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川
(淮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安徽淮南 232008)
2016年底《见字如面》由黑龙江卫视推出的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季播节目,节目用近百封最切近中国历史节点,以单曲、合集两种格式创新推出,每期邀请两位嘉宾开辟第二现场坐镇交代书信背景、带来信件内外的精彩故事。节目播出以来每期平均点击量超过1500万,如此高的传播效果胜在了其独特的节目呈现方式和传播策略。下面就从故事选择、叙事结构、传播内容和传播策略四个角度对《见字如面》节目进行分析。
叙事理论认为人们接受故事的目的和根源在于主体和客体之间建议一种相关性。也就是说故事能够给他们提供一种过去与现在、他人与自己的联系。通过与他们比较评价自己处境的好坏;与过去比较评价自己的未来[1]。《见字如面》栏目把中国从古至今不同时代不同关系人们之间的书信进行了梳理,让受众在重温旧时光的同时,还能了解那段时间发生的故事,唤醒人们对“从前车马很远,书信很慢”的回忆。
所有的信件中,以家书类最多。在家书类信件中进一步细分的话有父母写给孩子的,有孩子写给父母的,有丈夫写给妻儿的等。这些社会关系不管时间过了多久,都会存在。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都是有一定需求的,通过选择电视节目来达到满足需求。观众在看节目的同时,也会随着自身所处的位置进行“对号入座”,会通过信件对比写信人或者收信人来评价自己所处的环境或者会设想自己是收信人读到信件会是何种心情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第一期节目中一封2249年前的家书有对母亲的挂念、对兄长的嘱托还有对妻子的关心,也有向家人要钱要衣服的内容。观众会发现其实和现在的家人之间沟通差不多,原来古人写信也是这些内容。这样就拉近了观众与节目的距离感。
对信件的选择其实也是对写信人和收信人的选择,写信人有普通的士兵(如黑夫),年迈的母亲(如闫姬)、有官员(如林则徐)、父亲(如郑国强)、名人(如徐志摩、曹禺、黄永玉等)、民主人士(如闻一多)等各种社会身份,这样大的范围满足了观众的“窥探”心理。不同身份的人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所遇到的问题也会不同,书信,成了观众了解他们面对问题如何处理的重要途径,通过书信让观众了解到他们在沟通、处理问题的态度和做法,有一定的教育、引导意义。
在题材选择方面,有观众头疼的家庭教育,有求职信,有求爱信,有公开信,有绝笔信等。故事题材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观众的关注度。故事情节有没有冲突,如何解决冲突是观众比较关心的问题。甲午海战前陈京莹写给父亲的绝笔信,背景是战争不可避免,明知自己不能幸免,但是“一直拿着国家俸禄,也就没了退路。”“国家有事,理应效忠”,“尽忠就不能尽孝”了,希望父亲能保重身体。这样的情景下观众看到的是信,更多的是对这个军人家国情怀的赞赏。抗日战争中,胡琏给父亲、妻子的家书,明知成功没把握,还是慷慨直面生死,让孩子为父报仇,为国尽忠;让父亲保重身体;让妻子照顾好孩子,战后可以自由选择嫁人。不管什么时候的战争,只要有战争,就会有生离死别。离别又恰恰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只要活着就要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让自己活得有价值,这也是观众会遇到的问题,这类题材的选择能引发观众对人生的思考。
不管是影视剧还是电视节目,不可或缺的题材是爱情。信件中有妻子给做了高官又娶妻的埋怨,有徐志摩给陆小曼的求爱信,有林则徐给妻子的安慰信,还有耄耋老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流露。观众对这类题材关注度比较高,更何况是名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更加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在“说什么”方面,《见字如面》涵盖题材范围广,满足了不同观众的节目需求,这也是节目取得高关注度的原因之一。
节目邀请的读信嘉宾有张国立、归亚蕾、王耀庆、何冰、林更新、张涵予、蒋勤勤等,在阵容上涵盖老中青三代,都是具有很强演艺功底的演员,他们在读信的同时将自己对信的理解进行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进行演绎,将表演和真实内容融为一体,根据写信人的身份年龄不同,配置不同年龄的读信嘉宾。接受美学认为在对艺术作品阅读欣赏的背后,隐藏着审美受众与作品中人物的来回互动,这种互动过程被姚斯称为受众的角色认同过程[2]。在演绎郑国强和儿子郑毅往来信件中,选择何冰和林更新搭档,一个演活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一个展现了对父亲的崇拜和勇敢承担责任的儿子形象。蔡琴给媒体的信选择了归亚蕾,作为蔡琴和杨德昌的共同好友,归亚蕾完美演绎了蔡琴对前夫杨德昌离世的惋惜与无奈,“杨德昌,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之前说是庆幸杨德昌在最爱的人的怀里走的,之后又说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后悔没有早放手让他早点追求自己的幸福。这种惋惜与无奈在归亚蕾的看似平静的语速下得到展现。
读信嘉宾在演绎信件内容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轻微的肢体语言,将写信人当时的感情演绎出来,产生很强的代入感,比正常的朗读信件更容易打动观众,引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读信环节,对于文言文类型的书信,节目没有按照常规,一字一句的读原文,而是将文言文全部翻译成大家理解起来没有沟通障碍的白话文,不管是黑夫给兄长的信还是韩愈给鳄鱼的信,都是白话文演绎。读信嘉宾在演绎的同时结合写信人的写作背景,适当带入情绪,容易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写信人的感情。王耀庆在演绎李小龙给妻子的信时先做了一个李小龙抹鼻子的标志性动作,吸引了观众注意,兴奋的语调加上较快的语速,把李小龙写信时候的感情拿捏的很到位。
嘉宾在读信的过程中,抑扬顿挫,尽量还原当时写信人的情感,观众在听的过程中也是与写信人的一种交流。比如在郑国强写给儿子的信中,“在你四五岁的时候,你特喜欢把小鸡鸡往插座里塞……”画面代入感很强,观众很容易想象到顽皮孩子的画面。在孩子认为“很多理想年轻的时候不坚持,老了就力不从心了”要休学一年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父母赌上了自己的婚姻。很多家庭都会遇到孩子在叛逆期会有一些“出格”的想法,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地沟通也是很多家长比较头痛的问题,从信中更能体会到浓浓的父爱,这就很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
在演绎黄永玉和曹禺相互来往的信件时,张国立和王耀庆将写信人和读信人的情感发挥到极致,让观众仿佛觉得是两位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张涵予演绎蒋介石写给陈洁如的求爱信,信中就是一个恋爱中的男青年向女青年求爱的内容,通过嘉宾的解读,观众知道了当时蒋先生已是一个34岁的热血青年,而陈洁如只是个13岁的孩子,信中写到“如果你爱国,你就该让我快乐,你要是不答应,我就没有了革命的力量”,蒋先生把“爱他“和“爱国”联系起来对一个小女孩进行霸道求爱,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人物另外一面。张涵予在演绎的过程中,把蒋先生的霸气和淘气的两面发挥的恰到好处,观众在听的过程中不仅不会嘲笑这样的写信人,反而会发现写信人更加真实的一面。
栏目的形式很简单,主持人和嘉宾拆信,和嘉宾讨论写信者、收信者,并对写信的背景进行解读,有嘉宾自己独到的见解,让观众能够了解写信人所处于的历史背景,在何种情境下写下了这封信。另外通过读信嘉宾的精彩演绎,结合前期主持人和嘉宾的背景铺垫,更加丰富历史节点,展现历史人物的另外一面。
节目在嘉宾读信过程中,弱化了主持人的功能,在一般综艺节目里,主持人贯穿全场其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在《见字如面》节目里,主持人开场时候和学者嘉宾探讨一番作为引子,节目的重点在信,主持人拆信,嘉宾读信,信的内容贯穿整个节目。通过信的内容,解读中国的历史、文化,比单独的讲述历史更让人印象深刻。读信嘉宾通过对信件内容的精彩演绎,以真实情感打动观众,与写信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娱乐,并不仅仅是一种内容或者行驶,其实它在本质上是人与世界沟通畅达时所产生的快感,是人性自由所追求的一种境界[3]。”在电视节目娱乐化得今天,和很多娱乐节目不同的是,栏目没有刻意煽情,没有通过暴露他人隐私的方式来博眼球。作为私人交流的书信,仅限写信者和收信者知晓,信中所写内容也更加真实,更能体现写信者的感情。写信人有的就是普通人,叙述的仿佛就是观众自己或身边人的故事。《见字如面》节目的定位是文化+综艺,用综艺形式呈现节目的同时用丰富提升节目的内涵。信件中有很多凸显文化的内容,比如家书中很多都提到要父母保重身体,将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体现出来,拆信嘉宾的解读加上话剧式的演绎,节目形式较好的呈现了这一定位。
冰山理论认为冰山是基地海洋奇特的景观,它深处蓝海自由漂浮,浮出水面为冰山一角,沉于水下为冰山主体。人们曾以1/8和7/8的比例来形容冰山水上和水下的容量[4]。《见字如面》节目要传递的不仅仅是书信表面对家人的嘘寒问暖,更多的是对从古至今传统文化的传播。
“议程设置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体报道的特点决定的,只在极少程度上是由这些消息的接受者的特点决定的”[5]。因此,《见字如面》凭借这个议程设置的特权吸引着观众。在选择信件的时候,体现着“真”、“善”、“美”。
“真”体现在写信人情感的真实性。在林则徐给妻子的信中,虎门硝烟被贬伊犁,没有被贬的愤世嫉俗,更多的是在宽慰妻子。私信外人是看不到的 ,在给妻子书信中林则徐所体现出来的是淡定从容、面对被贬仍保持精忠报国之心。这种真情实感给观众做了积极的示范。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实现人生价值,追求美好生活的时候,总会遇到磕磕碰碰。在面对人生苦难的时候,如何去面对,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节目中有很多体现“善”的信,比如刘伯坚在提到将孩子寄养在黄荫湖家的时候,黄荫湖为了保护他的孩子而牺牲了,这是对陌生人的善;得知自己两岁的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蔡春猪用笑中带泪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对现实的无奈却又不得不接受,这是亲人间的“善”。面对生活中的困苦,拥有一颗“善”心,也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也是节目要传递给受众的一种议程设置。身处消费时代,大众传媒很多时候充当着指南针的作用,指引受众向它所设置好的地方去。
从选择的信件来看,爱岗敬业不仅是曾经也是现在社会所提倡的精神之一。社会日益浮躁,如何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不同职业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比如陈寅恪先生因为请假两周而感到深深歉意,出差回来还要做功课。作为大师,所教内容早已烂熟于心,完全可以不用如此“麻烦”,陈寅恪先生却坚持自己的做法。明知道没有战争没有打胜的可能,仍然坚守岗位慷慨赴死的陈京莹、胡琏,作为军人,在战争过程中坚守着军人保家卫国的职业精神。这些都是节目想要传递给观众的。岗位不分高低,职业不分贵贱,任何时候都需要敬业精神。
史铁生因为知青下乡时候造成双腿残疾,没有怪罪于时代,在给盲童的信中,让他们消灭“特殊”,要求平等。罗永浩给俞敏洪的求职信,由于没有大学学历,不符合新东方的招聘要求,一封求职信让俞敏洪给了他一个试讲的机会。宋振庭重病直接给夏衍写信反省自己在文革期间的所作所为,没有为自己辩解。夏衍回信表示任何一个人都会受到那个时代所制约,还安慰宋振庭不必感到抱歉。节目将这些信件挑选出来一方面是让观众了解故事,另一方面是传递信中所体现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节目通过黑龙江卫视和腾讯网络平台共同播出,作为二线卫视平台的黑龙江卫视,竞争力度小于东方卫视、北京卫视等一线卫视平台,《见字如面》单靠黑龙江卫视播出平台未必能够取得现在的播出效果。栏目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关注度腾讯视频网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的存在”[6]。黑龙江卫视每周六晚上九点二十分开播,决定了它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而且只能在这个频道上观看节目。错过了时间就看不到节目了。网络平台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互联网平台,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平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节目,扩大了节目的受众群体。
每期节目都邀请两位拆信嘉宾,比如文学批评家许子东,在内容深度上进行了深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整个节目过程中,每封信读之前和读之后评论嘉宾都会进行点评,这一环节的设置增加了节目的深度,并且将节目进行不同的切割,嘉宾的点评,在环节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每封信可以切割成独立片段,符合网络平台的投放规律。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扩大了节目的受众群体。
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现代人之间的沟通已经从过去写信-寄信-收信-回信的漫长过程直接转换为超越地域限制的面对面之间的沟通。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讯息,传播媒介经过漫长的发展,信件的载体已由纸发展到如今的微信、QQ、电子邮件,载体在不断变化,若干年后可能又是另一种载体,但是书信所传达的文化是不会变的,这也是节目打动受众的主要原因。书信文化又是什么?很多人会以怀旧来定义。但怀旧的可能仅仅是书写的形式。更多的是被书信中真挚的感情、满满的正能量所打动。《见字如面》选择的书信,不管是亲情还是爱情、友情,总能触及人性最美好的一面,在综艺节目日益泛滥的今天,受众需要这样的真挚感情。
[1]于烜.影响收视选择的节目内容要素系统的构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4):98-102.
[2]代辉.电视剧类型与受众审美心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张田.黑龙江卫视品牌定位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5):134-135.
[4]陈宏坤.由冰山理论看电视文化栏目《新杏坛》的创作特点[J].电视研究,2013(12):58-60.
[5](美)马克斯韦尔·买库姆斯.郭镇之,徐培喜译.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4.
[6](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