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施行大学体育俱乐部体制的探讨

2017-03-11 15:25常铮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天津300384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俱乐部大学体育

□常铮(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天津300384)

高校体育施行大学体育俱乐部体制的探讨

□常铮(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天津300384)

本文介绍了大学体育俱乐部的涵义与意义,阐述了俱乐部构建的具体操作办法,并对提高其科学运作水平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高校体育俱乐部涵义意义构建策略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办学规模、招生规模大幅增长。但是,与发展规模不相适应的是,在体育教学中的理念、体制、方式、内容等方面都较为滞后,不利于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健康中国建设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进。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积极转变体育教学的理念,按照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结合学校战略规划和学生专业实际,探索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新路径。其中,大学体育俱乐部体制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也在实践中充分证明了其有效性和科学性。

1、大学体育俱乐部的涵义

大学体育俱乐部是在学生自愿参与的基础上,利用学校运动场所、器材、专业等资源优势,围绕特定的体育项目,把体育教学、训练、运动、竞赛等内容通过俱乐部的方式结合为一体的高校体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热情,并通过严密的组织规则,使学生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增强体育意识、团队精神和自身体质,从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大学体育俱乐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它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依托于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是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方式,是教学实践一体化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大学体育俱乐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积极,其项目主要包括乒乓球、排球、网球、篮球、足球、田径等,以及一些新兴的体育运动,如攀岩、轮滑等。在普通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的限制,按兴趣进行体育训练和运动的教学方式很难实现,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则解决了这一不足,学生可完全凭自己的兴趣参与到俱乐部活动中,开展经常性的运动,并在俱乐部规则的约束与鼓励下,形成良好的运动意识和习惯。

2、高校体育施行大学体育俱乐部体制的意义

2.1、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需要

在高校中,大学体育教学不是仅仅教育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此背景下,要求大学体育实现个性化、生活化和娱乐化。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终身体育意识已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追求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内在需求。高校体育要顺应社会体育观念的发展,并以此为方向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在欧美发达国家,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已得到广泛推行,如瑞士在关于学校体育中要求,要通过体育教学调动学生的体育热情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参与体育、热爱体育、受益于体育来提高其生活质量。在这些国家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中,增强学生体质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不再是全部或主要内容。总体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体育,都注重引导与调动学生体育兴趣和参与热情,这也是他们在体育教学方面进行改革的方向所在。在这种改革的潮流中,学校在体育教学目标上正在发生较大变化,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对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2.2、激发兴趣的需要

通过大学俱乐部的形式,体育教学的内容、课程得到了优化组合,打破了原来较为僵化的教学方式,按照大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学生也可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课程,而且不受班级、专业等方面的制约,同时满足了各层次、各水平学生的需要,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到知识与技能,还丰富了业余生活,享受到运动的乐趣。在一个俱乐部中,由于学生们都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们在参与活动中不断进行交流切磋,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枯燥乏味的方式,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和意识在快乐中得到发展。

2.3、活跃校园文化的需要

体育俱乐部是校园文化体系中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其参与的广泛性、运动的活跃性,以及体育运动本身所承载的体育教育、文化营造等功能,使校园文化的空间得到拓展、内容得以丰富、内涵得以深化,有利于带动全校学生的体育热情,影响其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与体育习惯。

3、大学体育俱乐部的构建

3.1、明确职能定位

大学体育俱乐部的职责目标与内容应包括体育教学、体育科研、课程建设、学科建设、体育训练、群体活动、体育竞赛、体育文化等。俱乐部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区别于选修型、松散型的俱乐部,与社会上单一功能的俱乐部也不相同,而是以体育教学为中心、以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塑造、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综合以上多项功能的模式。

3.2、建立的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即俱乐部的职责、任务紧紧围绕高校体育发展战略,统一于教学目标之下,具有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体育与校际交流的整体性,这有利于学生的管理以及培养目标的达成。二是层次性原则,即在开展教学与训练中,根据学生特点与不同的知识技能层次,开展多层次指导、训练和竞赛,这有利地整体推进学生体育素质,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挖掘每名学生的潜能。三是开放性原则,即学生在选课、上课、主修、辅修上较为自由,教师的配备也较为灵活,同时将考与教进行分离,实行开放式评价;另外,俱乐部在参与人员、活动交流、资源利用上坚持开放性原则,不断增强其活力。四是专一性原则,即俱乐部开展活动的内容是专一、专业的,始终围绕某一个体育项目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与评价。五是竞争性原则,即通过竞争性活动,激发其内在动力;同时,在教师的选择上学生拥有较大自主权,教师也面临着竞争。

3.3、运行体制

第一,在选聘教师、相关人员的配备、培养与考核上,俱乐部拥有较大自主权。高校要列支专项经费,用于组织活动、酬劳与奖励,俱乐部按照评价的情况实施分配。高校体育教学主管部门负责场所、器材的配备,保障正常教学与活动所需。第二,学生参与基本按照自愿的原则,俱乐部根据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以及运行条件与学生的意愿,对课程进行优化设计。第三,俱乐部要在每学期之始,制定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活动、竞赛以及文化活动的计划与细则,并积极承担体育教学主管部门安排的各项任务。第四,着力培养学生骨干,选拔体育技能高、综合素质好、责任心强的学生,使其在教师指导下能够独立组织开展俱乐部的活动,同时加强与团组织、学生会组织、体育协会、工会等组织的协调与联合,增强俱乐部的活力,赢得各方面的广泛支持。

4、提高大学体育俱乐部运行水平的策略

4.1、以学生为中心

俱乐部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和需求来开展工作,积极开展互动性强、具有鼓励意义的体育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层次、个性化的兴趣与发展需求。灵活开展教学与各项活动,使学生可以相对自主地选择课程时间、内容、项目以及俱乐部体育教师,使俱乐部的发展适应学生的成长规律。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协作合作,通过俱乐部的教学和活动,可以使双方都能得到发展与提升。突出俱乐部的时代性、针对性、社会性、实效性与操作性,努力打造特色,成为学生发展的广阔平台。

4.2、改进评价体系

高校的体育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综合文化素质。但是,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与此目标不相适应,在运动技能、技术以及身体素质的考试考核,对于学生个体特点、个性特征、发展需求关注较少,对于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态度、情感、习惯和体育综合素质的评价是一个短板。基于此,在俱乐部教学模式下,要相应地改进评价机制,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态度情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等,运用教师评定、学生互评以及自评等形式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发挥鼓励、激励和引导的作用,慎用选拔和甄别功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4.3、拓宽发展空间

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课堂教学、业余活动、运动训练以及体育比赛等是主要内容,以俱乐部为载体,可将这些内容纳入到俱乐部发展体系中来,使其融为有机的一体。可将俱乐部的活动进行外向延伸,如引导和鼓励学生成立体育项目协会等社团组织,指导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与俱乐部教学活动进行对接,以社团为载体推进学生的课余训练和活动。在社团内,要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自主性作用,按照学生兴趣设置发展定位,以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体育骨干的作用,通过组织高级组(队),使他们示范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训练,并通过参与体育竞赛鼓舞士气、凝聚人心。

4.4、充实教学资源

俱乐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依赖于完善的、符合教学要求的体育基础设施和器具器材。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上升较快,但体育场所、器材等跟不上规模的发展,因此要加大体育基础设备的投入,使其与办学规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相适应,同时也为俱乐部开展教学活动创造条件。对于自有资金不足的,可通过企业赞助、广告宣传等方式筹集资金,这一方面有利于俱乐部提高教学水平,一方面也有利于锻炼其社会化运用水平。要加强师资培养与培训,提高其指导俱乐部工作的专业能力与水平。要为体育教师创造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载体、多种平台的专业提升机制,全面提高师资力量素质,使教师队伍能够适应俱乐部教学的需要。

5、结语

在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制,符合高等教育体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机制构建的过程中,要明确职能定位,遵循科学的原则,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为提升其运行水平,要紧紧围绕为学生发展服务的中心,改进评价体系,拓宽发展空间,充实教学资源,使俱乐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

[1]刘利,孙瑄瑄.试论北京市高校体育俱乐部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

[2]刘易华.湖南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30).

[3]李金锋.宝鸡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业故事,2015,(13).

[4]赵军辉,冯涛,段玉虎等.以运动教育模式运行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6).

G807

A

1006-8902-(2017)-05-ZQ

常铮(1984-),女,天津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

猜你喜欢
俱乐部大学体育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大学求学的遗憾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