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飞
(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浙江宁波315830)
学术史视野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设计
魏飞
(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浙江宁波315830)
学术视野,一战爆发,多元视角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决定性事件之一,它不仅给人类带来空前的巨大灾难,又为另一场更具破坏性的战争做下了铺垫。百余年来,人们一直在探求这场大战爆发的原因,希望能从中汲取历史教训,防止悲剧重演。面对高二年级选修历史方向的学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该如何上呢?
我们先看教科书中关于一战起源的一段关键文字:
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殖民地作为宗主国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具有了更重要的意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经济迅速发展,赶上和超过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不仅在欧洲同英国展开激烈竞争,而且还想从占有殖民地最多的英法等国手中夺取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一方面欧洲列强通过谈判和幕后交易解决彼此间的矛盾,纠集军事集团;另一方面它们也把更大的赌注放在扩军备战上。①吴伟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5页。
困惑一:这种表述缺乏基本史实,直接给出的政治性结论太多,且和初中历史教科书大同小异。在两者都强调“帝国主义矛盾说”的同时,初中教科书还提及了军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的促发因素。②杨宁一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2~5页。如果按常规对教科书进行注解式教学,高中课堂不仅变成了炒冷饭,且学术视野还不如初中广阔,这岂能令学生满意?
困惑二:更重要的是,百余年来,国内外史学界对于一战爆发的原因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成果数量庞大,涉及问题的方方面面,探讨的角度各有不同,但迄今依然没有学界公认的权威结论。③梁占军:《国际关系理论视角下的一战起源研究》,齐世荣主编:《一战百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6年,第132~133页。教科书的“帝国主义矛盾说”只是众多历史解释中的一种,我们能不能就把这种解释作为定论呢?
困惑三:如果要扩充学生视野,就要对学界的主要观点加以补充介绍,但其容量岂是一节课所能容纳?更令我疑虑的是,这仍然是一种“告知”结果式的教学:引爆一战的共有某某些因素。实际上,历史研究就如案件侦破,由证据(史料)而推理,由浅入深、由偏到全而逐步靠近历史真相,且整个过程都充满了偏见和争论。这是历史研究的困难之处,但也正是其智慧和魅力所在。面对选修历史方向的高二学生,我们如何能让他们体会到这种困难与魅力?
几经思考,我们认为,一战起因是个典型的历史解释话题。对于这样一个信息含量巨大、高度专业化、观点分歧众多的课题,高中课堂不应该给学生一种定论,更不要尝试去解决学术界都无法达成共识的一些争论,比如一战的根源到底是什么之类。比较可行的路径之一是,从学术史角度来梳理百余年来研究观点的变迁,使学生认识到:
历史训练的一个基本信条,就是教你如何怀疑、挑战现成的答案。……不管是历史,还是我们每天都看的新闻,我们不能一听就假定那是事实,而要意识到这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叙述,其真实性受其视角的限制。①薛涌:《历史是被误解最多的学科之一》,《南方周末》2011年7月8日。
(一)大战爆发
1.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上午,奥匈皇储裴迪南大公及其妻子在萨拉热窝的狭窄街道上遇刺而亡。
乍看之下,这好像是一件单纯的内政事件:一位奥匈帝国的国民在本国境内杀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王储,这种行为通常并不会导致战争。
2.奥匈帝国—塞尔维亚的争斗
行刺的普林西普是塞尔维亚恐怖组织“黑手党”的成员,该组织致力于建立一个泛斯拉夫王国。萨拉热窝事件后的一个月中,危机始终围绕着塞尔维亚的共谋问题以及奥匈帝国为此惩治塞尔维亚人的行动打转。尽管奥匈帝国政府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塞尔维亚政府事先知悉普林西普及其同伙的计划(我们现在知道这是事实),它还是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但奥匈帝国他—塞尔维亚战争毕竟只是一个局部冲突。此前不久,欧洲的政治家们已经数次成功控制了这一类的局部冲突,如1908年列强曾经设法防止奥匈帝国和俄国因波斯尼亚问题开战,而且也曾成功地让1912和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局部化。不过,这次事态的发展完全不同。
3.纷乱的一周
7月30日:俄国开始全国总动员。
7月31日:德国向俄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其12小时内取消总动员。
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法国总动员。
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按照施里芬计划,德军侵入比利时。
8月4日:在要求德军从比利时撤军的最后通牒到期之后,英国对德国宣战。
——摘自〔美〕罗伯特·帕克斯顿《西洋现代史》②〔美〕罗伯特·帕克斯顿:《西洋现代史》(插图第四版),陈美君、陈美如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年,第51~56页。
到底是谁引发了大战?塞尔维亚?奥匈帝国?俄国?德国?还是所有国家?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自1914年8月迄今,大家从未停止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所用掉的墨水、所制造的纸张、所牺牲的树木以及忙碌的打字机,比回答历史上任何其他问题都多。”③〔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贾士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01页。下面就让我们去看看历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探求历程吧。
设计意图:简要而不失细节地讲述一战爆发的大致过程,以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感慨,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战争责任的追究
1.战争初期的“宣传战”
材料1:1914年8月3日德国发布白皮书,有二十七项电文和信件,巧妙地拼凑起来以为佐证:德国现在所进行的战争,乃是抵抗俄国侵略的自卫战争。
8月6日英国发布蓝皮书,有一百五十九项文件,按照时间先后的次序排列。这些文件令人感到英国曾经真心努力维护和平,但其努力都因德国拒绝一切和平的建议以及奥国对塞尔维亚采取急剧行动而遭到挫折。
8月7日发表的俄国橙皮书包括七十九项文件,用窜改和隐瞒文件的方法(这是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强调俄国争取和平的努力,把战争归咎于中欧国家。
12月1日公布的法国黄皮书,它选录了奥国大公被刺以前几个月的某些所谓电文。这些电文申述德国好战的情绪和对于战争的准备,充满了谴责德奥那种口是心非和好战的意图,以及与此相反的法国渴望和平的表现。法国黄皮书也像英国的蓝皮书一样,似乎是一套颇为完整、坦率动听、按时间先后排列的文件。不过许多年之后,大家就知道法国的黄皮书既不完整,也不坦率,因为有一些重要的电文根本未列入,而有些列入的则加以窜改了。
——摘编自〔美〕悉·布·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①③〔美〕悉·布·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上册),于熙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2~5、7~11页。
问题1:大战爆发之后,上述国家对战争“罪责”的宣传有何相同点?为配合这种宣传,在档案公布上,他们采取了怎样的办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政治宣传与历史研究的区别:通过隐瞒、篡改文件的手段所进行的政治宣传,都把对方说成是挑起战端的作恶者。政治宣传不是历史研究,但往往对历史研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过渡:在这种政治宣传和爱国热情促使之下,大战爆发之时,各国的人民大多都相信本国行为是无辜的、正义的,把责任推给敌方。此后,残酷剧烈的战争导致更深仇恨,责任的追究只能等到战场决出胜负之后了。
2.巴黎和会的认定
材料2:德国对比利时的无端攻击以及紧接着对平民百姓的残忍报复和对著名鲁汶大学的破坏很快使协约三国和美国认定德国是一战的发动者。他们认为德国是故意发动战争的。1915年5月7日卢西塔尼亚号被德国潜艇击沉以及128名美国人的死亡强化了那种观点。……美国刚一参加战争,许多美国历史学家就开始积极地把战争归咎在德国头上,偶尔也会提及奥匈帝国。这并不奇怪,美国外交官对《凡尔赛条约》中第231条“战争罪责”条款的加入起到了关键作用。该条款为战争赔款提供了正当理由,有利于帮助法国和英国向美国偿还债务。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德国负全部责任的合法范式。
———塞缪尔·威廉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结构、政治与决策》②〔美〕塞缪尔·威廉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结构、政治与决策》,转引自侯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结构、政治与决策〉翻译实践报告》,辽宁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第43~44页。
协约国与参战各国政府确认,德国亦承认:德国及其同盟国应承担因其侵略行为而强加在协约国与参战各国及其国民身上的战争,致造成他们一切损失和损害的责任。
——《凡尔赛和约》第231条
问题2:依据材料2,分析“德国负全部责任的合法范式”形成的原因。
过渡:德国的野蛮行为、协约国的仇恨偏见和赔款等现实政治考虑结合,导致了“德国负全部责任的合法范式”的出台。这当然会招致德国的强烈不满,他们立即进行了反击。
3.“档案战”与研究进展
材料3:1919年12月,德国发表由考茨基主持编成“关于大战爆发的德国文件”,共包罗有1123项文件,其中937件是全文,其余的也是相当完整的摘要。信札和电文严格地按照时间先后排列,不加评论。……它向学者们表明,在战前紧急时期,德国曾经真心努力来避免战争,然由于失策和判断上的错误,以致燃起酝酿多年的战火。它也表明,认为德国有意策动世界大战的论调,完全是无稽之谈。
1917~1922年,苏维埃俄国公布了一大批沙俄时期的秘密文件,有力证明了1914年俄国政府如何用欺瞒的方法隐藏他们对于战争的责任。他们不仅把巴黎与彼得堡之间来往的电报隐瞒了一半,其中包括一些很重要的,而且在已发布的电文中,把某些重要的部分删去了;有些地方则添上一些故意杜撰的字句。俄国所暴露的这些情形,引起了学者们怀疑其他协约国所公布的文件,究竟是否完整可靠。
———摘编自〔美〕悉·布·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③
〔美〕悉·布·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上册),于熙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2~5、7~11页。
德国档案的出版迫使其他参战国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它们一方面要以这样的行动避免扣留档案、隐瞒事实真相之嫌,另一方面也要以充分的原始资料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于是,在先前的战争对手之间,又出现了一场借用历史科学手段、围绕战争罪责问题而展开的“档案战争”。
——孙立新:《德国史学家关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责任问题的争论》①③孙立新:《德国史学家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责任问题的争论》,《史学史研究》2008年第4期。
问题3:德、俄两国档案文件的公布产生了哪些影响?
设计意图:档案与史学研究:让学生认识到,第一手的档案资料对史学研究极为重要,往往会带来巨大的推动力量。但档案也会存在作伪的情形,需要仔细考证。
过渡:这些档案文件的公布,加上1914年的许多名人所写的为自己辩白的回忆录和小册子大量出版,使一战起源研究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后获得了长足的进展。
材料4:过去十二年来(1914~1926),关于这次大战的起因问题,可以说是经过了三个阶段,而每一阶段多少都是由于当时所能获得的资料而决定的。……起先,在大战期间,许多论者企图把这次滔天大“罪”归“罪”于少数几个人,主要是德皇,大日耳曼主义者以及奥国和德国的军国主义者。然后,根据自1919年开始起陆续公布的一些比较完整的文件,协约国方面认为德国及其盟国应负战争全责的理论,就显然不能成立了。那些竭力主张“修订”凡尔赛和约的论者,又走向另一极端,把战祸归咎于协约国的领袖们……最后,等到大家渐渐认清所有列强多少都负有责任,并更加注意大战的远因之后,比较头脑清醒和有历史头脑的人,才不再接受那种某某人为战争罪魁的简单说法了。他们转向一种比较正确的解说,认为这次战争乃是由于缔结同盟,军备竞赛,以及秘密外交等国际间的无政府制度所造成的。
———〔美〕悉·布·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②〔美〕悉·布·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上册),第1~2页。
自20年代中期起,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德国)魏玛共和国的外交努力,德国逐渐消除了与美、英、法、俄等国的隔阂,恢复了国家尊严,跻身与英法平起平坐的大国行列。在这样的背景下……曾经参加过世界大战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也在1933年回顾时断言,“正如人们现在清楚地看到的那样,在统治者和国务要员……当中,没有一人想要进行战争”。他的下列说法,即欧洲政府“稀里糊涂地陷入了战争”,经常被人加以引用。就连法国史学家最终也接受了“没有任何政府蓄意挑起战争”的命题。
——孙立新:《德国史学家关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责任问题的争论》③孙立新:《德国史学家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责任问题的争论》,《史学史研究》2008年第4期。
问题4:20世纪20年代后,史学界在一战起源问题研究上有哪些新的进展?其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资料的增多、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德国政府的努力,史学家逐渐接受了所有列强均对大战负有责任的看法,并从个人责任追究转向大战远因的探索,研究逐渐由浅入深。
过渡:20世纪20年代中期后,实际多数人已经否定了德国蓄意侵略、为称霸世界蓄意发动战争的观点,认为各主要交战国对大战的爆发均有责任,问题只是哪个大国应负的责任更多一些。虽然20世纪60年代德国史学家弗里茨·费舍尔再次提出德国有意挑起一战的观点并引起极大争议与长期辩论,但20世纪80年代至今,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一战既非德国蓄意挑起,也非完全意外发生的战争。下面让我们去概观史学界的主要观点吧。
4.百余年来研究的共识与分歧
材料5:李德·哈特:让欧洲走向爆炸,花费了50年。引爆它,却仅需5天时间。
小约瑟夫·奈:木头是深层原因,干柴和纸张是中层原因,划火柴是突发原因。
孙立新:人们也期望分阶段考察战争形成的原因。其中,长时段的原因有:自俾斯麦时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变化、东方问题、帝国主义、民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少数民族问题、经济和工业化问题、权力精英等。中时段的原因有:自1902~1904年以来联盟体系的强化、1905年以来的国际危机、军备竞赛、经济危机、公众意见、神话、仇恨、关于伟大战争的不可避免性的想象等。短时段的原因和起因是:萨拉热窝谋杀事件、德国对奥地利许诺的空头支票、奥地利对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俄国的军事动员等。所有这些原因都是可分的,但也要对其相互混杂关系加以研究。①〔英〕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林光余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页;〔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7版),张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8页;孙立新:《德国史学家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责任问题的争论》,《史学史研究》2008年第4期。
问题5:材料所示的三位学者在分析一战爆发原因时有何共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家分析问题时,不仅关注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更注重追溯事件的深层背景。
过渡:到底哪些因素应该对大战爆发负有主要责任呢?据不完全统计,单单在英语世界里,关于一战的各种文献已经出版和发表了三万多种。②徐波等:《100年前的欧洲与今天的东亚——东亚国家应怎样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知识》2014年第13期。但到现在为止,人们对一战爆发的原因还是莫衷一是。由此可见,这次战争的起源肯定不是那么简单的。
材料6:(1979年以来中国)学者们普遍认为,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界在具体阐述中侧重点有所不同,因而也就产生了多种原因说。一是帝国主义矛盾说。……二是民族主义恶性膨胀说。……三是科学技术促成说。……四是均势失败说。……五是国际体系失败说。……六是军事同盟责任说。……七是多因性说。
——赵文亮、崔美:《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百年回顾》③④赵文亮、崔美:《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百年回顾》,齐世荣主编:《一战百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46~51、132~133页。
对于一战的起因,史学界大体公认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其研究也采用了新老帝国主义争霸、民族主义、军备竞赛、军事同盟、外交的决策失误、个人心理、危机决策等等多维角度。
——梁占军:《国际关系理论视角下的一战起源研究》④赵文亮、崔美:《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百年回顾》,齐世荣主编:《一战百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46~51、132~133页。
实际上,基本原因如此复杂,且年代久远,因此必须写出一部从1870年甚至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欧洲外交史,才能看清它的根源,有些问题需要追溯到路易十四时代,甚至查理曼时代。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交战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军国主义、秘密的同盟体系、民族与民族主义、种族、宗教、民主、教育、群众心理、大众宣传等都有关联,因此要从历史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徐蓝:《一战史研究的新问题新进展新观点》⑤徐蓝:《一战史研究的新问题新进展新观点》,《北京日报》2014年1月27日。
问题6:概括百余年来关于一战起源研究成果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原因。
问题7: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研究中的观点分歧?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正由于一战起源问题的极为复杂性,导致史学界的多元研究视角及其长期争论。历史研究中的观点分歧,反映了历史解释的复杂性,也是其魅力所在。
(三)结语:
在萨拉热窝事件发生逾一个世纪之后,历史学家对发生的事件,事件发生的时间,以及事件的主导者有了大量的了解。然而,正如塞缪尔·威廉森所说,我们仍对事件的起因以及促使某些决定形成的因素了解甚少。新的细节,可能的新的年表,对情报报告的新的对比分析,以及新的档案和私人文件收藏,这些很可能会浮出水面改变我们对事件的理解。⑥〔美〕塞缪尔·威廉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结构、政治与决策》,转引自侯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结构、政治与决策〉翻译实践报告》,辽宁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第61~62页。
历史训练的一个基本信条,就是教学生如何怀疑、挑战现成的答案。不管是历史,还是我们每天都看的新闻,我们不能一听就假定那是事实,而要意识到这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叙述,其真实性受其视角的限制。这可能是这节课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设计意图:点出本课主题——历史训练的基本信条,提升认识。
课后,在以“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你感觉如何”为题的书面调查中,17个同学中有16人明确表示赞同,有同学写道:
我十分喜欢这种上课方式。我认为,现在教科书对事件的介绍太过笼统,而且单一。历史学习绝不是单单看教科书上的一面之词和一个大概,这更需要一种追根溯源、对历史事件更为细致化的学习,也就意味着作为学生,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文献。
如同本次课程,通过时间顺序来多方面展示一战的起源问题,这让我觉得拉近了与时代的距离,接触到了更多的历史背景,而不是听教科书简单地说教。与时代同行,追根溯源应该成为历史学习的新方式。通过改变看历史事件的角度和侧重点,更深入甚至跨学科地研究历史,即使不会使一个读史之人成为大家,也可以让他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自由见解的人。
这些肯定,不仅反映了学生的心声,也给了我们老师更多的动力和压力。
不过,高三的同学看了文字稿后则写道:“挺好的,但是不适用于应试。”这引起我深深的反思:这种教法适用于高考吗?历史课到底要教什么?
可以肯定,在核心素养理念推动下的课程改革,历史课绝对不应满足于教给学生一些知识和结论。但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沉重在于,高考的巨大压力之下,中学老师有着很多的无奈。课程改革的成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中学老师为之努力,教科书的编写、高考命题和阅卷的改进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我想,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G63
B
0457-6241(2017)11-0056-06
魏飞,中学高级教师,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命题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2017-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