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视域下河北省农民市民化问题探析

2017-03-12 00:40:38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市民化户籍市民

任 彤 彤

(衡水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学部,河北 衡水 053000)

人本视域下河北省农民市民化问题探析

任 彤 彤

(衡水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学部,河北 衡水 053000)

从马克思主义人本学说的角度,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市民化的内涵和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人本视域;新型城镇化;农民市民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载体。自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2016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强调:“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1]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逐渐展开。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中国特色就在于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而“人的城镇化”关键在于农民市民化。

一、农民市民化的人本解读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学说认为: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是由一个个现实的具体的人组成的。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73这种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6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4],是在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基础上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由途径。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传统城镇化的关键就在于“人的城镇化”。按照马克思主义人本学说的观点,“人的城镇化”是以农民群众作为发展主体的,需要广大农民的主动参与、积极实践。“人的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2]243使农民和市民一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人的城镇化”不仅意味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物质财富的增加,还包括了农民主体精神境界的提高和更加全面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城镇化”就是农民市民化。

农民市民化是指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并转化为现代市民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人本学说的角度分析,农民市民化包含了四个层面的要求:一是住址和职业的变更,指农业转移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迁徙,从传统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身份和权利的变化,指农业转移人口获得市民身份,享受到同市民平等的各项权利;三是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转变,指农民新市民逐步融入城市生活,实现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化;四是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的提升,这是农民市民化的最终目标,指新农民在享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思想境界也实现提升,发展成为具有现代人文素养和价值追求的新市民。这四个方面的层层推进,构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市民化的“四部曲”。

二、河北省农民市民化的现状与问题

河北省作为农业人口大省,自2003年启动城镇化发展战略,经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转型至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推动,十余年间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2003年至2015年,河北省城镇常住人口从2268万人增加到3811.2万人,城镇化率从33.51%提升至51.33%,高于全国同期的年均增长幅度。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河北省“三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其中就包括了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功能。为此河北省委省政府专门制定了《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规划(2016-2020年)》。当前,河北省已进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在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凸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城镇化总体质量不高,农民市民化滞后于城镇化

据河北省统计局数据截至2015年底,河北省常住城镇人口达到3811.21万人,首次超过乡村人口,城镇化率突破了50%,达到51.33%,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2015年底,河北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6.3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相隔近1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约有1100万农业转移人口,长期生活在城市却不能获得市民身份,也就不能获得市民的同等权利待遇,处于“半市民化”状态。

(二)“半市民化”问题突出,情况复杂

“半市民化”是指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生活,不能顺利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化。“半市民化”问题存在于农民市民化的各个阶段,且由于市民化主体不同而略有差异。河北省农民市民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农民工、城郊失地农民和中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农业转移人口,其中农民工达1530多万人。农民工的“半市民化”问题主要集中在市民身份和权利的获得,他们居住和工作在城市,却难以获得城市户籍和市民身份,也就不能拥有和户籍挂钩的各项权利。一些农民工即使解决了城市户籍,却因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住房困难等问题难以实现生活方式、行为交往的市民化。城郊失地农民虽大多能够获得一次性的补偿款和城市户籍,但却因消费方式、行为习惯和文化素养的问题而被大多数市民所排斥,难以融入市民社会。“半市民化”问题还体现在,当前河北省的农民市民化大都停留在户籍、住房、各项保障等物质层面,缺失了农民转市民过程中思维方式、行为素养、价值观念等精神文化建设,市民化并不完全。

(三)农民市民化的意愿减弱,“半城镇化”与“半市民化”并存

农民是市民化的主体,但由于“半市民化”问题难以解决以及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河北省部分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有所减弱,出现了就业在非农、居住在农村、户籍在农村且不愿意放弃农村户籍的“半城镇化”群体。他们把土地和农业户籍视为生存和权利的保障,不愿意积极融入到城镇化进程中。

三、河北省农民市民化问题的成因分析

在城镇化建设中,造成河北省农民市民化问题凸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从制度层面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旧有体制是阻碍农民市民化的首要原因

由于历史原因和我国特殊国情所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包括旧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相挂钩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各项保障制度,造成了城与乡的严格界限,阻碍了农业转移人口的自由流动。改革开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来,虽然城镇的户籍政策有所放宽,但对城镇人口的控制并未完全放开,尤其是大中城市和中心城市仍以严格的户籍门槛把农民拒之于外。同时,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土地制度也束缚了农民市民化的脚步,土地不能自由流转、农民退出土地的各项权益无法保障都使农民对于市民化望而兴叹。城乡二元结构下,与户籍相挂钩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各项保障制度不对等是各种“半市民化”问题的主要成因。

(二)农业转移人口作为市民化的主体,市民化意愿和能力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

自2003年至今,在河北省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民作为市民化的主体往往是在政府主导、市场引导下的被动参与,而非主动选择。除了高校毕业生,农业转移人口中的农民工存在文化基础薄弱、劳动技能欠缺、思想观念落后、行为习惯不适应等问题,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对于农民新市民的各项要求。而这些问题又造成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的就业不理想、收入不高、各种生活诉求难以实现,使他们不愿意也无力支付农民市民化的成本。如此恶性循环,使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并无获得感和幸福感可言,很难积极融入到市民化的进程中去。

(三)城市容纳能力和原有市民的接纳程度是影响农民市民化的另一个因素

河北省处于环京津地区,受京津“虹吸效应”的影响,河北省城镇体系整体规模层级较低,大城市规模小,中等城市数量少,小城镇发展不足,城乡差距明显。由于城市现代化水平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后,棚户区、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严重,城市对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容纳能力较弱。有些市民还把城市病归因于农民市民化,造成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被歧视、被拒绝,难以建立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生活秩序。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即使生活在城市、居住在城市、户籍在城市,也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活之中。

(四)对“人的城镇化”认识不足是造成问题凸显另一主要原因

我国的改革是在探索中前行的。坚持走“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十八大之后才形成的新认识。之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受传统发展观的影响,片面注重经济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土地等“物的城镇化”,忽视了以人为本,忽视了城镇化过程中人的权利、发展和幸福的获得,造成我国城镇化质量整体偏低。河北省的城镇化建设目前也处于初级阶段。

四、河北省农民市民化问题的解决对策

农民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人的城镇化”的核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所在。结合河北省农民市民化问题的成因,解决农民市民化的困境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根本上提高认识,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要在人本视域下全面理解和把握农民市民化的具体要求,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农业转移人口的各项需要、权利和利益的实现,更加注重农业转移人口获得感和幸福感的获得,使农民市民共享改革的成果。

(二)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机制体制,破解农民市民化的制度阻碍

要结合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的功能定位,优化城乡布局,结合京津建立层级合理的城市群。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剥离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户籍福利,恢复户籍的居民登记功能,加快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农民市民化的推进机制、奖励机制、成本分担机制等,努力实现农业转移人口户籍市民化、公共服务市民化、就业市民化和生活市民化。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用及补偿制度,确保农民的土地收益。完善就业市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养老、住房、医疗、教育等权益获得充分保障。

(三)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转移人口的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

农民市民化既是农业转移人口各项需求和权利获得满足的过程,也是农业转移人口适应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要求,实现自我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河北省应加大对于农民工、失地农民等农业转移人口劳动技能、岗位技能、创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保障他们在充分就业、理想就业的基础上经济收入、生活条件、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合格建设者。

(四)加强对转移人口的人文关怀,优化社会环境

农民市民化既是农业转移人口职业、身份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是他们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追求的提升。而思维方式转变离不开文化的引领和熏陶。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应当加强文化的教育和引领,充分利用新闻、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农民进行市民化教育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培养他们的公民素质。通过组织社区、企业、学校等文化活动,让农业转移人口在轻松愉悦的参与过程中,提升品味、陶冶情怀,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提升。丰富的文化活动也有助于农业转移人口融入社区,融入企业,融入现代社会,并有助于他们构建起适应现代社会交往的新型社会关系。

[1] 习近平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 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N]. 人民日报,2016-02-24.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责任编辑:刘学伟)

10.3969/j.issn.1009-2080.2017.02.016

2017-02-18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5030394)研究成果。

任彤彤(1977-),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副教授,法学硕士。

C912.82

A

1009-2080(2017)02-0071-03

猜你喜欢
市民化户籍市民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影剧新作(2018年4期)2018-07-27 01:17:28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12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人大建设(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文化交流(2016年10期)2016-10-27 03:10:44
推动户籍改革要完善考核问责
公民与法治(2016年2期)2016-05-17 04:08:13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学习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08
“意义”的问题所在
英语学习(2015年11期)2015-02-01 19:57:13
户籍改革:社会变革带来大机遇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22
户籍改革倒逼医保改革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