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舆情的高校思政教育引导机制研究

2017-03-11 18:41:01黄泰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舆情思政大学生

黄泰博

(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

基于网络舆情的高校思政教育引导机制研究

黄泰博

(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

网络舆情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对大学生的认知、行为等不可避免产生着影响;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网络舆情则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冲击。因此,高校必须建设有效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使其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以促进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有序、高效的开展。

网络舆情;高校思政教育;引导机制

1 网络舆情内涵及特征

何谓网络舆情?军犬舆情创始人彭作文对其作了如下定义:“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是“数字青年”,他们自小就利用网络,也依赖网络。网络是其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他们也更习惯于通过网络来表达其所思所想。目前,随着高校实现网络全覆盖、智能手机等网络终端的普及,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知乎、贴吧、论坛等平台对其关注的某种特定问题发表意见、看法,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引起共鸣或争议时,主流观点被大量引用、转载,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就形成了比较明确的高校网络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只是社会网络舆情中的一小部分,激发高校网络舆情的事件,大多来源于学校或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如大学生创业就业、校园突发事件、公共政策等,它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知识水平、价值取向、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直接性和互动性:大学生是思维最活跃的群体,也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面对不同事件都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见解,因此往往通过时下热门的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基于这些虚拟的交流平台、载体,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以发泄情绪、获取认同,寻求满足。

(2)平等性和个性化:在网络上,大学生能作为平等的个人,参与网络舆情,并针对热点问题自由平等地发言;同时,个性化是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本质特点,因此自然而然地也为高校网络舆情打上了个性化的标记。

(3)开放性和突发性:网络几乎是无限开放的,当某个事件通过网络受到大学生关注时,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甚至在极短时间内激发高校网络舆情风暴。

(4)波动性和非理性:受思想观念、认识水平、信息渠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和非理性,往往难以有效监督和引导,甚至有个基于私利而故意造谣传谣、出现偏激性言论,从而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的稳定。

2 高校网络舆情对思政教育的影响

2.1 正面影响

(1)网络舆情为高校思政教育赋予了新的内容。网络舆情非常有吸引力,且材料非常丰富,它可以充实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将网络舆情信息融入教学内容,把握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思想动态,并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激烈探讨、思想交锋的过程中,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网络舆情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者能够利用“两微一端”等传播工具,参与网络舆情,筛选、传播积极、健康的舆情信息,为高校网络舆情传递正能量,进而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

(3)网络舆情推动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原有的高校思政教育从内容到形式,无不受到互联网及网络舆情的冲击,其为高校思政改革提供了助力。

2.2 负面冲击

(1)网络舆情内容纷繁复杂,面对信息爆炸的冲击,大学生很容易被网络舆论所左右,进而弱化了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及效果。

(2)网络舆情很容易激发群体逆反特性,使大学生轻视正面、积极的宣传与教育,为凸显个性而追求片面、偏激、错误的观点,挑战高校思政教育的权威性。

(3)网络舆情存在某种程度的失真、失控问题,各种思潮都通过网络展示自己,并试图获得更多人的接受与支持,有些大学生很容易被各种势力策动的舆论导向所迷惑,甚至步入歧途。

3 网络舆情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引导机制建设

基于以上分析,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必须充分考虑网络舆情的特征及影响,建设相应的引导机制,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

3.1 建设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应急机制

建设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应急机制,重视舆情引导工作,这是高校思政教育引导机制中的重要一环。

(1)做好日常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运行机制,学习、总结舆情引导方法,使校园舆情良性发展。

(2)建立突发网络舆情应急机制。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建立突发网络舆情的危机应急机制,以避免事件发生后的无序状态,以客观、规范的处置流程与方式,“回击”负面网络舆情,凸显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3)构建合理的舆情信息发布制度。高校在舆情事件发生时,要及时发布公开、透明、客观的信息,把握主动权,将具有负面倾向的舆情尽早消解,以防事态恶化,为舆情向积极、理性的方向发展创造条件。

3.2 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生态系统

高校应以创设校园主题网站为主,并联合“两微一端”等自媒体平台,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生态系统,优化高校网络舆情平台,在突出思想性、服务性的同时,增加趣味性和时代感,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发挥其正面宣传、舆情引导作用。

3.3 高校要主动创设舆情议题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广泛收集网络舆情资料,结合大学生的特点以及与其相关的热点事件,主动创设议题,吸引、组织大学生参与讨论,并提供权威、客观的信息,启发、引导舆论向积极、理性的方向发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与建议,并形成合力效应,进而营造健康向上的高校舆情环境。

3.4 高校要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

高校要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其一般具有提供信源、分析释疑、引导示范、组织动员等能力,对引导网络舆情、加强思政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搞笑中,可以充当“意见领袖”这一角色的人包括学校领导、网络平台管理者、知名教师、活跃学生以及其他社会中德才兼备的知名人物,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大学生跟他们的交流与互动,引导校园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在潜移默化中让大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政教育。

4 结语

总之,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舆情。一方面,正视其带来的发展机遇,要利用正面网络舆情的凝聚力和导向性,拓展思政教育的发展空间,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另一方面,面对其带来的严峻挑战,要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正确的引导,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保障。

[1]李建如.高校网络舆情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及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25(1):31-33.

[2]王飞.网络舆情管理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16):133-134.

[3]贾洪岩,韩锋.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舆情引导的路径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8):173-174.

[4]张博.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执网能力的培育[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8).

G641

A

2096-4110(2017)03(c)-0047-02

黄泰博(1986,8-),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医学硕士。

猜你喜欢
舆情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