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教育与情感教育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探究

2017-03-12 00:32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2期
关键词:关怀人文政治

许 艳

(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于人文教育与情感教育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探究

许 艳

(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为了更好地与“95后”大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打开他们的心结,确保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以“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思想影响“95后”大学生思想行为。采用情感引领、疏导的方法,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温和与柔性的人文关怀方式进行教育,提升“95后”大学生自我应对挫折的能力,增强他们应对不良环境的心理素质和理性认知能力,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大学生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现状不容乐观,大学生思想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潜在危机,人生观、价值观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扭曲现象。针对这尤为突出的现状,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勇于承担责任,特别是高校辅导员应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缓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精神压力,构建和谐精神家园。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我国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泛爱众”“仁”行天下等等体现出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渗透着浓浓的人文精神。近代屈辱的历史,激起爱国人士探求国民腐败堕落的根源,梁启超在亡国的紧要关头书写的《新民说》,倡导的新思想掀起了中国近代第一次启蒙运动的高潮。新思潮给迷途的国人指明了航标,使他们的“个性”得以解放,他们有了新思想,具有了独立人格,成为自由、平等、有权利、守义务的新国民。胡代胜在《梁启超〈新民说〉的文化寻根》中指出中国文化传统重视“人的自由”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格的培养。理想人格曾界定为:以知、情、意的全面发展为内涵,以真、善、美的统一为理想的自由人格,把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欲望、想象等因素综合地体现在实践活动中,坚定了人们的理想信念,发展求真的科学、求善的道德、求美的艺术。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是统一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是理性人格。[1]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指“人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属性的全面发展,是智力和体力充分和谐的发展,是道德的审美的发展,是社会所要求的各种思想品德和精神面貌的充分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指人的自由发展,是个体经过各方面基本素质的历练后赋予自身才能、人格、理想、信念的塑造,使个体得以独特而自由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仅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视域而且为思想教育工作指明了新的航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高校育人的新理念、新导向。”

关于“人文关怀”的理解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它是对不同时期人的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确切地说,它是对人的生存现状和需求的关注,是对人的信念、尊严、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肯定,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因此“人文关怀”可以界定为:“以人为主体关注人性的发展,是主体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它强调从‘人’的自身出发,切实尊重人的需要,肯定人的价值,以‘以人为本’为精神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不断完善人的理想人格,提升人的生存意义。”[2]“人文关怀”不等同于一般意义的“关怀”,它不仅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而且注重“人”的尊严、需求和情感的满足,同时强调“文”的内在需求;其次“人文关怀”与普通关怀的不同之处还在于“人文”特性,即除了对人的现实需求关怀之外,还更加注重于对人精神层面的关注与呵护,对主体“人格”的尊重和理想、信念的引导,以“文”化“人”。人文关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被关怀者对关怀者的真正接受,他们之间是“你—我”关系而非“我—它”关系;人文关怀过程是一种充满爱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其核心在于从被关怀者自身出发,尊重他们的内在需求,注重从精神层面去关怀他们,让被关怀者的身心健康成长。

目前人文关怀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失的部分,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理论,是高校思想教育实践的新课题;人文关怀已成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秉承培育学生真善美的新理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人文关怀”的方式进行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早日成才的需要。

二、人文关怀是当今高校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之魂

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两个新名词,体现了中共“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同时“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从先前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转变为关心大学生的内心情感层面,关注他们的发展,体现了对大学生内在精神的关怀和关爱。

(一)时代发展呼唤人文关怀

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处于急速的转型期,深化改革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外部刺激和挑战,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巨大的生存压力,这使得人们产生一种对人生、前景的不确定感,心里不踏实,经常使用“烦躁”“压力山大”“郁闷”“纠结”来表达心情。对于“全民焦虑”的成因,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李强教授认为是速度的代价,是时代的副产品。“全民焦虑”的这一现象已经影响了在校大学生,他们多数为独生子女,普遍存在承受挫折以及适应变化的能力差,遭遇打击就难以自我调适,容易形成焦虑。再者,很多“95后”大学生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环境下,几乎没有了维持内心平衡的信仰,价值观念迷乱;不同程度的非理性行为加重了大学生的不满情绪,这些扭曲的现象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培育大学生成才的实践课题。目前在校大学生所需要的帮助和关怀不再是传统意义的物质需求,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注与呵护,更需要情感与理性的梳理,所以大学生更渴求家长、教师和同学的人文关怀。

在当今崇尚精英的社会里,部分“95后”的大学生学会了推卸责任,把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挫折原因都归结于他人和社会,怨天尤人。有的则学会了孤芳自赏,戴上耳机——让我的世界一片静谧。还有的则变成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进的宅男宅女,自我封闭,不与人交流,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变得困难。然而“95后”青年们却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病态,他们渴求着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行为准则,但又具有强烈表现自我的特征。于是他们往往采用自我麻醉和自我安慰的方式为自己行为找借口,以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并以这样的方式去诠释“我”在社会里中的人生意义。据调查发现,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由于对海量的信息缺乏鉴别能力,于是他们更迷恋于“推责和无法自我负责的社会流行文化”,但却缺失了大学生应有的文化素养和勇于担当的责任。这违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二)大学生思想问题多发,渴求人文关怀

在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开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从多层次满足大学生的真正需求,关心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信仰,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评判能力,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1.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出现矛盾

“95后”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由于自始至终都处在家庭的中心位置,其成长、发展的每一步都能得到家庭的庇护、父母和长辈的关爱,自己很少独自经历风雨,这使得他们在思想方面和行为方面较不成熟,具有很强的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过于“自恋”,特别关注个人的得失;另一方面,在心灵上,他们又推崇真善美的道德价值观念,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具有与人为善、勇于担当、诚实守信和无私奉献等高尚品质的人。这两个方面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经常发生冲突是自然的事情。例如每学期期末考试每个学生都非常清楚要“诚信考试”,不能“考试作弊”,但是为得到所谓的“好成绩”以及各种奖学金,以获得父母、教师和同学的认可,每次考试往往都有少数学生抱有侥幸心理去作弊。类似的还有每年的国家助学金认定、评审时有学生伪造贫困证明,述说家中亲人常年身患疾病需长期服药维持生命的谎言,甚至竟然编造爷爷、奶奶去世作为“请假”的理由等等。这些现象无不表明他们在涉及自身利益时候,往往会违背自己已有的理想信念,个别学生不择手段地追求自身利益,甚至不惜损害他人或集体的利益,做出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

2.大学生抗挫能力较弱

挫折是“95后”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个人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等方面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然而“95后”大学生往往缺乏对挫折合理的认知,很容易出现自卑、沮丧、焦虑、孤独等不良情绪。心理专家经过研究分析后认为,造成大学生情绪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并不是“挫折”本身,而是大学生对待挫折的态度不积极以及对挫折产生原因的认知不足。当今大学生大多存在心理抗挫力差、认知能力尚未成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对事情的分析缺乏准确而全面的思考判断能力。于是当他们面对学业压力大、实践能力不足、就业困难、父母期望值过高等问题时往往手足无措,表现出态度消极,内心自我压抑,情绪不稳、难以自我控制,做事缺乏应有的信心,对外自我封闭。因此拉近“95后”大学生的情感交流,打开他们的心结主要采用情感引领、疏导的方法,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温和与柔性的人文关怀方式进行教育,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应对挫折的能力,增强他们对自身情绪的控制力以及应对不良环境的心理素质,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 关怀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对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差异重视不够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空前释放的物质需求导致了物欲的膨胀,使“95后”大学生的生活背景、成长环境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 他们享受着丰富的物质需求,可是外在的物质过于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很多大学生之间不再倾心相谈,而是隔着屏幕跟风般地转发网络帖子,刷微信、微博。再者,网络、智能终端、APP的普及使各种思潮、多元文化交相融合直接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他们的思想现状表现出自我化、功利化、物质化的特点,强调个人享乐、个人舒适使同学之间、舍友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他们渴望心灵的共鸣,诉求的回应却微乎其微,不断地更换诉求对象,不断受到质疑和不解,于是陷入了孤独、焦虑的怪圈,这种孤独、焦虑恰恰是当下和平温饱之下的衍生品。

(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子系统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可是被长期关注、研究、探讨的往往是前三者,而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工具。再者,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仍然存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停留于解决外显问题、“病态”的补救和干预层面的心理咨询,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开展狭隘而局限,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奢侈品”,热闹有余而效果不足,重视有余而边缘依然。传统的单向性“灌输”教育忽略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缺少对大学生长足发展的系统培养,仅用思想、道德评判因素不能全面诠释大学生出现的行为问题及问题背后隐含的心理动力根源。随着日渐激烈的社会竞争, “95后”大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其中部分大学生因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已偏离正常的思维,出现一定的心理困惑与障碍,甚至患上心理疾病。据北京地区的一份调查显示,23.66%的大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且还呈上升趋势。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大学生就业被认为是当前的“首要问题”,为了提高就业率,“学生培养方案”、教师的授课与相关单位、企业接轨趋于功利化,奖助评优、入党考察、就业推荐等学业成绩仍是当前评价学生的一项重要依据,而部分“95后”大学生思想状况表现出“理想是远的,信念是空的;权利是近的,金钱是实的;要抛弃远的,放弃空的;抓住近的,捞取实的”,这就是不良心理状况的一种典型反映,他们为了达到某个要求在价值认知、价值追求、价值目标方面显现得更为突出。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价值评判体系”尚没有系统地建立起来,评价渠道和对评价结果的反馈不够重视,“贴标签式”的评价功能忽略了大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复杂性,与大学生的长期教育不相吻合。如果不能及时地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和教育,很容易使他们在理想信念的认知、理想观念、自我行为等方面产生迷茫,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 关怀实现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方法

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激烈碰撞,使“95后”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因而高校思想教育者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单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屡屡碰壁,并且“95后”大学生的思想现状表现出自我化性,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采用情感引领、疏导的方法,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温和与柔性的人文关怀满足“95后”大学生的真正需求。再者“95后”大学生因缺少甄别信息的能力,在实践认识的过程中面对海量的信息不能正确地分析、比较、判断而是仅凭直觉、情绪、对事件做出主观的非理性的结论被称之为“非理性信念”[3]。而所谓的“非理性信念”在大学生群体中往往以负面情绪相互感染,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广泛关注与重视“95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采用“拉家常”“交朋友”“谈心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声和心愿,以“真情”关爱他们。

(二)丰富思想教育内容,注重“生活化”教育,加大教育者的情感投入

由于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强迫性、被执行性,师生之间会因为多种原因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交流。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必须获得大学生的情感认可,采用人文关怀式的“生活化”教育,加大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情感投入。一线思想教育工作者应深入了解学生,通过长时间观察,挑选出班内热心和沟通能力强的学生,对这些学生进行定期交流和培养,使他们在生活中通过寒暄、聊天等生活化的交流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现状,并及时向一线思想教育工作者反馈信息。一线思想教育工作者第一时间掌握了学生的在校实时动态,采用润物无声的情感关怀方式进行思想教育。

(三)关爱大学生心理健康,做好情感互动

2016年12月7—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4]

情感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补充,它是以关注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信念为目的,倾向于“人文关怀”的方式积极引导培育大学生建立健康高尚的情感道德情操,达到一种以情感人的教育效果。[5]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个体成长为宗旨、以生命关怀为特征,是体现生命关怀的教育,是最具“人性化”的教育;它以每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追求,是最体现当前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价值的教育。[6]长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发现“95后”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戒备性”较强,面对面的谈心谈话达不到真实了解学生的预期目标,他们当面配合得十分“真诚”而又“坦率”,离开了教师的视线又是另一套表现,所以关爱大学生心理健康、做好情感互动就要把话语权给学生,让他们愿意与教师交流、主动找教师沟通的途径——“匿名聊天”真的是不错的方法。智能化的QQ群是学生工作不可缺少的途径,QQ群“匿名聊天”让他们没有任何顾虑地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真实的想法,一线辅导员就可以获得真实的学生思想动态,十分有益于和大学生的情感沟通,增强高校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四)构建和谐精神校园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7]75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构建和谐的精神校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遵循“95后”大学生的个体特征与成长规律,运用新媒体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同新媒体技术高度融合,增添新时代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缩短隔代差距,使“95后”大学生主动敞开心扉与思想教育工作者畅谈,培养他们逐步形成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构建和谐的精神校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95后”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当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方向。

和谐校园文化拥有一股巨大的无声力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大学生如春天般的新芽一样尽情地伸展,进入他们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要构建和谐精神校园,打造富有创新活力的人文环境,使全体师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接受真理的熏陶,激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坚定求真务实的工作、学习信念,打造“比超赶帮”的良好氛围。

[1] 张士才,丛大川.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想人格[J].理论探讨,2002,(2):25-27.

[2] 关海庭,宋超,张铭钟.“多管齐下”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J].人民论坛,2016,(28):122-123.

[3] 戴晓琳,眭国荣,熊中宏.非理性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的影响探析[J].理论观察,2014,(10):168-169。

[4]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EB/OL].(2016-12-08)[2017-07-3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8/content_5145253.htm#1.

[5] 柳捷,王芳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法[J].统计与管理,2015,(4):147-148.

[6] 张卫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20-21.

[7] 《湖南教育》编辑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马俊】

Researcho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ProgramsforCollegeStudentsfromthePerspectiveofHumanisticSolicitude

XU Y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The college politics educators should implement the basic norms “Don’t do nothing due to the little benefit” to influence students subliminally and achieve the goals of conducting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ost-95s college students so a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successfully. The college politics educators should utilize the affective guidance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metho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ubtle influence, the milder and flexible cultivation to enhance the college students’ frustration coping abilit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rational cognitive ability, to motivate their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lif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manistic solicitude; college student

G641

A

1009-5128(2017)22-0032-05

2017-08-25

渭南师范学院“十三五”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研究(渭师院科〔2017〕22号);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育苗项目:“互联网+”新语境下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教育创新研究(17SKYM33)

许艳(1979—),女,山东单县人,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关怀人文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