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敏
(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师范生生物教学技能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王淑敏
(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了师范生生物教学技能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探索采取了“接力式”“流动形”的团队结构,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开放的办学理念,进行了“专题讲座式”的理论授课、“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三赛合一”的培训方式等大胆尝试,这不仅为师范生搭建了更好的学习平台,而且为他们铺平了成功走向生物讲台之路,为学生走向社会创造了良好契机。
专题讲座式;一体两翼;三赛合一;接力式;流动形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基础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作为基础教育发展后盾的高等师范院校直接承担着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任务,如何实现高等教育向基础教育功能的转换,为社会培养合格教师,是高等师范院校需要重新审视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改变办学思路,更新培养模式,强化师范生教学技能,已经成为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对此,我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教学论课程进行了如下的改革尝试,其目的就是打破以往学科教学论授课的模式,避免传统学科教学论的过于独立和与教师教育相关学科的不必要重复,联系生物学科特点,结合“双导师制“的推行,为生科院师范生搭建更好的学习平台,为他们铺平走上讲台之路,使他们学会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职业的生命成长、关注自身的生命成长,并发展成为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育人专家、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教育专家、积极反思终身学习的育己专家。
1.1 “专题讲座式”的理论授课
自2013年起,本课题组开始编写并试用《生物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及教材,大纲共设立了15个专题,总学时为68学时,其中32学时以“专题讲座式”授课,36学时以“学生活动式”训练。授课内容结合中学生物教学实际,避开与其他教育学科不必要的重复,突出生物学科特点,精讲相关理论及技能要求。合理安排学生活动,充分利用教师教育能力训练平台和生物教法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时间与空间。
1.2 “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
这里“一体两翼”有三层含义。其一是以《生物教学论》的“专题”为主体,以“技能训练”与“专题研讨”为两翼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相关技能的实践训练;其二是以“生物教学论”课程为主体,以“中学生物课件的设计制作及应用”和“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论”课程为两翼,在两翼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相关教育理论的支撑,从事教学活动的模拟与实践,进而实现教学理论向教学行为的转化;其三是以“生物教学论”课程为主体,以“双导师制活动”和“教学技能竞赛”为两翼。“双导师制“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搭建了通向中学实践的桥梁,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不再是单纯的模拟演练,而是亲历体验,真实的教学场景给学生以任务感、责任感、成功感。“教学技能竞赛”是师范生自我展示难得的机会,也是教学技能训练的很好契机。
1.3 “三赛合一”的培训方式
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直是生命科学学院非常重视的一项活动内容,而且已参加了六届“华文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参加了两届廊坊师范学院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组织了第一届生命科学学院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课程组已经将这三赛作为了一门功课去做,根据学生自愿报名进行组织培训,对象为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根据学生报名情况分组(基本上是4个小组,每组12-15人),进行选题、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课件制作、教具制作等内容的培训。培训之后开始进行参赛选手的选拔工作,方式为以赛带选。各小组推荐3-5名优秀学生,作为生命科学学院教学技能参赛选手。生命科学学院教学技能比赛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两个部分。三个环节是:说课、讲课和答辩。两个部分是教学设计部分、教学技能展示部分。评委根据教学设计和教学技能展示两部分给学生评判,并根据比赛结果确定出廊坊师范学院教学技能大赛的参赛选手2名,华文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参赛选手5名,针对不同赛事要求进行相应指导培训。
1.4 “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学理念
教师教育必须以基础教育的需求为出发点,教学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不能与基础教育脱节。作为生物教学论课程的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不能脱离中学生物教学实际而空谈阔论。为此生命科学学院不仅聘请了10位优秀的中学生物教师作师范生的校外导师,而且每学期每项赛事活动都要聘请中学教师做相关报告或跟踪指导。此外课题组成员除了走进中学课堂之外,还进行中学生物教学调研工作,参加有关的学术研讨会议。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相长。
1.5 “接力式”“流动形”的工作团队
经过近年来的摸索尝试,课题组成员人数不断扩大。开始的团队只有本学院教师,后来中学生物教师和竞赛获奖者也参与其中。竞赛获奖者的“接力式”参与,为团队注入了新鲜活力,起到了很好的传帮带作用。由于竞赛获奖者是大三或大四学生,大四学生获奖半年后就会毕业离校,因此我们的工作团队是一支结构构成固定但成员为“流动形”的特殊团队。
经过近年来的关于师范生生物教学技能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不仅为师范生搭建了更好的学习平台,而且为他们铺平了成功走向生物讲台之路,为师范生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2.1 竞赛的参与度逐年提高
开始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都不高。就“华文杯”来说,我院是在2012年开始组织学生参加第二届华文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当时主动报名学生不足10人,以后逐年上升,到2016年主动报名人数达到55人。究其主要原因有:获奖学生的激励、传帮带的作用、学生教学技能的提高和学生的自信。
2.2 竞赛的成绩越来越好
就“华文杯”而言,学生获奖的机率和奖项越来越好。2012年,参加比赛的学生共5人,其中1名获特等奖,其余均为二等奖;2013-2015年参加比赛的学生15人,其中3名二等奖,其余均为一等奖;2016年参加学生共4人,其中获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1名。这与学生对竞赛的重视和教学技能训练是分不开的。
2.3 就业与深造方向发生了变化
通过课程的改革研究与实践,学生对教育职业的认可和选择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开始真正喜欢和选择教师职业。近年来到中学任教的毕业生人数和报考生物教学论课程的研究生人数逐渐增加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2.4 社会对学生的认可
近年来,生科院在校学生有不少已经提前步入社会,到中学兼职、去做家教,在中学顶岗实习等。如在廊坊七中兼职的郑明玉、石油五中的师长青,廊坊一中的侯梓园、周栋梅,廊坊四中的田绰等,这些学生从应聘到授课都表现得非常优秀,深受学生及校方的好评。
应对时代需求的生物教师教育,是一个富有时代性、实践性的研究课题。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是生物教学论课程的重要内容。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搭建技能形成的平台,如何为学生提供技能形成的学习支架,如何帮助学生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如何使学生正确认识教师职业、从事教育事业,做一名优秀的生物教师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高等师范院校需要重视和应该解决的问题。
[1] 李涛.教师常用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 李妙兰.师范生教学技能存在的问题及其对职前教师教育的启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29(1):130-133.
[3] 胡传双,孙晓青.加强应用性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的探讨[J].巢湖学院学报,2012,14(1):133-136.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eaching Skills Development for Biology Students in Teachers' College
WANGShu-min
(LangfangTeachersUniversity,Langfang065000,China)
In the period of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in basic education, we carried out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biological teaching skills. The research team adopted a “relay" and “mobile" type of team organization. With “going out" and “coming in" teaching idea, the school adopted the “lecturing" way of theory teaching, “one body two wings" teaching mode and “Three-in-one" teachers competition training. Those attempts in teaching reform has not only provided a better learning situation, but also guaranteed a promised development for biology students in teachers' college who have ambitions in the career of pedagogy.
“lecturing" way of teaching;“one body two wings";“Three-in-one" teachers competition training;“relay" type;“mobile" type
2016-11-05
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科学研究项目(GJXH2015-36)
王淑敏(1965-),女,硕士,廊坊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生物学教学。
G652
A
1674-3229(2017)01-01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