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区域化调控的开拓之作
——读崔建军教授《中国货币政策区域化调控研究》有感

2017-03-12 02:22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区域化建军货币政策

余 力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 710061)

【新书评介】

货币政策区域化调控的开拓之作
——读崔建军教授《中国货币政策区域化调控研究》有感

余 力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 71006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项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已处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最严重的时期,以至于有的学者将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表述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区域化调控遂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政府调控部门关注的焦点。藉此,阅读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崔建军教授的学术新著《中国货币政策区域化调控研究》,令人感慨良多,感受亦深。该书的时代性、深刻思想和学术创新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不完全归纳,有下列鲜明特点。

1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水乳交融

自1936年凯恩斯革命以来,货币政策作为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已走过80年历程。关于货币政策目标、工具、传导机制、效应等政策体系方面的内容,中外学术界已经成果累累。崔建军教授独辟蹊径,首次提出并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了货币政策赖以发挥调控作用的理论前提即货币的性质(中性抑或非中性)、货币供给的性质(内生抑或外生)和菲利普斯曲线的价值(该书第三、四、五章)。此一开创性研究卓有成效地挖掘出深藏于货币政策背后、支持货币政策发挥调控作用的真正理论依据,并率先实现了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有机结合,这种一体化研究破除了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之间的藩篱,是此前学者未曾进行的探索,具有独特的思想深度和开拓性质。另一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认为“菲利普斯曲线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的置换关系而在于其对国民经济运行态势的勾勒”。这一结论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评价菲利普斯曲线的角度,是对菲利普斯曲线已有研究成果的突破和发展,其学术价值不容低估。

2 研究内容系统,创新观点迭出

除了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前提进行了拓荒性研究外,崔建军教授的这部著作还有许多创新之处:(1)在继承前人成果基础上,作者根据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别确定不同的有效性值域并依据实际统计资料进行“三区域”货币政策冲击的有效性经验实证;针对实证结果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提出有差别的、内容完整的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货币政策区域化调控的协调机制、工具体系、实现途径和制度保障。(2)作者理论联系实际,深入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和泾阳县金融机构调查,具体匡算了陕西省和泾阳县金融资金流失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了扎实的结论:2013年陕西省金融资金流失规模为5 927.55亿元(该书第138页),泾阳县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金融资金流失规模分别为40.565 7亿元、74.797 9亿元、48.109 7亿元、58.641 7亿元、41.198 3亿元,农发行流入金融资金28.774 5亿元,泾阳县金融机构整体流失金融资金规模为234.538 8亿元。其中,农业银行、农信社占泾阳县金融机构资金流失总量的52.4%,表明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农业银行和农信社不支农,没有有效发挥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日常生活所谓的“一农支三农”说法并不成立(该书第141页)。在实际调研基础上,作者解析了国有商业银行系统内金融资金“逆流动”对货币政策操作的负面影响,分析深刻,鞭辟入里,可谓准确地把握了中国金融运行的现实。由此,作者进一步提出地处西部的陕西省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工作重点应该是有效盘活域内现有金融资金存量,防范金融资金流失,而不是盲目引进域外资金。应该说,这种求真务实的探讨,体现了作者研究陕西经济、服务陕西经济的人文情怀。

3 研究方法科学,研究视野开阔

具体表现是:首先,修正和刷新了美国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Goldsmith)和麦金农(Mckinonon)的金融相关比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FIR)和货币化率(Monetization Rate)指标,为其设定合理区间,科学、客观地评价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程度;其次,构建新的计量模型具体测算我国西部地区金融资金流失及其严重程度;再次,利用重新设置的全新的指标体系(GDP/ M2和GDP/L),解析金融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推导出我国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现状及其效率,进而揭示出我国金融资源在区域配置方面存在的不合理现实。坦率地说,在中国学术界,敢于大胆否定西方经济学家的权威学术观点的学者还比较少见。崔建军教授敢于挑战西方经济学家权威观点的探索精神是值得赞赏的。此外,作者试图实现区域经济学、发展金融学和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有效结合,打破学科之间的“隔墙”,完成对我国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发展失衡问题的多学科“会诊”,形成一种跨学科交流和优势互补的新的研究思路:以区域经济学、发展金融学理论形成货币政策区域化调控的“微观基础”;在“微观基础”之上构建货币政策区域化调控的“上层建筑”。此可以超越目前就事论事,就货币政策研究货币政策的单一价值取向和研究倾向,扩大货币政策的研究视野,拓展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边疆”。

4 理论功底扎实,治学态度严谨

该书通篇凝炼着一个学者的思维逻辑,散发着犀利的逻辑剖析。作者对货币政策变迁的历史脉络梳理和对当代货币政策的全球视野,足见其经济学理论功力的深度。该书引述了大量经典文献,折射出作者阅读中外文献之广泛和较强的学术吸纳能力。作者讨论区域经济差距时,选取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收入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家庭财富(储蓄存款)等指标(第六章);讨论金融资源配置差异时,选取本外币存贷款、上市公司数量、FDI等指标(第七章),这是完全科学的。研究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差异时,大胆修改Goldsmith和Mckinonon的金融相关比率和货币化率指标,利用其倒数(GDP/M2、GDP/L)作为分析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指标则是推陈出新之举。所有这一切都显示出作者相对厚实的理论功底和创新能力。值得赞赏的是,作者引述经典文献,采用忠实于原作的实引方式,表明作者尊重知识产权,治学态度严肃认真。此外,作为专业性学术著作,能在严格遵守学术规范的前提下显露文学光彩,在“义理、考据”的基础上兼顾“辞章”,行文流畅引人深思,深入浅出易于阅读,实属难能可贵。

应该说,该书最大的学术成就在于打通了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长期存在的隔墙,寻求到了货币政策发挥调控作用的理论依据,并在理论依据基础上构建了货币政策区域化调控框架。当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又由于货币超发而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未来货币政策调控的重点在于蓄住货币总量,着力调整货币供给结构,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的总需求环境。由此,建议作者在前人研究成果和自己已取得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结构性货币政策调控,可望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综上所述,《中国货币政策区域化调控研究》理论渊源厚重,背景资料充实,论述过程严密,观点和结论明确,是一本有个性、有主张、特色鲜明的学术力作。通读全书,读者能领略到作者对金融理论研究的真诚,对研究成果的自信,对疑难问题的探索精神。正是这种孜孜以求的不懈探索为崔建军教授带来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也为他赢得了应有的学术地位:崔建军教授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兼金融系主任,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著名高校18位金融学教授之一)、陕西理工大学“汉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等多种学术职务,应当属于实至而名归。

我衷心祝愿崔建军教授百尺竿头,再上层楼,取得更大的学术成就!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区域化建军货币政策
庆祝建军95周年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强化区域化管理 聚焦信息化建设
城燃企业区域化管理模式下技术创新体系搭建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 formation of a gas–liquid interfacial AC current argon discharge plasma with a deionized water electrode
阿尔金山西部区域化探数据处理方法对比研究
无论等多久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