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佩
(西南交通大学 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成都 610000)
成都市圈层间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陈玉佩
(西南交通大学 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成都 610000)
成都市三圈层之间的教师资源配置明显不均衡,中心城区聚集了大批优质教师资源,而城郊及农村地区则存在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制约了成都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以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的公共政策为视角,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完善成都市教师资源配置的对策。
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
成都具有典型的圈层结构,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三圈层的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总体而言,一圈层拥有相对较多数量和相对较高质量的教师,二圈层次之,三圈层的配置处于最差状态。成都市三圈层之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资源配置明显不均衡,影响了成都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本文以成都市三圈层的划分作为分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空间配置的基础,分析教师资源在三个圈层之间配置问题的原因,试图为推进成都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提供实证依据和政策建议。
从成都市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的实践来看,成都市的教师政策主要包括教师从业、教师编制、教师培养、教师培训、教师使用、教师交流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借鉴石长林学者(2005)在其博士论文中将教师政策体系划分为三大部分的方法,将教师政策体系分为教师要求政策、教师待遇政策、教师管理政策[1]。从中考察哪些政策因素对教师资源配置造成了影响。
(一)教师要求政策造成的师资配置问题
从教师培训角度看,成都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制度上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在培训项目上启动“成都市未来教育家培养计划”“文翁大讲堂”建设;在培训信息化上实施“成都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改版升级计划,推出全新教师继续教育网。培训为成都市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服务能力的提升作出了贡献,但是其中还存在着问题,制约着培训工作效用的发挥。首先,培训对象上很多是针对校长干部、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进行培训,二、三圈层薄弱学校及农村学校本来骨干及学科带头人数量就少,这样的培训项目只会使“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其次,教师培训应根据培训对象、培训项目的不同具体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当前成都市在教师培训内容和模式上存在明显的城市化倾向。部分培训内容以城区教育为样本,没有顾及到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的差异性,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培训模式,利用现代化网络设备进行远程共享或展示,许多二、三圈层的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和学校教学设备无法满足信息化培训要求,使教师培训机会受限,培训实践性不强,政策流于形式。
(二)教师待遇政策造成的师资配置问题
成都市于2009年实行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基本实现了“同县同酬”,并实行向农村教师倾斜原则,提高本地农村学校教师待遇[2]。但是,从教师地位角度看,男性小学教师社会声望低,与传统社会观念中对男性社会角色的定位不同,造成自愿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的男性数量少。从教师职业权利看,二、三圈层的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在职称评定上与中心城区学校、重点学校相比存在更大的困难,根据成都市教育局发布的《关于2014年度成都市中小学(含幼儿园)教育系列高、中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申报工作的通知》(成职改办[2014]481号),要求参加评审的教师提供最高学历等各类等级资格证书、荣誉证书、独立撰写的相关科研著作等各项资料,二、三圈层的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由于参与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外出考察学习、进修的机会较之一圈层学校更为稀缺,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观摩学习、研讨会的机会也无法与之相比,这些评审条件的硬性要求导致二、三圈层教师晋升职称相对较难。从教师福利角度看,中心城区教师在住房上有补贴和团购优惠,而二、三圈层教师主要是入住集中修建的经济适用房;医疗条件上,中心城区拥有相对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卫生资源更为集中;教师津贴补贴上,中心城区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县存在一定的差距。福利待遇的差距造成经济落后地区学校的教师向经济发达的地区流动,很多高校师范生毕业也更愿意选择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良好的学校任教,加剧了地区之间师资配置的不合理。
(三)教师管理政策造成的师资配置问题
从教师管理体制看,成都市为推进区(市)县域内学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出台了“县管校用”制度和教师动态管理体制,对教师交流的对象、期限、比例等作出了具体规定,有效地推动了城区优秀教师资源向基层、向乡村学校流动。但是基于制度下的教师交流是在行政推动下“自上而下”的交流,教师交流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上层领导部门或机构,这种模式下的教师交流需要基层教师给予积极的配合和重视。然而,教师资源“上向流动”是教师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必然选择结果,主动要求参加“下向交流”的教师寥若晨星,严重影响了教师交流的积极性和教师交流目标的实现,也遏制了经济欠发达的区县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选择去经济发达的区县任教,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优秀教师选择去城镇学校、重点学校任教,导致圈层间教师资源配置愈加不均衡。
成都市要在三圈层之间实现义务教育教师资源这一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配置,必须依赖于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具有约束性和激励性的相关公共政策和执行机制。
(一)基于教师要求政策的对策和建议
1.考虑教师需求的差异性,拓宽教师培训覆盖面
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教师存在不同的教师培训需求,相比校长干部、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一般教师得到的培训机会少、培训形式单一。骨干教师一般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培训能力,更需要接受培训的恰是这些在基层、在农村工作的一般教师。因此,应该在有关教师培训的政策中扩宽教师培训受益面,将更多培训的机会给予在基层、在乡村任教的一般教师。
2.重视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成都市二、三圈层的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程度与中心城区学校存在差距,客观上缩小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空间。建议相关部门领导要重视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实施要求。加快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教学设备配备差距。同时,要加强教师信息化技术全员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水平,助力实现信息化手段下优质教育资源的“三圈”共享。
(二)基于教师待遇政策的对策和建议
1.改善教师社会地位,增加教师职业吸引力
由于传统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基础教育男性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誉不理想,愿意选择中小学教师职业的男性数量少,导致基础教育领域出现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为此,政府应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努力改善基础教育男性教师的生存环境。同时,相关教育部门要采取措施创新男性教师补充机制,通过鼓励、宣传等方式,增加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鼓励更多的男性投入到基础教育事业中。
2.完善教师福利制度,缩小教师待遇差距
福利待遇的地区差距影响教师就职区域的选择和教师队伍的稳定。当前成都市还未形成针对教师群体成熟的教师福利制度,教师福利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对教师资源合理配置造成严重阻碍。建议政府结合成都市教育发展的县情、校情、师情,建立名目完善、区别对待的教师福利制度,重点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逐步缩小地区教师待遇差距。
(三)基于教师管理政策的对策和建议
教师交流不是简单的教师位移,涉及教师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改变,在教师交流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同的政策主体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为此,在制定政策时要减少行政干预力度,积极探索柔性化教师交流方式,建立基于教师意愿、学校需求的人性化制度,把行政性指令与学校用人需求和教师职业发展相结合,规避政策实施中过多的强制性因素,改善教师交流的被动性状态,提高教师交流的积极性。
[1]石长林.中国教师政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2]罗哲.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成都市教师队伍建设的分析与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0):1—4.
[3]庞祯敬,李慧.成都市中小学教师流动:模式、效应及挑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9):13—16.
[4]王师忠.教师专业化与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研究[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57—71.
〔责任编辑:钱晓玲〕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5.054
2017-02-27
陈玉佩(1991—),女,福建龙岩人,硕士研究生。
G451.2
A
1008-6714(2017)05-01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