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背景下的科学理论
——论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特征

2017-03-11 16:05:04
武夷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革命性科学性马克思

吕 翔

(安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安庆 246052)

革命背景下的科学理论
——论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特征

吕 翔

(安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安庆 246052)

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特征有助于解决以下三方面问题:首先,马克思主义定义中的困难。马克思本人没有给出马克思主义的明确定义,后来人也没有很好地完成为马克思主义下定义的任务,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特征恰是以间接方式回应了马克思主义定义的要求。其次,实践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统一性的问题。最后,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特殊内涵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满足理论自身的要求,但它是建立在革命性基础上的特殊科学。革命性不仅帮助马克思主义实现理论自身的统一性,而且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强的现实批判性以及为先进阶级辩护的性质、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及不仅来源于现实而且高于现实等。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

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有两个鲜明特征,一个是革命性,一个是科学性,但对如何理解和充分认识、把握这两个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却没有很好的阐述,也没有对其为什么具有这两个特征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笔者认为这两个特征对于解决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统一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这三方面问题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作用,现分别阐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特征弥补了马克思主义定义的不足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是一个让人感到困惑的问题,至今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

(一)从马克思自身的理论发展来看

一方面,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本人在1848年其理论公开问世时是不可能完成的,也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因为他本人还继续处于理论的探索过程中,面对着几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包括为什么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在历史规律面前如何解释人的自由,如何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结合,对于整个社会的结构性说明是怎样的等等,虽然在后来有人根据马克思早期的几部著作就着手进行革命斗争,但对于马克思本人来说,他必须对他所创立的理论进行更详细、深入的探讨,让他所创立的理论成为完备的、系统的理论,形成具体的逻辑演绎体系。纵观马克思一生,我们发现他都没有给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明确定义。对于该理论,他和恩格斯只是就其理论创新之处作了简要说明,如马克思对于阶级理论的创新的概括[1]、恩格斯对于马克思一生两个重要发现的概括[2]等等。

另一方面,马克思的一生始终在不断地完善着他所创立的理论,他本人的思想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前期与后期的思想就有不同。以1848年为界,前期的思想中人文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人的解放是为了摆脱异化,人要为摆脱异化进行解放斗争;而后期的理论则强调的是客观规律的作用,人的努力必须要在满足客观规律要求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成功。尽管如此,马克思前、后期思想之间仍然有着联系。在其后期思想中,人文主义的、革命的思想仍然渗透于关于历史客观规律性的表述中。马克思既要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要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革命作用,这使他区别于同时代的任何其它理论,从而为我们暗示出一条探索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特殊路径。

(二)从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义来看

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为代表的后来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中,马克思主义被从不同角度加以表述,但遗憾的是其中使用的一些词句含义模糊,使人无法切实、真正地理解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的理论[3],但对于什么是阶级并没有预先加以定义。又如说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总结[3]。关于自然的知识人们是知道的,也有关于社会和思维科学的知识,但如何能够把这三个涉及迥然不同领域、具有迥然不同内容的学科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没有说明的。我们可以尝试用更为熟悉而易于理解的语词来代替这些模糊难懂的词汇,如用“人类”代替“阶级”和“无产阶级”,用“人的自由”来代替“解放”。但这样一来,虽然解决了理解上的一些困难,马克思主义的形象仍然是模糊的。因为我们只是用更加宽泛的语词代替了原先较为难以理解的概念,定义的模糊性仍然很突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由时代局限及历史发展导致的模糊性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同的主题,从而马克思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他那个时代的特点或者说局限,后来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带有各个时代的特点与局限。让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而发展,这使其具有了很强的适应性,但是随之也带来了使原先的概念、命题适应根据发展变化了的历史状况提出的新思想的问题。

第二,由理解的视角及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性所导致的模糊性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理论,再加上马克思主义本身所涉及的不同学科内容,使得很难用统一的概念将它们加以概括,甚至使原先较为清晰的概念模糊化。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所创立的一门特殊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它更为根本、更具基础性和独立性,不但不能用原有的学科类别对其进行归类,它本身所进行的就是一场思想领域的变革,这也使其所使用的概念具有特殊性,不能简单套用其它学科的概念来加以解释。

上述三方面原因所导致的马克思主义定义中语词的模糊性妨碍了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从中可以看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定义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从而也提示人们是否可以经由间接方式引入马克思主义的定义。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特征中对马克思主义所进行的概括,即“一种科学的、革命的理论”,正是以一种特殊的、间接的方式实现了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对其中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再进一步加以限定来完善这一定义,从而达到完整定义的效果。以这种方式进行定义的间接性即在于它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还需要辅助成份作为补充,其优越性在于:首先,一方面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把握,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其它理论的特征,使其同其它理论区别开来;另一方面,它又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只是就其特征进行总体描述,保持了其理论的开放性,适用于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理论创新。其次,特征相对于定义所具有的特殊优势,即它可以避免定义在完备性、系统性、严格性等方面的要求,可以不涉及非常具体的内容,便于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掌握。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统一性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特征使得将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都能被马克思主义体系所容纳

应当看到,后来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性提出了严峻挑战。如果一个理论同该理论创始者的名字没有任何关联,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用该名称来为这一思想命名而用后来人的名字加以代替,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因此,这些后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由于他们与马克思本人思想的差异,以及他们各自之间思想的差异,要使他们都被统一在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旗帜下,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像数学原理一样,它们是对马克思本人理论的应用,因而被称作是马克思主义的;二是它们是从马克思原有的理论中推导出来的结论,因而被称作是马克思主义的;三是它们是对马克思本人思想的拓展或补充,因而被称作是马克思主义的。

一般认为,马克思的论述是针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因而后人根据其它地区的不同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难以说是对马克思理论的一种直接应用。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们都有和马克思思想中共同的内容,如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念,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理论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些共性的东西无疑是使它们和马克思本人思想相联系的纽带,但就它们中间所包含的与马克思原先的论述不一致的地方来说,这些不一致所导致的冲突不能看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应用和发展,因此如果它们可以被称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就只能是在拓展了的意义上是马克思主义的。这就要求在这些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相矛盾或不一致的地方找到共性,该共性起着在马克思原有理论和后来人发展了的新理论之间桥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特征,正是实现了这一桥梁的功能。特征表明不仅后人的发展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而且他们继承和保持了马克思本人思想中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方面。

就特征自身来说,所谓特征,也就意味着它不只是为该理论的某一部分、某一分支所独有,而是为它们所共同拥有,它所体现的是它们共性的东西,这样就为将后来人的所有发展统摄在一起提供了可能。下面我们分别以列宁的俄国革命理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例来进行说明。

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列宁通过他的帝国主义理论,提出落后国家可以利用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这一条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这就改变了马克思原来的设想。首先,社会主义革命不是爆发在发达国家,而是在生产力发展较为落后的俄国,这就使得生产力需要充分发展这一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条件不再是必需的,从而使得在革命成功后面临着向全世界范围推广革命,以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样的双重选择,由此带来一系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应改变:第一,革命的手段只是推翻了旧的政权和社会制度,通过革命并不能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先进行生产关系的改变,再补充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这一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核,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不在社会革命过程中起必不可少的前提作用。第三,既然生产力的高度发达这一条件受到改变,社会主义条件下就仍需要发展生产力,这就导致向完全的、合格的社会主义的转变不是以革命的、而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第四,不是一些发达国家同时爆发革命从而同时进入社会主义,从而社会主义的建立不再被看成是一个统一的革命运动的结果,而是有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革命从此在各国分别进行,并且根据各国不同情况形成各具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尽管如此,在列宁的思想中仍然贯穿着科学性、革命性这样两个与马克思当年的思想相同的特征。首先,就科学性来看,列宁的这些主张本身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关于帝国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其次,就革命性来看,第一,这一理论具有革命性的要求,即要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进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二,这一理论在理论自身领域内也是革命的,即它是一种理论突破,突破了发达国家率先爆发革命、共同进入社会主义的设想。

2.新民主主义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以农村包围城市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理论,不仅对于马克思,对于列宁的思想也是一个突破。首先,革命的主体发生了改变,它不再是仅仅由工人阶级所组成,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其次,革命的时空也发生了改变:时间不仅不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有了高度发展的时期,甚至还没有达到帝国主义的发展阶段,地点由西方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变为有着东方社会传统并且还没有完全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下的中国,并且由以城市为中心变为以敌人统治力量较弱的农村为基础、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最后,革命的目标也不是直接指向社会主义,而是经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尽管和前人的理论有这些不同之处,但它与马克思和列宁的理论一样,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两个特征。首先,就科学性来说,它是关于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亚洲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典范;其次,就革命性来说,它要将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并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提供条件,在理论自身方面打破了那种认为在当时中国条件下不可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思想的束缚。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也是一个重要的突破。改革开放意味着同资本主义国家不是进行直接的、赤裸裸的敌我对抗,而是要面向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合作,利用他们来发展壮大自己,其中改革是要吸收、借鉴资本主义制度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如市场经济。这一理论也带来一系列相应的与马克思当年相冲突的理论设想,如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公平的问题、社会主义道德的问题,以及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实行市场经济同工人阶级在市场中的地位以及剥削问题等等。但与前人的理论相似,它同样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它是关于在生产力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革命性在于在新的形势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为之所进行的探索,因为社会主义事业本身就带有革命性;而从它作为一种理论这一角度来说,它突破了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国家,特别是在苏东巨变后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取得成功的思想的束缚。

综上所述,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仅在各自的范围内是科学的和革命的,而且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着共同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特征,这一共性使其与马克思本人的理论相一致,构成与马克思本人思想相同的理论要素,但马克思的思想侧重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和必然灭亡性的论证,而后人所做的是如何在实践中实现对资本主义的破和对社会主义的立,是在探索如何消灭资本主义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从这一方面来看,他们与马克思本人思想的关系在于:一个是科学的理论,一个是革命的实践。

更具体地来说,他们都是关于具体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理论。就理论的整体性、连贯性来说,它们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在于:都宣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都有着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目标。它们所摆脱的只是那些被认为是行不通的东西,马克思那个时代不可能有、也不可能看得到的东西,从而达到消除其不可避免地带有的历史局限性的效果。同时,有了科学性和革命性这两个特征,我们可以把后来人的思想看成是对马克思本人思想的一种拓展,从而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使马克思的理论应用于马克思没有涉及到的新的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从科学性和革命性的角度保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二)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以上论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两特征使得后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获得理论上的统一。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单纯实践无法使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发展获得理论上的统一,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由其实践性所决定的,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才有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才实现了其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应通过实践来检验,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在实践基础上而不是思辨基础上为了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正确理论。

首先,虽然马克思不是从零开始创立其理论,但是正是由于实践使其同前人的理论区分开来,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在创立其理论时,曾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对其进行改造,相对于黑格尔,马克思把实践放在了一个突出重要的位置。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思想不科学、具有唯心主义的错误,不是由于其没有包含近代科学的知识于其中,而是由于其缺乏实践性,缺乏在实践基础上对现实世界的革命性理解。尽管马克思本人的理论也运用了辩证的方法,但这种辩证法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有着根本的不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马克思那里,理论的起点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现实本身、是实践,并且理论最终要为实践服务。

缺乏与实践性相联系的理论是任性的空想,没有可实践性的理论无法成为科学。马克思不是革命的空想家,而是革命的实践家,他研究实践、参与实践,始终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理论。一方面他积极关注并参与了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另一方面他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发展自己的理论。直至晚年,马克思仍然在理论上不断进行探索,试图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和发展找出新的道路。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科学性的统一。首先,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并取得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粉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重要成就。其次,列宁提出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帝国主义理论、民族和殖民地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也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最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本身就是在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具体体现,而在理论方面,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正是根据中国革命实际情况,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建设理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领导集体,正是在总结先前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当前新历史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仍然是通过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所取得的马克思理论新成果。所有这些新成果都为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范例,并且证明了这种发展的正当性。实践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这些理论发展同样说明正是实践成为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的现实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两大特征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特定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恩格斯曾经多次提到这一点,同时它又被认为具有革命性。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可以同时共有科学性和革命性这两个似乎是相互冲突的特征呢?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不仅仅表明它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而是一门特殊意义上的科学。

(一)科学性

1.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科学

前面讲过,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提出弥补了其定义的不足,将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都统一在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旗帜下。但这样一来,它能满足作为理论本身的要求吗?一般认为,作为一个科学理论必须符合以下几项要求:一、它需要有复杂的、系统的解释。它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提供系统的解释,零星的知识会在一个原理的统辖下形成一个结构、一个系统。二、它依赖于一系列特定的概念。三、它既需要逻辑上的论证,也需要与事实相一致。在逻辑上,它必须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正确、论证严密,能概括地复现客体总体;理论中的范畴是一个个推导出来的,有着前后一贯的内在联系。四、它要具有普遍的解释力,能够说明包括假象在内的全部有关现象,反映事物的全部发展阶段和过程,并能预言将出现在该领域内的新现象。

对于这些科学理论的一般性要求,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回应。

首先,如前所述,科学性和革命性这两个特征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统一性问题,后人对于马克思原有理论的修正与补充,也是根据特定的历史环境,在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要求的前提下做出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的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运动的理论,它由三部分组成。在哲学层面上,它论证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以及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在经济学层面上,它通过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与证明;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它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条件和发展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运用和落脚点。这三部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再次,它有一套特定的概念,如阶级和阶级斗争,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

最后,《自然辩证法》《资本论》等一大批经典作家的理论著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具体阐述。

以上几方面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符合科学的一般特征,而通过强调其理论的科学性,既表明马克思本人对于科学的推崇,也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的大家庭中的应有地位。它表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同非科学的各种抽象思辨、脱离现实的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抽象哲学、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非科学的,它们缺乏实践或现实的基础,不能指导人们成功地进行对现实世界的改造。

2.作为特殊意义上的科学

除了上述科学性之外,我们发现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包含的同传统科学的科学性不相适应的地方,在其革命性特征中得到了化解。革命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特征,说明马克思主义除了是科学的理论之外,还有同一般科学迥然不同的地方,它是包含有革命内涵的科学理论。

第一,马克思主义虽然是科学,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它的科学性同革命性相共存。它不是纯粹的、与社会和人无关甚至相对立的科学,更不是通常所谓不偏不倚的中性的科学,而是带有阶级性的科学,这也可以说是对科学范围的扩展。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但这一科学是辩证意义上的科学,它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辩证发展规律的揭示使其既具有来自实证方面的科学的严格性特征,又有来自辩证方法的严格性特征。

第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提出来的,它的科学性既是针对不讲科学的盲目革命、盲目实践的思想,也是针对各种保守的或反革命的思想,它是人们进行革命斗争和实践的指南。从这一点来说,它的科学性是对革命性的限制,即不是盲目的革命。

(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品质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而为什么在经历了若干次发展后仍然可以被称作是马克思主义,因为它具有革命性这一共同特征。

如前所述,就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这一特征来看,它将不能统一概括的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通过革命性统一起来,同时作为革命的理论,它还表明:

第一,它的主要理论宗旨之一是革命地打破旧世界、指导人们建立新世界,这使它具有极强的现实批判性和阶级倾向性。

第二,革命性表明,它不仅是科学,不仅是要告诉人们关于世界的客观知识,还表明它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二者虽然都具有改造世界的作用,但科学性强调的是客观规律的决定作用,它的特点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自发性;而革命性则相反,它强调的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凭借人的主观努力,以革命的行动去打破旧世界,建设新世界。

第三,革命本身是一个途径,一个方法,具体实践会在不同国家有所变化,这表明它不是一次完成的终极理论,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只代表其前进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也就是说,一方面,革命永远是现实的活动,这就要求它在现实中面对不同情况,适应不同情况,在历史中有所发展;另一方面,革命性表明它是一种辩证发展的理论,所谓理论的普遍性、逻辑性、复杂性不是一次完成的,并且常常是先有革命的实践和探索,再有对其中规律、现象的总结。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一个重要内涵就在于,它是严格检讨自身、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批判、最终实现否定之否定式发展的理论。

第四,革命性表明,它必然具有偏见性,它为某一阶级的阶级斗争进行辩护,具体来说,是为先进的、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阶级反对腐朽落后阶级的革命实践进行辩护。这使其不可能是不偏不倚、照顾每一人群利益的中庸理论。

第五,革命性还表明,它不局限于经验现实,而要高于经验现实。它从一种理想的、人道的角度来考虑,不仅摆脱了纯经验的束缚,而且打破了一般理论的限制。它要进行话语创造,要对现实进行改造。这就要求它虽然接受来自现实的信息,但要反对现实,批判现实,这同一般解释和利用现实的理论是不同的,以致同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仅仅是解释世界,那也就只是以理性的方式告诉人们现实的理性方面,即现实的合理性,但马克思主义有着人文的关怀,有着高于理论的对于人的尊崇和对自由人的回归。现实是客观的,但它要在客观的现实背后,彰显出人本身、他的尊严。这意味着它是一种特殊的、革命的和批判的理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之间存在有一种张力、一种辩证的关系。它既不是无科学性的革命理论,又不是无革命性的科学理论。在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相互限定中,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传统科学的扬弃。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3]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

(责任编辑:陈 果)

Scientific Theo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volution——Two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m

LV Xia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Science,Anqing Normal University,Anqing,Anhui 246133)

The two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m help to solve the following three questions:Firstly,difficulties in the definition of Marxism.Marx himself did not give a clear definition of Marxism,but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he suggested a special path to solve this problem;The later generations did not do well in the definition ofMarxism;The two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m correspon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finition of Marxism in an indirect way.Secondly,the unity problem of Marxism.The prerequisites for the unity of the theory;The developments of Marxism by Lenin and other revolutionists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these prerequisites.Thirdly,understanding of the special connotations of the scientific character of Marxism.As a scientific theory,Marxism meets theoretical requirements,while it is a special science established on the revolutionary basis;The revolutionary nature not only helps Marxism to realize the unity of the theory but also helps it being very critical for the real world,emphasizing man's subjective initiative,developing through incessant self-criticism and negation of negation,defending for the advanced class,and surpassing reality while deriving itself from it.

Marxism;scientificity;revolutionism

D641

:A

:1674-2109(2017)05-0039-07

2016-03-24

吕翔(1975-),男,汉族,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近代西方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革命性科学性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科学史上十大革命性理论
——博弈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为女装带来革命性改变的法国偶像
英语文摘(2021年5期)2021-07-22 08:46:12
“这是革命性的”:新的网上书店联手众独立书店抗衡亚马逊
英语文摘(2021年1期)2021-06-11 05:47:08
搭载革命性Uni-Core技术 KEF宣布推出KC62超低音扬声器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