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琴
(吕梁教育学院 政史系,山西 离石 03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做好相关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目标。他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1]高校作为锻造青年一代知识和思想的熔炉,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那么,高校在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如何抓、如何管,诸多学者、专家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抓住青年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当前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帮助青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未来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向和目的。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抓核心价值观融入方面,由于受空间、时间等诸因素的影响,有其特定的局限性。为了在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尽快取得成效,有些高校在教育内容的把握上,经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不突出,影响了融入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以下内容应重点予以突出体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提出,要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精准的论述,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具体内容,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在价值层面应该遵从的行为准则。习近平指出,“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就是要以其为导向和标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此来引领思潮、凝聚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内容的提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又体现了独特鲜活的时代精神。高校在推进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时,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学习研究作为基础性工程,把这一领域的工作做扎实,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感受富有时代精神和实践特色的价值理念,潜移默化之中完成培育和践行的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局面,形成了一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领会这样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并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思想体系,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境界、拓展其未来视野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把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党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作为重点,引导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的重大战略结合起来,规划好未来的奋斗之路、走好未来的人生之路。
清代名士龚自珍说:“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可见文化之于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义[3]。但是,文化传承并不是一个简单自然的过程,更不能不加选择地盲目接受或全盘否定。我们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信仰和价值观传递给青年学生。一要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为重点,培育学生以国家兴旺发达为己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理想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二要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教育为重点,培育学生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和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三要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4]。
社会稳定与发展需要象征符号、需要先进标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融入教育,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积极选树大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比如开展“十佳大学生”、 “自强之星”、“科技创新之星”、“感动校园人物”等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大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让爱国主义、孝老爱亲、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变得具体生动、可亲可信。
在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传播渠道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有的高校片面强调课堂教育、忽略了其它渠道的宣传教育;有的高校又片面追求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忽略了课堂教育的基础作用。因此,打通、拓宽核心价值观融入的渠道,就是要突出以下三个关键点,在课堂教学和其他活动中寻求恰当的平衡点。
课堂教学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所在,我们必须做强这一优势、打牢这一基础,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教材之中、走进课堂教育,以此来揭示其本质、性质、属性、内涵、脉络。同时还要注重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做优思想政治教育课,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模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一门受学生喜爱和好评的课;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创新载体、拓宽渠道,把专业课与思政课打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等纳入整体教学布局和课程安排,使其有机地嵌入各门专业课程之中,做到专业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已成为当代主要的传播方式,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微时代”。要确保高校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就必须跟上时代步伐,重视微平台、微阵地的建设,将微时代的传媒方式、传播内容,充分地运用到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之中,做到核心价值观传播教育的无“微”不至、细致入“微”。一是传播载体上高度重视“微”。比如高校的微信、微博公众号,不能仅仅成为管理部门展示工作成效的平台,更应该将学生作为主要的受众,通过微平台向学生传递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二是传播内容上全力打造“微”。要主动适应青年群体接受信息的习惯,制作生产一批面向大学生、适合手机等微介质传播的H5动画、小视频。三是在传播方式上用好用足“微”,微平台的最大优势在于互动性、及时性,高校利用微平台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在微平台上组织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吸引大学生参与,在互动交流讨论、评价的过程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校的“第二课堂”,在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包括两个层面的东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但目前的问题是,许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只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一些学校舍得花钱买设备,建广场,栽花种树,却对文化活动的投入不足,形成了文化建设的空壳现象。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把其作为一所大学的灵魂去培育、去呵护。当前面向学生群体,抓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工作的领导,有组织地发展学生社团,利用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的作用,组织开展“公益广告设计”、“演讲比赛”、“经典诵读”、“爱国歌曲传唱”等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类学生活动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知”和“行”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两个方面,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结果,实现“知行合一”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标。许多高校在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更多地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内容的了解,在行为养成上重视不够、考量不足,没有真正做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知行合一。针对实践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破解。
价值观教育是一种社会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社会性教育,参与的人越多、面越广,培育的力度就越深、效果也越好。目前,高校存在的问题是,优秀学生经常能够获得展示机会,困难学生也经常能得到各方面的关心,但是数量最大的中间群体往往容易被忽视。所以,我们在设计组织价值观的实践活动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到这一群体的参与度,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机会和平台。比如,可以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的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参观考察、英雄事迹报告会等,让全体大学生在活动中感知、领悟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在活动中实现从行为习惯到行为自然的良性转变。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所以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开展核心价值观实践性教育时,也要利用好家庭、学校、社会的资源,多点激发、多向联动。在家庭教育方面,要加强与大学生家庭的联系,建立家长代表委员会,定期交流沟通;开设家长信箱,定期通报情况。同时,可邀请良好家风家教的典型进学校进课堂,评比表彰优秀家长活动,让其与学校教育形成互动。在学校教育方面,要注重课堂实践和文化实践的相协调,一方面加强用实践的方式强化知识、道理的传授,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社会教育方面,要善于利用社会这一大资源,广泛搭建交流机构和平台,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通过在机关、企业、农村等建立实习基地,以及开展社会调研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对于学校各个部门来说没有旁观者,人人是主角。党委、院系、群团、教师、社团要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形成价值观培育的良性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诸环节,调动全体师生参与其中。高校党委要负起主体责任,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抓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组织领导;院系党组织要有专人负责,具体抓好计划制定、活动组织、任务落实等一系列工作;工会、团委等群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多组织有教育意义、有特色的活动;高校教师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当好精神导师,发挥好知行统一、引领风尚的表率作用,做大学生成长的楷模和引路人;学生会和各个社团,要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开展对大学生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自己的力量[5]。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0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
[2]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EB/OL][2014-05-31].http://cpc.people.com.cn/n/2014-05-31.
[3]黄海.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OL][2015-10-21].光明日报,2015-10-21.
[4]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404/t20140401_166524.html.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