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研究述评

2017-03-12 08:21李明轩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研究生

李明轩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双一流”建设研究述评

李明轩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有力支撑。目前我国“双一流”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一流大学的建设、一流学科的建设、“双一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以及国际经验的文献回顾,发现我国的“双一流”建设还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且研究较为宏观,研究对象上缺乏对具体学科建设路径的探索,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少多元化学科的研究视角。

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人才培养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简称“双一流”建设。新政策旨在优化教育布局,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的学科结构,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推动我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一、一流大学建设

综合目前国内学者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流大学建设要以一流专业、一流学科为支撑,这也是大多数国内学者都认可的观点。强调学科的一流正是一流大学的内在要求,也是一流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缺乏一流学科支撑的大学无法成为真正的一流大学。[1]我国高校应该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推进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当一流学科的建设达到一定高度,在世界范围形成一定影响力时,世界一流大学自然就能水到渠成。[2]

其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要实现学术自由,以追求真理为基本核心使命。从洪堡对柏林大学的改革开始,学术自由一直是世界一流大学不可缺少的原则。放眼世界,享誉世界的名校都将其视为一个学校的“灵魂”,这是因为高校本就是探索知识、研究学术的场所,高校只有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政治的干扰与控制,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才有可能。[3]大学实现完全的学术自由有很大困难,应将重点放在培育追求真理的学术风气,促进大学形成和谐的学术环境和探求真理的学术氛围,使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形成良性循环。[4]

再次,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要赋予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利。大学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场所,这也决定了大学不能用政府管控的治理模式,大学自主办学的合理性就在于此。因此,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应该从制度上释放空间,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办学权利,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5]有的学者认为自主办学有利于发掘各自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同时调动学校发展学科的积极性,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夯实基础。[6]

最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都重视本科教育,这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邬大光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成熟的标志就是重视本科教育,因为当科研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决定高校综合实力的指标就不是科研竞争力,而是人才的培养水平,尤其是本科教育的质量。[7]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建设、科学的教学治理结构和管理运行机制,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和育人氛围,同时要加大对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力度。[8]

二、一流学科建设

在国内,一流学科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政府主导的、对某学科重视而大力扶持的;另一类是通过累计学术声誉,凭借自身科研能力而形成的。根据2016年第六版《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我国有143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00,其中65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但世界前10的学科仅有5个。[9]这组数据说明我国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学科“高峰”尚未达到,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目前国内学者对此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大多停留在国际经验以及理论的研究,对于一流学科建设的前提、目的、任务等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

一流学科建设的前提是经费和人才队伍的保障。一方面,在当前环境下,只有高投入才有可能得到高回报,纵观国外一流大学无一不是用金钱“砸”出来的,舒适的科研环境、先进的实验室和仪器、丰富的文献资料、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等,都需要用大量的资金维持。[10]另一方面,学科的建设要依靠人才队伍,没有一流的人才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学科,因此,一流学科的建设要有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尤其是学科带头人以及顶尖的学术团队。对于这样的人才,高校应该主动出击,从根本上重视人才队伍的引进与培养,这样才能建设一批一流学科。[11]

对于一流学科建设的目的学者们存在着分歧。有的学者认为,一流学科建设的目的应当是一流的学术产出,只有科研成果才能提高学科的竞争力,反过来又加快了一流学科的建设。[12]比如随着本学科某些学者在国内外顶级期刊中发表文章,会逐渐提升其学术知名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该学科的快速发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一流学科建设应该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着眼点,这也是目前国内研究的主流观点。人才质量是检验学科建设的试金石,人才水平越高,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越大,说明该学科的建设就越成功,因此一流学科的建设要把人才培养摆在首要位置。[13]

三、“双一流”建设下的人才培养

“双一流”建设的根本落脚点是人才培养,没有技术型人才的技能输出和研究型人才的科研支持,“双一流”建设只是个空架子。目前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冲击已经逐渐削弱了大学在这方面的投入,许多高校把科学研究置于人才培养之上,致使大学正在逐步偏离原来的“轨道”。因此,“双一流”的建设应该回归人才培养本位,坚持育人树德的办学理念,同时要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创新评价考核制度,把人才培养的理念植根于“双一流”建设中。

以钟秉林为代表的部分学者普遍认为,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综观国际知名大学,不论是私立大学还是公立大学,无不将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置于学校的重要战略地位。本科教育不仅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而且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同时又是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载体。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要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育具有时代感的复合型人才;再次加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建设,保障本科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最后要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和育人氛围,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软实力。[14]

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对于世界一流大学而言,不仅要培养高质量的本科人才,更要培育高水准的研究型人才。研究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的学术水平,并且影响其国际声誉,因此最近几年我国高校已经逐渐认识到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据统计,2015年我国研究生在校人数已经达到230万人,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齐全的学科种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和规模稳步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与本科教育不同,要切实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以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为依托,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15]必须承认,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很难适应“双一流”建设,应当通过大规模的国际化培养,推动校际间的国际合作,并且用国际化的评价指标和标准衡量研究生质量,逐步向国际一流大学看齐。[16]

四、“双一流”建设的国际经验

美国一流大学在世界范围都享有盛誉,因此有的学者对美国一流大学建设的经验展开研究,他们认为美国之所以能在百年时间内超越德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引领者,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特色的办学理念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模式;二是拥有国际知名、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三是通过人才培养向社会各领域输送精英,为学校积累声誉;四是聘请世界一流校长打造学校的品牌战略,吸引一流学生和更多的社会捐助。[17]在我国“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就目前教育财政经费紧张的事实来看,大学捐赠基金将成为大学经费筹措的主要发力点。因此有必要借鉴美国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在美国私立大学财政收入中,捐赠基金所占比重曾一度达到40%,即使公立大学也有10%左右,与此相比我国在这方面还有着不小的差距。通过研究发现,大学排名、学生质量、师资力量、研究能力和大学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都显著影响着大学捐赠基金的规模。[18]因此我国在“双一流”的建设过程中,要逐渐发掘大学捐赠基金的潜力,根据大学的层次和类型,逐步分级发展大学基金,同时应注重大学捐赠基金在发展中的资产保值增值。

有的学者研究了德国“双一流”建设。德国“双一流”建设又称“卓越倡议”计划,其目的是通过提高大学的科研能力和教育质量,巩固和提升德国的国际竞争力。德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入选这个计划的精英大学进行经费投资,并且成立了由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评审过程极其严格。[19]还有的学者对法国“双一流”建设机制进行了研究。法国政府整合资源,推动大学与科研机构进行深度合作,这种强强联合称为“高校共同体”。“共同体”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去中心化,逐渐减少了中央政府对大学的统一管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行政管理委员;二是突破了学科壁垒,加强了学科间的深度交流和融合,成为高校共同体学科建设的主要方向;三是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保障了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20]

五、不足之处与展望

目前我国的“双一流”建设还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侧重于对“双一流”建设的宏观政策解读,关注机制体制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国际经验的借鉴;但很少从具体的大学和学科角度去探讨,尤其缺少对具体学科建设路径的探索,研究上缺乏微观层面的深度关照。“双一流”的建设必然会对某些学科的发展造成影响,也会为一些学科带来发展机遇,因此应当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微观学科的改进上。此外,今后的研究应当探索具体的实践模式,各个大学之间的发展也有差异,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以共性涵盖个性的研究也有失偏颇。“双一流”建设关系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要以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加快“双一流”建设进程,进一步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促使我国部分大学和学科尽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1] 曾庆伟.内涵发展: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由之路[J].教育发展研究,2016(Z1):3.

[2] 卢晓中.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孰轻孰重[J].探索与争鸣,2016(7):27-30.

[3] 陈学飞.导向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J].探索与争鸣,2016(7):11-13.

[4] 郭德红.建设“双一流”重在培育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J].北京教育(高教),2016(3):20-22.

[5] 眭依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六要素[J].探索与争鸣,2016(6):4-8.

[5] 管春英.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基本原则及其中国特色[J].江苏高教,2016(5):20-23.

[7] 邬大光.重视本科教育:一流大学成熟的标志[J].中国高教研究,2016(6):5-10.

[8] 钟秉林,方芳.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16(4):4-8.

[9] 武建鑫.走向自组织: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湖北社会科学,2016(11):158-164.

[10] 刘瑞儒,何海燕,李勇等.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实施路线图——基于世界一流学科评价指标[J].教育发展研究,2016(21):1-7.

[11] 张德祥.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审视[J].教育研究,2016(8):33-39.

[12] 宣勇.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要实现“三个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16(5):1-6.

[13] 蒋洪新.强化育人导向?推进一流学科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44-46.

[14] 钟秉林,方芳.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16(4):4-8.

[15] 耿有权.“双一流”建设视域中的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8):1-5.

[16] 刘晓黎,张莉,刘磊.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支撑“双一流”建设的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8):11-15.

[17] 张敏.“双一流”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方略[J].江苏高教,2016(6):60-63.

[18] 张辉,洪成文.“双一流”建设的社会成本分担机制研究——基于美国大学与捐赠基金关系的数据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3):56-60.

[19] 李威.“双一流”动态建设机制研究——德国“卓越倡议”计划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6(6):26-31.

[20] 张丹.“双一流”建设机制研究——以法国高师集团“高校共同体”改革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6(12):65-73.

[责任编辑 宋占业]

2017-03-16

李明轩(1990-),男,河南焦作人,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10.3969/j.issn.1671-7864.2017.04.024

G640

A

1671-7864(2017)04-0075-03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研究生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1993年招收20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