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峻(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
□区峻(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新形势下体育教学改革逐渐拓展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是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填充。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究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从中找寻课外体育活动发展的不足进行详细探讨,以此为基础探索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对策,实现课外体育活动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在终身体育理念的引领下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思想理念,使其从身体上和心理上均可以保持一种健康的状态和体育运动习惯。
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影响因素发展对策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产业经济进入了新的常态化,为体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尤其是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意味着人们将不断追求健康的生活环境,在娱乐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体育运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体育运动的“话语”传播与推广带来重大战略机遇。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一般以单纯的体育运动项目传授为主,既不要求发展体能、也不强调发展技能,形式化现象较为严重。而课外体育活动的融入是基于学生兴趣发展的需要,实现开放式的运动技能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部分,也是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的延伸,其中融入了教育、文化、娱乐、健身等实践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的全面发展,展现出体育运动的娱乐功能和健身健心功能,使两者有机结合互通有无,这也是契合了当前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影响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成效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课外体育活动成效受教学过程影响的同时,还受其他一些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经过调研,影响课外体育教学成效的因素从教与学双方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据调查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学生主体、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组织占据较大影响比重。
1.1、学生个体方面
对于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个体因素方面反馈了较为深刻的建议,但大体上涵盖了学生个体的运动技能、兴趣爱好、运动习惯等方面。第一,体育兴趣与爱好。从武汉市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课外体育的参与影响最深的是他们的兴趣爱好。第二,尚未形成体育运动习惯。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热爱运动的习惯,而习惯又是需要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才能够在其中增强自信,获得满足感,进而养成锻炼习惯。第三,专业技能的熟练。高校学生多以业余爱好者为主,本身不具备较强的体育运动技能,同时一些相关体育理论知识也了解的较为肤浅,比如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健身原理等,这些专业知识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经常涉及到。
1.2、学生课外体育需求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方面
新形势下学生也在不断追求课外体育的时尚感觉,特别需要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锻炼的空间。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程度反映了一所学校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和文明程度。发现武汉市6所高校学生对现有课外体育设施非常满意的只有13.2%,16.5%的大学生认为满意,近40%的大学生认为不能满意,5.2%的大学生认为非常不满意,表明目前学校课外体育场馆的状况不容乐观,需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依据有关专家的态度有近半数的专家认为学校课外体育场地设施比较落后,没有达到学校学生体育运动的需求。可见,高校学生因为体育场地设施缺乏而难以通过随心所欲选择活动场地来参与感兴趣的课外体育项目。
1.3、高校课外体育文化氛围方面
第一,娱乐性。娱乐是能让学生忽略甚至忘却体育对体能造成负面体验的积极地心理引导或暗示,使学生把体育健身活动与体能休息、机体放松的悠闲结合起来。第二,兴趣性。课外体育自身的场地开放性、项目宽容性、学生爱好多样性,为学生发现兴趣、培养兴趣与兴趣成长,创造了多元发展的软硬件环境。根据课外体育的相对自由性,以现代体育项目为课外健身活动内容的,多以现代体育项目的规则、技能运用的娱乐化运用为载体。第三,健身性。无论是课外体育还是各种健身活动,都具有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或技能的运用,去达成调整体力、流通气血、培补精气,以达成提高免疫力和健康水平的养生目的。学生以一种身体舒适、精神愉悦的心态,去选择和运用自己喜欢的项目或技能开展运动,使自己的身体机能得到循序渐进的优化,使自己的健康得到保持基础上的渐进提升,达成身体休息、精神课外的统一。
1.4、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方面
高校学生的课堂所学并非可以完全符合一些课外体育项目的参与条件,而课外体育的发展动力不足使得一些项目的指导没有广泛普及,致使有的学生不愿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所谓课外体育组织形式,就是引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项目,学会锻炼的详细方法。各高校的环境条件、体育运动项目、活动教材各不相同,因而组织形式也不一样,相同目标的教学内容不一样,其组织形式也需要是视具体情况而定。当前情况表现在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也得不到系统的、有组织的安排,使得41%的学生才能偶尔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根据调查结果可知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占17%,偶尔参加的人数41%,从不参加的人数为7.8%。在新型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外体育探索和实施改革创新的成效,体育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1、课外体育活动融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
始终坚持终身体育、健康教育的目标宗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这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和坚持不懈才能逐步提高。其一,学校应当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打造和发扬丰富的体育项目,例如瑜伽、太极拳、贻拳道、毽球、健美操、舞龙舞狮和定向运动等。制定年度或者学期的校内外体育活动以及各类比赛计划,学习现代社会流行的运动形式和中国传统体育运动,增加必要的场地器材和体育设施,组织有趣味的体育竞赛等,让学生的课外理念更加多元化,并结合价值观与判断力培养学科人才,为课外体育理论知识发展做好铺垫。其二,营造良好的高校课外体育文化氛围。课外体育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所以,应该不断宣传高校的课外体育,以在学生中形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到课外体育的重要作用。我国教育部已经认可了课外体育,这也客观上促进了高校课外体育文化建设,使课外体育教育迅速发展。高校应该乘势加强课外体育健身服务宣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在高职院中打造健康、积极的舆论氛围。
2.2、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作为终身教育的课外教育应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即兴趣爱好、知识技能、态度和习惯。从学生个体开展教学,重视男女性别差异。学生喜欢自由的生活,其爱好很广,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很强。所以,在平常就要按照学生特点和他们的体育爱好兴趣与态度习惯,将之和知识技能联系起来开展教学,而不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实际能力。大学生的生活特征也是课外教育的一大出发点,高校的一般教育内容有学时限制,学生的主要教育内容也仅仅限于专业烦内,如果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就应该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在关注社会的同时发展身心,而课外教育也是学生成长的基础。所以,欲使学生全面发展,就应该积极开展课外教育。尤其是重视对身心发展不健全或者存在心理疾病、身体残疾等特殊群体的课外体育教育。因为他们的课外时间更多,在课外方面的特殊需求也更迫切。
2.3、加强和完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和管理
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意味着人们将不断追求健康的生活环境,在娱乐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课外体育教育应该紧紧根据我国的体育事业及全民健身趋势来发展。一方面,高职院应该和相关部门组织一起推动课外教育体育发展,根据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工作者等带头作用,建设课外体育服务队伍;合理运用社会上的体育协会、单项运动协会之类的体育团体组织力量,使体育系统和课外体育活动健身服务队伍范围进一步扩大而这个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等个体差异性。高校中鼓励活动社团建设,特别是免费社团,多开展一些诸如爬山、徒步行走等训练活动,在高校常规的运动会、足球赛、篮球赛等之外,增加一些趣味运动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
2.4、拓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高校课外体育教育的发展对于课外体育时间与空间的拓展都非常重要。课外教育归属于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将课外教育看成是学习阶段的重要教育任务。高校的课外教育应该符合学生的个性,以多元化的手段开展休息体育教育活动,积极运用不同方式、空间来进行课外体育教育素质强化工作,只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时间、方法都可以归入到课外教育范围。例如:建设学生课外教育网络平台,利用现代网络让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利用网络平台的再现交流,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课外体育教育知识,完善学生课外知识网络体系。另外,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平台对课外体育教学进行宣传,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成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有兴趣参与体育活动,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提高我国未来国民的身体素质,以应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1]叶鹰,马莹心,王松涛.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
[2]倪莉,宋晓芬,宗冬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10).
[3]黄永军.大学生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4).
[4]向云安,向云飞.高中课外体育活动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4).
[5]李晓武.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异化现象调查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6]陈友民.试论“阳光体育”背景下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05).
G807
A
1006-8902-(2017)-05-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