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风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100080)
关于中学历史教师的历史学科专业素养
李晓风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100080)
历史,专业素养,知识能力,问题
今天我要讲的问题是关于中学历史教师的历史学科专业素质,这里强调的是学科素质,而不是教育教学理念方面的跨学科的通识性的素质。我一向认为,经过这十多年的课程改革,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是有很大提高的,但是不均衡,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素质的提高远远好于历史学科专业素质的提高。
我想先引用一段《历史教学》杂志原主编任世江先生的话: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解放带来学术繁荣,学术界不仅纠正了许多被歪曲、误读的历史,而且打破了僵化、教条的理论束缚,开拓了许多被封存、禁锢的领域,恢复了历史的真实,改变了许多传统结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学历史课本却不敢取学术之公论,仍保持旧说。而考试等各种制度的约束,也使中学教师视课本为雷池,不敢超越半步。久之成习,中学教师多数不关心学术发展,即使自己常教的内容,研究方面有何变化也不闻不问。史学研究的成果不能及时地反映到历史教育中,那些失真的历史和偏颇的结论,仍作为知识继续向青少年灌输,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同时,我们都想改变这种状况!①《历史教学》编辑部编:《新生代历史学者访谈录》,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53页。
这段话我大概引用了十年以上了,但每到探讨中学历史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场合,这段话还要拿出来说,是因为问题并没有解决,相关的现象仍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学研究取得了很多新的学术成果,但是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对此不关心、不了解,甚至与自己的教学内容相关的学术成果也是不闻不问。任先生指出这种状况事出有因,“由于种种原因,中学历史课本却不敢取学术之公论,仍然保持旧说”。这确实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解决不了的。由于考试等各种制度的束缚,也使中学教师视课本为雷池,不敢超越半步。考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关系到教师的评价和业绩,也不可掉以轻心,所以这件事情也不是我们中学教师能够负得起责任的。别人的责任不用我们承担,再往下就应该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了。
那么,影响我们中学历史教师进行学科专业方面学习与探索的原因有哪些呢?除了任先生已经提到的以外,我觉得还有这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重视:
第一个原因,在近年来的中学教学中,存在着强调能力、轻视知识、将知识和能力片面对立起来的浮夸风气。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历史教学中,各个学科都有,历史学科当然不能不受其影响。
第二个原因和第一个原因是相关联的。现在的各级教育机构都很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但是各种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教师培训中,讲通识、讲理念居多,讲学科问题、讲学科研究动态的很少。这其实是那种空洞和片面地强调能力,轻视知识的倾向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反映。我接触过和了解到的历史学科的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百分之七八十的课时在讲教育理论,讲所谓的通识;讲历史学科专业的课时、讲历史学科研究动态和新的史学成果的课时非常少,也不系统。而从我了解到的历史教师的反映来看,很多教师认为一般性的理念、通识有些讲过很多遍了,有些离我们的教学实践非常遥远,听不下去,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而那些讲学科专业和学科动态的课程能够使受培训的历史教师们感兴趣,受到好评。这不是个别现象,我经常碰到。
在这样的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培训状态下,如果某一历史教师自己不主动读一些历史学科专业类书籍的话,在离开高等学校以后,他的知识就很难有更新的机会了,有所更新也是极其缓慢的,东鳞西爪地接触到一些东西。
第三个原因是教师的工作负担和教师评价机制的影响。按说历史教师自己主动的读书应该是优秀教师成长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途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中学包括历史在内的各学科教师日常的工作负担还是比较重的,而且在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对于教师专业学习和专业研究成果没有硬性要求的情况下,如果要把学科专业的学习和探讨坚持下去,就得凭教师自己的兴趣和毅力了,这是很难的,也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
上述的三个原因中,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第一条。如果中学教育界能够摆正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而不是将知识视为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空谈能力,将知识和能力割裂开来的话,必然会激发教师去不断地更新和充实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各级各类的继续教育和教师培训也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也自然会有很大的改善。所以,我想谈谈我对于知识和能力的理解。
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其实在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中早有定论,在此,我们先来看一段普通心理学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说法:
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越多,技能越强,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缺乏必要的基本的知识、技能,就会对其能力的发展造成巨大障碍。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①樊洁主编:《心理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30页。
这段话是我随手拿到一本普通心理学的书籍,翻到相关的章节摘录下来的。各种版本的普通心理学对此问题的表述大同小异,并不存在什么争议。其他的一些心理学论著中也都会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影响下,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也就发展了他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活动的能力。人们要想成功地或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活动任务,固然靠他的能力,但也要靠他的知识、技能。任何人在某一方面具有的才能,都是曾在那一方面经过刻苦的学习与训练后,获得高度的知识与技能而达到的。能力的发展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完成的,离开学习和训练,他的能力是得不到发展的。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但是,这么简单明确的一个原理,似乎被人们遗忘了,或者是被有意地忽略了。在中学教学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是非常必要、非常正确的。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强调能力其实是对教学中的知识传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是淡化知识的获取。没有知识的能力其实是一个空中楼阁。所以,教师应该做的事情是强化和改善我们的知识教学,而不是把知识视为无足轻重。
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怎么去帮助学生去提高能力呢?于是,问题又回到了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方面来了。以我自己30多年从事历史教学的经验和思考,我觉得知识和能力有这几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知识越多,能力越强,知识和能力呈现正比例关系,不可能存在反比例关系。
第二,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的质量,与教师教学的质量有关,教师教学的质量又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有关,这一连串的因果关系其实是非常明确的。
第三,至于说到一再受到诟病的、使知识教学被污名化的,其实是教学中出现的伪知识和教师一知半解下对知识的偏颇的、残缺的、错误的阐释;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以驾驭学科知识而流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出现这种情况是教学中的失误。
比方说我们说的死记硬背的问题,某项学习内容记下来以后如果理解了,它是知识,当然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如果不理解,当然就没用,费了不少时间,能力也没有提高,这就是死记硬背。必须承认,现在我们的教学中死记硬背的比例是相当大的。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不是因噎废食不要知识,关键还是在于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教师的学科学专业水平达不到,最后就只能让学生去背教材,这是没用的知识;如果我们的专业水平达到了,我们能够引导学生真正地从学科本身来理解这个知识,那么这个知识就是能力的基础,就能够转化为能力了。
因为教研和教学工作的需要,我经常去听各种类型和各种性质的历史课。听这些课大概的感受是,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方面确实有成效的好课是不少的,但是,相当数量的课没有把问题讲清楚,没有使学生有效的进入学习状态,上完课以后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没有多大用处,还有不少课其实是在所谓新的教学方法包装下的照本宣科和死记硬背。
这些不成功的课,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还是在于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很多课中,教师对教法的关注和探讨远远多于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思考。从这些有待提高的授课和教师日常的教研和备课中,我感觉到很多历史教师存在着下面一些问题:
第一,历史学科专业知识陈旧。从实际教学来看,现行教材中采用的一些比较新的学术观点,很多历史教师仍感陌生,不能够对其进行正确地把握和阐释。还出现了另外一种情况,有些历史教师接触到一点新的史学论述,不能分辨妥当与否、站不站住脚,马上就把它用于教学,使授课出现一些学术性的甚至政治性的问题。这就是看的东西太少,缺乏系统性,刻意求新而缺乏必要的学科知识和学术思考能力。因而这种情况同时也与历史学科专业知识的相对贫乏有关系。
第二,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贫乏。典型的表现就是教师有所了解的历史问题大体上局限于教材上涉及的问题,教材上没有的东西,就不甚了了或者基本上不知道;甚至以前教材有、现在教材没有了,过一段时间也忘了。就是教材上有的东西,也没有真正的搞清楚。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在某次评审中我问了一个问题,《新学伪经考》这一书名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属于历史教师教学中常年涉及的很一般的知识,也属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但是有半数以上的教师答不上来。
第二,历史学科专业知识不准确。教学中很多东西讲得似是而非,教师并没有通过自己去读相关论著或史料去搞清楚相关历史问题,只是依据教材叙述,最多看一看教参的解释就开始上课。实际教学中,照本宣科,不敢展开。一旦展开分析和阐释,细究起来,漏洞百出。
上面说的是关于现任教师的情况。还有一点也不可不提,这也与我们这次会议有关,我们这个会是关于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会。那么,从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新任课的教师———也可推及师范院校或非师范院校在读的学生——未来的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如何呢?可以说,现任教师现在表现出来的问题,或多或少会与该教师在高等院校学习和毕业时的状况相关。总的来讲,从高等师范院校进入中学的新任教师,水平还是不错的,也可以说达到了在中学任教的门槛,但是刚才我说到的现任教师中的三个问题,新任教师也存在。我和一些年轻的历史教师有过一些相关问题的交流,他们中的很多人坦诚地说,在大学上学的时候对于历史没什么兴趣,他们对于历史的兴趣是到了工作岗位后才形成的。甚至不少人到了工作岗位也仅仅将此视为一份工作,没有真正形成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样的对历史学科无兴趣的教师多数不会自己主动去阅读专业的历史书籍,那么,这位教师此后的专业成长也就无从谈起。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教师专业素养方面的种种问题也就会在教师中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了。这种状况应该是高等学校的教师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学教师讲课是太注重教法和技巧,知识方面薄弱;而大学的教师讲课往往太不注重教法和技巧,讲课使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培养不起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没有兴趣学生就不会主动的钻研学问,自然也培养不出优秀的教师苗子,到了教师岗位上也不会主动地学习和钻研。现在的中学教育课业负担很重,学生自主读书学习的时间很少,因此,中学阶段很难培养起学生的专业兴趣,学生在高考选专业时有非常大的盲目性和功利性,很少有哪个学生真的为了一个兴趣非上某个专业不可。而在大学的学习中,也没有培养出专业兴趣来,至少是本科四年的学习就很难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硕士和博士学习阶段情况可能有些改善,但是很难说有全面的改善。尤其是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专业细,直接涉及的面比较窄,本科阶段的欠账很难弥补过来。因此进入中学任教后,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在所学专业方面或许有一些优势,但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对古今中外的历史都有比较充分的掌握,而在这方面,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也没有明显的优势。他们对于自己的专业以外的东西,也还是不同程度的存在不够系统、不够充实、不够准确的问题,甚至也有比较陈旧的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是改善现状的途径,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但也是一个不用说太多的话的问题。简而言之,热爱教师的工作,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师德问题,而热爱教师的工作,也一定要体现在热爱自己的学科专业,否则的话,热爱教师的工作就是一句空话,至少也是残缺不全的。有了对于教育工作的热爱,有了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专业的热爱与兴趣,就会投入到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和探究中去,终生不辍地学习和探究。如果大多数的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的话,中学历史教学的面貌肯定会有大的改观。
具体的、日常的做法,就我们所从事的历史学科教学来说,主要的就是读书,多读一些书。中学历史教师虽然没有大学教师学术研究的任务,但是,我们的教学范围涉及古今中外,一个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在读书方面的要求应该不会比大学教师低。历史学科的学问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值得我们穷毕生之力去追求它。
(本文依据李晓风在“首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师教育论坛”的发言整理)
G63
B
0457-6241(2017)23-0012-04
2017-11-09
李晓风,中学特级教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教学及教育研究。
杨莲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