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荷
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分析及对策
◎刘荷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有效地将农村人口与城市边缘地带人群导入城市成为发展的当务之急。特色小镇作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应运而生。本文从规划和打造特色小镇全程价值两方面进行阐述,进而对特色小镇的建设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特色小镇定位规划价值
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2016年10月,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谢屯镇、丹东东港市孤山镇、辽阳弓长岭区汤河镇、盘锦大洼区赵圈河镇四个小镇名列其中。辽宁省作为人口密度小,国有经济比重大的省份,力争在“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50个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的特色乡镇,使其成为助力辽宁经济新一轮腾飞的杠杆。
特色小镇是中国经济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各地重新梳理自己的发展思路、产业定位的好机会。把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作为完善产业配套服务、加快推进产城融合,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和吸引大城市高级人才前来就业定居的好机会。
对于当前的城镇化发展对于一些地方政府而言,特色小镇既是当下经济增长的新抓手,同时也孕育着未来竞争力。
过去,中国一些城市的建设被批评为“千城一面”,不重视差异化的建设与发展,导致许多城市大同小异。如今,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不要“千镇一面”的思路,将产业集聚特色化。根据住建部公布的关于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分布情况来看,华东区域和西南区域的数量是最多的,旅游发展型的特色小镇最多,共有64个小镇上榜,占比达50.39%;其次是历史文化型的特色小镇,共有23个小镇上榜,占比达18.11%。可见,批量生产的小镇大多定位于传统制造和休闲文化旅游,同质化现象严重。关键问题在于缺乏“创意”,资源与产业整合才是特色小镇的立身之本。
通过产业集聚来带动人口集聚并支撑城镇化的发展,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目前比较成功的是浙江的特色小镇,大多由实体经济、网络经济和现代经济相结合而成,如互联网小镇、基金小镇等。一旦特色小镇的配套设施发展完善,将会吸引高端人才从城市迁移到特色小镇中,实现“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安居乐业小镇”。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很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并非集聚在大型城市的核心区,更多的是聚集在相对边缘的区域,依托于产业形成了一个以产业带动居住、人文、休闲的特色小镇,如美国的硅谷是由一连串小镇聚集而成;德国奥迪的全球总部和欧洲工厂都集中在一个叫英戈尔斯塔特的小镇,距离慕尼黑60公里。这是经济水平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结果。因此,辽宁省依托现有产业,选择基础条件较好,具有一定发展优势的乡镇先行培育特色小镇,如玉石之乡、根(木)雕小镇、林蛙之乡、参林小镇、袜业小镇、枫叶小镇、蟹田之乡、枸杞(药材)种植小镇、皮草之乡、温泉小镇、玛瑙小镇、箱包小镇、梅花鹿小镇等乡村旅游型、历史文化型、民族特色型、现代农业型、生态宜居型等特色乡镇。在推进创建的过程中,应重点加强特色乡镇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特色小镇如何建设?如果仅仅依赖于政府规划、政府财政来推动,很难实现特色小镇的全价值。在总结国内外成功特色小镇建设经营经验及实践案例的基础上,由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政企合作、联合建设的IEPCO模式是目前的一种优选模式。
1.I:特色小镇IP孵化创意解读。这里所说的IP是“核心认知产品+全产业链”,“核心认知产品”是小镇的灵魂内容和品牌基础,“全产业链”则是后续开发的延展性,来实现产品与卖点的盈利。如日本的熊本县,以一头蠢萌的卡通黑熊刷遍了新媒体,从而吸引了旅游者的目光。相比于大阪等大型城市及京都等文化重镇,位于九州地区的熊本县原本名不见经传。2011年,新干线贯通整个九州,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在熊本下车旅行,熊本县在2010年创作了这只熊本熊。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以2010年的“熊本熊失踪事件”、2013年的“熊本熊丢了红脸蛋”、2014年的“熊本熊亮相红白歌会”,持续进行了一系列营销推广活动。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宣传熊本县的形象,熊本县政府在从熊本熊创立之初便实施“免收版权费”,只需向熊本县政府提出使用申请,得到批准后即可免费使用熊本熊形象。第一年吸引了超过3600家企业申请合作,第二年又增加了5400家,产品涉及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整个产业链,仅在2013年,就有1.6393万件商品使用了它的形象。熊本县旅游发展的经络就此打通,旅游人数持续增加。这就是一个通过创建IP而推动增量资源开发的典型案例。
2.E:特色小镇策划规划设计。新常态下建设“特色小镇”,要突出产业选择,将策划、产业、文化定位于全新的空间规划,有别于城市规划中叠加的规划设计,更不能与现有的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混为一谈,应做到“特而强”“聚而合”“小而美”。目前,辽宁省的传统产业园区应该依据特色小镇的发展思路对园区产业进行梳理,明晰产业发展思路,将低端、散乱、不符合园区定位的企业清退,在过大的园区中划出1平方公里左右的空间进行集中规划建设,将园区生态予以重建,对园区生活配套加以完善,实现从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的转变。而具有产业基础的重点镇就应该大力发展成为产业特色小镇,进行统筹规划,加强宜居性能方面的建设,做好生产、生态、生活的融合。
3.P:特色小镇PPP模式创新。PPP融资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或者企业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特色小镇在建设中采用的PPP融资模式是由政府单方或联合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出资建立引导基金,而后由社会资本来参与子基金的设立并针对特定领域或特定项目进行投资。成立推广应用PPP模式的第三方专门机构,负责协助政府部门宣传推广PPP模式,且参与具体PPP项目开发和实施。
4.C:特色小镇建设施工。特色小镇的建设施工,既要有整体性思考,也要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把握,做到软硬结合。“硬”的方面是产品既要符合相关质量标准、法定规范,又需要结合运营、使用需要。重点建设小镇管网、排水防涝、消防、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防灾避险等基础设施内容,按照基础设施建设原则进行建设施工,做好小镇硬件设施。“软”的方面是根据小镇的主题风格、创意设计,针对小镇具体的内容细节进行营造,建设施工过程中要注重小镇调性的统一。如建筑外立面的屋顶、外墙,建筑外立面装饰中的门牌、牌匾、雨棚、灯笼、墙体装饰(砖雕、木艺等)、墙体花卉等细节,处处可以彰显小镇风格,呈现小镇的“高颜值”。小镇主体建设完成之后,对小镇的完善要从绿化及景观小品等方面进行软性提升。小镇绿化、照明设施、标识导视、公共游憩空间等软性提升建设有助于彰显小镇内涵和特色。
5.O:特色小镇统一经营管理。Operation,即运营管理,这个环节可能是整个IEPCO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以运营思路切入设计和规划,最后以运营管理收尾,也是区别于传统乡建的核心差异点。特色小镇是否可以持续有效地激活与散发活力,除了规划建设之外,另外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后续的运营工作。这其中涵盖小镇产业的招商管理、人才引进、物业管理、经营管理、文旅管理、社区管理、品宣管理等,还包括培训教育、食品安全、活动组织、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因此,不论是采取小镇管委会的形式,或者采取运营公司制的形式,在小镇建设初期就需要搭建相关的运营体系,以协调小镇建设过程中与当地居民之间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根据不同的建设节点启动不同的招商工作等。
(作者单位:本溪市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司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