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丽清,何小霞,甘志斗
(1.福建省统战文化武夷山研究基地,福建 武夷山 354300;2.武夷学院 艺术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民族文化认同对两岸青年共同成长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以武夷朱子文化为例
俞丽清1,2,何小霞1,2,甘志斗1,2
(1.福建省统战文化武夷山研究基地,福建 武夷山 354300;2.武夷学院 艺术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从武夷山朱子文化入手,以两岸青年文化大交流为基础,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前提下,提出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朱子文化来引导两岸青年共同成长,并在两岸青年共同成长中提出民族文化认同。武夷朱子文化概念,发扬武夷朱子文化的优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优秀的民族文化感染教育两岸青年,增加两岸青年的民族认同感,并结合当今两岸青年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和实际运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民族文化;武夷朱子文化;两岸青年
在国际性社会的快速发展形势下,文化交流的影响显得更加深远、更加广泛、更加长久。维持并强化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认同,就是一种民族发展,文化繁荣的强大的凝聚力与内动力。只要这种认同不改变,那么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归属意识就不会改变,民族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就不会分离,为了维护自己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利益,就能舍身奋斗。[1]近年来很多学者倡议:作为民族文化重要内容的武夷朱子文化应该是促进两岸青年同胞交流的重要桥梁,更应该是增强两岸认同感,加强两岸之间文化的凝聚力,共同增强和平统一的意识精神基础。
一个民族的文化内部之间大多存在着某些差异,并且这些差异表现在不同方面上。如果一个民族接受自己民族的文化以及部落群体,就可以称之为民族认同。简单的说,当对于这个民族的认同时,也就代表着你对这个民族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性基本上是指民族性。[2]
(一)朱子文化
朱子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力遍布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作为朱子文化发祥地和集成地的福建武夷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朱子文化思想的与时俱进及精髓的返本开新创造性等等。它是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朱子文化不但在福建的文化教育上深深留下烙印,而且在台湾的文化教育上也是不可磨灭。文庙朱祠遍布闽台,迄今为止,同源同根的台湾还一直延续着朱子文化思想的传统教化,按照闽学创始人朱子的思想设立学院教学就是最好的佐证。如基本上继承福建传统的书院教育、教学风格及规制等。台湾学术界还十分重视朱熹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过程的研究,此外,台湾学者还重视把朱熹理学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研究,以便“在长期受到西方思潮冲击以后,回过头来注意自己的历史本位”[3]。
(二)两岸青年民族文化交流的认同问题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两岸的文化交流虽然非常频繁,但是这种文化交流存在交流范围的局限性,大多以中老年人为主,而针对两岸青少年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较少,使得民族文化交流缺乏广泛性。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承担者是青年,他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生力量,因此他们更应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群体。“两岸青年交流应该更加深入,才能更有认同感。”这句话是中华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长罗海芸先生的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广泛性民族文化交流,是为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注入的新源泉,同时也是目前比较畅通的渠道。因此,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作为两岸青年文化交流的中心点,可以增进两岸彼此更广泛的交流,从而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激发文化的融合与新生。
(三)两岸青年成长存在的共同问题
1.自身认知能力
在青少年的成长中,个体认知因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青少年在使自己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的不可控因素,如年龄、家庭教育背景、所处文化环境等。随着青少年在正常轨道上逐渐走向成熟及不断获得的社会认同,将使大部分的青少年通过社会交往成为社会合格一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那么一些人脱离了社会正常轨道走入偏门,这是自身认识能力局限性的一个反映。良好的文化环境对青年自身认知能力的提升和影响至关重要,它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良好文化环境的熏陶,将使青年树立正确的认知,朝着健康道路茁壮成长。
2.社会生存环境
对当代的两岸青年来说,他们所处的社会生存环境对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包括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交往环境等及它们共有的人际关系、文化底蕴、受教育程度等社会化因素。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生存环境中也存在着负文化,因此生存环境是复杂多样的。所以,社会应当为青年成长提供文明而有序的生存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引导青少年远离落后腐朽的糟粕文化。
3.对祖国统一的认同问题
有部分青年受错误舆论的引导,对祖国的统一大业抱着怀疑态度,对于我党治国理念与社会核心价值观也抱着怀疑态度,因此两岸统一大业受阻。这些都是因为他们没有民族归属感、民族自豪感、民族意识淡薄等造成的。作为两岸青年,首先要做的就是坚定信心,坚信我们的祖国和党,相信我们的国家一定会突破各种阻碍完成统一,坚信两岸中国人愿意用自己的智慧和民族文化完成祖国的统一。
团结是一个民族长盛不衰的根本,一个民族要想发展得更好,则主要取决于青少年的发展。朱子的“格物致知”“博学慎思”“开源节流”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作用。
(一)优良文化对个人素质的提升作用
随着当代物质生活的提高,社会上一些不良价值观影响了青年正确道德观的树立。我们不得不承认:青年是社会最先进的生产力,是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希望。所以,利用武夷朱子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两岸青少年树立高尚的情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单单依靠学校的理论知识来营造氛围是不够的,它更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朱子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两岸青年的思想发展。现今,我们从武夷朱子文化中吸取了传统文化精华,提升了青年个人素质,整顿了社会不良风气。所以我们加强武夷朱子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从整个社会做起,提升青年的个人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朱子认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我们修身治国的基础,青年应该有意识的去学习好基本知识技能,并且去不断培养良好心理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坚持学校教育的在于“明人伦”教育。青年 “健全的人格”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理念。这一些都要求青年对自己、社会具有理性认知的同时还要有健康的身体、充满正能量的人生目标,稳定和谐的朋友圈和对未来努力奋斗的决心。
(二)优良文化促使社会正能量的确立
“闽学”创立闽台文化的核心。闽学是两岸青年文化交流的思想文化根本。闽学传入台湾之后便成为当地的主流文化,对台湾人民来说影响深远。台湾的马英九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台湾人来自闽粤,台湾的文化思想由郑成功、陈永华来台引入朱熹闽学而广为流传。”国学大师钱穆曾这样赞誉道:“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优秀的传统文化朱子文化已经深入人心,这个文化的标杆促使两岸青年在良好健康的社会风气中茁壮成长。朱子文化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它引导人们进入正常的生活轨迹,提高着人们的文化层次,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朱子“致知格物”的思想珍贵在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朱子既讲究为人,生存就有知识的理论,也承认见识听闻长知识。他强调“穷理格物”就是因为事物才能穷尽其中的道理。
(三)民族融合,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当前有部分人宣传“文化台独”论,其目的就在于割断台湾与祖国内地文化内在的精神联系,冲击台湾人民对祖国文化的认同,企图用“台独文化”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洗脑,使其模糊、远离祖国优良传统文化影响和教育,其实是从意识形态上对祖国文化的否定,进而否定统一愿望。因此,利用朱子文化的优秀思想,推动两岸青少年文化的交流,对于民族融合、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朱子文化是两岸关系的精神纽带,更是是台湾人民最终回归祖国怀抱的文化根源。因此,在两岸青少年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朱子思想,坚决反对“文化台独”,进而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
当前,两岸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明显缓和,深入武夷朱子文化的交流,促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良性发展,对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两岸的文化共同认识和认同是解决两岸关系的一个重要立足点,在优秀的传统文化指引下,结合闽、台两块区域文化包括语言文化、饮食文化等聚集起来的文化力量,形成民族融合、祖国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
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的领土,它与福建仅仅只有一水之隔,与大陆是同一个根同一个来源,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思想上重新认识朱子的传统文化思想,结合中华传统品德理解和体会朱子文化的内涵与现实存在意义,加强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创新两岸青少年交流的新形式。
(一)利用高校搭建武夷朱子文化学习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学研讨会中曾这样认为,朱子经学之所以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朱熹通过注经所阐发的帝乡理念对民族文化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影响至今尚存。[4]朱子文化丰富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思想对维护中国繁荣、民族统一的政治局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两岸青年在学习朱子传统文化中汲取民族精神养分,促进两岸文化传播和交流。
闽台教育具有深厚的亲缘关系,当前两地教育联系呈双向交流态势,形式多样、范围广泛、互动频繁。要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为两岸学校、教师、学生打造互动交流的平台,以增进两岸学界的理解和对话。因此,我们更应该鼓励、资助两岸青年的合作研究,加大力度扩大朱子文化的覆盖领域,为传播朱子文化,开展朱子传统思想等推广一系列活动。例如:一封朱子家书展风采、寄两岸青年亲情活动;朱子“微故事 正能量”征文大赛;还有“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朱子文化节之圣贤故事小品演绎赛”等有关朱子的一系列活动以及高度浓缩的情节和智慧展现闽北理学大家朱子的励志事迹,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来充分展现两岸高校青年阳光、自信、包容、进取的形象。福建高校应注重结合闽台独特的文化资源,在台湾学生的培养教育中,开展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每年组织台湾籍学生参加文化寻根、夏令营、共度传统节日等活动,每学期精心策划语言实践活动,让台湾学生深刻感受闽台文化,从而加深中华民族文化情结,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5]通过朱子思想文化传播的一系列活动让更多的两岸青年了解朱子求学修身、不断进取、坚守情操的故事,从朱子文化中汲取人生正能量。
(二)利用两岸青年共性促进武夷朱子文化思想的传播
借用武夷朱子文化思想,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两岸青年关爱教育。积极引导两岸青年正确处理与他人、社会、与自然个人身心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热心公益慈善、乐于奉献的良好风尚。在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武夷朱子文化,在把传统文化元素增添在两岸青年的传统心理教育中,把传统“天人合一”等思想与两岸青年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纵向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资源。将武夷朱子文化融入诚信感恩教育。充分挖掘朱子文化中传统诚信故事,开设传统诚信故事展板,通过活动形式提升两岸青年的诚信意识和感恩情怀,教育引导他们以诚立身、信守承诺、知恩图报,让他们在人生路上不断成长的同时提升能力、增强责任、最终成才。
(三)利用武夷朱子文化开展文化理解和互求
古往今来,朱子理学在台湾社会文化土壤中被拥为“国学”正宗。而朱子诞生地、故居、陵园、书院等胜地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在台朱子后裔、朱氏宗亲前来参访。台湾朱子学研究机构、学者数量众多,其中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会在闽台交流中积极活跃,作用巨大。深化闽台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两岸青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思想上“求同”,有利于地域文化和民间信仰和习俗的交流。文化对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5]因此,以武夷朱子文化为中心,“文化”与“礼教”是可以学习的。[6]朱子倡导的“修孝悌忠心信之行,有无互通,患难相恤”等思想已经深入台湾人民心中,他们注重教化与启迪人们:重礼义、厚民俗。朱子文化涵养各个方面,具有强烈的文化自觉传承,并且在不断传承过程中发展新诠释,迎接挑战。朱子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更是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继承和弘扬朱子文化,做好、做强、做大朱子文化特色研究,开展两岸关系的理解和互求,促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总而言之,武夷朱子文化认同意识在推进过程中应注意:要深刻认识和理解武夷朱子文化对两岸青少年成长的影响,这有利于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完成。通过朱子文化的学习和交流,提高两岸青年精神文明生活,形成共同的民族观和价值观,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1]郑天一.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8.
[2]莫里斯·艾马尔.文化认同的变形[M].北京:商务印刷出版社,2008:1.
[3]黎昕.朱熹与闽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8.
[4]朱杰人,严文儒.朱子全书与朱子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5]杨尚懂.个人文明与文明的多元辩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10.
[6]马戎.民族社会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责任编辑:冯起国)
A Prelim inary Study on Effects of and Countermeasures to the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for the Youth Grow th——Illustrated by the Case ofWuyi Zhuzi Culture
YU Liqing1,2,HE Xiaoxia1,2,GAN Zhidou1,2
(1.Fujian Province United Front Culture Research Base ofWuyishan,Wuyishan,Fujian 354300;2.School of Art,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Wuyishan Zhuzi Culture can be relied to guide the growth of young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The healthy growth of young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depends on the communicating of youth culture in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fication.Given the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it contributes to promoting the advantages ofWuyi Zhuzi culture and passing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us,as to the education of the youth with excellent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improvement on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young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the solution would always be combined with their real requests and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due process.
national culture;Wuyi Zhuzi Culture;cross-strait youth
G41
:A
:1674-2109(2017)05-0090-04
2016-10-17
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社科基金项目(TB16059S)。
俞丽清(1982-),女,汉族,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