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丽 丽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日照 276800)
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调查
王 丽 丽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日照 276800)
当前,大学生在社会经济的变革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其理想信念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具有客观理性的政治情感,但部分学生的信仰不够坚定;能够认识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行动上表现茫然;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追求,但缺乏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有崇高的职业理想,但在职业选择上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因此,坚定理想信念的正确方向,注重学生的实践教育,增强学生的奉献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改善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策略。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人们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1]。习近平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2]。所以说,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材,而且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经济的变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人们的理想信念会发生变化。而处在特殊人生阶段的大学生,其理想信念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分析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现状,帮助大学生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采用发放调查文卷的方式,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有效回收1400份,有效率为93%。在有效问卷中,大一 、大二、大三学生的比例为30%、36%、34%,数量基本持平;男女生比例为48%和52%。该调查问卷集中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政治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的现实状况进行调研,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择业观等几个方面。最后,将调查的结果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探求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以及问题原因。
(一)具有客观理性的政治情感,但部分大学生的信仰不够坚定
大学生政治情感丰富,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认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的中国梦等是指导思想,对我国当前社会现状评价和认识更加客观和理性,而不是偏执地去评价。
在“关于中国梦的内涵”的调查中,58%的学生表示听说过中国梦及具体的内涵。但是部分大学生对国家大事不够关心,对中国梦的内容缺乏了解。而坚定的、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一定的理论来支撑,没有理论支撑的理想信念是不可能坚定而持久的。
(二)能够认识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行动上表现茫然
在“你觉得人生追求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选项调查中,37%的学生选择了理想信念,29%的学生选择了健康,13%的学生选择了金钱,12%的学生选择了感情,9%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在被问及“有没有自己的理想信念”时,51%的学生回答有,且很明确;39%的学生回答有,但不明确;5%的学生回答不知道;5%的学生回答没有。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有自己的理想信并能够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是当被问及到“对自己目前的定位”时,64%的学生表示面对未来的严峻的形势,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努力;31%的学生表示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会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并积极努力;3%的学生表示前途是悲观的;2%的学生表示没有什么追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由此看来,当落实到自身的实际,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计划,有目标,少部分学生缺乏计划,缺乏行动。
(三)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追求,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较弱
在“实现理想的主要动机”的调查中,44%的学生选择了父母不容易,希望尽快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35%的学生选择了自我价值的实现;8%的学生选择了金钱;7%的学生选择了其他;6%的学生选择了为国家的发展。在“你更看重哪个理想信念”的调查中,51%的学生更看重生活理想;30%更看重道德理想;13%的学生更看重职业理想;6%的学生将社会理想放在了第一位。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主要从个人的利益出发,更注重提高生活质量、兴趣爱好等生活理想,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有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选择上功利性强
在“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调查中,60%的学生选择了有名的企业家;20%的学生选择了政治家;7%的学生选择了伟大的科学家;而3%的学生选择成为明星。在被问及“毕业后有怎样的打算”中,35%的学生选择了考研,继续去深造;40%的学生选择了直接就业;12%的学生选择了考公务员、事业编等;13%的学生表示不确定,看情况再说。在“选择从事职业的首先考虑因素”的调查中,41%的学生表示会首先考虑发展前景;29%的学生表示会首先考虑薪酬待遇;20%的学生表示会首先考虑兴趣爱好;6%的学生表示会首先考虑社会地位;2%的学生表示会首先考虑国家需要;还有2%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可见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上更加务实,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功利性。在生活方式多样化和价值多元化的今天,这种现象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过度追求而忽视对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就会使人陷入迷茫和空虚,失去自我,最终导致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盛行。在被问及“会不会把自己的职业理想建立在服务西部开发”,57%的学生选择了不会,即使在大城市找不到满意的工作;30%的学生选择了会;13%学生选择了看情况。由此可以推出,当前大学生就业时愿意选择大城市,很少有学生愿意到小城市和偏远的西部。
(一)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西方各种思潮通过网络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影响。这就给处在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带来很大的迷惑。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也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消极影响。某些领导干部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之脑后,只注重追求个人利益,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发展的成就缺乏信心。有的学生开始立志当官发财,学习的目的和动力更加功利。
(二)理想信念教育机制不健全
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教育机制还不够健全,一些地方仍然需要改进。首先,教育的方式、方法单一。当前部分高校仍然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形式也比较单调,不够生动形象。这不利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开展,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部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陈旧。目前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理念信念方面的困惑,同样地也很难引起大学生对信念教育的认同。再次,很多学校只关注学生的专业教育,忽视思想政治相关理论以及形势政策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加之对思想政治相关的实践课程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失去了明辨是非和认清社会责任的机会。
(一)坚定理想信念的正确方向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供有力的支撑,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石。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理论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基础。大学生深刻领会这些先进理论的内涵及重要地位,才能够清醒地应对来自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挑战,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改进教学手段,注重实践教育
改进教学手段、突出教育实效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4]。首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有效利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创新方式进行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将自我价值的构建与价值引导相结合,从而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在具体行动中找到努力方向。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利用寒暑假多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调研和实习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明确自己的方向。
(三)以思政课为载体,增强学生的奉献意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应该结合实际,适应大学生成长的规律,指导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物质生活的地位,不把物质生活的基础性作用扩大化,从而纠正其过度追求物质和享乐的生活理想。同时,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服务工作结合起来,把知识的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6],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其次,要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形势政策的教育,使大学生在深刻理解我国社会发展规律、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基础上,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己的奉献意识。
(四)提高学生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艰苦奋斗[7]。这在某种程度上就要求大学生应该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同时,要积极地关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深刻认识到祖国的发展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国家的兴旺与发达[8]。高校首先应加强就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定位,把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作为不懈努力的目标。其次,应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并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职业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坚定对崇高职业理想的追求,从而使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把握好机遇和挑战。
[1] 罗丹萍.浅谈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问题及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12):99-101.
[2]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4.
[3] 张伟.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159-160.
[4]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课题组.大学生理想信念及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12):15-18.
[5] 赵书.“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7):138-140.
[6] 张玲.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168-170.
[7] 郭委.“中国梦”视域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及提升对策[J].现代交际,2016,(16):107-108.
[8] 楼翔,李小威,卢志斌,等.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调查分析及其对策[J].时代金融,2011,(23):149-150.
(责任编辑:刘学伟)
10.3969/j.issn.1009-2080.2017.02.006
2017-02-12
王丽丽(1991-),女,山东青岛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G412
B
1009-2080(2017)02-00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