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入”与“出”

2017-03-12 00:56丁丹丹华北理工大学063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6期
关键词:译法归化异化

丁丹丹 (华北理工大学 063000)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入”与“出”

丁丹丹 (华北理工大学 063000)

文化负载词,承载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中国独特的文化风貌元素。然而,在翻译汉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文化内涵的缺失,以及文化的误读等等。本文通过研究汉语中文化负载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文化的失真,丢失、对原语文化的误读等问题。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丰富目的语的文化,增进不同文化交流的目的。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国际交流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的输出,在对外交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负载词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他们翻译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文化的传播。

文化负载词翻译;归化;异化

一、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过程中的问题

(一)文化负载翻译过程中的不对等性

文化负载词在特定文化中,他们与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表达着一些观点或是一些概念,他们都体现了文化特质。而这些词汇是很难在翻译的目的语中找到意义完全相等的概念和词汇。例如,“状元”、“榜眼”、“探花”,他们是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是最后殿试的前三名。这些词汇都是中国特有的词汇。在翻译的目的语中根本毫无对应。对于这样的词汇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之中必须采取特殊的翻译技巧。

(二) 文化内涵的丢失

许许多多的特定文化的文化负载词有着丰富的内涵意义。这些文化负载词指的是中国特有的一些物质名词。目的语读者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中丰富的内涵。因为不同的国家的物质文化名词内涵不同,单单表面的一席并不能传达深层含义。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传统节日典型食品。尽管有人也把他翻译称“糯米馅的饺子”但是也不够准确。即使我们翻译成粽子的拼音过去,也无法表达其准确的含义。

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

当我们翻译文化夫负载词我认为要遵循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我们的文化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先被大家所熟知,了解。在文化的交流的初期我们采用的翻译文化策略是归化的愿意去了解我们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一味的采用归化会失去我们的特点。同时文化交流的频繁密切,我们应该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之中要保留自己的特色。

例1: 缘分bond (归化), yuanfen(异化)

在这个例子中“缘”翻译成“bond”在开始的时候我们不能翻译成“yuanfen”这样读者会晕头转向、不知所云。前一种翻译更符合他们的语言习惯。随着网络的发达,与发展,来中国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也逐渐接受了缘分这一说法。甚至有的人漂洋过海来寻找这份缘分。

例2:佛祖保佑 God bless you(归化),Lord Buddha bless you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这样翻译,采用的是归化翻译方法。译者这样翻译,考虑到西方国家没有佛教这种文化。他们宗教信仰为基督教。但是这样的译法也给西方读者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中国也是信仰基督教的。无疑这种译法传达了错误的观念。我们看到第二种译法从形式上沿用第一种以法的结构。读者可能会猜测出原文要表的的意思,如果读者想要知道他的具体意思,或许会查阅一些资料。笔者认为第二译法较符合现在的文化传播的方式。

例3:龙 dragon(归化),long(异化)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神话中的动物。龙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吉祥的寓意。我们自称为龙的传人。像龙凤呈祥、龙马精神、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等。不胜枚举。都表的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的dragon却是邪恶力量的化身。直接翻译造成了文化的误读。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成语龙争虎斗中,龙也有斗争的意思,这也许是文化的共同之处,随着我们交流的深入,还是异化翻译更为可取。

例4:雨后春笋

spreading likes mushrooms(归化)

Spreading likes bamboos(异化)

正如例子中所看到的那样,第一种翻译顺应目的语读者的风俗习惯翻译而成。意思上也是对应的。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地里差异。竹子在西方国家可能没有,属于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意义。随着外国友人接触中国文化的频繁。相信读者有能力了解中国文化。也能丰富目的语文化的表达。

三、结语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负载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翻译作文文化交流的桥梁,作为译者也有责任传播中华文化。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更是重中之重。译者应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避免文化的冲突,促进文化交流,发挥重要作用。文化负载词体现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文化习俗,传统习惯、文化习俗,由归化翻译走向异化翻译的过程是我们文化走出去的必要环节,首先是融入与传播,再者体现民族特色。这也是文化走出去的最终目的。在英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适当掌握其中的度和量。顺利的输出。这样中国文化能更好的融入世界文化,保持自我,丰富世界文化,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繁荣。

导师姓名:徐树娟

[1]冯庆华.《报刊语言翻译》.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白靖宇.《文化与翻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 从归化趋向异化” [J].《中国翻译》,2003(1):26-28.

[5]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 从归化到异化”[J].《中国翻译》,2002(1):40-44.

[6]郭林花.“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异化与归化”.《中南民族大学大学学报》,2006(2):152-154.

猜你喜欢
译法归化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从精神生态学角度看《白噪音》中后现代人的异化
“快”字的不同译法
“好”字译法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