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姗姗
(辽东学院 经济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1)
【大学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的“瓶颈”与对策研究
于姗姗①
(辽东学院 经济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1)
基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背景,立足青年教师视角,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的“瓶颈”,提出优化青年教师实践教学环节的可行对策,以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顺利实施。
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将我国高等教育分为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高职高专三类。其中本科教育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分为普通本科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普通本科高校致力于建立科研型人才培养体系,如我国的“985工程”院校和“211工程”等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致力于建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如我国大部分“二本”“三本”高校是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我国在“未来GDP增长率为7%已相当可观”。根据奥肯定律可知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呈反向变动,意味着今后高校毕业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高校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文件中明确“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推动学校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增强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1]。在经济增长新常态下,当就业率依然成为高校考评的重要指标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然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和亟须解决的难题。我国高校利用实践教学这一重要平台,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改变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思路,建立一套与其转型发展路径相一致的实践教学模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的师资队伍是高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师资队伍建设也成为高校基础建设的重要环节。青年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大量的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已成为推动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充分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的质量,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推进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为了促进和深化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工作,青年教师承担着大量实践教学工作,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青年教师具有充沛的教学精力和创新精神,但是在促进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中,除在教学经验总结、教学理论积累、教学水平提升和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等方面存在欠缺,还存在着其他一系列现实因素亟待解决。针对应用型本科在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相对匮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就业缺乏竞争力的背景下,基于青年教师的视角,总结青年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制约。
(一)高校定位管理的症结
1.办学定位模糊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对于高校实行差别定位,如美国将大学划分为研究型、博士授予型、综合性三种大学形式,在此基础上另设普通四年制学院、社区学院、专科学校等培养多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由于美国各高校在办学定位上差别明显,故各高校间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竞争并不激烈。而我国高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且隶属于不同政府职能部门管辖,高校建设方面大同小异,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准确的定位,而使得毕业生就业竞争异常激烈。
由于高校定位模糊,教学与实践环节不相称,使毕业生学历(位)与职务之间的比例失衡,毕业生就业呈现“高分低能”的怪象。 1999年,通过对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就业能力信息采集,国务院教育发展中心调查问卷显示,研究生的创造能力得分排在最后,而专科生的团队精神和动手能力也名列末位。该结果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明我国对于发明创造的精英人才和宽口径的应用技术人员培养的失力。在研究生教育模式上追求理论的系统化、模式化,进而扼杀了研究生的创造力。这无疑应引起政府对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科研经费和重点学科、实验室、优良师资等方面相对匮乏,高校办学过程中忽视发挥专业特色和地方优势,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缺乏竞争力,使承担大量实践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准确的学科定位和因材施教的靶向,使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管理模式粗放
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孕育而生的,从某种角度而言,属于粗放型管理模式。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现有一千五百多所尚未设立硕士点本专科院校中,应用型本科高校所占比重较大,在专业设置上普遍存在小而全的现象,在高校合并升格后丧失了原有的办学定位和特色。鉴于国内教育发展理论发展较为滞后,许多高校合并升格的相关问题尚未达成共识,使得高校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大同小异,多以传统的课堂讲授的灌输模式为主,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和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因我国高校雷同的管理模式,而使专科成为本科的缩版,本科成为硕士的预备班,对专、本、研的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在长期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培养下,许多青年教师未接受过系统的实践教学指导和培养,其教学理念和方法也亟须与时俱进。
(二)当前高校考核机制的弊病
1.政府部门对高校考核大同小异
我国是一个科研大国,而非科研强国。高校科研不仅仅应体现为一种职称评定的量化指标,更应是一种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我国政府部门对高校的考核,一直坚持“高质量、高标准”的原则,使各高校对于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投入大量人才和资金,过度追求科研成果的级别和量化。高校对科研和教学的畸轻畸重,使得二者的矛盾的客观存在性在一定时期内很难得到化解。政府部门对高校的考核“重量不重质”,以核心期刊级别来衡量学术成果的价值,而忽视了高等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就业和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由于全国高校在办学条件和定位方面存在差异,而考核方式却大同小异,使得一些地方高校无所适从,尤其地方新建本科在经费和师资有限的前提下,一些高校对于考核疲于应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竞相为了升格和设立硕士、博士点,对于科研任务进行摊派,强行施加到青年教师身上,并成为考核教师工作业绩的门槛,使得青年教师身心蒙受创伤。有的高校甚至“重科研、轻专利”,注重论文的发表而忽视专利的保护,高校先进科研成果流失,而丧失高校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政府部门对高校“一刀切”的考核机制,不仅扼杀了青年教师科学研究的创新精神,而且还关乎我国科技领域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2.“重科研、轻教学”功利思想普遍
19世纪初期,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进行辩证论述的鼻祖是德国教育学家洪堡。在此之前,传统大学并无“科研”一词,而洪堡对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对于现代大学教育和社会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当代大学教育、教学和科研是对于当前经济和未来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仅拘泥于传播职能的大学教育,必将使高等教育被社会边缘化,而“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才能使高校真正成为学术的摇篮。鉴于高校的科研较教学功能产生较晚,其地位的不断提升势必会与高校传统的教学功能产生冲突。
高校在职称评定和业绩考核方面,与科研成果挂钩,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功利思想,甚至萌生“职称科研”。青年教师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家庭压力和科研压力较大,在科研与教学两方面顾此失彼,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水平的提升,高校对于教师工作的考评模式禁锢了青年教师实践教学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发现真理的源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基,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高校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是提高人才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平台。为了更好地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这一平台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各高校纷纷开设实践教学课程,并且实践教学的课时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甚至有的地方本科高校从大一就开始开设实践教学课程。虽然应用型本科高校针对专业特色开设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课程的积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但传统的实践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有机衔接。有的高校象征性地开设一系列理论讲座,有的高校甚至把校外实训基地当作创收来源,使得有针对性地培养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的目标无从谈起,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更无处发挥,从而制约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
(三)高校教育经费的局限
1.教育经费匮乏
1989年,美国学者沃克温(J.F.Volkwein)通过对本国86所大学的研究,从中发现高校的声誉、教学水平等指标与科研经费和办学规模存在正相关,而科研经费对于高校的发展前景的重要性更是可想而知。后工业时代,如果说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那么高校则是通过经费来维持学校的声誉和办学实力。在这里,教育经费只是高校满足社会教育需求和维持声誉的手段而非目标[2]。后工业时代,作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推进作用显而易见且与日俱增。在国际范围内,高等教育普遍面临教育经费匮乏的难题,办学经费的逐年递增和经费来源的摇摆不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立足我国国情,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地方财政划拨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情况更为严峻,严重制约教学和科研的有效投入。
青年教师普遍职称水平较低,在项目的申报、研究和经费的使用等方面处于劣势。此外,青年教师在实训基地的创建和实验室的使用方面,因人际关系和教学经验的局限,而使得青年教师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除科研经费以外,竞赛费、调研费等旨在增强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所需要的必要支出亦捉襟见肘,而上述因素也制约了青年教师在推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进程中自身能力的发挥。
2.人员严重膨胀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收入规模增长空间有限,在此背景下,人员的过度膨胀也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在原本高校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师资引进的粗放管理会产生一系列现实问题,如学科全而单科弱、人员多而人才少等现象。一些地方高校热衷于升格、设点,忽视对于现有师资力量的整合,盲目引进人才,使得人员编制严重膨胀。基于工资财政的“资金性瓶颈”所造成的经费问题,使学校本应用于关键问题解决的经费不能及时到位,从而制约了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使青年教师进修和培养的空间受到压缩,教学和科研的潜质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和利用。
在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契机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顺利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工作。
(一)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高校定位
1.落实专、本、研究生的靶向培养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和家庭共同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民众对于教育的投资期待获得应有的回报,进而回报社会。然而,一方面普通本科高校热衷于升格、设点;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大学教育的抱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区别定位,因材施教,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多层次、宽口径人才。既要注重因岗施教,又要满足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对专、本、研的人才培养实行靶向培育。当代高校应从课程安排、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技术型、技能型、学术型、工程型等四种人才标准进行差别规划,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2.搭建师生教学改革平台
青年教师应树立良好的职业修养,应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切忌“职称科研”。高校应开展研究式教学和讨论性学习等教学改革和试点,可定期组织学术论坛和辩论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研究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应鼓励青年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并投入必要的科研经费,借助青年教师教改项目平台,积极吸收大学生参与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实现实践教学形式的创新和突破。如华中农业大学的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为教学改革平台在实践教学中的创建提供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
(二)优化科研考核方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面向生源和市场需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考核方案。提高教学质量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用型高校应将教学评估工作的主动权交予学生,高校职能部门仅进行例外评估,即监控抽样评估和投诉受理。如监控抽样未发现教学事故,则结果不予公布且不作为考核的依据。投诉受理是在接收到有关投诉和学生打分失调的情况下进行相关检查,发现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维护师、生双方利益。在现行评聘分离的考核机制下,科学评价教学和科研的考核结果,使不同类型的教师能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不仅有效地化解教学和科研的矛盾,而且有助于青年教师把精力投入到实践教学领域中去。只有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才能避免大学教育的实践教学形式化,避免理论脱离实际,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的真谛。
(三)重新构建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
1.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机结合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高教司函〔2004〕259号)指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高教司函〔2004〕259号)。湖南大学孙宗禹对于创新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指出实践是创新的平台和基础,当代高校应为大学生构建一个汇集实践性、创造性的综合实践环境,以使大学生在4年大学生涯中可接受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培养,此举不仅可使大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同时对未来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就业能力大有裨益,从源头上打破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传统教育模式。
2.实践教育和研究教育的人才分流
为了在教学模式上重新构建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实践教学和创新精神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可借鉴西安交通大学实施的“2+4+X”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可通过构架实践教育和研究教育两大培育体系,通过两次人才分流实现因材施教。即大学生在接受两年的基础教育之后,进行首次分流,一部分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可进入研究教育培育体系,一部分具有实践操作优势的学生可进入实践教育培育体系。首次分流两年后,研究教育培养的学生进行二次分流,一部分离校就业,另一部分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应用技术型高校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实现人才差别定位培养,既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又兼顾学术型人才的开发,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3.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模式创新
(1)建立道德诚信档案。在高校中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尊重师生的合理诉求。师生平等、管学平等。要摒弃以往 “灌”“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德育教育方面,可由宣传部门牵头,通过互联网在全校范围内建立全校师生的道德和诚信积分制,宣扬正能量,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和积极进取的青年教师给予表彰。
(2)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青年教师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利用双语、多媒体、案例等教学形式,丰富和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如巴黎的高等商学院对于“企业组织与管理”这门课程的考试方式可供参考。该门课的考试方式是期末调查报告。开学初老师要求每位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企业,然后每节课后,都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该企业进行分析。学期结束时,学生通过对理论与实际的充分联系,既强化了理论知识,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而彼时调查报告已完成大半,再将每节课的分析报告融汇成一个有机整体,分析该企业在运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展开讨论,此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反响。巴黎高等高学院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非常值得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借鉴。
4.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的集约管理
为了进一步落实实践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本科生实践教学质量,应用型高校还应注重实验室资源整合和集约管理。如东北大学通过制定《东北大学关于推进实验室体制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实验教学质量检查的原则意见》,打破了原有实验室的分块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将资源分散、功能单一、利用率低的管理模式,并对资源进行登记和整合,构建集约型、效益型的实验室体系。应用型高校应明确素质教育的宗旨,以培养科研创新和实践创新人才为主线,以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内容为载体,以全面提升高校实践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为核心,全面推进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在实践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方面,要建立宽口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依照集约和共享的原则,建立跨专业、寻共性的基础实验平台*东北大学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文件汇编。http:∥www.114w.com/p-367715-1.html。 在实验室的使用方面,应充分保障青年教师对实验资源的使用和研究,并出台相应细则,从资源和体制方面给予青年教师科学研究和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5.应试能力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
就全国来看,“985工程”和“211工程”所涉及的重点大学凤毛麟角,多数地方普通高校处于弱势地位。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顺应转型发展的潮流,准确把握高校定位,把实践教学落实到实处,针对专业特点,把实践教学办出特色,进而提升学科的办学实力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可定期利用节假等课余时间,开展报关员、物流师等资格证书培训和讲座,使学生从入学之日起就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业规划,从而使学生就业竞争力得以提升。高校还应注重青年教师双师型人才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以公派留学、会议交流、专业进修等方式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多的学术提升空间和平台。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应注重“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从根本上实现高校师生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3-01)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2]VOLKWEIN J F.Changes in quality among public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89,60(2).
(责任编辑:李 军)
Practical Teaching of Young Teacher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ottleneck and Countermeasures
YU Shan-shan
(SchoolofEconomics,EasternLiaoningUniversity,Dandong118001,China)
The backgrou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built reg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pplication -oriented ones is introduced. The bottleneck of young teachers in practical teaching is analyzed. Accordingly,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young teacher’s 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ies are proposed.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 and university; young teacher; practical teaching
10.14168/j.issn.1672-8572.2017.01.26
2016-09-06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JG16DB159);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科研管理智库项目(ZK2015062)
于姗姗(1980—),女,辽宁丹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财政与金融、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应用。
G648.4
A
1672-8572(2017)01-01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