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克坚传承壮剧情况调查

2017-03-11 16:55黄寿恒
文山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武戏北路剧团

黄寿恒

(田林县文化馆,广西 百色 533399)

闭克坚传承壮剧情况调查

黄寿恒

(田林县文化馆,广西 百色 533399)

通过对闭克坚艺师传承壮剧的人文环境、具体经历、主要特点、传承活动等情况的调查,发现存在武戏难传、校园难进等问题,呼吁政府层面切实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传承人;壮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传承壮剧的人文环境

(一)文化传统

广西百色市田林县是文化部评定的“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壮剧)之乡”,这里的壮族民众爱看戏、爱演戏,在婚嫁喜庆、节日歌圩时,总要演出壮剧。据该县文化馆估算,全县2015年演出壮剧约600场次。可以说,该县“壮剧已深深地植根于壮族人民生活的沃土中”[1]。

田林县利周瑶族乡百达屯即利周圩,是壮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闭克坚的老家。截至2016年3月,该乡共有业余壮剧团16个。百达屯自古以来是一个歌圩所在地,壮剧表演风气很盛,同治十年(1871年)即成立有“同乐班”,现在的百达屯“同乐”壮剧团每年都参加县里举办的壮剧展演。

闭克坚婚后居住在凌云县朝里瑶族乡六作村那巴屯,屯里有1个业余壮剧团。每年农历三月,凌云县泗城、田林县利周、右江区汪甸等地的各族群众汇聚那巴屯,祭拜岑大将军庙、唱山歌、演壮剧,共度壮族“吼敢”歌圩节,规模盛大。

(二)家庭及传统

闭克坚的家庭算得上是“壮剧世家”。祖父闭必熙是“同乐班”第三代班主,是个秀才,熟谙壮族和汉族的民间故事,所演故事能49天不重复。父亲闭新书是剧团乐手,擅长拉葫芦胡,1950年去世。闭克坚这一代,兄妹4人,除了老三嫁去广东,在家的兄妹几个都爱好壮剧。闭克坚是老大;老二闭翠车,比闭克坚小两岁,年轻时是剧团主角,早已去世;老四闭克展,比闭克坚小11岁,各种乐器的演奏非常娴熟,现在是百达屯“同乐”壮剧团的团长。

二、传承壮剧的具体经历

(一)个人简历

闭克坚1938年(身份证是1939年)生于田林县利周瑶族乡百达村百达屯,1957年即19岁毕业于田林中学,初中学历。1958年,他到凌云县朝里瑶族乡六作村那巴屯演戏,那巴群众为了挽留他教戏而请求他入赘,遂结婚,定居于那巴屯。1959年因演戏优秀而被选入凌云县文工团,1960年又因在地区汇演中出类拔萃而选入百色地区右江壮剧团担当乐手。1962年,闭克坚听从师父黄福祥(当时同在右江壮剧团)的教诲,辞职回到家中,从此坚持扎根基层,在广大农村地区演戏和传艺,发展壮大北路壮剧团队。1985-1989年,受聘于田林县文化馆,主持和参与编纂《田林戏曲志》和《田林三套集成》,并到田林县的许多剧团开展辅导,后因文化馆经费紧张而赋闲在家。2007年4月,田林县人民政府聘请他为田林县北路壮剧艺术学校名誉校长,给予一定的传承补助。

(二)学艺经历

闭克坚8岁开始跟父亲学乐器,9岁登台伴奏。12岁时,黄福祥到百达教戏,闭克坚在旁边看大人排练,大人走场后,闭克坚也跟着走场,黄福祥见这个小鬼比大人走得还好,就收他为徒弟,手把手教他演戏。在田林县城读中学时,黄福祥在县文化馆辅导壮剧,闭克坚经常去学。17岁时,黄福祥在文化馆举行仪式,交班给闭克坚。闭克坚回忆说:“当时杀一只鸡,供奉黄永贵的牌位,跪下向黄福祥的祖宗牌位叩头,他坐在那里,就讲,我们老啦,以后壮剧有没有发展、有没有希望,看你们去努力!”1964年8月,重病卧床的黄福祥把《太平春》《土剧台符》《侬智高》等36册壮剧文献交给闭克坚,嘱咐闭克坚要把壮剧发扬光大。“文革”时期禁演古装戏。1968年农历三月凌云县朝里乡那巴歌节上,闭克坚应群众邀请组织剧团表演古装戏《秦香莲》,被红卫兵当场捆绑下台,进行批斗,后被押到凌云监狱,受尽折磨。在遭受屈辱的岁月里,闭克坚通过哼唱壮剧来忘记伤痛。“三中全会”过后,壮剧恢复演出,闭克坚主演的《逼上梁山》是凌云县“文革”后第一出戏,宣告了劫后余生的一代壮剧人的复出。自1961年起,闭克坚自费走访田林、隆林、西林三地的剧团,一边向老艺人学习剧目和表演艺术,一边询问各剧团的传承历史。闭克坚生活清贫,走访剧团的路费往往需要好友资助。经过勤奋学习和热情传艺,闭克坚不仅全面掌握了壮剧行当、乐器、曲调、编剧、导演,还理清了壮剧在桂西北的发展脉络,更成为全县剧团都敬重的壮剧传承人,田林县将他定为北路壮剧第十代传承艺师,群众尊称他为“新师”。

(三)师门情况

师父黄福祥(1896-1964),生旦文武、念唱做打样样娴熟,尤擅武旦表演。他在民国初期即接受女权运动的理念,动员妇女学戏,使壮剧有了女演员。建国后,他曾担任百色地区右江壮剧团艺术指导,参与广西名剧《百鸟衣》的编写。[2]他培养的北路壮剧接班人有:黄方声、卢福海、黄家隆、闭家书、罗书优、闭克坚等。闭克坚除了接受师父的指导,同时也跟师兄们学戏。现在,这些师兄还健在的只有黄方声。黄方声,1925年生,是黄福祥之子,年逾九十仍在家编写剧本。

三、传承壮剧的主要特点和具体业绩

(一)传承的主要特点

在壮剧艺术上,闭克坚堪称全才。表演方面,生旦净武丑各行当都得到黄福祥的真传,继承北路壮剧的传统艺术风格。塑造最成功的角色有《鲁智深大闹桃花村》里的山霸王陈达、《九莲杯》里的黑店店主周志谋等,现因年事已高,极少登台表演,只在台边给剧团伴奏马骨胡。2007年,田林县在南宁举办“田林·广西北路壮剧艺术节新闻发布会”,由72岁的闭克坚表演了《华光开台》和《店主开店》片段,带给城市观众“很特别”的感受。[3]2008年的广西北路壮剧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晚会上,闭克坚再次扮演华光大帝表演《华光开台》,古朴大气的身段获得观众的阵阵喝彩。音乐方面,熟练掌握马骨胡等乐器,还独立编订了《北路壮剧古今音乐集》一书。书中除了黄福祥传下的9个曲调,其余27个曲调都是闭克坚根据文、武、乐、哀等不同行当和不同情境需要而创作的,极大地丰富了壮剧音乐的表现力。导演方面,闭克坚为留住妇女参加演戏而设计了歌舞,使田林壮剧从此有了歌舞。编剧方面,闭克坚编写了《对歌夫妻》《海蚌姑娘》《田子金》《蝶吒与蝶伦》《白美莲》等80多个剧本。他说,“文革”期间损失了很多剧本,他要抓紧时间把以前看过的、演过的剧目写出来,留给后人。

(二)传承的具体业绩

闭克坚辅导过的剧团有多少,他自己没统计过。截至2016年8月,田林县有业余壮剧团107个,笔者拿名单给他看,他指出印象中辅导过的剧团有42个。在他所收藏的18面锦旗中,落款为20世纪80年代这十年之间的多达14面,题写“梨园金光”等赞誉之词,道出他辅导过的剧团对他的崇敬之情。2008年,获文化部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剧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获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2013年,获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四、开展传承活动情况

(一)壮剧文本与乐器

闭克坚介绍,田林壮剧传人的标志是手中存有《土剧台符》和《太平春》,前者是壮剧演出“请神”秘籍,后者是编立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黄福祥重抄于民国元年(1912年)的“平调”唱本。除了这两本,闭克坚还存有他编写的壮剧剧本80多本。闭克坚现在长期居住在田林县文化馆一楼,居室外间是会客厅兼马骨胡培训室,墙上贴满壮剧谱子,桌上放着近十把胡。每天都会有人来这里跟他学拉二胡和马骨胡。对于初学者,他主要指导和示范如何拉响音阶;对于提高者,他指导学员一句一句拉顺之后,自己也拉,带着学员演奏完一曲。他也经常接受业余壮剧团的邀请,到村屯辅导排练,身法、步法、指法、扇功等技艺无所不教,往往一出门就是十天半月,剧团基本上过得下剧情了,他才回县城。

(二)传授徒弟情况

闭克坚无私传戏,只要向他讨教,他都传授。要拜他为师的,往往送个补品就可以,但交班必须有仪式,正如他当年,要呈贡品、杀公鸡、拜祖师牌位。目前他最满意的弟子有6人,年龄在35~60岁之间。其中,他重点培养1961年出生的黄景润,与黄方声一起,将毕生所学包括文戏、武戏、编导、音乐等,悉数传授给这个徒弟。

(三)外出参与传承活动情况

闭克坚坚持走民间传戏路线,除了田林,他到过右江区、凌云、隆林、西林、云南富宁、贵州册亨等地教戏,教过的剧团已难以统计。例如,2013年他到云南省富宁县剥隘镇百英村辅导壮剧,带到富宁县参加汇演,获得一等奖。2014年10月,田林县组队赴北京举行“壮家有戏·田林有情——广西壮剧艺术与壮族马骨胡音乐展示会”,分别在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演出,作为主奏乐手,闭克坚实现了进京演北路壮剧的夙愿。

五、传承工作存在的问题

自2007年受聘田林县北路壮剧艺术学校名誉校长兼传习教师以来,闭克坚常住田林县城,壮剧传承工作步入正轨。近年来,闭克坚的传承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武戏难传

田林壮剧曾经文武兼备。如黄福祥曾塑造过花木兰、穆桂英、樊梨花等武旦形象;古老戏服多数是武行装束;田林壮剧演过的近400个剧目过半是武戏。这些都说明武戏在壮剧里曾经举足轻重。目前,田林县的业余壮剧团由于女演员、中老年演员占多数,只能演文戏,没有具备武术功底的演员,武戏传承已经出现人才断层的局面。

闭克坚一直在物色男演员多的剧团,要传授武戏给他们。2012年给六隆镇小榄剧团编导武戏《八桂山聚义》,2016年给浪平乡香维剧团编导武戏《大闹三穿洞》,两次参加县里举办的壮剧节,都由于整体水平不高,无法从分赛区脱颖而出,无缘到县城参加决赛展演。闭克坚很着急,第二次甚至请求赛区评委出于振兴武戏考虑让香维剧团到县城参加演出,评委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二)校园难进

2010-2012年,闭克坚曾在田林县高中发展学生剧团,得到校长的大力支持。2011年,壮剧节组委会安排学生剧团在壮剧展演舞台上演出小戏《读书改变命运》,是作为观摩表演,不参与评奖;2012年,学生剧团要求参加壮剧节分赛区的表演,请求县里给予锦旗鼓励,组委会未予支持。校方因得不到实物鼓励,热情受挫,加之学生演员毕业,便不再热心于壮剧进校园。闭克坚也觉得愧对校方,以后没再去田林县高中发展剧团。

六、对传承人保护工作的启示

首先,政府须重视传承人保护。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火种,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跃分子,是领头羊、风向标,但他们多来自民间,是弱势群体,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帮助。如果连领头羊开展传承工作都位卑言轻、有志难酬,那么整个传承群体的积极性要受到打击。当地政府一以贯之地重视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多关注他们的生活和传承困难,在制定“非遗”保护规划时多倾听他们的建设性意见,有利于“非遗”传承的良性运行。

其次,各方力量需密切对接传承人。一是保护单位的对接。广西把壮剧的保护单位定为广西壮剧团(现已并入广西戏剧院),身处南宁市区,但广西壮剧南北两路的主要流传地都在百色,在广大农村基层,这就要求保护单位经常到百色对接当地政府、对接民间力量,加强扶持与辅导。二是文化部门的对接。文化部门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执行者,很多还是“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更需要贯彻人民政府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重视,与传承人互相搭档,使官方与民间两股力量形成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合力,并及时将传承人对“非遗”脉搏的敏锐感应上达决策层。三是其他力量的对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除文化部门之外,其它力量也应广泛参与。比如教育界,应看到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教书育人的有利影响,主动对接文化部门和传承人,推进“非遗”进校园(包括大中专院校),为“非遗”传承培养后备人才。

第三,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命名一批代表性传承人,仅仅只是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者,此后传承人是否以及如何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尚需文化部门跟进管理。考虑出台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规和文件,结合实践,明晰他们的荣誉、责任、义务、权利。

[1]黄志元.北路壮剧:一朵绚丽迷人的山花[C]//廖明君主编.壮剧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162.

[2]政协田林县委员会.广西北路壮剧教程[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9.

[3]李岚,张婷文.“北路壮剧”邕城赚吆喝 72岁老艺人现身演好戏[N].[2007-02-12].广西新闻网,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070212/newgx45cfb1d9-959756.shtml.

(责任编辑 娄自昌)

An Investigation on Bi Kejian's Inheritance of Zhuang Drama

HUANG Shouheng
(Cultural Center, Tianlin County, Baise Guangxi 533399, Chin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specific experiences,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activities during the period when Bi Kejian inherited Zhuang Drama. In this way, this paper has found the difficulties in military-play inheritance, promotion of Zhuang Drama in schools and colleges etc and appeals for the governmental attention to protecting the inheritor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or; Zhuang Dram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J825

A

1674 - 9200(2017)05 - 0067- 04

2017 - 03 - 29

黄寿恒,男,广西贵港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林县文化馆馆员,硕士,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猜你喜欢
武戏北路剧团
何纬仁作品
壮族北路坐唱八音乐曲中的节奏节拍以及打击乐特征
晚清宫廷与民间武戏的交流融合
“海派”视域下的王芝泉武戏研究
近现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武戏改良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武术在武戏演进中的作用——对昆曲武行名角王芝泉、张铭荣的采访及对其弟子娄云啸、钱瑜婷武戏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