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焱
摘 要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健身步道相关的文件法规进行查阅梳理;运用问卷调查法对辽宁省城市居民的健身步道需求进行问卷调查;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并联系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加强政府服务意识,确立服务理念;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多元主体供给;健全公民参与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公共利益目标,清晰部门职责。
关键词 健身步道 需求 政府供给 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G807.34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健身步道,并且特指《辽宁省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有效统计在内的212条健身步道。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辽宁省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中得到健身步道供给状况的资料,在《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得到与健身步道相关的文件条例。
1.2.2问卷调查法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按照健身步道分布情况抽取辽宁省的5个地区本次发放调查问卷共计400份,有效回收问卷383份,性别为男220份,女性163份,其中无效问卷1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75%。
1.2.3实地调查法
本研究运用实地调查法实地到大连市、沈阳市、本溪市、辽阳市、阜新市、抚顺市、铁岭市、朝阳市、昌图县9个地区的健身步道场地进行调查,为了解健身步道的实际供给状况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情况提供了参考。
1.2.4数理统计法
为了获得健身步道城市居民的需求状况,本研究运用数理统计法运用 Excel 2007 表格对居民健身步道需求问卷进行统计整理,得出健身步道设施需求、活动需求、环境需求、信息需求等指标数据。
2结果与分析
2.1辽宁省健身步道供给状况
公共服务的供给与地貌和经济水平有密切的联系,在健身步道的供给中也表现出数量多、质量高等特征。公共产品理论指出有利于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几个关键因素为:供给主体、供给规模、供给结构、供给效率和供给公平。
供给主体是指健身步道的供給者,它直接决定了供给的方式和范围。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是公共物品供给的三种现实选择。健身步道属于公共物品,长期以来,政府被认为是公共产品的唯一供给者,公共产品只能有政府来进行供给。政府仍是健身步道等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供给者。
2.2辽宁省健身步道参与者特征
健身步道是为参与者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客体是参与者,参与对象为正在参加或曾经亲自体验过或者陪同家人朋友体验过该项活动或对健身步道有一定了解的的居民。因为只有这部分人群对健身步道才有相应的了解,对健身步道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选择此部分人群更具有针对性,能得到较为可靠真实的相应信息。
参与者是所有居民的一个庞大群体,参与者的数量会不断地增多,他们对健身步道的需求也正是该城市居民对健身步道的诉求,诚然也能代表城市居民对该设施的需求程度。故本文对参与对象按照参与人数,人数多比例大、参与年龄分布广泛、参与目的积极、参与项目多样、参与方式不同、参与频率频繁参与与强度适中来进行分类分析。
2.3辽宁省城市居民健身步道需求
健身步道是一项休闲设施,休闲需求一般指当前休闲主体对休闲对象(设施、场所和项目等)的利用水平及未来希望利用的数量。休闲需求的本质是:休闲是由人的生存需求走向发展需求并随着人需求的升级产生和发展的,是融入生命的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外化于休闲活动而融入精神的,是实现自我、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效需求。
健身步道是一项休闲设施,休闲需求一般指当前休闲主体对休闲对象(设施、场所和项目等)的利用水平及未来希望利用的数量。休闲需求的本质是:休闲是由人的生存需求走向发展需求并随着人需求的升级产生和发展的,是融入生命的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外化于休闲活动而融入精神的,是实现自我、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效需求。
2.4辽宁省健身步道政府供给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健身步道政府重视程度不足辽宁省健身步道财政拨款仅占辽宁省体育场地财政拨款的0.05%,这与它承载的全民健身效益不相匹配。规划建设不系统;供给数量不够,供给分布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周边环境质量差;供给观念滞后,供给需求结构失衡。
2.5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辽宁省健身步道供给的对策
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出从公民的需求去考虑作为出发点的,切实保证服务型政府,深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的角度结合居民真正需求去提高供给质量,而不是一味地扩大需求。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辽宁省健身步道供给的对策,应加强政府服务意识,关注居民需求;战略性的思考,最大实现公共利益;注重公民参与体验,改进服务质量
3结果分析
健身步道供给有限;城市居民需求强劲;供给需求矛盾突出。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并联系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加强政府服务意识,确立服务理念;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多元主体供给;健全公民参与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公共利益目标,清晰部门职责。
参考文献
[1] 樊炳有,高军.体育公共服务——内涵、目标、及运行机制[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37).
[2] 肖林鹏.中国体育发展战略调整动力机制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3):10-11.
[3] 彭杰.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科技进步的评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