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节日纪念活动的表达向度与现实路径

2017-03-11 19:06:16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纪念活动传统节日纪念

马 娟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广州 51050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节日纪念活动的表达向度与现实路径

马 娟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广州 510507)

节日纪念活动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的重要表达向度。节日纪念活动从性质层面细分节日纪念活动类型,创新节日纪念活动方式,才能提升节日纪念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效果,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与长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日纪念活动;爱国教育;社会道德

节日纪念活动能凝聚人心、激励士气、彰显国家气度,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的重要表达向度。不同类型节日纪念活动及其表现方式可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多样化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

一、节日纪念活动类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向度

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利用革命节日、国际性节日,以及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能增强人们对祖国、家乡及自然、生活的热爱。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涵表达,节日纪念活动从性质层面可细分为爱国意义的革命节日纪念活动、家风教化意义的民间传统节日纪念活动、权益保障意义的国际性节日纪念活动。

1.以中国革命节日为表达向度的爱国纪念活动

中国革命节日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是彰显革命成就、缅怀革命人物、传承革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的政治性记忆,是传播“富强”“民主”“平等”“自由”“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达向度。

中国革命节日的典型代表有“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它们分别见证了中华民族复兴和党的发展历程的不同阶段,也成为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源泉。“五四”青年节是联系青年、教育青年、引导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时机,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五四”青年节当天都会与青年在一起,共同探讨青年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关系。2014年“五四”青年节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鼓励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勉励全体青年要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1]。“七一”建党节和“八一”建军节分别代表中国共产党和军队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利用两个节日开展纪念活动,是推进党和军队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的重要契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党作为一个在中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2]2013年7月29日,“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军区机关视察时指出:“要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确保思想政治上特别纯洁、特别过硬、特别坚定”[3]。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两个重要节日都强调要保持中国共产党和军队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体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越性,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十一”国庆节代表中华民族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一步。在国庆纪念活动中,中国国家领导人经常会回顾建国以来取得的重要成就,鼓舞人民坚定信心,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强调:“我们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新的伟业。”[4]

2.以民间传统节日为表达向度的家风教化纪念活动

丰富的民间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教化人们“孝、义、仁、善”的为人处世哲学和宗族伦理观念,其维系家庭和谐关系、传承良好家风、繁荣宗族文化的价值和功能无可替代。利用民间传统节日开展纪念活动,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和践行。

影响较大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游子归家,亲人团聚,朋友相会,表达亲情,畅叙友情,抒发乡情的美好时分”[5]。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5]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各地清明习俗活动形式多样,但基本主题都离不开祭祖扫墓、踏青郊游。清明节期间,人们都要从四面八方赶回家,祭拜祖先,以此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端午、中秋、重阳、冬至虽然都有不同的节日主题,但都具有家庭团聚、祭祀祖先、祛病防灾、祈求好运等社会功能,潜移默化地教化着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形成家庭、社会良好风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以国际性节日为表达向度的权益保障纪念活动

中国影响力较大的具有权益保障意义的国际性节日纪念活动有“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六一”国际儿童节等,它们分别表现了对劳动者、妇女、儿童等群体权益的保护和尊重。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纪念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盛大节日。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指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6]。“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是100年前国际社会主义者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顺应广大被压迫妇女向往自由、要求平等的愿望而确定的。胡锦涛在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大会上号召“广大妇女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7]。“六一”国际儿童节是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受教育权、抚养权而设立的节日。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时寄语全国各族少年儿童:“要学会做人的准则,就要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热爱生活,懂得感恩,与人为善,明礼诚信,争当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模范”[8]。

二、创新节日纪念活动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现实路径

在中国革命节日、民间传统节日、国际性节日之际,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都会举行节日纪念活动,如宣传纪念符号、组织纪念仪式和参观纪念空间等。这些纪念形式也间接地传播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人们的兴趣、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旧有纪念方式的吸引力、影响力慢慢减弱。因此,在现实条件下,要提升节日纪念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必须创新节日纪念符号,生活化、常态化节日纪念仪式,拓展节日纪念空间。

1.创新节日纪念符号

符号是指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或性质的标识,既是意义的载体,又是精神外化的呈现,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节日纪念符号不仅是节日的象征,更是节日意义与精神表达的载体。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节日纪念符号的功能,曾制定和颁布了多种节日纪念符号,如纪念货币、纪念邮票、纪念雕塑、纪念画册等。各机关单位常用的节日纪念符号就是在节日期间的各种纪念活动中悬挂、张贴标语口号,如国庆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七一”建党节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八一”建军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等。民间传统节日纪念符号形式多样,如象征春节的春联、年画、窗花等,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端午节的龙舟、清明节的菊花、元宵节的汤圆等。只要看到这些节日纪念符号的事物,就会立刻让人联想到相关的节日。这些节日纪念符号经过岁月的沉淀,已成为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文化象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节日纪念符号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需要在旧有节日纪念符号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设计出符合时代特色、人们思想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新型节日纪念符号。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中的十二个主题词为基础,创设与节日融为一体的纪念口号。如“张灯结彩迎新春,齐心协力谱和谐”;“爱岗敬业,劳动光荣”;“与国同庆,爱国正心”等。

(2)符合现代人们的思想特点,改变老套、枯燥的政策性标语语言风格,创设具有时代特色、更加诗意、温情的纪念标语。如以“推己及人,善心善行”宣传“友善”;以“海阔天空,任我驰骋”宣传“自由”;以“公道在心,不偏不倚”宣传“公正”;以“彬彬有礼,仁德有序”宣传“文明”等。可设计符合青年特点的节日时尚纪念品,如节日纪念服饰、头饰、手环等,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LOGO形式制成彩绘图案,绘制于各种配饰中。

(3)体现传统民间文化,改变单纯书写文字标语的形式,以生动活泼的图画、雕塑代替。如在城市道路两边、地铁橱窗上张贴、喷绘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传统技艺农民画,形成城市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此外,还可在一些城市的广场、绿地,塑立趣味雕塑,以展现亲情、童真的故事画面传播“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生活化、常态化节日纪念仪式

大多数节日纪念活动会在节日当天组织各种纪念大会、座谈会、集会、研讨会、联欢会等仪式化的庆典。在节日当天,纪念活动确实可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渲染爱国主义氛围,激发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向上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但节日过后,纪念活动的影响力骤减。因此,当前要发挥节日纪念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力,把节日纪念活动生活化,使之成为像西方基督徒“饭前祷告”“周末礼拜”的常态化仪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把节日纪念活动蕴含的意义与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内化为人们无意识记忆与认同。

生活化、常态化节日纪念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传播的重要路径。常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有报纸、书籍、杂志、电视、广播、图书音像等,这些多为显性传播,只能从表面陈述和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层信息”,无法表达潜在的“内层涵义”。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不能直观察觉的活动、风俗习惯、文化元素、环境等隐性载体,特别是节日纪念仪式在生活中的表达,可形成潜移默化的氛围,熏陶和感染人们的心理、思想,改变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层涵义”的目的。因此,要把节日礼仪的影响力延伸到日常生活,形成人们的礼仪习惯。

(1)节日纪念活动要常态化。升国旗唱国歌不仅要出现在重大节日,更要在政府、学校、工厂、社区形成常态化,要发挥仪式的号召聚集作用,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拉近社会关系;入队、入团、入党,不仅要记住誓词及庄严宣誓的场面,更要在现实生活中履行队员、团员、党员的职责,增强社会责任感。

(2)重塑传统节日仪式,构建完整的节日仪式体系。“春节吃饺子、贴对联、放鞭炮,端午吃粽子、赛龙舟……这些‘生活化的仪式’植根于民间和大众,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流传,但是热闹过后,节日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得到很好彰显,反而被稀释、弱化。”[9]因此,要在表面的节日物质仪式层面,重塑传统节日精神层面的仪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精神表达出来。如在传统节日,开展承袭古代传统文化的成人礼,庄严肃穆地表达对生命价值的信仰,对生活和家庭的责任;传统的尊师重道、孝敬长辈、礼貌问候不仅在节日得到重视,更要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设计传统节日标志、礼仪诗词、家风格言等,并形成宣传体系,使其进入日常百姓生活中。

(3)扩大权益保障性节日的作用。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宣传,不仅是在节日当天更要体现在平常,要在日常每一天加强和维护消费者利益;对劳动者的尊重,也不仅仅体现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当天,而要真正关心劳动者的生活,帮助不同阶层,特别是底层劳动者和弱势群体,维护他们的权益。

3.拓展节日纪念空间

常见的中国重要节日纪念空间有博物馆、纪念故居、纪念馆、纪念碑、革命历史遗址等,民间传统节日纪念空间有庙宇、祠堂等。这些节日纪念空间是保存历史记忆、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存可利用的最好场域。但要想扩大传播节日纪念的范围和空间,增强宣传效力,必须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微平台,拓展节日纪念空间,加入新元素,增强传统节日纪念空间的吸引力。

(1)拓展网络节日纪念空间。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已成为一种潮流,网络节日纪念也已成为一种新型纪念形式。开辟网络节日纪念空间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路径。开辟节日纪念专题网站是比较好的做法。作为国家新闻喉舌的人民网和新华网在节日期间都会开通专题网站进行特别报道,如2015年的“‘七一’专题报道”,其中就包括“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风采展”“全国基础党建工作座谈会”“党务知识图解”“党员风采故事”等栏目。这些栏目通过榜样示范、故事感染、图片展示、网络视频等形式,让人们不仅了解了党的历史、党的政策和优秀党员事迹,并且可深刻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作用。目前,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的专题网络报道主要还仅限于宣传节日来历、节日习俗、各地活动、节日旅游等。总体上对传统节日的网络宣传内涵尚不足,仅停留于“器物”层面,缺乏对文化的深刻剖析,尚需进一步发掘和拓展精神层面的内容。拓展网络纪念空间,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责任,更需要全国上下联动。基层单位、高校、企业等都要建立相关的专题网站,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

(2)建立微博、微信等微平台节日纪念空间。微博、微信等微平台较之单纯的专题网站的单向传播,更具有双向互动性、即时交流性的优势。微平台节日纪念空间是未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开展节日纪念的新阵地。当前微平台节日纪念空间建设还不完善,形式不够新颖,多数还仅限于朋友圈的节日问候和节日故事分享,没有形成宣传体系。因此,应建立和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节日纪念微信公众号,并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发布节日资讯、挖掘身边故事、展现社会正能量、互动交流,提升大众关注度,引导舆论风向;发挥微博名人效应,开辟节日纪念名人微博,扩大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微博名人要增强社会责任感,用自己的号召力和语言文字风格,吸引粉丝,引导其价值观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3)创新传统节日纪念空间。旧有的博物馆、纪念馆等传统节日纪念空间是目前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农村,庙宇、祠堂对人们的价值观引导和传统文化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在传统节日纪念空间中加入新元素,增强其吸引力。一是对带有封建色彩和宗教色彩的纪念空间进行改良,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场所;二是在旧有的博物馆、纪念馆等纪念空间增设新媒体宣传展示平台,设计电子宣传画册,扩展展示空间,丰富展示内容;三是要多联系群众,开展社区展览,扩大宣传范围。

三、节日纪念活动效果: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与长存

节日纪念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载体与内容、“器物”与“精神”的关系,通过节日纪念活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到实践、由顶层到生活的有效转换及个体到群体的传播,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与长存,使之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永久传承。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到实践的转换

理论源于实践更要回归实践、指导实践。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0]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是要由理论回归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人们生活实践。节日纪念活动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归实践搭建了桥梁。以各种节日纪念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社会体验活动、爱国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活动、法制宣传活动、调查实践活动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到实践的有效转换,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实践的指导思想。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顶层到生活的转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顶层意识的综合凝练,对普通群众,特别是对农村群众、老人、小孩等特殊群体而言,他们对其源流、内涵、价值并不能真正理解,如果仅凭简单的文字宣传和强制灌输,无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上而下多层次、多类别的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11]。因此,生活化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生与长存的途径。节日纪念活动与人们生活紧密结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让人们体悟和感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思想和情感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实现由价值意识到统一价值观的飞跃、由顶层意识形态到大众生活方式的飞跃。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个体到群体的传播

一种价值观只被少数个体接受认同,还不足以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个体到群体的普遍认同,需要一条被各类群体普遍推崇的路径,而不仅仅局限于少数个体可接受的方式。节日纪念活动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在政府机关还是在企业、学校,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都在各类群体中发挥着强大的聚集效应和号召力。在节日纪念活动中,个体可实现迅速的集聚,信息可实现快速交流和传播。各类传播媒体、各种纪念符号和纪念仪式不断强化着个体的情感记忆,形成群体的情感共鸣。个体在神圣的纪念空间中,渐渐融合为“情感共同体”,而这种“情感共同体”凝聚着共同的价值情感,通过进一步强化便可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载体。

节日纪念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习惯,成为联系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纽带。但节日的意义不仅仅是纪念,而是对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社会道德、个人品质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因而应赋予节日纪念活动更加丰富的内涵,使之成为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和载体。

[1]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5(1).

[2] 习近平.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制度建设[N].人民日报,2014-07-01(1).

[3] 习近平“八一”前夕视察北京军区时的讲话[EB/OL].(2013-07-29)[2016-12-17].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29/c_116729110.htm.

[4] 习近平在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1(1).

[5]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2).

[6]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1).

[7] 胡锦涛在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03-08(1).

[8] 习近平.美好的生活属于你们,美丽的中国梦属于你们[N].人民日报,2015-06-02(1).

[9] 温泉.传统节日:如何重建丢失的仪式[J].瞭望,2013(29):58.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11]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 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N].人民日报,2014-05-25(1).

[责任编辑:邵宪梅]

A Study of the Integr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to Festival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MA Juan
(Student Affairs Department, Guangdong AIB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0507, China)

Festival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are the best media to spread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mong the public. The classi f cation of various activities and the innovation of commemorative methods can help to promote the in f u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festival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in spread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ternalization and eternity of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Core Socialist Values; Festival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Patriotic education; Social morality

D64

A

1671-4326 (2017) 02-0076-05

DO I: 10.13669/j.cnki.33-1276/z.2017.040

2016-12-27

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2014ZK011)

马 娟(1983—),女,四川彭州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副研究员,硕士.

猜你喜欢
纪念活动传统节日纪念
纪念九一八
环球时报(2022-09-19)2022-09-19 17:22:10
特别的纪念
环球时报(2022-05-27)2022-05-27 15:21:32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家教世界(2022年7期)2022-04-12 02:49:32
黑龙江线上线下融合开展十四项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
黑龙江气象(2021年1期)2021-05-28 10:36:08
奥斯威辛为何在大屠杀纪念活动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英语文摘(2019年8期)2019-11-04 00:57:40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伙伴(2019年9期)2019-10-21 11:30:18
我也来两圈
畅谈(2018年18期)2018-10-28 12:07:44
中国共产党对于抗战胜利原因论述的演变——以抗战胜利以来历次纪念活动的论述为中心
江汉论坛(2015年7期)2015-02-27 16: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