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观

2017-03-12 03:42梁起峰
文化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库拉功能主义文化观

梁起峰

(晋中学院文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文化与教育】

浅析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观

梁起峰

(晋中学院文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功能主义人类学,从“需求”的角度阐释文化的功能,开创“田野调查”的方法,以学科对话的方式探索文化的源头,对之前人类学家关于“文化”的探讨做了实践性拓展。本文主要从马林诺夫斯基对文化的阐释、实践及比较方面的理解入手,着重分析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观,探讨出其对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影响,以期为后续人类学家的研究提供参考。

马林诺夫斯基;功能主义;中国人类学

文化是什么?尽管泰勒、摩尔根、弗雷泽等人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探讨这个问题,但都是对基础文化现象的探讨,很少有实证性的调查。而马林诺夫斯基则进入田野地点,用长时间的调查材料书写他者,认为“文化”是经验的、具体的、可以观察到的真实现象。但他的观点并不完善,只是对于后来的人类学家有了一些启发。他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理论,与早期人类学家缺乏实证性的文化探讨及法国社会人类学家非经验性的文化不同,从理论、实践、方法等多角度书写“文化”,在文化的发展历史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将对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观进行重新思考,对马林诺夫斯基及其功能主义文化的重要性进行讨论,并且观照其对于我国人类学发展的影响。

一、文化的理论阐释

马林诺夫斯基在其理论性著作《文化论》中给出全面的文化定义。“文化”包括了物质文化(器物等)与精神文化,具体为物质、精神、语言、社会组织。通过研究人的具体生活,来说明文化是什么,具有何种功能。他指出:“文化是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若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1]

从这里可以看出,文化可以是工具,抑或是风俗、习惯。这些所有被称为“文化要素”的实体,最终都是要满足人的需求,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功能。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以“stick”为例,表明了在不同文化现象中,“stick”的功能是不同的。

此外,他表述了“社会—文化—个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达他的核心理论——需求理论。他认为,文化起承接的作用,既要满足个人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个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是文化观笼罩下的整体,不可分割。

从此可以看出,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主要指文化功能,认为文化是要满足个人在生物、心理上的需求以及社会的需要。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人的第一需要是生物需要,其次是为了谋求生存而创造的文化需要,以及维护文化绵延和再殖的需要。为了满足人体首要的需要,所有文化都产生了多种基本的结构。在此基础之上,得到满足的不同的文化方式又设下新的限制,迫使文化不断产生新的文化迫力,这个文化迫力就形成了第二个层次上的需要。也就是说,生活的目的是一种需要,满足生活需要的手段也成为一种需要,生活需要转变为文化需要,这被马林诺夫斯基称为“文化的迫力”。

二、文化的实践

“库拉”是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特罗布里恩群岛进行田野考察时发现存在于当地的一种现象,是其通过实践后书写的文化活动。

在《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一书中,马林诺夫斯基首先指出库拉是一种交换形式,通过臂镯和项链的方向性传递,构成其主要交换行为,并且伴随有副贸易存在;其次指出它是一种风俗礼仪,是一种半商业、半礼仪性的交换,在其交换的准备以及进行过程中甚至结束后都伴随着很多的巫术仪式;第三,指出库拉表现的是一种大型的族际关系,是一种“族际接触模式”,由众多团体进行,从而表现大规模和复杂的社会机制;第四,库拉是一种心态的表达,通过库拉的拥有与传递,将极高的价值与情感凝缩在财富上面,体现出崇高的个人价值。[2]

马林诺夫斯基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库拉”这种现象进行描述,通过民族志的书写方法对特罗布里恩群岛的文化现象进行阐述,增强了对当地社会的了解,带动了对自身文明社会的反观。库拉的存在是一种文化代表,是特罗布里恩群岛原始人情感的表达方式,文化通过这种存在形式实现其功能,满足了社会整体的需要。

三、文化的比较

在著作《两性社会学》中,马林诺夫斯基通过一系列文化现象的比较阐释文化的功能,体现出文化的作用。一是通过不同学科对“母系与父系”这两种文化类型的认识进行比较,去寻找文化的本源。否认了“图腾宴”的起源观点。二是通过对“动物与人类”所代表的“本能与文化”进行比较,表达了文化的可变性及调试作用。[3]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不能明确地指出文化的源头,只能通过对不同文化元素的呈现,逐渐接近本源。因此,马林诺夫斯基将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在求爱、结婚、家居等方面的差异拿来比较,探讨本能反应到文化行为变迁的进程及自然与文化的差别。他认为“烝母复识”或任何其他“复识”的要件,都是文化逐渐形成的必然产物。

马林诺夫斯基通过比较的方法,阐明文化是对于个人或社会需求的一种满足。随着社会的发展,矛盾不断出现,只有产生新的因素才能调和矛盾。所以,必须不断地促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个人与社会的发展要求。

四、对中国人类学的影响

中国人类学、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文化理论受到马林诺夫斯基文化理论的极大影响。人们对于费孝通理论的研究,大多从其功能主义转变为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入手。笔者认为,费孝通先生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将研究原始社会的理论运用于我国的农村、社区建设方面。不论是“功能主义”还是“结构功能主义”,他的研究都是从学理出发,以解决现实性的社会问题,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与之前学者探讨的普遍性问题相比更具现实意义,这也是中国化的最好表现。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是费孝通思想转变后的典型例作。在《生育制度》中,费孝通明确否定了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生物需求的功能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生殖是无法保障种族延续的,需要依靠社会的约束来保障社会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形成生育制度。在有关社会学“起源”的问题上,费孝通反向思考,认为亲属关系等是在社会约束下形成的,而非社会起源。同时,费先生将“婚姻—家庭—亲属扩展—抚育”等关键词从本书的脉络中理出,分别指出其定义与功能,突出“功能主义”的主要思想,认为生育制度本身就是社会功能的体现。[4]

费先生在《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中,不仅梳理了自己的学术思想,更指出了自己观点中的不足之处,即“见社会不见人”。[5]在此之后,费孝通先生又针对我国的社会、文化情况提出“文化自觉”[6]的文化观,这是他吸取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观,并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在这里,“文化自觉”就是中国化创新与发展的过程。我们探讨的诸多普遍性的文化问题,都是要运用到实际的社会建设中来的。

五、结语

“文化”,从广泛性、玄虚性的概念探讨及涉及内容的收集整理后功能主义的表达,到形式、结构的讨论,深度的描写方法,再到象征符号的言说以及“本土化”的运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文化的定义、起源及意义在学者们不断的思考与讨论中逐渐显现出来。经过梳理文化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在文化的整个发展脉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应当对其理论进行客观分析,看到他的理论对于中国人类学乃至世界人类学发展的积极作用。

[1][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14.

[2][英]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5.

[3][英]马林诺夫斯基.两性社会学[M].李安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62.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0.

[5]费孝通.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7-17.

[6]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428.

【责任编辑:周 丹】

C912.4

A

1673-7725(2017)01-0101-03

2016-10-20

梁起峰(1987-),女,山西太原人,讲师,主要从事民俗学研究。

猜你喜欢
库拉功能主义文化观
Who is your favorite Halloween character?谁是你最爱的万圣节角色?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逻辑及实践示范
大城市里的小象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ader and Translator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美国功能主义传播观的继承与失去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
浅析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