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育均,王化平
(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北碚 400715)
《敦煌歌辞文献语言研究》述评
范育均,王化平
(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北碚 400715)
敦煌歌辞是敦煌文献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语言简明通俗,具有民间性、实用性等特点。对其语言风格的把握以及语词、句法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敦煌文学的表现形态。如今敦煌歌辞研究成果丰硕,但在语词、句法以及语言风格方面并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研究。《敦煌歌辞文献语言研究》在语言方面做了全面的整理与探究,对敦煌歌辞的语言风格及组织方式做了有益的探索,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敦煌歌辞;语词;句法
自敦煌文献现世后,国内外掀起了研究热潮,敦煌学也成为了我国“三大显学”之一。敦煌歌辞是敦煌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致包括曲子词、宗教歌曲、民间俗曲三大类。自1920年王国维先生发表《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跋》起,中外学界对敦煌歌辞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87年,任半塘先生的《敦煌歌辞总编》得以出版,共辑录敦煌歌辞1239首,这是敦煌歌辞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极大地推动了敦煌歌辞的全面研究。迄今为止,在敦煌歌辞的语言研究方面,出现了一批敦煌歌辞整理与校勘的研究成果,但学者们对语词、句法以及语言特点方面的关注仍显不足,尚缺乏有关词汇、语法等方面全面系统的著述。刘传启先生的《敦煌歌辞文献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以下简称《歌辞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
此书着重分析了敦煌歌辞的语言特点及语言组织形式,是一部颇有创见的研究性论著。与一般研究敦煌歌辞的著作不同,作者着重从歌辞文献的语言风貌、语法结构等方面出发,对唐五代敦煌地区人们的语言习惯及语言风格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究,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的诸多细节,从而为读者了解唐五代敦煌地区的社会风貌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歌辞研究》以丰富的语言材料、全面的研究角度展示了敦煌歌辞本身的魅力以及当地人民生活的多个方面。全书共有六章,整体观之,可以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与敦煌歌辞写卷综述,交代了敦煌歌辞的内涵、作者、创作年代等基本信息。并从歌辞文献的载体出发,考察了敦煌歌辞的写貌、传抄原因及功用。第二部分为敦煌歌辞的本体研究,包括其原生态性、富有变化性语言特点的高度概括,语词词义的详细分析,语词对词汇史、对文化发展的价值探讨以及敦煌歌辞句法的深入研究。第三部分则是以《敦煌歌辞总编》为底本,对敦煌歌辞进行了进一步整理,并重点校改了《总编》中的不当释例。《歌辞研究》不仅可作为研究敦煌歌辞的掌中书,还可以为研究唐五代敦煌地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丰富的语料。全书结构紧凑,条理清晰,论证合理,可读性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任何文学作品都依存于它所在的书写载体,与同一载体的其他文字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书写载体与其他文字内容又能反映出有关作品更为丰富的信息。敦煌歌辞也同样如此,多与佛教经、律、论文献,宗教活动类文献,民间法事应用文献,社会经济类文献以及诗赋、铭文、童蒙书、要诀心法等杂文献联抄,从其抄写状况可以挖掘出与之相关的其他信息。汤涒先生曾说:“敦煌歌辞所出现的整个写卷实际上是它所生存的具体文化时空,只有在这一特定历史时空之下,才可能考查曲子词所产生和存在的真实文化背景,才能将研究推向纵深。”[1]15故考察研究敦煌歌辞不能割裂其与同卷他文之间的联系。
本书很好地把握了敦煌歌辞写卷的整体面貌,重点介绍了 S.1441、P.2838、P.2066、S.5549等卷的抄写情况,对歌辞的著者、抄者及年代等相关重要信息进行了进一步挖掘,并从写貌与歌辞内容出发,探析了敦煌歌辞既可抒情达意,又可用于教学、祷告、求偶、口诀记诵以及宗教、民间仪式等活动的广泛用途。在对敦煌歌辞写卷写貌的详细介绍中,总结出了敦煌歌辞民间性、实用性以及娱乐性的特点,从而探讨了敦煌歌辞在唐五代繁荣兴盛的原因。敦煌歌辞写卷写貌当是研究敦煌歌辞语言特点、语词、句法的基石,该书对有关情况的充分重视,正是其研究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字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建筑材料,语言风格则是不同文学作品相互区别的外在形式,是文学作品的“精”“气”“神”,是其灵魂所在。在俗文化繁荣发展、佛教世俗化的大背景下,敦煌地区文学形式的语言必然由晦涩难懂转向明白晓畅。《歌辞研究》在此背景下,从歌辞自身的表现形态以及词语、句式的运用方面探析了其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灵活多变的语言风格,是对敦煌歌辞“灵魂”的触及,有利于强化我们对敦煌歌辞内容及用途的认识与理解。由于敦煌歌辞的作者大多来自民间,其听众也多是下里巴人,故使得歌辞创作不受太大拘束,随意性强且形式自由多变,“尚属于以辞配乐的尝试和摸索阶段”。[2]76《歌辞研究》即从“多衬字衬词”“字无定句”“平仄不拘”等五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初创阶段歌辞的体式特征。
当论及敦煌歌辞语言明白晓畅的特点时,本书则以大量的例证加以说明。如以“频频出户,迎取嘶嘶马。含笑觑,轻轻骂,把衣挦撦。叵耐金枝,扶入水精簾下”[2]79说明敦煌歌辞叙述直白,洗却铅华的语言特点。又如以“今世共你如鱼水,是前世因缘。两情准拟过千年,转转计较难……梦?往往到君边。心专石也穿,愁甚不团圆”[2]80阐释敦煌歌辞对闺情描写直抒胸臆,毫无遮掩的特征。
敦煌歌辞民间性的特点不仅表现在质朴通俗的语言上,还表现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歌辞研究》也有效地挖掘了这方面的信息。如在解析敦煌歌辞对话艺术时,作者对多种对话形式分别举例说明,并细致分析各种对话形式的特点及表达效果,使读者能充分了解敦煌歌辞对话艺术的独特风貌。
在行文结构的安排上,本书先总括敦煌歌辞不事雕琢、灵活多变的语言风貌,再针对这些特点从对话形式、节奏韵律、句式选择、词语改造、辞格运用等方面举例说明,以多方位的分析角度,全面描摹了敦煌歌辞的语言风格。而这种由整体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的叙述模式,有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敦煌歌辞自身的语言特点,感受其巨大的语言魅力。
敦煌歌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离不开其独特而鲜明的语言风格。而其语言风格正是在语词的使用和语言的组织形式上形成的,正是基于此种认识,《歌辞研究》对敦煌歌辞在语词、句法等方面的特点也颇有研究,并展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学术见地。
歌辞中有许多民间俗曲,因此“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即俗语)得以广泛运用,使得敦煌歌辞具有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特点。对俗语的关注,将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敦煌歌辞的民间性和实用性。
在对俗语的分析中,作者不仅采用传统的“以古证古”的方法,也采用“以今证古”的方式,即从现代方音、方言中寻找证据,对“爱”“不娄”“不分”等56个/组俗语词的特殊义进行了详细而又严谨的论述,说明了很多问题。如将“诸菩萨,莫多悭,多悭积宝纵似山。见有贫穷来乞者,一针一草不能拌。贪心不识知厌足,当来空手入黄泉”[2]137中的“拌”字训为“扔、舍”。作者既从《广雅》《方言》等训诂书以及古词中寻找线索,亦结合江苏徐州、湖北浠水、浙江温州等地的方言用例进行证明,可见其论证之严。又如对“就中第五更难陈,阿娘日夜受殷勤。胜处安排与儿卧,心中犹怕练儿身”中“练”这一俗语的解析“在灰土、泥水等之中滚爬辗转,现今四川方言中尚有此语,通常写作‘’或‘展’。”[2]124-125作者所言极是。笔者自幼生活在四川,在所用方言中确实仍以“练”字表示滚爬之意。
词语不仅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从词语角度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内涵也是本书的一个亮点。书中有一小节专讲从词语角度探讨敦煌地区的称谓文化、意象文化与面妆文化。譬如作者从称谓名词出发,探析了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男尊女卑、夫贵妻荣的封建传统思想以及中国几千年来的官本位思想。
但由于本书重点在于对敦煌歌辞语言层面的分析研究,故而对敦煌歌辞词语背后民俗文化的分析着笔不多,在结合相关文献、文物进行探究方面也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但作者对敦煌歌辞中描写性词语的整理研究,仍为深入了解唐五代社会生活打开了新的窗口,相信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多有启发。
敦煌歌辞的实用性、民间性以及娱乐性要求语词通俗易懂且具有生活气息,同样在语词组织方式上也应灵活多变,存在一些不同于古代汉语语法的地方,而这些不同之处也正适应了敦煌歌辞在不同场合进行演艺的要求。故本书对其句法进行了全面细致地探究,运用大量例子说明了敦煌歌辞特有的倒装、共用、同义单双音节词语对用等特殊形式。
对敦煌特有的句法形式,本书也不是笼统概之,而是用不同方式、方法进行分析。
1.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一般倒装句在敦煌歌辞中多见,但书中重点介绍了敦煌歌辞中的特殊倒装句,例如状语隔开式前移,总结为“状语+其他+中心语”的倒装形式。又共用句在敦煌歌辞中大量出现,此书把传统意义上的共用形式与敦煌歌辞中的共用形式作了准确的区分,并把歌辞中的共用形式分成了两种:一种中间为共用词或短语,前后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音节词语,即B1AB2形式;另一种则中间为共用词或短语,前后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双音节词语或短语,即B3AB4形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认为三音节同义连文为三字短语,就是一单音节词语与双音节词语的同义组合,或读为AB/C,或读为A/BC。对以上三种特殊句式,本书都对其形式进行了高度概括,所谓抽象地归纳。随后又用了大量的例证来说明这三种结构的特点、语用效果及文献校勘价值,此所谓具体地分析。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有利于读者更加形象直观地认识敦煌歌辞的句法特点而又不失深刻性。
2.多材料多角度综合研究
敦煌歌辞中存在三音节同义连文的现象。此书不仅从敦煌歌辞本身出发,还兼及敦煌变文、王梵志诗以及俗赋等口语文献,对三字连文的出现、发展、特点及性质作了充分的研究,得出了可靠的结论:
三字连文现象仍然是汉语复音化的产物……佛道典籍的出现和流行对三字连文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由于受到三字连文现象的影响,同义单、双音节词语连用(如“徒劳枉”)的现象也逐渐多起来,而且此类同义连文无论是在使用范围,还是表情达意上都比之三字连文更有优势……但由于双音节化更符合人们的语用和审美习惯,因此在汉语复音化的道路上,三音节同义连用的现象逐渐被淘汰,从此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三字连文)确切地说应当是三个同义的单音节词语连用而组成的三字短语,而非词语。[2]188-189
作者对敦煌歌辞相关语料进行了穷尽式的整理,得出了较为准确的结论,为研究汉语复音化的过程提供了可靠依据。书中对敦煌歌辞句法的探究,可使读者了解敦煌歌辞乃至当时俗文学的语言组织形式,对于研究整个汉语语法结构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歌辞研究》除了在敦煌歌辞语言特点研究、敦煌地区文化状况研究以及句法形式研究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外,还对学界作出了其他贡献。
第一,词语的产生必然依存一定的社会环境,是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掌握某时代的文学用语,就可以大致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因此词语的断代与释义就显得十分重要。《歌辞研究》依据丰富的语料,对《汉语大词典》中“把截”“沉机”“草头”“生分”等 18 个词语重新断代,并补充或纠正了“殷勤”“劳生”等词的词义,这将有利于词汇史研究工作的推进。
第二,敦煌歌辞中出现了许多因形近、音近而误的用字现象,也出现了俗字简化现象。此书对此也进行了详尽的整理。从这些语词出发,可以窥探隋唐五代人的用字、用词习惯,推动唐五代乃至整个汉字发展过程的研究。
第三,本书在对敦煌歌辞语言研究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例证加以说明,为以后敦煌歌辞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且这些语料皆由前人进行了大量的订补工作,从而保证了研究材料的可靠性以及结论的真实性、准确性。
第四,本书对敦煌歌辞中俗语词词义的详细分析、对其特殊句式的探索以及对《敦煌歌辞总编》不当释例的校改,都将有益于大型词典的编撰以及今后文献校勘工作的进行。
《歌辞研究》虽然是一本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著作,但随着作者娓娓道来的娴熟笔调,在严谨细致,深入浅出的字里行间,展现了敦煌歌辞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魅力。当然,书中所提到的一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如书中运用的现代汉语方言词语基本出自《汉语方言大词典》一书,理据虽充分,但汉语方言的口语化程度较高,若能对一些方言词语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后再加以引用论证,或许会有更多的发现,也将更利于解决相关问题。又如,书中对敦煌歌辞文献与文化的探讨也仅是浅尝辄止,尤其是对敦煌歌辞中有关妇女面妆与文化的讨论,历时的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就略显缺乏。若能结合相关出土文物,结合前人的训诂成果,从敦煌歌辞的创作时间等角度出发加以研究,当能对唐代某一时期敦煌地区妇女妆面特征有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以充分挖掘敦煌歌辞在社会生活史研究方面的价值。不过瑕不掩瑜,从总体来看,本书仍以翔实的语言材料、严谨的论证方法、求实的治学态度向读者展示了敦煌歌辞的多个层面,为敦煌歌辞研究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汤涒.敦煌曲子词地域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5.
[2]刘传启.敦煌歌辞文献语言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A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Language of Dunhuang Lyric Manuscripts
FAN Yujun,WANG Huɑpinɡ
(Institut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Document,Southwest University,Beibei Chongqing 400715,China)
Dunhuang lyric is an i mportant part of Dunhuang manuscripts.The language of Dunhuang lyrics is concise and popular,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vil and practicability.Comprehending linguistic style as well as researching phraseology and syntax will be beneficial to knowing about the manifestations of Dunhuang literature further.Nowadays,the research of Dunhuang lyric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but it hasn’t formed a systematic research system in aspects of phraseology,syntax and linguistic style.Studyies on Language of Dunhuang Lyric Manuscripts made a comprehensive collation and researching in these aspects,and made a useful exploration on linguistic style and organizational pattern of Dunhuang lyrics,which values a lot for reference.
Dunhuang Lyric;Phraseology;Syntax
H03
A
1009-8666(2017)09-0040-04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9.007
2017-05-31
范育均(1992—),女,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出土文献与典籍;王化平(1976—),男,湖南邵阳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出土简帛、易学及其他经典文献。
[责任编辑、校对:王兴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