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繁荣新亮点
——青海省文化馆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途径

2017-03-12 11:24王雅慧
群文天地 2017年4期
关键词:青海省服务体系文化馆

◎ 王雅慧 /文

打造文化繁荣新亮点
——青海省文化馆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途径

◎ 王雅慧 /文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虽然与原提法只有两字之差,但加上“现代”两字,便突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要求,这也是国家对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标志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站在新的起点,为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基本文化权益的新形势下,青海省文化馆作为青海省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龙头单位,不断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的路径和模式,经过多年实践摸索,着力从三个层面打造“创新”发展,进而推动青海公共文化服务的立体覆盖,激发公共文化的旺盛活力。

一、科技创新,让数字服务成为彰显文化自信的“空中使者”

文化馆是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广大群众文化权益的前沿阵地,与数字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目前,仅有的文化服务模式不能满足数字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馆推进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迫在眉睫。文化部“十三五”规划中,对数字文化馆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提升现代传播能力,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体现。

“十三五”期间,青海省文化馆将依托新馆开放,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主阵地的作用,以搭建全省数字化服务中心为契机,有效利用青海省历年建设的文化资源积累,打造一个功能强大、内容丰富、体验新颖的数字文化服务中心。依托新的文化阵地,以文化惠民为抓手,找准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着力点,依托数字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运用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载体,建立统一的数字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有效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将原本线下的活动“搬”到线上,展开跨网络、跨终端的全媒体综合文化服务。推行菜单式服务,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促进“送文化”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让老百姓可以足不出户,随时、随地、随身就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搭建配备有50台云终端电脑的电子阅览室,为群众提供在线资料查询、学习、培训等服务。率先引入数字云终端配送业务,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现实与虚拟相结合,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互动性、便利性,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文化资源为广大群众服务。通过数字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将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有效结合,实现数字化手段与文化馆职能的深度融合,紧紧围绕全民艺术普及,宣传青海特色文化,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群众文艺创作、培训活动、互动体验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新形态,进而实现数字强馆的目的。

二、服务创新,让文化阵地成为群众品味文化的精神家园

创新是青海省文化馆不懈的追求。面对新的形势和事业的发展,省文化馆依托新馆的建成开放,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群众满意为着力点,确定了“服务立馆、品牌兴馆、数字强馆”的办馆理念,不断推进文化服务创新,开创了“青海模式”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让文化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将青海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和方式推向新的高度。

(一)加强孵化力度,“送”“种”并举,着力打造培养基层文化人才的“孵化器”

近年来,青海省文化馆始终秉持“引领、示范、创新、发展”的工作理念,拓展思路,发挥省馆人才优势,探索构建科学的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模式和培训体系:一是“送”“种”并举、持续充电,对全省各级文化馆的业务干部采取建档定岗的方式,根据各地需求选派业务干部请上来集中培训,“走下去”分类指导,结合活动进行辅导培训,有效提升基层业务干部的业务技能和组织开展群文活动的能力,起到了省馆面向全省应有的孵化和“送”“种”并举功能。二是通过省馆品牌团队建设,指导和帮助基层组建文艺团队,加大文艺团队的业务指导帮扶力度,以点带面引领带动全省各级文化馆开展工作。“十二五”期间,青海省文化馆先后举办“花儿”歌手、鼓乐、曲艺、刺绣、剪纸、摄影、舞蹈、音响、指挥等培训班300余期,培训各级文化馆业务骨干、文艺团队骨干、农牧民群众11400余人(次),为青海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三是创新工作思路和服务模式。利用“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工作,结合“双级联动,服务基层”的工作机制,采取“请上来”集中培训、“走下去”加大帮扶、“走出去”取经、“强化区域性工作”四种模式,加大对基层的帮扶力度。依据社会大众、基层的需求“配菜”、“送菜”,强化了全省基层文化馆业务干部的业务技能,提升了基层优秀群文团队业务骨干开展活动的能力,解决了基层之需、群众之盼,机制灵活、针对性强、孵化培训质量高、“送”“种”并举有力、内容充实、培训模式灵活、实用性强的“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专项工作,得到了文化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加强品牌引领,根植沃土服务百姓,促进文化共建共享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群众文化活动已经进入品牌时代。只有形成品牌,活动才会有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辐射力,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品牌活动的创建一直是文化馆“引领示范”全省开展群文工作的抓手,常抓不懈。近年来,青海省文化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着力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和精品团队,狠抓文艺创作,打造文艺精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繁荣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持续举办的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欢乐乡村”巡回演出、“欢天喜地过大年”文化惠民活动、《群文天地》《藏族民俗文化》两刊、青海省群文干部业务技能比赛、青海民族民间艺术展、“我眼中的青海”摄影大讲堂、高雅艺术“五进”活动等八个品牌活动经过多年的耕耘,已成为宣传大美青海,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队伍建设、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有效载体;以项目管理形式打造的河湟情曲艺团、红半天中老年服饰团、红半天中老年舞蹈团、红半天女子鼓乐团、黄河民族乐团、昆仑交响乐管乐团、爱乐合唱团、红兴花儿艺术团等八支馆办团队已成为立足阵地,面向社会,展现服务,推进事业发展的有力抓手。

近年来,青海省文化馆在打造品牌文化活动过程中,突出“准”、力求“新”,追求“实”。一是立足于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创造活力。凡是成为品牌的文化活动,一定有很高的群众参与度,并要注意集合和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一项活动要能够长期举办并形成品牌,单靠文化部门和少数人是不行的,一定要集合和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要争取和得到上级文化部门、新闻媒体和政府各部门以及企业、社会的关注、关心和支持。“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作为青海省文化馆的一项重要品牌活动,已成功举办十四届。2013年荣膺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项目类群星奖。每年活动期间都有近百万人参与,是西北地区花儿演唱活动中人气最旺、规模最大的传唱活动,真正成为了人民的节日。遵循花儿会时间特定性、公益性和大众性的三大特征,青海省文化馆在打造花儿品牌的过程中,把活动定位于乐民惠民,体现公益,服务社会,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除了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提升品牌活动的档次和规格,扎实做好文化惠民的同时,创新活动机制,在活动中融入“社会活动社会办”的时代理念,把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群体效能作为办好活动的基点,把激发调动企业彰显社会责任,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作为办好活动的关键,号召社会各界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进行全民艺术普及,成为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和推动我省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是要有创新的思维和创造的理念,要有深入基层谱写深情、文化惠民润泽民心的文化胸襟和宏大的文化视野。为满足基层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青海省文化馆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文化输出与文化造血相结合,积极创新服务方式,连续开展群众文艺精品下乡活动,通过“欢乐乡村”巡回演出、高雅艺术“五进(军营、校园、社区、工地、农村)”活动和“欢天喜地过大年”文化下乡等活动,完善服务体系、培育服务载体,对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农村牧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欢乐乡村”巡演活动是青海省文化馆深耕基层、服务百姓的一项重要品牌活动。巡演的脚步在6年时间里遍及西宁、海东、海北、海南等4个市(州),22个县 100个村镇,累计演出近125场,行程17600公里,观众累计高达34万人(次)。活动利用群众喜闻乐见、主题鲜明、健康向上的民族歌舞、曲艺、“花儿”等文艺作品,通过送文化到山乡、送艺术到农(牧)家方式,向广大农(牧)民群众宣传党的惠民、富民、泽民政策。紧扣时代主旋律,倡导精神文明,展示我省群众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成果,进一步推动了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激发了全省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和建设幸福家园的热情。2013年,该活动被文化部列为“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示范项目。

三、机制创新,让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我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是推进公共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的总体要求,青海省文化馆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我省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有效着力点,将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思想道德、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服务大众”为落脚点,加快推进青海省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进程。力争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发展平衡、具有创新精神,并能够长期持续稳定地组织和引导群众开展各种形式文化活动、提供丰富多彩文化服务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推动“文化名省”建设,推进青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健全人才选拔机制

由于历史的原因,青海省文化馆人才队伍存在“人才总量偏少、结构比例不合理、高端人才匮乏,队伍老化、断层、门类不全”等问题,导致工作推进存在困难,为此,完善文化人才选拔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才的选拔上,青海省文化馆始终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变味,不变质。注重人才品格培养,突破年龄、学历等限制,确立以个人素质、业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依据的人才标准,打破陈规、创新制度,让更多的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坚持按岗位需求选用人才,做到人岗相称。除公开考录外,通过特岗选调的办法引进人才,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青海省文化馆以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为着眼点,多途径、多渠道培养、培训现有业务人员,通过选拔推荐、定向委派、跟班学习、重点培育,加大现有业务人员的培养力度,开展多场次、多层次、多内容的业务培训、观摩和学习活动,全方位提升业务人员的综合能力,着力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高精尖业务人员。其次,坚持考核与激励并用,强化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积极开展群众文化先进集体或个人评选表彰活动,通过晋升、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多种方式,激励文化人才努力创造、全面创新,激发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荣誉感,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再次,应该积极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努力建立起一支创新能力强、知识更新快、专业技术过硬的公共文化志愿者团队或建立起文化志愿者联盟。鼓励志愿者长期参与服务,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文化志愿服务的春风吹遍青海的山山水水,在文化惠民、乐民的基础上培养文化人才,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的日常管理,推进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常态化,进而推动青海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文化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沿途汇集百川,后浪推涌前浪,只有不断创新,才有不断前行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不忘初心,以文化人,以创新为驱动,把握时代脉搏,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名省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站在文化的“高原”,创作文化的“高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才能使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步入一个新常态,才能有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1]王占益.创新机制: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N].中国文化报,2015年 1月21日.

[3]蒯大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与基本特征[N].文汇报,2014年2月24日.

[4]骆蔓,李华.百姓课堂中 文化零距离[N].中国文化报2015年8月31日.

[5]刘惠平.将公共文化服务送入寻常百姓家[N].中国文化报,2013年9月17日.

[6]唐健春.以创新驱动文化发展转型[J].四川戏剧,2015年12月25日.

王雅慧,女,青海省文化馆调研部。职称: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化管理。)

猜你喜欢
青海省服务体系文化馆
建设门诊“老年友好型”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GRACE下的青海省水储量时空变化与降水相关性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建设服务体系 助力乡村振兴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青海省海南州诗歌作品小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