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竹笛曲《鄂尔多斯的春天》

2017-03-12 00:56刘路赫男西北民族大学730030
大众文艺 2017年16期
关键词:竹笛笛子鄂尔多斯

刘路赫男 (西北民族大学 730030)

分析竹笛曲《鄂尔多斯的春天》

刘路赫男 (西北民族大学 730030)

草原笛派见证了内蒙古竹笛艺术的发展。其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草原游牧民族的特征。本文通过对作品,及草原短调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借此对其作品有更好的理解与把握,同时使更多的人了解草原笛派。

《鄂尔多斯的春天》;草原笛派 ;短调

一、草原笛派

笛子这一门乐器从戏曲伴奏乐器到独立的在专业舞台上进行表演,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经过艺人们的不断努力,使得笛子发展迅速,并达到了前所未及的峰值,这也就促使了派别的形成。因此草原笛派的形成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同时见证了内蒙古竹笛艺术的发展历程。因其独特而鲜明的艺术特征,使得其脱颖而出成为了草原笛派,具有草原游牧民族特色的笛子艺术。

一个流派的形成要具备相对完整的体系,并且要具备有别于其他流派的属于自己的特点。目前草原笛派,已拥有了一个完整的演奏和创作的体系。草原笛派的形成,因其拥有如下四个条件:1、继承草原原有的艺术特色;2、对竹笛的音乐语言进行了发展,如对其进行形制及材料方面的改变;3、创造了新的演奏技巧;4、拥有了大量优秀的后辈。因此这一流派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李镇1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笛子这一学科领域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传统音乐文化方面,做了全面且深入的思考,并对笛子进行了创新改造,使其音域上得到拓展,创新了竹笛超高音五个音指法,使竹笛的音域由原先的两个八度拓宽为三个八度。这一创新让笛子的表现力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同时为了解决北方的温差变化对竹制笛子的音准造成的改变和北方气候干燥造成的竹笛易干裂的极为普遍的问题,其研发出的玻璃钢笛子其音色极为接近传统竹笛。这一发明成功解决了竹笛干裂这一问题,玻璃钢笛子的音准与音量均很好,且抗摔。由于传统低音大笛子在高音区音色发暗,他创造了双笛膜2低音笛,成功化解了这一问题,使低音大笛子的音色得到整体上的统一,让大笛子有了更多的表现空间。因其受到内蒙古文化的影响因此融合了马头琴、绰尔、四胡等具有内蒙古特色的乐器的演奏方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演奏与创作体系。其次李镇作为内蒙笛子上的杰出代表,在这一领域具有较高地位,他同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吸收前人,发展创新,建立起了具有浓厚草原文化的笛子演奏风格,自成一派,成为了竹笛界的一大流派。

2011年出版的《竹笛艺术研究》3中,草原笛派正式被竹笛界,用官方的形式所表达了出来。

二、《鄂尔多斯的春天》——草原上短调的运用

草原笛派,最多运用的便是内蒙两大音乐风格,即二人台和长、短调。因此想要更好的把握草原笛派的作品,对内蒙古这两大艺术的了解则不容小觑。

李镇老师于1978年写作的这首竹笛独奏曲,是他创作生涯的首个作品。这首作品的诞生正值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四人帮被打倒,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精神也得以释放,为了舒缓人们阴郁的心境,内蒙古便举办了文艺汇演,广大文艺界人士积极响应,为了参加内蒙自治区的汇演,李镇老师便顺应时代潮流创作了这首作品。十年文革的阴霾终于散去,因此此时期的作品普遍带有一种释放感,轻快,酣畅,极富有活力。在这首作品诞生之前,内蒙还没有一位用这种创作手法,及带有难度性的笛子演奏技巧,进行登台演出的笛子艺术家。因此这首作品的成功演出对草原笛派的形成具有一定奠基意义。

短调亦为“短歌”,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一种民歌。色彩绚丽,曲调灵活富于变化且曲式结构工整,常用不规则的节拍,整体结合较为紧密。位于内蒙西部的鄂尔多斯地区,其音乐很大一部分用的都是短调,且音程间常用六度、八度的跳进进行与切分音的运用,这也就使得鄂尔多斯的音乐作品大多使人感到轻快具有跳跃性。为我们勾勒出的是一副草原人民载歌载舞的轻快场景。这种类型的音乐非常适宜表达人们当时的这种喜悦的心情,同时乐曲的跳跃性使得其具有了舞蹈的节奏感,让人们不自觉的能跟着动起来,因此作者便以此类音乐为素材,进行了笛子曲的创作。这首曲子采用的是F调的梆笛(具有音色洪亮的特点),F调也是鄂尔多斯民族民歌中常用的调式,这支笛子也是当地伴奏时常常采用的笛子,同时李镇在这支笛子上开挖了一个拇指音孔,即在第六孔的下方位置,其音高同笛子筒音的音高相同,通过大拇指在孔上的滑动,制造出马头琴的效果,这一创新使得笛子筒音上可以演奏出滑音了。在乐曲的第117小节上的装饰音就是典型的筒音滑音,并且滑音的音色也正体现出当地民歌所具有的那种独特色彩。滑音的出现拓宽了笛子的表现力,使其可以模仿马头琴及四胡等弓弦乐器的音色了。融入了内蒙古人民最为熟识的马头琴和四胡的音色特点,因此也使得乐曲更为贴近广大人民群众,有利于乐曲的广泛传播。

该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

引子部分,从第5小节开始12个小节的长音以渐强的方式,表现骏马飞驰而过的场景。第一部分采用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素材加以变化而来的,大跳音程的使用,使得乐曲的基调轻松愉快,切分音的节奏型的运用,加强了乐曲的推动性,表现出了鄂尔多斯传统音乐的热情豪放。大量三吐音的出现,使得乐曲跳跃感变得更为强烈。向人们展现了草原人民的活力与朝气。其中笛子的三度打音技法,展现出了蒙古族独有的音乐特色。紧随其后的富有歌唱性的旋律,让我们体会到了草原上牧民们轻松欢乐的心情。乐曲的第二部分是慢板,在乐曲108小节开始到110小节为乐曲的华彩段落,大量的使用循环换气的技巧,以及用笛子吹奏出马头琴的音效和长调民歌旋律特点。音与音之间大跳的进行加之切分节奏的运用描绘出了鄂尔多斯广袤草原上的人民载歌且舞的欢悦场景,好似牧民们在草原上赶着羊群怡然高歌。随后上行的旋律以渐快的速度表现出来,使音乐进入再现部。第三部分变化再现了主题。

三、综述

如果想演绎好草原笛派的作品,除了扎实的基本功以及自己的刻苦努力之外,必须对草原音乐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演奏一首作品时,应了解其创作背景,这不只是适用于草原笛派的作品,对于任何一首乐曲都应如此,因此用心体会作品其内在的东西,而不是机械的停留于谱面上的一个个的音符,要想成为好的演奏者,必须深入乐曲,浮于表层的熟练工必不能有所成就!

注释:

1.草原笛派代表人

2.双笛膜就是开两个膜孔,在原来笛子的笛膜孔与吹孔的正中间的部位开挖一个略小的膜孔,双笛膜演奏起来共鸣共振效果好。

3.该书由中国竹笛协会会长、中国音乐学院竹笛博士生导师张维良先生编写,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1]寇亚军.《李镇笛子艺术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5.5.28.

[2]任佳佩.《草原笛派艺术特色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6.5.

[3]徐尧.《草原抒怀—李镇笛子艺术风格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6.4.5.

[4]齐道喜.《论李镇的竹笛艺术》[D].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6.

[5]郝建平.《蒙古族音乐元素在李镇竹笛作品创作中运用》[J].《音乐创作》,2015(5):149—150.

刘路赫男(1992.4- ),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人,西北民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

猜你喜欢
竹笛笛子鄂尔多斯
山里有间笛子铺(中)
山里有间笛子铺(上)
My Mother
鄂尔多斯的婚礼 曾征 丙烯 150cm x 165cm 2020年
我的坚守
笛子演奏家
网友留言 “鬼城”救赎该借鉴海南
笛子演奏家
竹笛
“危机”鄂尔多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