追梦幻,千张凤纸记绸缪。
麻姑见惯沧桑景,不省人间有白头。[2]29-30
这两首诗的落笔处皆为无尽的相思。前一首刻画了满怀相思之苦的女子。春日充满生机的云彩和兰花,在女主人公眼中竟满含哀怨。由于同有情人长久地天各一方,她的哀怨无休无止:无论题诗还是刺绣,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失落感总也挥之不去,故发出 “沟水东西恨未穷”的长叹。后一首所传达的情感更强烈,已不只是失落,而是近乎绝望。若前一首“沟水东西”典故还隐含一点喜剧意味的幻想,那么此诗的意象和典故则透露出悲剧的必然:“明河长夜阻牵牛”。抒情主人公面对星空,感慨自己和心上人也和织女牛郎隔着天河一样相见无期,悲哀之情卓然可见。至 “麻姑见惯沧桑景,不省人间有白头”两句,绝望更甚:有情人天各一方,虽然牵挂不断,可等待终无尽头。甚至,连麻姑都见到了几度沧桑,人世间的等待却还无望地继续。虽如今尚不清楚这些朦胧诗篇的具体人事细节,但诗篇中对爱情的渴望与求之不得的哀伤之情却清晰存在。
高鹗的诗歌也多体现对历史的关照和对现实的超越。作为诗人,高鹗登临古迹或面对名胜,诗情总会油然而生。如五律《过万柳塘拈花寺》二首:
万柳堂前柳,萧条剩几株。
天书悬日月,秋色净菰芦。
寺古余残碣,僧贫冷旧厨。
画诗看老辈,尘壁字模糊。
始信文章久,千年占物华。
旧传词客院,今过野人家。
古道犹衰柳,空堂自晚鸦。
登临感时代,斜日淡苍葭。[2]14
就其在《月小山房遗稿》中的编排位置来看,这两首诗应是高鹗早年的作品。诗中提到的万柳堂位于北京广渠门内崇文门外,为康熙朝京城的胜景。成于康熙朝的《日下旧闻考》写道:“万柳堂在广渠门内,为国朝大学士益都冯溥别业。康熙时开博学鸿词科,待诏者尝雅集于此。检讨毛奇龄曾制万柳堂赋。”[5]卷56毛奇龄《万柳堂赋》极写其当时的繁华盛况:“构堂五楹,文阶碧砌,艽兰薢茩,蔹蔓于地,其外则长林弥望,皆种杨柳,重行迭列,不止万树。因名之曰万柳堂。岁时假沐于其中,自王公卿士,下逮编户、马医佣隶,并得游讌居处,一若义堂之公人者。”在题下小注中,毛奇龄更是满怀感慨:“西河征车赴京时,益都相公大开阁请,召诸门下士共集于城东之万柳堂,即席为赋,时作者三十人,益都以是篇压卷,次日侍读乔君为传写一通,谬为己作以示曹峨嵋,曹峨嵋曰:‘此非君作也。’‘然则谁作?’曰:‘此非西河不能也。’一时竞传之,以为佳话。其后益都致政去,西河致书有云:‘昨以修禊复过万柳,虽风物犹昔,而追游非故,攀援柳枝不觉泪下。’”[6]卷127关于拈花寺,《顺天府志》卷十六有介绍:“寺即临朐冯相国溥别业,慕元廉希宪之万柳堂效而名之,……后归仓场侍郎石文柱,康熙四十一年石氏建大悲阁大殿、关帝庙、弥勒殿、舍僧住持。圣主御书:拈花禅寺,赐僧德元。悬大悲阁上。”以上材料可见,康熙朝的万柳堂、拈花寺均为一时繁华之地。然而到了乾隆朝,此地已是“万柳堂空人迹稀,唯有山僧守寂寞”了。和高鹗相去不远的孟淦在《过万柳堂有感》抒发的,也是同样的感慨:
当年万柳壮金台,此日空堂遍草莱。
偶有客从三径过,绝无人处一花开。
莺啼杂树春将暮,风满危楼雨欲来。
不尽深情凭吊里,鞭丝帽影暂徘徊。[7]卷127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无须朝代更替,山河改色,仅一地数十年的繁华盛衰就足以唤起诗人们的无限感慨。景物变迁唤起的凄凉感,激发了无限诗情。但因为主体感受的侧重不同,诗作自有差异。同孟淦一样,高鹗也对人事物华感慨无限。追想昔日的文坛雅集盛会,想象皇帝御书时烈火烹油的繁华,感慨一切都抵不过岁月的风霜,最终总被雨打风吹去。但是,若仅止步于对风景变迁的关注,或者仅留意消逝的繁华,只会吟出悲伤低沉的,缺乏理性支撑的柔靡的诗。孟淦显然落此窠臼,高鹗则无此弊。究其原因会发现,高鹗不仅描写景物,回顾往事,更要以此传达高鹗本人对“文章”必然跨越时空的坚信。他明了时代变迁将不可避免地造成物华人事的盛衰,却相信一篇佳作必能经得住岁月的冲刷洗礼而流传千古。千年而下,任凭枯柳萧条,寺颓碣残,无论何时何世,那些名篇佳作自会 “千年占物华”。有赖于此种信念,高鹗洞穿眼了前的繁华衰歇,摆脱了悲戚的腔调,窥破了人事的消歇,他透过风景变迁的外部表象,捕捉到并诗化出这种深刻的沧桑感。也许,在补订《红楼梦》的时候,高鹗也时作此想。
高鹗诗歌更不乏对历史的反思。高鹗生活的时代,清朝已稳定百年,清初轰轰烈烈的反清复明武装抗争早已消歇,反清复明的民族情绪也开始在文字狱震慑下和《四库全书》的编撰过程中消磨殆尽,但知识阶层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对改朝换代的思考,却始终不曾停歇。高鹗的七律《晚过三忠祠》是思考的结晶:
扶天只手竟无功,汉室沦胥宋室终。
火德不炎亡两代,赤心相对剩三忠。
云旗铁马村农赛,落日啼乌古木风。
千载孤臣同洒泪,溪毛谁为荐灵宫。[2]23
三忠祠位于北京崇文门外大通桥东。据《大兴县志》载:“三忠祠在大通桥东里许,地名槐村。义士周珍购地创建,庙宇残缺,仅蔽风雨。”《长安客话》亦云:“原距鹿园未一里为三忠祠,祀汉诸葛武侯、宋岳武穆王、文信公。”[5]卷89汉代诸葛亮,宋代岳飞和文天祥,这三个人虽最终未能力挽狂澜,可其爱国热忱却与天地共存,同日月争辉。尽管蜀汉已成往事,尽管南宋已灭亡数百年,无论朝代怎样更迭,每到赛神之时,人们总是怀着敬意纪念他们。由此诗人才发出了像杜甫《蜀相》 那样的浩叹“千载孤臣同洒泪,溪毛谁为荐灵宫” 。这浩叹背后,隐含作者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人物的臧否。高鹗也有反思明朝灭亡历史教训的诗篇。他的七律《题云亭山人传奇》三首:
金粉飘零旧梦休,凄凉往事付歌喉。
千秋士女秦淮渡,万里风云鄂渚秋。
表圣无因还故里,进明可许济同舟。
牡丹一曲芳尘歇,建业城空水自流。
上游已领重兵屯,空著麻衣哭至尊。
局外愁心残劫尾,枕中噩梦古槐根。
虫沙四镇争擐甲,泪血孤臣枉叫阍。
戎马书生归去后,大江谁与更招魂。
九庙尘飞痛若何,风流天子忘山河。
势余狗尾垂将尽,官比羊头烂更多。
度曲尚烦江令笔,回天谁奋鲁阳戈。
可怜三百年宗社,轻逐杨花哭至尊。[2]28
诗中《传奇》即《桃花扇》,云亭山人是作者孔尚任的号。这三首诗是高鹗围绕《桃花扇》一剧来反思南明灭亡的历史教训的。江山易主,改朝换代,对失败者胜利者都是大事。总结经验反思教训,无论对于取得政权的统治者还是生活在当下的知识分子,都不可回避。清廷统治者一开始便不缺少这种反思。《桃花扇》问世时,当政的康熙皇帝就在《过金陵论》《东华录·康熙三十一年》《讲筵绪论》等文中总结过明亡的教训。其《过金陵论》记录道:“万历以后,政事渐弛,宦官朋党交相构陷,门户日分而士气浇离,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闯贼以乌合之众唾手燕京,宗社不守。马阮以嚣伪之徒,托名恢复,仅快私仇。使有明艰难创造之基业,未三百年而为废墟……取前代废兴之迹,日加警惕焉,则庶几焉。”[8]卷18《讲筵绪论》中也有康熙从当政者角度总结的经验教训:“后世亦有无大失德而陨复其家国者,如明之崇祯年间是也。皆由臣子背公徇私,处言路者亦易是非,淆乱可否,曾无实心体国之人,故至此耳。”[8]卷27作为知识界反思的结果,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康熙认识颇为一致。该剧的《小识》《小引》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剧中《逮社》一回的总批还直接指出:“逆党挟仇,复社罹殃,南朝亡国之政也。”[9]153
高鹗写《题云亭山人传奇》时,已是乾隆后期。从康熙朝《桃花扇》问世到高鹗题作,不过数十年,对明朝灭亡教训的反思仍在继续。作为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高鹗自然也会对该历史事件进行反思。观看《桃花扇》,只是他反思的一个契机。高鹗的反思既不像明末遗民那般怀有巨大的沉痛感,也不像其先辈文人那样痛定思痛。这是因为,高鹗生活的乾嘉时代,清廷统治早已趋向稳定,加之高鹗出身汉军旗人热衷科举求仕,这些都决定了他不能完全理解《桃花扇》人物沉重的家国之悲。高鹗更关注历史教训。诗中他淡化侯李的爱情,强化南明灭亡的原因。正如人们追怀诸葛武侯、岳飞、文天祥,高鹗也同情剧中可歌可泣的人们,为其伤感,痛心,而对南明政权则并无感情。“可怜三百年宗社,轻逐杨花哭至尊!”诗歌在剖析原因之后,落脚点是已成为历史的剧中人物。高鹗为他们无可避免悲剧而叹息。
因为自身性格和现实际遇,高鹗的一些诗歌也体现了对现实的超越。其弟子增龄在《月小山房遗稿》序中回忆道:“由乙卯进士历官给谏,誉满京华。而家贫官冷,两袖清风,故著作如林,未遑问世,竟赍志以终。”[2]4虽“誉满京华”, 高鹗却宦途失意,官运不佳。会试时他是二等第二名,殿试时却变成了赐同进士出身第三甲第九十名。中进士前的多年偃蹇,中进士后的名次变化,连同其入仕后多年 “家贫官冷,两袖清风”的失意境况,都让高鹗自觉不自觉地超越现实,呈现出一种旷达的情怀。他诗词中会流露出一种闲适旷达甚至消沉的情绪:
小栏曲架,潇洒闲无价。(《清平乐》)
客来若问先生事,惯向华胥日日过。(《鹧鸪天》)
侍枕北窗闲,暂学陶公高卧,一个一个,数尽鸦儿飞过。(《如梦令》)
世外醇风物外邻,桃花流水杳千春。北窗高枕先生卧,那更羲皇以上人。(《题〈桃源图〉》)
显然,这些诗词显示着不停奔波劳碌追逐现实功名的高鹗的灵魂深处,还有一种对无忧无虑、朴质天真之悠闲境界的追求。这种向往之情,即使在那些形式格律有严格规定的试帖诗中也如此:《春来遍是桃花水》是重现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理想境界,并表达对这种境界的向往;《绿阴生昼静》描写了禅院幽深的环境,并抒发了对隐居生活的渴望。如果剥除掉各种功名利禄等现实需要的压迫,这便是高鹗心灵世界的底色。或许正是这样的内在心智模式注定了他会参加《红楼梦》的整理工作,并使得他的后四十回虽与原著前八十回面貌不同,却仍能成为所有续书中最好的。此中话长,容日后另文详细探讨。
对现实的超越,还体现在高鹗受佛老观念的影响。他懂一些佛理,喜欢谈佛论道。对佛教,高鹗时常呈现出若即若离的态度。人生失意时他会用佛理来化解自己郁闷的心情,人生得意时他也会用禅语表现洒脱的情怀。前者如《行酒》,在人生落拓、功业未成的早年,他就知道通过“偶尔谈天惟老衲”的方式来化解一腔郁闷。后者如《红楼梦》整理工作告一段落,他也写出了“昨宵偶报嫦娥月,悟得光明自在禅”(《重订红楼梦小说既竣题》),藉此表达自己功成役满后的轻松愉快。
高鹗诗歌在思想的深度广度上也体现出不足,与同时代优秀诗人存在着差距。高鹗和“性灵派”三大家之一的张问陶都有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诗作。张问陶的名作《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10]378-379写白莲教起义。原诗十八首,围绕起义从各个角度写出了整个由盛而衰的“康乾盛世”日趋激化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并抒发了自己的忧愤感伤、矛盾痛楚的复杂情感。
张问陶诗对起义爆发原因的认识相当深刻:“民穷转觉军中好,寇过惟从壁上观。”(其五)参加朝廷军队的农民处境,使他认识到了那些造反的人是因生活走投无路才死里求生,揭竿而起的。基于此种关心民瘼的人道精神,他希望朝廷能“杀人敢恕民非盗”(其二),宽容造反的农民。诗中还暴露了朝廷的腐朽和黑暗,揭示民为盗的原因是官逼民反:“大帅连兵甘纵贼,生灵涂炭已三年。”(其三)他指出官军将帅借镇压起义军之名,行烧杀掠夺之实,认为他们才是残害百姓的真正盗贼:“大贾随营缘我富,连村无寇是谁焚?”(其六)揭露他们一方面中饱私囊、吃喝玩乐,另一方面又怯弱无能,好战喜功。为了壮大自己,他们“悬军安养募新军”,强迫农民离开田园,让他们“人佩刀鞬早卖牛”(其十)。张问陶对朝廷应对起义的政策也有思考:“议抚招降计已施,凋残民力久支持。不明赏罚终何益,真举才能傥未迟。”(其十五)他没有批评朝廷的政策,却批评了当权者执行的不力:先“招抚”,又“征剿”,而“征剿”中又赏罚不明,不能做到“真举才能”,以致一败涂地。“将相有权甘自弃,英雄无种要人为。孙吴兵法非天授,谁竭诚谋报主知。”诗中还体现了诗人毛遂自荐的责任感,以及终不得重用的失落。
基于对现实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张问陶的《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甚至对义军首领王聪儿大加赞赏:
嫠也横行起祸胎,桃花马上看重来。
不贻巾帼先逢怒,欲辨雌雄已自猜。
黄鹄特翻贞女调,白莲都为美人开。
请缨便是秦良玉,可惜征苗失此材。[10]378
如此赞美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深思之后的结论。对比诗中官军所作所为,会发现作者对王聪儿矛盾的态度。最后归到感慨朝廷不能将王聪儿 “招抚”,为朝廷没能重用这样的人才而深表惋惜。其实不难理解,这既出于对人才的爱惜,又有对朝廷所用非人的担心。再看高鹗同题材的诗作《甘省奏捷拟凯歌》两首:
万骑先驱马伏波,祥云丽日拥雕戈。
倚天长剑如虹气,一路风声卷渭河。
朱圉山头夜月光,青崖关外阵云黄。
健儿一半闲身手,已报前军定伏羌。[2]34
据此诗在《月小山房遗稿》中的编排顺序,再结合《清史稿》所载之史实,可断定诗中的甘省奏捷系指乾隆四十九年镇压的甘肃田五新教起义。无论白莲教起义还是回民起义,皆由不断激化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所造成的。高鹗的诗里仅仅虚写战斗,对生活和战争的方方面面未作深入发掘,在认识深度上不深入。这自然可以归于诗体的原因,两首仅仅五十六字的绝句,实在容纳不下太多内容。重点体现官军的英姿,就体裁言并无不妥。但诗的篇幅并非深层原因。如果高鹗对此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想,他的《甘省奏捷拟凯歌》也完全可以写成组诗,象张问陶那样从各个方面关照战争,既写战争的原因,也写战斗的结果,甚至可以写他自己的思考。若那样,其诗境也会与张问陶一样宽广。事实却是,编写得出《三合吏治辑要》,越来越侧重现实事功的高鹗,不大可能主动深入思考起义原因,也就不可能如张问陶那样在诗歌里反映深广的社会现实,更不会生发出张问陶那种忧愤感伤、矛盾痛楚的悲悯情怀。
对比可见,高鹗诗歌创作的不足,绝不是技巧的不足,也不是缺少诗才。高鹗所缺少的,乃是对现实生活的主动发现和深入思考。他遵从传统观念,长期笃定于举业,在八股文和试帖诗写作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这必定限制他对现实的深入体察,更遑论思考的深度,当然不能深入社会现象的本质,也自然不可能在诗中表现出张问陶那样感世伤时的忧愤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一切,决定了高鹗的诗歌在思想深度和内容广阔度上无法企及当时的诗坛大家。
本文从几个角度归纳高鹗诗歌的主题思想并剖析成因,看到了高鹗的追求奋斗,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偶尔的超越。高鹗诗歌思想性虽然未能超越前人卓然当世,还达不到乾嘉诗坛一流水准,却也不乏独特处。研究高鹗诗歌思想内容除具揭示自身价值,也必将于红学其他方面研究有所助益。
[1]张云.高鹗研究与《红楼梦》研究[J].明清小说研究,2015(2).
[2][清]高鹗,著.胡文彬,周雷,编注.高鹗诗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3]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4]胡传淮,李朝正.洗百年奇冤还高鹗清白——高鹗非“汉军高氏”铁证之发现[J].红楼梦学刊,2001(3).
[5][清]朱彝尊,于敏中,等.钦定日下旧闻考[O].四库全书本.
[6][清]毛奇龄.西河集[O].四库全书本.
[7]徐世昌.晚晴簃诗汇[O].退耕堂本.
[8][清]康熙.圣主仁皇帝御制文集[O].四库全书本.
[9]刘叶秋,注释.孔尚任诗和桃花扇[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
[10]张问陶.船山诗草[M].北京:中华书局,1986.
(责任编辑:孙希国)
Ideological Contents of Gao E’s Poetry
LENG Bing
(AffilatedTechnicalSecondarySchool,EasternLiaoningUniversity,Dandong118005,China)
Gao E, the writer of the last forty chapters ofDreamofRedMansions, recorded his experience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pursuing an official position in his poems. These poems reflect his thought about history and reality. Although Gao E’s poems are unique in the contents and idea, there is clear gap between him and other excellent contemporary poets.
Gao E; poetry; ideological theme; the last forty chapters ofDreamofRedMansions
10.14168/j.issn.1672-8572.2017.01.09
2016-11-07
冷冰(1975—),男,辽宁丹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清代诗歌。
I222
A
1672-8572(2017)01-004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