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江夏黄氏家族文学简议

2017-03-11 22:15丁丽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0期
关键词:神童

丁丽萍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 434000)

家族(宗族)结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家族会用其世代相传的学问 (家学)来教育子孙,以求家族的兴旺。这种对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就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家族文学。家族文学一直是中古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社会动荡,官学教育衰微,而世家大族的兴起使得作为私学教育主体的家庭教育日趋繁盛,所以这一时期的家族文学尤其繁盛和显著。事实上,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萌芽,发展,繁荣,衰败的过程。两汉,尤其在东汉,家族文学已显现出它的蓬勃生机,出现了一些较为著名的文学家族。东汉江夏黄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1 黄氏家族成员基本概况

东汉江夏黄氏家族历史上最为知名的是黄香、黄香之子黄琼、黄琼的孙子黄琬3人。他们的生平事迹等文献在范晔《后汉书》、谢承《后汉书》、《后汉纪》、《三国志》、《东观汉记》、《历代史表》、《太平御览》、《湖北旧闻录》等中有着较为详尽的记载。

黄香的生平记载以范晔的《后汉书》最为详尽,也最为后人信服,载曰:“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也。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免丧,终丧。乡人称其至孝。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遂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 ‘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

史称黄香为政十分勤勉,清廉能干,官位愈升愈高,永元四年拜为左丞,仅仅两年后就在永元六年“累迁尚书令”。 一直尽心尽力为皇帝分忧解难,恩宠不断。黄香还喜欢推荐人才,“在位多所荐达”。并且心善爱惜民众,忧国忧民。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时,东平、清河二郡报告称卿仲辽等人谣言惑众,此案竟然牵连达千人。黄香将事实上奏,为当地民众请命据理力争,很多人都因此活了下来。每次处理疑案,也都会从轻发落。他熟习边防事务,调度军政,都很适当,“帝知其精勤,数加恩赏,疾病存问,赐医药”[2]。此外,黄香在《后汉书》中被列入《文苑传》,可见其文学成就。

关于黄香之子黄琼的记载,《东观汉记》仅仅有“黄琼,香子,字世英,以德行高妙,公车征拜议朗”[3]这一句。《后汉书·左周黄列传》记载却较为详细:“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人,魏郡太守香之子也[4]。”在《后汉书·左周黄列传》中记载黄琼最初因为父亲的原因被任命太子舍人,汉代选任此官员都是要 “选良家子孙任职”,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黄香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及以孝治家的家风有着很高的评价,但黄琼却以病疾推辞不就。而后感于汉顺帝的惜爱之情,不得已而接受,任侍中一职。《后汉纪》曰:“公卿大臣多荐江夏黄琼之贤,于是公车征琼,至即称疾不进。有司劾以不敬,诏下县次引致,琼不得已前就征,拜侍中[5]。”黄琼在政期间,屡次上疏陈事,举荐贤能,面对朝政之事也积极上奏良策,严肃批评施政得失,奏疏全部是围绕政治、现实的社会问题而作,颇有家父黄香之风。奏疏里提出的应对之策也是实事求是、以理服人,故大多被皇帝采纳。此后,汉顺帝、汉桓帝在位期间,担任尚书令、魏郡太守、司空、司徒、太尉、大司农等军政要职,位列三公,成为史上一代重臣。黄琼的任职升降在《历代史表》中记载也颇为详细:“黄琼,阳嘉四年乙亥迁尚书令。建和三年己丑迁太常。元嘉元年辛卯十月拜司空。二年壬申十一月免为太仆。永兴元年癸巳十月拜司徒。二年甲午九月迁太尉。延熹元年戊戌七月免为大司农。二年己亥八月拜太尉,四年辛丑三月免。六月拜司空,九月免[6]。”

几升几降,得罪权臣奸臣梁冀,也未能阻止黄琼直言上谏的耿直性格,在当时的文人雅士中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汉桓帝延熹七年,写完给皇帝上疏的《封梁冀议》,在当年的二月寒春,黄琼抱恨黄泉,享年79岁。汉桓帝读完奏章,感动不已,在其卒后赠车骑将军,封谥“忠侯”。之后汉灵帝也被黄琼的德行感动“思感旧德”,在熹平六年,画黄琼与胡广的画像于省内,下诏议郎蔡邕为其颂,全朝上下皆以黄琼为忠臣之典范。

黄琬是黄琼之孙,字子琰,以幼年聪慧过人而名动京师,是后世神童现象研究的重要人物之一。年少时失去父亲,一直跟随祖父黄琼。他个人勤奋努力,加之七岁能答日食之状,深受黄琼喜爱,从而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后黄琬为政期间也延续了黄琼的入仕风格。他迁任五官中郎将时,和光禄勋陈蕃共掌选举之事,“深相敬待,数与议事”。当时社会“权富子弟多以人事得举,而贫约守志者以穷退见遗”,随后黄琼和陈蕃就在选举时“显用志士”,不偏权富。贫苦志士平原刘醇、河东朱山、蜀郡殷参也得以被举荐,但黄琬也因此受到当时权富子弟的排挤,遭到禁锢,废弃将近20年。直至汉灵帝光和年末,太尉杨赐上书举荐黄琬有“拨乱之才”,黄琬才再次征拜议郎,擢为青州刺史,升迁侍中。后又征拜将作大匠、少府、太仆、豫州牧等职。董卓把持朝政期间,黄琬治政有的放矢,成为一代名臣,征为司徒,迁太尉,位至三公,封了阳泉乡侯。当时董卓议政要迁都至长安,黄琬和司徒杨彪共同上谏俱不听从。黄琬复上疏弹劾驳斥董卓,言辞犀利,令人钦佩。迁都长安之后,转司隶校尉,和司徒王允共同谋划诛杀董卓,但是在董卓手下攻破长安时,黄琬与王允不幸遇害,时年52岁。

2 黄氏家族文学简议

黄氏家族的作品存留不多,但通过比对,可以从中梳理出黄氏家族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

2.1 黄香文学作品及其治学为文的表现

黄香自幼贫苦,寒士出身,至孝好学,少年便博学善文。后又奉旨在洛阳东观读未曾见过之书,便抓紧一切机会补充自己的知识,休假结束回到京师,左右之人没有不对他刮目相看的。在为官治政之余,黄香也不忘治学为文,遂在东汉政坛、文坛占有一席之位。“天下无双江夏黄童”不仅是对他才学的认可,更是对他勤勉努力的学习态度的一种正名。

《后汉书》中黄香被列入《文苑传》,说明黄香在当时东汉文坛颇有成绩和影响。《隋书·经籍志》记载黄香有《黄香集》二卷,但已散佚。《文苑传》记载黄香作品有“赋、笺、奏、书、令凡五篇[2]”。据清代严可均《全后汉文》卷四二辑,黄香现存作品有 《九宫赋》、《让东郡太守疏》、《留为尚书令上疏》、《乐承王苌罪议》、《天子冠颂》和《屏风铭》六篇。除此之外《古文苑》还辑有《责髯奴词》一篇。

黄香在历史上最为知名的便是他的 《九宫赋》,为黄香的代表赋作。严可均据《古文苑》及《艺文类聚》辑入,清代元龙编纂的《历代赋汇》将其收入“仙释”类中。

古代历家以天上有太一之神居于中央之宫,周行乾、震、坎、艮、坤、巽、离、兑八卦之宫,从坎宫开始,至离宫终,每行四宫还需息中央,故称之为九宫。《九宫赋》即敷陈其义,描写了太一九宫之行。开篇明确其义,正对主题,以韵律之变化、节奏之明快的语句,先描写了太一神所居住的中央之宫的雄伟气势,并概括了九宫运行的意义,在开篇就给人一种气势磅礴、幅员壮阔的景象。“伊黄灵之典度,存乎文昌之会宫。翳华盖之葳蕤,依上帝以隆崇。握璇玑而布政,总四七而持纲。和日月之光曜,均节度以运行。序列宿之焕烂,咸垂景以煌煌。历天阴之晦暗,阳玉石以炳明。”随后描写太一游历之过程,以夸张宏丽的语言极力渲染太一神越水跨山的雄姿和声势。“银拂律以顺游,径闺闼(《艺文类聚》作「阊阖」)而出玉房。谒五岳而朝六宗,对祝融而督勾芒。”整篇《九宫赋》充分体现了汉赋铺陈文采、夸饰尚奇的写作特色。显示了黄香“能文”的艺术才华,因此得到了后世汉赋研究者对其文学能力的肯定。

《让东郡太守疏》是黄香的一篇疏奏之文,以身份卑微,经学、品行、能力均不足以胜任东郡太守之职而上疏辞让升迁。文中追溯了黄香在弱冠之年就被征用,后累迁至尚书台为皇帝处理机密要政的出仕经历。“臣江淮孤贱,愚矇小生,经学行能,无可算录。遭值太平,先人余福,得以弱冠特蒙征用,连阶累任,遂极台阁。讫无纤介称,报恩效死,诚不意悟,卒被非望,显拜近郡,尊位千里。”以自己“量能授官,则职无废事;因劳施爵,则贤愚得宜”的为官理念,表明自己“愿乞余恩,留备冗官,赐以督责小职,任之宫台烦事”的态度和决心。文章态度诚恳,入情入理,是黄香谦逊为人,治学为文的直接表现。《留为尚书令上疏》为同类文章。

《乐承王苌罪议》一文,黄香针对乐承王刘苌骄奢淫逸,违法乱纪行为被贬之事发表意见,用“自非圣人,不能无过”开端,引出他对王子皇孙“为立贤师傅以训导之,是以目不见恶,耳不闻非,能保其社稷,高明令终”的理念,既无大恶,便可削夺租赋,使其改过自新,革心向道,重新做人。体现了黄香仁政爱民的思想,以及刚正不阿的性格。

《天子冠颂》一文正面地歌颂了汉和帝的政绩,描写了汉和帝加玄冕的步骤和过程,是研究古代帝王加冕制度与礼仪的重要文献。其中的器物名称对汉文化的器物研究颇有价值。《屏风铭》虽只有短短四句,“古典务农,刻镂伤民。忠在竭节,义在修身”,却是黄香道德观念和人生态度的极佳表现。

黄香的品行在其文章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虽不能逃脱汉代文人志士的刻板之感,但其仁心仁政的治政风格,也是其人性的体现,也给黄琼在为政期间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2.2 黄琼文学作品及其勤政治国的形象

黄琼现存的六篇文学作品均为奏疏,分别是《四灾异上疏荐黄错任棠》、《因大旱复上疏》、《上疏请行籍田礼》、《疾笃上疏》、《上言举吏宜覆试》、《封梁冀议》。 他勤政治国,最后位至三公。现存奏疏全是围绕现实问题和政治弊端而作,均从侧面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积极入仕,想在政治上一展抱负的文人形象。

《四灾异上疏荐黄错任棠》、《因大旱复上疏》两篇,均借助自然灾异之事来指出施政者的政治得失,如“间者以来,卦位错谬,寒燠相干,蒙气数兴,日暗月散。原之天意,殆不虚然。”,“亦宜顾省政事,有所损阙,务存质俭,以易民听。”两汉时期,谶纬之学已成为皇家奉天施政的代言词,无论是朝政还是民间日常生活,都已离不开神学的影子。黄琼借自然灾害来劝汉顺帝能“使近臣儒者参考政事”,征辟樊英、薛包、贺纯、杨厚、黄错、任棠等七人,达到帮助皇帝崇大教化的目的。而《因大旱复上疏》则借鲁僖公遇到大旱,责怪自己六件事情未做好,后积极弥补,天降大雨的故事来提醒皇帝,要做到省视朝政、切记铺张浪费,要规范近臣守制,引纳儒士,最后宽缓犯囚。这样“改敝从善”、“灾消福至矣”。宽缓囚犯的仁政政策,可以看出黄香的仁政思想对黄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疏请行籍田礼》讲的是黄琼劝诫皇帝要“躬郊庙之礼,亲籍田之勤”,要“率劝农工”申述“国之大典不宜旧废”的理由,勉力行“先农之礼”,做到“君子自强不息”之道。这些文字都是针砭时弊,以理服人,体现了黄琼勤政爱民的思想。

汉桓帝期间,梁太后干政,外戚梁冀开始专掌朝政,而《封梁冀议》黄琼据理力争,不向强权低头,用“爵不越德”表达了文人志士的不满,和对梁冀专权的反抗。《上言举吏宜覆试》则表现了黄琼在举荐贤士上对士人的严格要求,及为寒士争取更多权益的态度。

《疾笃上疏》是黄琼所有奏疏中最感人至深的文章,整个文章都充满着黄琼为国为民的责任感,是黄琼的临终上疏,文章指责外戚梁氏专政,批评朝政得失,直揭皇帝过时,“敢以垂绝之日,陈不讳之言”,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文中多举历代贤帝,旨在揭露当朝社会的政治黑暗,无情地披露当朝皇帝没有政绩,斥责朝政“诸梁秉权,竖宦充朝”,“言之者必族,附之者必荣”的现象,于是“忠臣惧死而杜口,万夫怖祸而木舌”使得皇帝成为一个失去眼睛和耳朵的帝王,痛述李固、杜乔、李云、杜仲等一干忠臣贤士被诛杀身亡的残酷现实,全文长达八百字,既包含了成为贤帝的理论阐述、历史回顾,更多的是对当前政治黑暗的揭露、批判及控诉。黄琼慷慨激昂,痛斥政治黑暗,言辞犀利,矛头直接指向梁氏集团乃至汉桓帝,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直言敢谏的黄琼,一个忠直大臣爱憎分明的鲜明性格。

2.3 黄琬文学作品及其神童身份的研究

黄琬自幼跟随黄琼出入朝政,常在帝、后、各位重臣周围应对候问,安身立命也得黄琼言传身教,故其治政为文,颇有祖父之风。《后汉书·黄琬传》及《北堂书钞》均只辑一篇《奏论樊棱、许相》,而严可均的《全后汉文》则辑录《奏论樊棱、许相》、《驳迁都长安议》两篇奏疏。

黄琬在为官治政上,因延续了祖父黄琼的直率性格,故而其《驳迁都长安议》中针对董卓迁都之事,言辞激烈,咄咄逼人。在《奏论樊棱许相》中也是学其祖父,揭露三公之位的太尉樊棱与司徒许相两人,“苟进无耻,终无匡救之益,必有覆公折足之患”,应该直接罢遣,清楚施政路上的阻碍。鲜明的态度,不畏强权的精神,是黄氏家族文学的鲜明特色。

黄琬“早而辩慧”,在两汉时期的神童现象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智能超常的儿童,有着共同的特点:一是个人的勤奋努力。虽然遗传占一定因素,教育的条件的优劣左右着神童的发展,汉代神童凡有所成者都离不开后天的勤奋和努力。二是家庭教育的熏陶。汉代,注重家学传承和家风营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均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如果发现子孙智力超群,就会多加关注精心培养,就如黄琬七岁能答日食之状,深受黄琼的喜欢,从而受到了更好的教育。三是政府的奖励记载。神童都会被选进太学,进行深造。童子郎就是为年少通晓经典的儿童专门设立的,目的就是为广大从新研习经典的儿童指明从仕方向,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

神童现象也在两汉时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汉代神童博览群书,知识丰富,这些神童都在后期的发展中著书立说,在文化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由于童子郎的设立,汉代的神童几乎都担任过一定的行政职务,他们的博学多才也在政治岗位上发光发热。所以汉代神童都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离不开汉代对超常智力儿童的勤奋好学,也得益于适时适当的家庭教育,亦与汉代社会的激励机制有关。

3 黄氏家族及其文学的基本特点及意义

东汉安陆黄氏家族,在祖孙数代入仕为政的过程中,都做到了朝廷重臣甚至是位列三公,成为东汉政坛的佼佼者。黄氏家族以孝闻名东汉,并将孝文化作为家族出身入仕的家学文化,因此黄氏家族成员的文学作品中将孝文化阐述的特别鲜明。

此外,无论黄香、黄琼,还是黄琬,在宦官和外戚轮流专权的东汉后期,他们几代为官都能恪守孝道,尽忠爱国,不畏强权,形成了黄氏家族独特的治政风尚:精勤荐贤、直言敢谏、不偏权富、仁政爱民。而这些政治风尚成为他们文学作品共同表现的一个主题,这种精神和品格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可谓谱写了一曲忠君爱国的家族情怀。

黄氏家族祖孙四代清政为官的家风教养,重视学殖、善写文章的传统习尚,是黄氏家族一代“儒臣”的重要表现。他们以道德、文章显于东汉,孝道文化的家学之风,使得黄氏家族在如此黑暗的东汉朝堂依旧能发出光亮,黄氏家族的家学理念值得我们后世学习和发扬。

[1]范晔.后汉书·文苑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753-754.

[2]范晔.后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753-754.

[3]班固.东观汉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十九,列传十四:180-181.

[4]范晔.后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596-599.

[5]袁宏.后汉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2:346.

[6]陈诗.湖北旧闻录[M].武汉:第5册:武汉出版社,1989:1365-1366.

猜你喜欢
神童
神童诗(二十五)
神童特工拯救世界
曹冲: 有颗仁爱之心的神童
都是神童
神童之死
明代社会中的神童与神童观念
刘晏七岁为官
辞职苦心育"神童",博士母亲意外杀子
一对儿女同患PKU,“饭妈妈”竟育出小神童
他是钢琴神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