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布局下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可能性思考

2017-03-11 15:18刘晓潇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丝路实力一带

刘晓潇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1)

“一带一路”布局下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可能性思考

刘晓潇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1)

五千年文明演进,铸就了泱泱中华包容万象、海纳百川的气度和格局,使得一切“拿进来”和“走出去”的文化活动都成为必然,历史上古“丝路”的开辟是这样,新世纪“一带一路”的共建依然是这样。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两个维度,正是文化建设需要着力的两个维度,在这一点上“一带一路”与其有着奇妙的契合。通过提升企业文化来展现华夏商业文明,通过强化城市建设来深挖千年古都文化底蕴,通过打造“命运共同体”来彰显中华文明核心价值,是“一带一路”助益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最直接、最有效和最根本的路径走向。

“一带一路”;文化软实力;建设维度;提升路径

2013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出访东盟时,再提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一带一路”由构想走进了现实,由重启趋向了成熟。2016年,改换新颜的中欧班列上飘扬的丝绸造型,在两大洲广袤的天空下格外醒目,成为丝绸之路复兴繁荣的无声代言。“一带一路”启动以来,沿线国家的经济交流渐趋频繁、成效显著,区域性的经济合作架构俨然成型,为打造区域国家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硬实力基础。由此,以其经济价值为铺垫,探讨“一带一路”的人文价值,显得更为顺理成章。

“一带一路”的人文价值,突显在其与文化软实力的相互关联之中。自哈佛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之后,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集中表达。文化作为一种直接诉诸灵魂的发展范式,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资源基础,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日益成为国际关系的润滑剂。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提高文化软实力要“里应外合”,融入国家发展的各项方略布局中,“一带一路”自然不能例外。此外,“丝绸之路”自生自有的“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的文化基因,使得通过“一带一路”布局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一、“一带一路”本身蕴含深厚的文化意味

(一)“丝绸之路”的文明互鉴

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曾在《全球通史》中提及:“中东、印度、中国和欧洲这四块地区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这些文明使欧亚大陆成为起重大作用的世界历史中心地区。”作为古文明的生发地,欧亚非三大洲的文明触碰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在中国,远古先民已知种桑养蚕,希腊人誉称古代中国为“赛里斯”(希腊语,“丝绸”之译),以“丝绸”为其最初的面孔,华夏文明开始走向世界。从广义上来解读,早在上古时期,出于自然本能的需要和社会属性的双重驱使,人类先祖已经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留下了自己远途跋涉的足迹,这些蜿蜒曲折的草原之旅以其特有的形态构成了“丝绸之路”的早期模式。公元前5世纪,沟通西域的要道——“河西走廊”开辟,与早期“丝路”重叠映照,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接触更进一步,与中亚、西亚甚至东非、北非俱有往来。

历史演进到公元前2世纪和1世纪间之间,张骞两次西行,奠定了“丝绸之路”的主要干道和基本走向。“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两千多年前,踌躇满志的张骞率领大队人马奔赴西域时,或许不曾料到,联合大月氏抵御匈奴的单纯的军事征程,竟会在不经意间正式打通了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通道,更不曾料到,这条通道会穿越时空,一直延伸到了现在。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在《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一书中,为这条通道拟定了一个极富表征性和诗意性的名字,从此,“丝绸之路”以其所能承载的历史厚度享誉世界。几个世纪的努力,这条通道从中国内地至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中亚、西亚,然后延伸到欧洲和非洲,成为后人特指的“陆路丝绸之路”,为区别于其他两条“丝路”,也把它称为“西北丝绸之路”。

几乎与此同时,“丝绸之路”海上航线也开辟出来并逐步成型。其航向辐射甚广,东至朝鲜、日本,南至东南亚诸国,西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此外,与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同时,还有一条泛泛而称的南方丝绸之路,它包括了茶马古道和蜀身毒道,纵贯川、滇两省,连接缅、泰、印,直驱东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

三条古老的国际通道并驾齐驱,为华夏文明的对外交流打造了全方位的出口。通过“丝绸之路”,商品交换买卖,民族融合演变,宗教传播共鉴,技术交流互参,观念渗透流转,以和田玉、青金石、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佛教、景教等为具体指代物,中西文明接触碰撞、互学互鉴,为华夏文明的现代转化开辟了一条“友谊之路”。

(二)“丝路精神”的理念共振

五千年的文明演进,铸就了泱泱中华包容万象、海纳百川的气度和格局,使得一切“拿进来”和“走出去”的文化活动都成为必然,历史上古“丝路”的开辟是这样,新世纪“一带一路”的共建依然是这样。历史演变,共造“丝路”的西域古国湮没在黄沙之中,但漫漫古道上的舟车劳顿已然在文明的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为后人创造性地“重蹈覆辙”做好了铺垫。所以,“一带一路”构想并非横空出世,古“丝路”上的“莺言雁语”早已羽化为思想的力量,飞越十几个世纪,与当代“丝路精神”碾碎搓揉,造就了“一带一路”与古“丝路”在文化理念上的融会贯通、相合共振,在文化属性上的一脉相承、相得益彰:

首先,古“丝路”的开辟和“一带一路”的共建都融入了华夏族人“道义为先、义利并举”的思想传统。古“丝路”上,商旅往来,互通有无,童叟无欺、货真价实;“一带一路”始终坚持“义利之德”的共建原则与“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的共建理念。“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正确义利观的主导下,习近平提出了“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的共建模式,与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总结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相契相合,既是对古“丝路”传统内涵的升华,更是对“一带一路”核心理念的深化,从发展脉络上构成了“丝路精神”的基本表达和完整演绎。

其次,古“丝路”的开辟和“一带一路”的共建都融入了中华民族“直面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内核。从上古时代先祖的探索,到两汉时期张骞的定型,再到当代“一带一路”的重启,“丝绸之路”延续辗转的五千年中,人类自身的局限,自然环境的阻隔,社会情势的裂变,都没有扰乱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力前行的步伐。古“丝路”的开辟,“一带一路”的共建,都是大中华号准时代脉搏、治理疑难杂症、应对文明进程中诸多“不确定”因素的“药方”,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担当。

再次,古“丝路”的开辟和“一带一路”的共建都融入了华夏文明“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文化质地。仿佛是历史的必然,古“丝路”上先祖的跋涉也踏出了华夏文明进程的步履,五千年中华文化的表情在那一刻已经定格:面向自然、面向生命、面向世界;既站得住脚,也走得出去,“丝绸之路”上大国的姿态即是如此。这种姿态之于“一带一路”,意味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确立,“亲、诚、惠、容”理念的践行,“不刻意追求一致性、多元开放”目标的推动,“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建。因为抱元守一,所以兼容并蓄,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是中华文化“性格”和“质地”的外显,因此归根到底是一场文化交往的历史活动。

最后,古“丝路”的开辟和“一带一路”的共建都融入了人文社会“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价值共识。人类文明的初衷和归宿,就是“和平”与“发展”,这是历史的主题,也是时代的主题。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延伸,“一带一路”概念的意指也是全方位的:欧亚非陆海领域上的联通,不仅意味着三大洲地理空间上的深度融入,更意味着沿线国家命运共同体的立体式打造。这一命运共同体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终极目标,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推动理念,以“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为构建体系,是对人类社会共同理想的积极回应,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愿景提供了参考思路和实施方案。

二、“一带一路”具备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相关要素

(一)解析“文化软实力”的两个维度

构成国际关系的各种力量之中,经济、科技、军事、政治层面因素在成为主导力量的同时,已然发挥到了极致。世界格局演进到今天,形形色色的“不安全”、“不确定”、“不稳定”,仅仅靠所谓“硬实力”已经不能给出一个合理而完满的解答。相反地,包括意识形态、价值理念、思维模式、民族心理、国民素养等因子在内的文化要素,越来越成为展现国家风貌的“显示器”,提升文化软实力俨然成为各国争相仿效的新时尚。中国国情下,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要从两个维度来解析:

第一,对内的和对外的。所谓对内的,意指文化自觉基础上中华文化的复兴;所谓对外的,意指文化自信基础上中华文化的“走出去”。目前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是,丰厚优秀的基础资源没有进行深挖细嚼,既不能充分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不能充分地浸润国民心理。中华文化对内的这种“原生”状态,以及“拿来”得太多、接受得太彻底的文化“拿来主义”,决定了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步履维艰,文化资源不能推陈出新,文化形象出现认知偏差,文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文化国际影响力发挥受限。

第二,显性的和隐性的。所谓显性的,意指文化建设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性因子,如文化建设的政策方针、文化传播的软件硬件以及文化活动的创造成果等等;所谓隐性的,意指文化传承中潜移默化的精神性因子,包括个体和民族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心理定式以及稳定的价值取向、普世的人文标准等等。从短期和微观上来看,显性要素对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更为可视和直观;但从长远和宏观上来看,隐性要素对文化软实力的赋予则更为深刻和彻底。遗憾的是,从目前文化建设的收效来看,不管是显性体现,还是隐性赋予,都远没有达到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指标要求。

(二)“一带一路”与文化建设维度的契合

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两个维度,正是文化建设需要着力的两个维度,在这一点上,“一带一路”与其有着奇妙的契合,具备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软”、“硬”件双重要素。

首先,从“软”件上来看。筑牢中华文化的根基,“民族的”才不会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湮没殆尽。“一带一路”助力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就是中华文化的自省、修正和完善,以及在此基础上国民性和民族性的提炼。唤醒大中华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丝绸之路”是天然的突破口。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最早窗口之一,它拥有着随取随用的历史文化资源,千年古道上所承载的不仅是“丝绸”,更是传统文化的脉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符号,更是一场始终在发生着的文化运动,这样的文化运动进行到今天,成就了“一带一路”。所以,“一带一路”所倡议的“互利共赢”,也不仅仅意味着商业盈利、经济增长,更意味着利润和利益背后的文化“含金量”,意味着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体现度”,由此,“一带一路”才能区别于其他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有文化底蕴支撑的、真正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模式。

其次,从“硬”件上来看。文化建设的意图、过程和成果的体现,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和通道。“一带一路”致力于打造“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的区域合作框架,致力于建设“中俄蒙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经济走廊,致力于畅通“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以及连接东北亚和欧盟这2个当今世界最发达经济体区域的高铁和高速公路网”等通道网络,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联通渠道的拓展,虽然主观上服务于经济合作交流,但客观上也为文化交往传播提供了便利,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平台。

三、“一带一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走向

(一)以“企业文化”为依托,展现华夏商业文明

“一带一路”布局的基本支撑是各领域的互联互通项目,也就是说,各类项目实施企业是“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的基础单位和重要主体。同时,由企业文化所赋予的企业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寓示着国家文化形象,这就使得“一带一路”布局的相关企业在推动自身“走出去”的过程中,直接置身于文化“走出去”的风口浪尖,经由其企业形象直接展现着民族整体的文化风貌。

产品、品牌、服务和理念等因素的综合施用,构建起企业形象及其命运的整体架构。企业在出售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出售其经营运作的价值体系和理念规范,此类价值理念在成功的商业实践中经试炼而确立,潜移默化为商业活动内在的技巧、学问、谋略、法则和规律,影响并规定着商业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形成企业文化的核心要义。“企业文化”之概念虽然算是“舶来品”,不同企业的文化形象也不尽相同,但其理念内涵却早已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铸就,即所谓“商道”。企业文化打造的核心,正在于价值理念的培育和规整,所以企业文化要置于商道文化的整体发展中来经营。

中国商道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晋商、徽商、浙商等家喻户晓的中国“经济品牌”,经传统文化孕育充盈,又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积淀而成人文内涵极其丰富的中华商道文化,其中包括“忍耐克己、艰苦创业、慎言笃行、实干敬业”的心理认知,包括“仁义求信、以信接物、义利以德、以德治商”的价值认定,包括“同舟共济、用人有道、协调一致、管理有方”的处事准则,包括“趋时观变、敏于机遇、借势而起、灵活融通”的思想智慧,包括“敢于冒险、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精于创新”的行为动力,包括“低调内敛、和气生财、务实求效、财自道生”的目标导向。

由此,以“义利并举”等基本理念为具体承载,以“天时、地利、人和”为策动准则,以“开放、包容、均衡、普惠”为价值导向,商务经贸之道与思想文化之道严丝合缝地熔融在一起。通过提升企业文化,将中国商道文化贯穿渗透至世界性的经贸往来之中,成为“一带一路”布局下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着力点之一,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视域下减缓文化排异、增进价值共识、推动文化“走出去”的直接路径。

(二)以“城市建设”为基点,深挖古都文化底蕴

“丝绸之路”这条古老的国际通道上,城市兴,城市亡,湮没于流沙之下的,抑或是依然矗立于世的,都成为历史文化的符号表征,正如西安、洛阳等千年古都,虽历经沧桑变迁,仍鉴证着千年之前华夏文明的辉煌,并在这种辉煌中延存至今、蓄势待发。“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开放态势,为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再开发赢得了机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推动城市文化“走出去”,成为城市建设尤其是千年古都建设的必然姿态。

城市建设要依托和立足于城市的历史定位,这是搞好城市建设的逻辑起点,由此“丝路”上的诸多城市具备了“文化建市”、“文化强市”的先天优势,譬如世界著名四大古都之一的“西安”。由古都西安开启的“丝路”文化之旅,随着时光的流变而日益壮阔。古“丝路”的繁盛造就了古长安的繁盛,“一带一路”的重启又将造就这座十三朝古都的复兴。曾经《诗经》、唐诗、宋词中的吟诵,曾经深入骨髓的周秦汉唐文化记忆,曾经蔚为大观的艺术、建筑、科技、天文历法、医学、音乐、舞蹈、绘画、宗教创造成果,使得西安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这是历史的馈赠。以自身为时空坐标,通过打造贯穿古今、联通中外的文化板块,西安可以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发掘与现代国际都市建设的有机结合。

包括西安在内的沿线城市,是“丝绸之路”上人文交流的重要基地和主要阵地,也是东西方文明往来互动的链接点和交汇点。“一带一路”布局下,西北、东北地区的新疆、甘肃、陕西、宁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西南地区的广西、云南、西藏,东南沿海地区的上海、福建、广东、海南,以及内陆地区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等,都是“丝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以此为契机推进相关城市的综合建设,发挥重要城市的人文优势,打造文化发展及“走出去”的城市战略支点,是“一带一路”助益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路径。

(三)以“共同体打造”为平台,彰显中华文明核心价值

文化无国界。中华文明构成了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也为构建世界性的价值共识提供了参考资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华夏文明的现代转换和时代创新,十二字价值理念诉说着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一切范畴。

“一带一路”倡议的灵魂,正是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是沿线各国共谋发展的美好愿景,从提出倡议到前期研究再到丰富完善,都是开放包容、面向世界的,旨在“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因此收获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协议,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观照。借助“一带一路”打造的“共同体”平台,中西文化的深层对话水到渠成。2016中埃文化年,卢克索神庙前,中国红灯笼与埃及金字塔形象映照生辉,中埃文明及其所映射的世界文明在此刻融合共生,即是印证。

“共同体”打造的根基是“民心”相通。通过加强旅游合作、开展合作办学、扩大媒体合作、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等具体举措,以及充分发挥沿线国家政党议会、立法机构、政治组织、民间组织、公益组织、医疗机构、文化传媒等媒介机构友好交往的桥梁作用,可以为打造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这是对“友谊之路”的忠实守护,也是对“天下大同”、“万物协和”等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最大实践。

“一带一路”本身自带的浓厚文化意味,注定了其从一开始就不会仅仅是一条经贸往来的商业通道,更是一条理念共振的文化通道。正是这样的文化属性,使得“一带一路”具备了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文化要素,通过“企业”、“城市”和“共同体”三个层级,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层层推进中华文化的自觉和复兴,并在此基础上以更为自信的面貌走向世界。

[1]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

责任编辑/金彦海

F125;G124

A

1672—4496(2017)02—111—07

2017-03-19

刘晓潇,女,山西社会主义学院统战教研室,讲师。

猜你喜欢
丝路实力一带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丝路梦
丝路
梦丝路
丝路谣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