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低头族”的成因及对策分析①
——以沈阳理工大学为例

2017-03-11 02:27:23庞赫然
关键词:低头族低头校园文化

庞赫然 王 妍 陈 超

(1.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159;2.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生物工程系,辽宁沈阳110122)

课堂“低头族”的成因及对策分析①
——以沈阳理工大学为例

庞赫然1王 妍2陈 超1

(1.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159;2.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生物工程系,辽宁沈阳110122)

以沈阳理工大学为例,通过对课堂“低头族”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并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四个方面对其成因进行分析,认为高校、家庭应形成合力,加强心理疏导;加强课堂管理,提升课堂吸引力;加强自我教育,培养健康个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等,从根本上解决课堂“低头族”现象。

课堂“低头族”;成因;对策

近年来,智能手机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升级和完善,“机不离手”的人群也越来越多。大学生乐于并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对手机的使用和对各种应用程序的运用更频繁、更迅速,这造成他们对手机也更加依赖,并将这种依赖延伸到课堂上,出现了课堂“低头族”现象,影响了课堂学习效果和能力素质的提升,给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分析课堂“低头族”现象产生的原因,探索如何引导大学生在课堂上放下手机,认真听讲,拒做课堂“低头族”的对策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堂“低头族”现象问卷设计及分析

(一)问卷设计及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以沈阳理工大学在校本科生为对象,以学院为单位随机进行调查的形式进行。此次调查共发出600份问卷,收回500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3.33%。样本涵盖全校四个年级,问卷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所得到的结论,有利于高校了解学生目前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基本特征并据此加以正确引导。

(二)课堂“低头族”手机使用现状的调查问卷统计

1.个人信息统计

本次抽样调查样本的性别、年级、所学专业情况以及对课堂“低头族“的界定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大学生个人信息统计表

从表1中的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可以看出:男女所占比例相对比较接近,分别占了55.2%和44.8%,这样可以减小因性别上人数的差距造成的数据误差,年级分布为一年级占28.4%,二年级占26.6%,三年级占24.6%,四年级占20.4%,在调查的学生中,涉及机械、汽车、装备、语言、艺术等多个学科,根据高校对学科类别的划分,可分为文科与理工科,其中文科占比41.2%,理工科占比58.8%。

2.手机使用需求性统计

(1)课堂使用手机满足的需求统计(见图1):

图1 课堂使用手机满足的需求统计图

如图1所示,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于手机的需求涉及各个方面,已经融入了日常的生活当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有28%的学生在用手机软件进行聊天,有26%的学生使用手机进行学习或者办公,有21%的学生使用一些实用性软件,有20%的学生利用手机进行消遣娱乐,只有5%的学生为了彰显个性。

(2)课堂使用手机的诱因统计(见图2):

图2 课堂使用手机诱因统计图

在图2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学生沉迷于手机聊天,达到21.2%,另外有20.8%的学生用于查询学习资料,17.6%的学生因对上课的授课内容不感兴趣或因授课内容较难理解从而使用手机,有11%的学生用来处理工作上的内容,同时,心理因素、受他人影响、无心听讲等各个方面的原因也促成了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行为。

3.手机的使用时间统计

(1)课堂使用手机时间统计(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10分钟之内,10~20分钟之内所占的人数较多,分别达到25.8%与31.8%,而在30~40分钟的学生人数也占到了16.8%。这就说明,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在大部分的教学时间中,沉迷于手机当中,既影响了自身的学习成绩,也对身体健康带来了损害。

(2)使用手机后恢复学习状态的时间统计(见表3)

如表3中显示,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使用手机后会在10分钟内恢复到学习状态,比例达到了67.2%,但根据青少年使用手机的时间分析,仍有部分学生将大部分的时间浪费在手机上,导致其错过更多的学习内容,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以及自信心,从而迷失自我。〔1〕

表2 课堂使用手机时间统计表

表3 使用手机后恢复学习状态的时间统计表

二、课堂“低头族”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成因

1.科技的迅猛进步

科技的飞速发展,推进了我国经济社会、民生等诸多方面的进步,但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青年大学生则借助网络了解、接触社会,通过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涉猎诸多方面,带来了便捷和视听娱乐上的享受,于是智能手机成了“低头族”群体新的宠儿。在看到手机上显示的丰富的新闻资讯时,在面对那些诱人眼球的应用程序时,好奇心极强的大学生们无法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2.从众和攀比风气盛行

如今,手机已经超越了通讯工具的定义,而是成了大学生张扬个性、炫耀自我的名片,如今的大学生越来越沉迷于手机,熟练使用各种APP程序成为大学生炫耀的资本。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看到其他同学沉溺于手机游戏而乐此不疲的时候,往往也会被深深地吸引,这种跟随从众心理导致他们在课堂上对手机爱不释手,使他们沦为课堂“低头族”。〔2〕

(二)学校成因

1.学习风气不够浓厚

学风是大学文化的集中体现,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和发展之魂。然而扩招给当前高校带来了诸如教学资源紧张,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落后等问题。在高校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浮躁浮夸、剽窃抄袭、考试作弊等不诚信行为层出不穷。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高,导致学生中得过且过的思想滋生,他们越来越不重视教学和实践,妄图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取更高的分数,将只要能够正常毕业定为目标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就让大学生们在课堂上逐渐迷失自我,从而在心中产生了“上课与否,都可顺利毕业”的自欺欺人的想法,以至于出现了“人在课堂,心在课外”的现象,而面对此种现象,高校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确难以根治这种“顽疾”。

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高校采取的教学方法依旧是传统的讲授法,课堂上教师授课形式单一,过分依赖教材,并且教学资源得不到及时的更新,课堂氛围较压抑,使学生对授课内容逐渐丧失兴趣,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大学的课程知识量本来就大且专业化,学生们听课不易掌握,教师教学一旦让学生们对某门课程失去兴趣,就导致学生更加听不懂,如此恶性循环,势必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学生们不自觉地加入了“低头族”的行列。

3.学生生活习惯缺乏指导

走出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却少之又少,高校开展的文化活动在创造性和丰富性方面明显不足,对学生的课余生活习惯的养成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大学生活枯燥无味,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外,手机游戏、聊天充斥了其大部分的课余生活,久而久之,手机主宰了大学生的大部分生活,这种惯性被延续到课堂上,导致“低头族”现象在课堂上随处可见。〔3〕

(三)家庭成因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多学生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他们更愿意沉浸在网络里在虚拟世界中与他人交往,导致很多学生切断了真实的人际关系,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以至于在课堂上也对手机依依不舍,沦为课堂“低头族”。

(四)个体成因

1.自控能力较弱

当今社会,人们的心理成熟形成时期较晚,在逐渐的后移,特别是高校的大学生,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过度宠爱,且没有经历太多的挫折,从小到大一直没有什么压力,经常以自我为中心。进入大学后,他们的心理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弱,进入到课堂之后,他们会无法控制自己集中注意力,于是手机成为他们课堂上最好的消遣工具。

2.个人需求缺失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需求按从低到高共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根据调查数据体现出来的课堂“低头族”的特征,在需求缺失方面的个体成因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安全需求的缺失。大学时期,是人们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大学生在独自面对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成绩不理想、人际关系冷漠等问题时,如果处理不恰当,就会很容易缺乏安全感。通过手机,他们可以让自己与周围的环境隔离,在虚拟世界里表达真实的自我,这在当今缺乏安全感的大学生中越来越普遍。

第二,社交需求的缺失。在大学阶段,大学生都希望交到能够认真交流的朋友,希望获得同学和朋友们的认同,更希望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而在新媒体时代,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变成了冰冷的屏幕交流,他们通过手机不停地刷屏,关注同学朋友间的最新动态,寻找与人交流的话题,并以此来满足自己对信息的需求以及和他人交往的乐趣。

第三,自我实现需求的缺失。作为马斯洛需层次理论的最高层次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最不容易得到满足。然而,通过微信、微博等手机APP,却使获取自我实现需求变得容易很多。人们在朋友圈中晒照片、在微博中发表评论,所有的沟通大多都能迅速得到别人的反馈,以此来满足内心的最大需求。〔4〕

三、扭转课堂“低头族”现象的对策

(一)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加强心理疏导

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手机不是打发闲散时间的工具,而是提升社会正能量的工具。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悬挂条幅、展出板报等方式营造氛围,让学生们认识到课堂“低头族”现象的危害,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拒做“低头族”。家长也应该多与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同时,学校和家长也要加强沟通,为学生做正确的心理疏导。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咨询室,用心理学方法来开导学生。教师和家长要多与学生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让他们明白不要试图通过虚拟的网络来摆脱现实,要正确看待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消费,不能有从众、攀比的风气;要消除自身的嫉妒心,友好地和同学相处,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独立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才能全方位地帮助大学生解决课堂“低头族”现象。

(二)加强课堂管理,提升课堂吸引力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放任学生去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发现学生玩手机等现象要进行制止和教育,必要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同时,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多样学生喜欢的且有效的方式来不断提升课堂吸引力。备课时要注意内容的更新,与时俱进,不断扩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手机。当前,许多教育机构推出了各种各样的学习软件,这些软件可以让学生进行在线学习。〔5〕例如,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可以在手机中安装MYET教学软件,并在课堂上应用此软件辅助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手机成为一种学习工具。

(三)加强自我教育,培养健康个性

要从根本上解决课堂“低头族”这一现象,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和引导,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学生自身,还需要学生本人加强自觉和自律意识。首先,学生一定要对课堂“低头族”这一现象的危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意识到此现象给自己带来的影响,认识到手机只是一种工具,自己不应该成为手机的奴隶,真正从内心反省不足并及时改进;其次,学生要给自己制定一个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设立远期和近期要完成的目标,合理规划安排好学习和娱乐的时间,分清二者之间的主次关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上。要认清课堂学习对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努力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这样才不至于成为课堂“低头族”;再次,学生要主动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学会科学处理自身的各方面需求,在某种需求缺失时,应该寻求正确地方式来解决,而不是逃避到虚拟世界中,培养健康的个性;最后,学生要走出宿舍和网络,远离手机,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主动与他人交往,充分展现自我,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我。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学生沉溺于手机之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活太过单调。学生们除了上课就是休息,大部分空闲时间,他们无可事事,只好玩手机、玩游戏、刷微博等。因此,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术氛围,多组织些水平高,学生喜欢的讲座来吸引学生们去参加;同时,还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自主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社团活动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格、气质等优秀品质的塑造,这样能够转移学生对于手机的注意力,让学生们明白除了玩手机,他们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去做,让他们以更美好的心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6〕

〔1〕胡丽莎.大学生课堂手机行为调查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3:1-95.

〔2〕向雪,房智琴.大学校园“低头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9):287.

〔3〕杨红,何炬.对高校课堂“低头族”进行有效管理的思考〔J〕.学理论,2005,(23):146-147.

〔4〕彭羽.高校课堂低头族现象盛行的原因及对策〔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41-44.

〔5〕徐天.浅析大学校园“低头族”现象及解决对策〔J〕.黑河学刊,2014,(9):127-128.

〔6〕石昌远.大学生手机使用状况及对其行为的影响分析〔D〕.沈阳:东北大学,2011:1-38.

(责任编辑博瀚)

G641

A

1672-5646(2017)01-0083-04

①本文系沈阳理工大学2016年学生工作课题“课堂‘低头族’形成机理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负责人:庞赫然,编号:SLGXSGZ2016-06。

庞赫然(1979-),男,辽宁黑山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低头族低头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海峡姐妹(2017年3期)2017-04-16 03:06:33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地铁站点名批评“低头族”
特别文摘(2016年18期)2016-09-26 16:06:51
“低头族”克星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