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棫林”考

2017-03-12 09:47王玉亮
关键词:扶风诸侯左传

杜 勇,王玉亮

(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7)

《左传》中两个“棫林”,异地同名,东西悬隔。其具体地望学者颇有争议,也直接影响西周金文中相关地名的推考与落实。故拟略作探讨,以明真相。

先说东棫林的情况。《左传》襄公十六年 (前557年)载:“许男请迁于晋,诸侯遂迁许。许大夫不可。晋人归诸侯。郑子蟜闻将伐许,遂相郑伯以从诸侯之师。……夏,六月,次于棫林。庚寅,伐许,次于函氏。”杜注:“棫林、函氏,皆许地。”当时许国的都邑在叶(今河南叶县),其国君“许男”向晋国请求把都城迁回许邑,以避楚国压迫,获诸侯同意。然许国大夫反对迁都,于是晋君让诸侯归国,决定单独发兵攻打许国。郑、齐、卫、宋等国唯其马首是瞻,亦出兵参战。诸侯之师在伐许过程中,曾驻扎在“棫林”。这个棫林,杜预说是“许地”,必与许都相距不远。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列国都邑表》把“棫林”定在叶县东北,方位更为具体,学者无异辞。

东棫林不仅见于《左传》,西周金文亦有迹可寻。1975年,陕西扶风县庄白村发现一座西周墓葬,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其中簋铭云:

铭文中的“周或林”,唐兰先生读为“棫林”,为学界所认同。但他认为这个棫林在陕西省泾河以西的扶风、凤翔一带①唐兰:《用青铜器铭文来研究西周史——综论宝鸡市近年发现的一批青铜器的重要历史价值》,《文物》1976年第6期。,却是有问题的。铭文中“搏戎害夫(胡)”之戎,本指淮夷,如同墓出土的鼎有云:“王用肈使乃子,率虎臣御淮戎”(《集成》2824),即可为证。又如晋侯铜人铭称 “淮夷伐格,晋侯搏戎”(《铭图》19343),翏生盨铭谓“王征南淮夷……俘戎器”(《集成》4459),均其例。唐氏说“淮夷从来不称戎”,把淮戎读作“濩戎”,认为是猃狁的前身,显非是。既是征伐淮夷,战事当然不可能在关中发生,故不能把这个“棫林”说成是关中一带的地名。铭文中“搏戎害夫(胡)”之胡,亦非戎胡(犬戎)的合称,而是指当时居于河南郾城的妫姓胡国。从这些情况来看,裘锡圭先生考证簋铭文中的棫林在叶县东北②裘锡圭:《说簋的两个地名——“棫林”和“胡”》,《裘锡圭学术文集》(第3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3-38页。,无疑是正确的,故能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然而,西棫林的问题相对复杂一些,久争不决,迄无定论。

关于西棫林的地望,旧说在今陕西华县。《史记·郑世家》云:“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索隐》:“郑,县名,属京兆,秦武公十一年‘初县杜、郑’是也。又《系(世)本》云:‘桓公居棫林,徙拾。’宋忠云‘棫林与拾皆旧地名’,是封桓公乃名为郑耳。至秦之县郑,盖是郑武公东徙新郑之后,其旧郑乃是故都,故秦始县之。”《汉书·地理志上》“京兆尹”有郑县,称“周宣王弟郑桓公邑”。《说文》“郑”字说解与《汉志》相同。这些文献记载表明,郑桓公初封于郑,其地旧名棫林,属于汉代京兆郑县(今陕西华县)。

不过,西晋时期的臣瓒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说:“周自穆王以下都于西郑,不得以封桓公也。初,桓公为周司徒,王室将乱,故谋于史伯而寄帑与贿于虢、会之间。幽王既败,二年而灭会,四年而灭虢,居于郑父之丘,是以为郑桓公,无封京兆之文也。”臣瓒大概是看到当时出土的《竹书纪年》有“周自穆王以下都于西郑”之类的文字,便断然否定郑桓公初封于郑,认为在东迁灭会、虢之后,始居于郑父之丘,因称郑桓公。这个说法明显是错误的,故颜师古注释《汉书·地理志》时给予了有力的批驳:“《春秋外传》(按即《国语》)云:‘幽王既败,郑桓公死之,其子武公与平王东迁。’故《左氏传》云:‘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又郑庄公云‘我先君新邑于此’,盖道新郑也。穆王已下无都西郑之事。瓒说非也。”若从今日所见西周金文资料来看,作为地名的“郑”早在穆王时代即已出现,并非缘于桓公居于郑父之丘始有其名,可见瓒说不能成立。

在当代学者中,对郑都棫林在今陕西华县的传统说法提出异议的首推陈梦家先生。1956年,陈氏发表《西周铜器断代》说:

此郑可能最初在雍县。《纪年》谓穆王都西郑郑宫,而《秦本纪》曰“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正义》云“《括地志》云岐州雍县南七里故雍城,秦德公大郑宫城也。”《汉书·地理志》说雍县有“棫阳宫昭王起”,此棫与郑有关。《世本》以郑初封于棫林,郑玄作咸林。咸与棫形近相混。……拾疑是京兆郑县的旧名。①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82页。

陈氏认为郑最初封于雍 (今陕西凤翔县),也就是《世本》所谓郑桓公的初封地“棫林”,后来才迁徙至“拾”,称名为郑。此一见解颇为学者所遵信,即使唐兰先生亦不能脱其窠臼。他在考释伯三器铭文时说:

《左传》襄公十四年记晋国伐秦,“济泾而次……至于棫林。”是棫林在泾水之西。《汉书·地理志》右扶风雍县有棫阳宫,昭王起。清《一统志》说:“棫阳宫在今扶风县东北。”或说在宝鸡附近。棫阳宫的名称,应与棫林有关。那末,棫林旧地当在今扶风、宝鸡一带。当时秦国都在雍,在今凤翔县南,宝鸡县北,晋兵本想攻雍,而逗留在棫林,可证。……铜器中如免觯、大簋等都说:“王在奠(郑)”,都证明穆王曾居郑,但这个郑并不是后来的京兆郑县。《史记·秦本纪》:“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正义引《括地志》“岐州雍县南七里故雍城,秦德公大郑宫城也。”这个大郑宫应是穆王郑宫的旧址。雍县故城在今凤翔县南,那末,西郑本在凤翔至扶风一带,郑桓公始封之郑,是在泾西的棫林,后来才迁到京兆的郑县,可能就是《世本》所说的“徙拾”。②唐兰:《用青铜器铭文来研究西周史——综论宝鸡市近年发现的一批青铜器的重要历史价值》,《文物》1976年第6期。

这段文字读起来颇为晦涩,很不符合作者犀利明快的文风。大概是唐氏感觉陈梦家的看法虽有道理,但也有逻辑上的矛盾不易解决,所以最后只有闪烁其辞,让读者去猜谜。唐氏赞同郑桓公始封之郑在泾西的棫林,并谓 “棫林旧地当在今扶风、宝鸡一带”。但是,既然穆王的郑宫在雍城,等于说棫林也在雍城。不过话不能这样明讲,因为他非常清楚《左传》襄公十四年所载诸侯伐秦之役,“晋兵本想攻雍,而逗留在棫林”,证明棫林与雍并不是一回事。在没有找到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之前,只好先含糊其辞了。

那么,这个棫林究竟在什么地方?仔细分析一下《左传》有关记载或可找到答案。《左传》襄公十四年(前559年)说:“夏,诸侯之大夫从晋侯伐秦,以报栎之役也。晋侯待于竟,使六卿帅诸侯之师以进。及泾,不济。……二子见诸侯之师而劝之济。济泾而次。秦人毒泾上流,师人多死。郑司马子蟜帅郑师以进,师皆从之。至于棫林,不获成焉。”这里所说的“棫林”,唐兰先生明确指出在泾水之西,此无可疑,同时证明郑桓公始封地不在渭南华县。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以为棫林在泾阳之境,杨伯峻定在泾阳县泾水西南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09页。,均非是。是役诸侯之师渡过泾水扎营,因饮用有毒的泾水,士卒多死。随后郑国司马率先向雍都进军,即使行军一日,所至棫林也与泾水边的泾阳相距数十公里,何况伐秦之师不可能仅行一日而止。但诸侯联军终未到达雍城,而是行至棫林即逡巡不前,无功而返,故被称为“迁延之役”。事实很清楚,雍与棫林绝不在同一个地方。李学勤先生说:“秦地棫林离有棫阳宫的凤翔还远得很,后者绝非当时诸侯之师所能到”②李学勤:《论西周郑的地望》,《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47页。,可谓切中肯綮。

从伐秦之师的进军路线看,这个棫林必在泾阳与雍城之间。如果从文献上寻其端绪,可以判定这个棫林当在扶风县境内。《三辅黄图》:“棫杨宫,秦昭王所作,在今岐州扶风县东北。”③《三辅黄图》卷1《三辅沿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括地志》:棫阳宫“在岐州扶风县东北”④《资治通鉴》卷 15《文帝纪》注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关中胜迹图志》:棫阳宫“在扶风县东北三十里,秦穆公建,遗址尚存”⑤《关中胜迹图志》卷18《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大清一统志》除列扶风说外,又载《汉书·地理志》雍县有“棫阳宫,昭王起”⑥《大清一统志》卷184《凤翔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扶风、雍县均有棫阳宫,可能为秦国先后所建,不足为异。扶风境内有棫阳宫,其得名应与棫林有关。因此,把晋师伐秦所至棫林的地望确定在扶风县东北三十里的地方,虽不中亦不远。

除此之外,西周金文亦有征。1976年,周原考古队在陕西扶风县庄白村发掘一个铜器窖藏,出土史墙盘等微氏家族铜器103件。其中三年壶铭云:“王在奠(郑),飨醴,呼虢叔召,锡羔俎。”(《集成》9726)受召前来参加“飨醴”,其居邑与王的行宫“郑”必相邻近,始便于事。如《穆天子传》卷五:“庚寅,天子西游,乃宿于祭。壬辰,祭公饮天子酒。”⑦郭璞注:《穆天子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6页。是说穆王西游到了祭公封地就宿,随后举行饮酒礼,祭公也应召参加,其情状与正相类似。由于微氏家族铜器出自窖藏,而窖藏铜器为了

保密以防他人盗走,一般都会埋在自己的领地上。也就是说,“各窖藏地点距离其家族居址不会太远,各居址应即在窖藏地点附近”⑧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75页。。因此,微氏家族的居邑当在扶风县庄白村一带。庄白村位于扶风县北稍西约十公里处,与扶风县东北三十里棫林所在地正相邻近。故“王在郑”举行宴飨礼,

可以应召前往参加。这个事实说明,郑与棫林当是同一个地方,而且这个棫林有可能就是西周金文中的“棫”“淢”或“下淢”,均位于扶风县东北。此地在未分封郑桓公之前,设有天子行宫,是穆王以下天子时常临幸之地,以至被有的文献说成是“周自穆王以下都于西郑”。

综上可见,《左传》中两个棫林,其地望是可以确定的。东棫林在今河南叶县东北,西棫林在今陕西扶风县东北三十里。泾西棫林在金文中作“棫”“淢”或“下淢”,又称作“郑”。旧说郑桓公初封于郑,其地棫林在今陕西华县,并不可靠。实际情况可能是,郑桓公初封于郑,其地棫林位于扶风,后徙京兆郑县之“拾”,成为郑国东迁的第一站。

猜你喜欢
扶风诸侯左传
家在扶风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让干部动议不再“神秘”——扶风尝试特殊岗位干部动议先“放风”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春秋——诸侯争霸的擂台赛
玉人别离
西周金文所见周天子对诸侯臣属的聘问之礼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