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培文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8)
消解学生课堂“隐性消极行为”途径探析
——以高职思政课堂为例
常培文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8)
学生的课堂行为分为“显性消极行为”和“隐性消极行为”,教师只要加强课堂管理,就能够消除学生的“显性消极行为”,但却不能消除“隐性消极行为”。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式“翻转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内容“实践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达到消解学生课堂“隐性消极行为”的目的。
学生;课堂;隐性消极行为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学生课堂行为研究在英美国家迅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一些成熟的教学理论,如坎特理论、格拉塞理论、库林理论和高尔顿理论等。[1]相比之下,我国对课堂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吴康宁在南京师范大学主持进行了我国中学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社会学模式的研究,之后许多学者纷纷对课堂教学展开研究。如朱大京对师生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沈贵鹏对课堂中的言语互动的研究和程功对课堂中的交互作用的理论分析,陈明华、谭晓玉、李如密、尹宗利等对教学中的言语或非言语行为的初步研究。[2]有些学者也涉及到课堂消极行为的研究,如周润智、阴山燕、李自璋等人,有些学者将“消极行为”称之为“问题行为”。[3]
课堂行为有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区别,学生课堂行为又分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积极行为是指包括认真听讲、思考,积极与教师互动等有利于教学活动进行的课堂行为;消极行为则是指不利于课堂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学生行为,如迟到、早退、旷课、玩手机、说话聊天等。而学生的课堂消极行为又可细分为“显性消极行为”和“隐形消极行为”。“显性消极行为”主要包括迟到、早退、旷课、聊天说话。之所以称之为显性是因为这些行为比较容易被教师发现,而且这些行为会明显影响到周围其他同学正常学习。“隐形消极行为”主要包括上课玩手机、走神、睡觉,或者做其他课程作业等较为隐蔽的、不太容易被发现的行为,或者说对周围同学影响较小的行为。
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显性消极行为”和“隐性消极行为”都普遍存在。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堂上,这两种行为更是比较突出,特别是学生的“隐性消极行为”更是长期困扰思政教师的一大难题。下面我们就以高职院校思政课堂为例,对消解学生课堂“隐性消极行为”的途径进行分析。
2016年3月,我们对福建省厦门市五所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堂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学生的课堂消极行为非常普遍,“隐性消极行为”尤为突出。八种课堂消极行为出现的比率依次为:玩手机占53.24%,走神占44.95%,做其它课程作业占30.86%,聊天说话占27.05%,睡觉占23.43%,迟到占7.33%,早退占4.76%,旷课占0.48%。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隐性消极行为”明显多于“显性消极行为”。
此外,我们还专门针对课堂玩手机现象进行调查,只有21.7%的学生表示从不玩手机,经常玩手机的学生占到23.9%,偶尔玩手机的学生占53.8%。在两节课的时间里,只有44.29%的学生认为自己认真听课的时间多于做其他事情的时间,承认做其他事情时间多于认真听课时间的学生高达35.7%。
学生的“显性消极行为”表现比较明显,迟到、早退、旷课、聊天说话都比较容易被教师发现,教师只要加强课堂管理,这类行为就会被制止,所以其出现的概率较低。而“隐性消极行为”则不同了:学生做其他课程作业很容易被误认为认真记笔记;低头看手机有可能被误解为看书本;抬头听教师讲课,也有可能在胡思乱想、天马行空的走神。由于这类行为很难被发现或较少影响到其他同学,因此教师也往往无法管理或者不愿管理。
就国内高校近年来总体情况来看,思政课堂教学状况也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上课表现不好,听课不认真,参与度低,难以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实际上,这些问题在高校其他课堂上也普遍存在,而在班级容量较大的思政课堂上则尤为突出。[4]
学生的课堂“显性消极行为”主要与教师的课堂管理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密切相关,只要教师加强课堂管理,学校对旷课、迟到和早退的处罚制度落实到位,这类行为基本上就可以杜绝。而导致学生“隐性消极行为”出现的原因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主要有三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形势与政策,除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热点紧密相连之外,“思修”和“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体系性都比较强,尤其是“概论”课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教学中有许多需要阐明的理论性内容,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有什么区别,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之间有什么不同,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任务和总布局。教学内容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相互之间还有着不同的逻辑结构和层次关系,具有较强的体系性。
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体系性太强,客观上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接受的难度,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为导致学生“隐性消极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考分数相对偏低,这部分学生有着共同的思维特点: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形象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概念性、理论性、体系性的知识不感兴趣,理解起来也相对较难。不管这些学生之前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他们对高中知识的掌握大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短板或者缺陷,之前的学习经验也充分说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接受概念、理解理论或者知识体系的能力相对较差。相对来说,高职学生比较富有个性,追求与众不同,甚至不少学生在艺术或者体育方面拥有一技之长,因此大部分学生自尊心很强,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这些学生对于形象的、生动的感性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容易很多。
对于理论性和体系性较强的的思政课程,本科院校的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都有一定难度,对于不擅长抽象思维的高职学生来说,理解和接受的难度就更大了。因此,有研究者甚至将这一因素看成是影响高职思政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的内在因素。[5]
教师曾经被誉为传道授业的“解惑者”。我们必须注意到那是在一个知识被“垄断”的时代,在知识和信息掌握极不对称的年代,学生知识的获取渠道只有教师,学生心中之惑唯有教师可解。而现在则是一个知识大爆炸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十分广泛,如新浪爱问、手机百度,不仅丰富、准确,而且十分迅速,甚至教师心中之惑都要借助于互联网。在此情况下,如果教师再继续坚守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引起学生的不满。
在我们对学生玩手机的原因调查中:有35.9%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太单一,其次是认为教学内容理论性强的占到29.52%,无法克制自己的占24.67%。2015年,姚昌等对山东省一百多所院校的思政课堂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32.6%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方式陈旧、单一”,26.1%的学生认为“采用灌输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低”,16.4%的学生认为“照本宣科,缺乏创造性”。[6]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单一已经成为导致学生“隐性消极行为”出现的重要原因。
只要任课教师加强课堂管理,迟到、早退、旷课等“显性消极行为”就会明显减少,甚至睡觉、玩手机之类的“隐性消极行为”也会有所减少,然而,当学生盯着老师或者黑板的时候,脑袋里也有可能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教师加强课堂管理只能管住学生的“身”,而管不住学生的“心”,仅仅通过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是没有办法消除学生的“隐性消极行为”的。
那么该如何消解学生的“隐性消极行为”,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入心入脑”呢?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解铃还须系铃人,还是要从教师入手。教师既然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那就唯有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入手,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在课堂上才不会出现走神、睡觉和玩手机之类的“隐性消极行为”。
所谓“翻转化”就是由“教师讲,学生听”翻转成“学生讲,教师评”。教师事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课上汇报展示。传统的课堂上教师苦口婆心、精疲力尽,学生台下天马行空、胡思乱想,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稳步提升,而学生则丝毫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学生讲,教师评”,学生领到教师布置的任务,有了学习的压力,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要想在课堂上得到教师的好评、大家的认可,就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种方式不仅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锻炼了材料搜集整理能力,甚至课件制作水平。
教学方式的“翻转化”至少有以下几个优点:
其一,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课下根本不会自主学习相关内容,课上更是轻松自如,而“翻转化”则不仅要求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还要成为课堂的主讲者。这种方式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能力也都得到相应锻炼和提高。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入心入脑”。学生通过课下搜集材料,对材料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进行逻辑次序的调整和演讲结构的组织;通过课上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讲解,尽可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对学习的内容熟记于心,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就真正进入了学生的头脑。
其三,这种新的方式做到了因材施教。高职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而“翻转化”的方式恰好满足了高职学生的这一诉求,正所谓是因材施教。
“翻转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课下“动起来”,也让学生课上“动起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而消除学生的“隐性消极行为”。
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问题已经比较普遍,许多高校也出台一些限制措施,如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曾经出台《关于上课期间手机管理的规定》,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使用技术手段进行干预,实行“限时断网”。[7]然而种种围堵和禁止的管理和规定往往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生活学习的必需品,简单粗暴的围堵和禁止不仅无法达到目的,还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我们应该善用互联网思维,切实把握手机应用(APP)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加强手机应用(APP)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高校育人成效。[8]
清华大学开发了一款“雨课堂”APP,目前可以免费下载使用,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将课件内容实时地传播到学生的手机上。借助于这款APP,教师还可以随时设置问卷调查和小测验,要求学生即时在手机上回答,教师可以对结果进行即时点评,还顺便完成了考勤工作。如果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情况记入平时成绩,仅此一项功能就足以让学生从手机游戏回到课堂内容。除了手机APP,还有许多学习平台都具备强大的交互学习功能,如泛雅平台、moodle平台。这些学习平台的功能十分强大,学生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地登录平台,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教师只要课前做好准备,将文章、微课、视频、课件,以及问卷和测验试题上传到平台,就可以在课堂上随时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相应内容的学习。
思政教师应该转变思维,从禁止学生使用手机,转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将本属于学生的课堂“隐性消极行为”转化为课堂“积极行为”。
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大学生思政课程都安排了部分实践学时,这个实践学时主要应用于课堂外的实践活动。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一些课堂内的“实践活动”。如课外实践成果的交流和汇报,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话剧、舞台剧的表演,“概论”课程可以开展红歌比赛、诗词朗诵,“思修”课程则可以安排案例讲解与分析,或者主题演讲比赛。高职学生不太擅长较为抽象的理论学习,而更富有表现欲望,教师就应该结合这一特点,将有较强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开发设计成较为形象、生动、活泼的各种实践活动,借助于各种任务和规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时间玩手机和走神,没有办法睡觉和做其他课程作业。
教学内容要“实践化”,要求教师对各种实践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评引导和总结,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尽可能形象生动地传递给学生。由于各种“实践活动”的主角是学生,当教师指导和组织学生“动起来”的时候,学生的“隐性消极行为”自然也就消失了。
由此可见,教学方式的“翻转化”,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教学内容的“实践化”,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消解高职学生思政课堂“隐性消极行为”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途径和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只要广大思政教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就一定能够“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9]
[1]陈时见.西方课堂行为管理的主要理论简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6):56-59.
[2]郝一双.大学生课堂行为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3]刘伟斌.高校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J].武警学院学报,2013(11):74-76.
[4]孙武安.“《学习手册》制”与思政课课堂教学氛围的改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26-129.
[5]迟成勇.论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4(8):20-24.
[6]姚昌,张晓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5(11):67-70.
[7]詹志华,董皓.高校思政课堂手机媒体管理策略审思[J].教育评论,2015(11):90-94.
[8]吴慧,谭振康.基于手机应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107-110.
[9]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EB/OL].[2017-05-24].http://www3.gdufs.edu.cn/sfegdufs/gyzc/ShowArt icle.asp?ArticleID=387.
The Exploration of Dissolving Students'Classroom Recessive Negative Behavior
CHANG Pei-wen
(Xiamen City University,Xiamen 361008,China)
Students'classroom negative behavior can be divided into dominant negative behavior and recessive negative behavior.By strengthening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the teacher can eliminate the students'dominant negative behavior,but cannot eliminate recessive negative behavior.Through the teaching method transformation,teaching means information,teaching content practice,the teacher can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of students,enabl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actively in the proc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dissolving the recessive negative behavior of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students;classroom;recessive negative behavior
G712
A
1009—7600(2017) 10—0029—03
2017-05-12
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51533)
常培文(1978—),男,山东新泰人,副教授。
[责任编辑,抚顺职院:陈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