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虹
(武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网络民粹主义对当代中国传统政治的挑战
陈虹
(武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网络民粹主义的产生对传统政治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网络民粹主义以平民主义反对精英主义的价值追求会产生出政治合法性危机;网络民粹主义产生的本身会造成政治不稳定的可能;网络民粹主义会对政治决策的各个过程产生影响,使其出现变化;网络民粹主义会使得传统政治文化发生蜕变。因此,必须要最大限度地抓住其对传统政治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并对其不良影响进行规制,从而实现政治社会的和谐发展。
网络民粹主义;合法性危机;政治稳定;政治社会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人们不仅通过互联网络进行通讯、学习、电子商务等,人们还不断通过互联网走进政治生活领域与社会公共空间,开始参与政治。互联网络拉近了人们与政治之间的距离,把“晦涩”、“敏感”的政治变成了人人可见、可知、可议之物,俨然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政治生态。网络民粹主义,通过本身的“民”与“粹”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社会精英的反思、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对社会公义的追求,大大地推进了中国政治社会的发展。然而,网络民粹主义也逐渐形成了与传统政治不同的一些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当代传统政治。
要构建一个良好社会,不仅需要权力来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还需要人们对其生活于其中的政治制度或统治有一定程度的认可,即政治合法性问题。现代国家都经历了长期的理性化过程,基本实现了基本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状态。然而,也会面临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合法化危机。由于网络民粹主义的兴起,中国当下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政治合法性危机。
网络民粹主义的诉求之一就是以平民主义反对精英主义的共识,这样现实的政治社会生活就被简化为精英与大众的对立。网络民粹主义忽略精英与权威在政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反而把精英与权威置于和广大群众相对立的位置上,当现实出现问题时自然而然地将所有矛头指向精英与权威,排斥他们的言论、拒绝他们的思想,甚至是盲目地毫无理由的反对精英与权威,形成一套反精英的意识形态体系,加剧社会阶层的隔离与对立,严重破坏了社会共识,也就出现了新形势下的合法化危机。
例如,一旦出现涉及政府各个部门的事件,网络民粹主义一定会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原因指向公权力的滥用及其对公众利益的损害,像是“8·21天津滨海爆炸”事件发生后,网络民粹主义立刻以“官二代背景、普通民众伤亡、无编制消防员”等关键词对事件进行非客观的传播,严重分化了民众与政府、精英、权威,形成了见官必反的现象。而出现涉及财富的事件时,网络民粹主义就会整个事件的矛头指向市场经济以及富人阶级,像是“贵阳交通违规”事件发生后,网络民粹主义立刻以“中华女”为标签对违规车主进行暴力谴责,而被谴责的原因只是因为其开着豪华车,是富人,为富不仁打人就被谴责,这就使得是非曲直已经不再重要,人物身份变成评判标准,形成了见富必反的现象。但舆情在两天之后就急转直下,因为网友发现被打者是贵阳某部长的亲戚,反官大于反富。除了反官、反富之外,网络民粹主义还反专家,把专家称之为“砖家”。
从现代政治学各种角度对网络民粹主义民众与精英对立进行分析。结构功能的角度,认为现代社会政治和官员的合法性在于政府官员角色使得公民角色所要求的权利得到了实现,而民众与精英的对立是无法满足官员角色与公民角色之间的权力与服从的关系从而出现合法性危机。公共利益的角度,认为公共利益是各方利益冲突和妥协的结果,如果双发出现了妥协就具有合法性基础,而民众与精英的对立就是冲突,即不合法。政治文化角度分析并认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或是权威性来自于同质的政治文化,即共同的价值和理念,而民众与精英的对立就是丧失了共同的信念,也就丧失了合法性。因此,不论从哪种角度来说,中国当下的网络民粹主义都会造成现代中国社会的政治合法性危机。
政治稳定是指政治体系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而展现出来的秩序性。它意味着在整个政治体系中不存在着全局性的政治动荡或是政治骚动,能够维持安定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而现实表明,网络民粹主义和政治不稳定现象在当下中国都是客观存在着的。
作为政治稳定理论的代表人物,塞缪尔·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论述了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他认为,一国政治稳定与否取决于国民的政治参与与政治制度化的程度:
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挫折感
社会挫折感/社会流动机会=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不稳定[1]
根据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首先,虽然贫穷和社会不稳定之间并不存在这直接的关系,但是现实却显示在那些社会转型中的国家更容易出现暴力冲突,而这是因为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会提高,教育水平会提高,接触传播媒介的水平也会提高,而这会提高人们的期待,因此在期待与现实之间就会形成落差,而这一落差就会产生社会颓废或是社会不满情绪。第二,产生了社会颓废或是社会不满,也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来进行缓解这种情绪。如果社会中能提供足够的流动机会,例如城市化、职业或是阶层的改变、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完善等,那么就可以通过政治参与来消除这些负面情绪以缩小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第三,参与政治需要有足够高水平的政治体系来适应这急剧扩大的政治参与,并且要能把这些人纳入到这个政治体系中来,而这也就是政治制度化水平。简单来说就是,制度化水平越高,政治体系的适应性越强,就能够为政治参与提供更为合法的渠道,从而避免了由政治参与而引起的政治不稳定。
结合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的表现以及现状,可以说,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多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各种社会阶层、社会团体被动员起来进行了各种政治参与。但是我国的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虽然有长足的进步,却仍然落后于经济发展,这样在社会中就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例如,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数量仍然在增长。而网络民粹主义倾向的产生不外乎是群众的直接或是间接利益受损并且利益诉求得不到及时满足,因此借助网络平台聚集大量网络民意与网络舆论以求造成轰动效应引起重视从而使得问题得到解决。如果这时政府能够与网民进行良性互动,就可以使冲突和矛盾在网上就得以化解;但是如果一旦政府没有了解这种情况或是听之任之发展,那么现实中的矛盾便会凭借网络进一步扩大并会再次反作用于现实社会,最终使得矛盾恶化不可收拾,政治认同感越来越低,严重影响社会政治稳定。
自从政治学科学化以来,人们对于政治决策也开始用理性的观点、方法和模型来构建。政治决策就是当公共问题出现时,政府通过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重点,政治决策者和政治决策过程。[2]网络民粹主义参与政治对于政治决策者和决策过程都不可避免的产生影响。
关于政治决策者,在西方政治中,主要包括公民决策、精英决策以及利益集团决策。而我国由于具体国情和政治制度的不同,我们的政治决策者是党组织和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而这些人是人民选举出来的,是人民利益的直接代表,而公众在这个过程中参与意识不足,对于政府制定政策有习惯性的依赖,因此公民是在政治决策体系之外的。
但是在互联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之后,人们开始依托互联网络的虚拟性、直接性等特点来参与政治。网民可以通过新闻网页评论区、博客、微博、论坛、贴吧、微信以转发信息、跟帖回复、新闻评论、意见表达等方式近乎零成本地参与社会政治事务。这和现实的政治相比,网络民粹主义者可以忽略现实中财富、地位、权力的差别,也可以省去参与政治的时间成本以及其他成本来参与公共事务。这就使得民众广泛地参与到了社会公共事务之中,打破了以往的政治精英单一的决策者身份。而当大众普遍参与政治的情况下,有利于产生对社会政治事务感兴趣且具有一定政治技能的公民,使政治决策更加民主化和科学化。当然,群体的非理性也是存在的,他们轻信、冲动、情绪化、是非曲直标准不强,很容易出现群体极化。
关于政治决策过程,一般来说可以分解为以下过程:公共问题的界定、政策形成、政策实施、政策评估。
公共问题的界定是政治决策的逻辑起点,公共问题可能来自于上层即政府,也可能来自于下层即民意,越是民主化的社会,公共问题的界定、政治决策的动议就越应该主要来自下层。而在中国以往的政治中,公众在整个政治决策的过程中都是缺失的,公共问题的界定一般来说都是源自于政府对于公众最急需的问题的判断。而现在,网络民粹主义者们会借助网络平台,将其关注的问题与民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然后推送到政府的视野中。
政策形成阶段,一开始会存在多种不同的方案和建议可选,然后对这些方案进行预估与论证,从而做出最终选择。在此阶段,虽然参与者的范围有所缩小,但是如果在问题界定阶段民众参与度不高的话,那么此阶段就不可能只是政府的内部工作。长期以来,我国政治决策都缺乏民众参与,政策方案制定的程序性、民主性和科学性都有待提高,所以当出现政策不能满足“民意”时,网络民粹主义借助互联网络的虚拟性和难以制约性,以狂热激进的方式进行活动,因此经常会出现人肉搜索、网络围攻、网络群体性事件等现象,以此来迫使政府进行方案的选择。而政府也往往被舆论所左右,为了消除所谓的社会负面影响,而选择迎合民粹的政策方案。
政策实施阶段主要是政府执行已选政策,要保证政策不偏离制定的初衷。网络民粹主义者虽然不能干预政府的执行行为,但是可以对其执行行为进行监督。网络民粹主义者可以利用互联网络的丰富资源、传播及时性以及传播速度等来塑造一个更好的监督平台,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地群众对于政府偏差行为进行关注和批评,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政府会规范自己的行为。
政策评估阶段是对政策实施以后的状况、过程、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估来决定该决策是否该继续保持或是修改,还是要废止。但是此阶段,由于我国公民以及网民整体的政治技能水平不高,此阶段网络民粹主义的参与还并不多。
网络民粹主义除了影响到政治体系、组织等“硬件”外,还影响到了政治文化这一政治“软件”。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与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的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信念和态度。[3]政治文化可以对既有的政治体系和制度进行维护,同时也可以促使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发生变迁。
但是,网络民粹主义在追求平民价值反对社会精英的时候,可能会通过网络谣言等方式对政府、富人、专家等进颠覆性地打击,这种政治动员会严重干扰人们正常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政治态度,也就影响到了人们对于国家、对于历史、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理想的认同,从而会对现实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产生强烈地冲击。
另外,以往政治文化的传播即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由家庭、学校、电视报纸等来承担的。一般来说,家长对世界、社会、政治体系的态度会直接或是间接地影响到孩子。同时,孩子也在学校学习中会系统化地学习政治生活的基本知识,也在与老师、同学的相处中初步体验社会政治生活。而电视、报纸也会进行政治观念、政治价值的宣传与渲染。然而现在,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已经发生变化,变成了互联网络空间。网络民粹主义者一方面会暴露出现实政治生活不好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会暴露与学校教育不一样的信息,这样青少年就会出现理想价值观念的不确定与动摇,从而影响到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播。
总之,网络民粹主义的出现对于传统的政治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要迎接挑战,最大限度地抓住其对传统政治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并对其不良影响进行规制,不能听之任之任由其发展,从而实现政治社会的和谐发展。
[1]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杨玉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5.
[2]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M].竺乾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5.
[3]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61.
(责任编辑:冯起国)
The Challenge from Network Nationalism on Contem porary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s
CHEN Hong
(School of Marxism,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Network populist has a great challenge on traditional politics.Network populism which is to fight against elitism will create the value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crisis;Network populist will cause political instability;Network populism will affect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make it change;Network populism willmake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transformation.Therefore,wemustmaximize grasp its positive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and regulate its bad effects,so as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of the political society.
network populism;legitimacy crisis;political stability;political socialization
D669.9
A
1674-2109(2017)01-0021-04
2016-09-03
武夷学院基金项目(XL2013163)。
陈虹(1985-),女,汉族,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