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变革、新内涵、新要求
——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

2017-03-11 16:52危旭芳
岭南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内涵时代发展

危旭芳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

新时代、新变革、新内涵、新要求
——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

危旭芳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

通读十九大报告全文,“新”字贯彻始终,亮点纷呈,新意不断。其中,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表述,充分体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可从供需两个层面加深理解。从需求方来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意味着需要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供给方来看,“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意味着供给超越了生产力的范畴,而呈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重的格局。新变化有新特点,新变化赋予新内涵,新内涵提出新要求。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辩证思维解矛盾,以创新思维求发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十九大报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

通读十九大报告全文,“新”字贯彻始终,新时代、新变革、新方位、新矛盾、新课题、新使命、新要求、新方略,可谓是亮点纷呈,新意不断。报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要判断,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新概括。毋庸赘言,这个理论新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为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原创性贡献。迈进新时代、读懂新矛盾、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论述,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向往,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需要深刻学习领会,深入研究思考。

一、新时代迎来新变革

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所谓历史方位,就是一个客观事物、一个理论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处的位置。找准历史方位,才能体会这个理论成果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互动,也才能把握贯穿其中的逻辑主线。因此,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新起点上,把握好这个历史方位,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相结合的维度上体会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关于新时代,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用五个是对其内涵进行了精辟界定。习总书记强调,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相适应,我们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同时也迎来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包括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在这些历史性变革中,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的一项重大变化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新变革赋予新内涵

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表述,充分体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前无古人的探索,却肩负着后启来者的重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事物是运动的,矛盾是发展的,时代在变,方位在变,形势在变,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不是亘古不变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也因不断回应中华民族的历史呼唤和中国人民的时代诉求而曲折变化。大家耳熟能详的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表述,其实是对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判断的重新肯定(当时的表述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又再次确认了这一提法,并把它载入党章总纲,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个提法一直沿用至十八大。

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我们站在了新起点上,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为新变革赋予了新内涵。或者说,这个矛盾转变本身就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从这个矛盾转变的内涵来看,可以从供需两个方面加深理解:

其一,从需求方来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意味着需要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美好生活,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拓展了过去物质文化的外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等,开放条件下还涵盖国际国内;同时,也提升它的内涵和质量,美好生活是讲质量、讲品味、讲厚度的。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就像总书记说的,“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当然,还远远不局限于此,从某种角度讲,体现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追求和期待,是非常高的要求。

其二,从供给方来看,“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意味着供给超越了生产力的范畴,而呈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重的格局。“落后的社会生产”主要体现生产力属性(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除了注重生产力属性之外,也注重生产关系属性(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包括产权/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等,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如不平衡,涉及发展的范围和领域,既有东西部、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三大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发展的不平衡;也有收入分配之间的差距和不平衡。不充分,涉及发展的层级和质量,如创新能力不够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跨越艰难;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等。

三、新内涵提出新要求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十九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科学的理性的判断。新变化有新特点,新变化赋予新内涵,如何迎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笔者认为,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刻把握发展的内涵和要义,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针对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在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各种形式的创新,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在城乡融合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区域协调方面,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民生领域,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政治方面,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在文化方面,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等等。

总之,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是基于对历史经验和现实挑战的深刻洞察,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应认真学习领会,深入研究思考,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辩证思维解矛盾,以创新思维求发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D033

A

1003-7462(2017)06-0017-04

10.13977/j.cnki.lnxk.2017.06.004

猜你喜欢
内涵时代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