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人格培养的理想与现实途径
——《爱弥儿》中教师引导与生活教育刍论

2017-03-11 14:34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爱弥儿卢梭人格

杨 佳 伶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独立人格培养的理想与现实途径
——《爱弥儿》中教师引导与生活教育刍论

杨 佳 伶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卢梭的《爱弥儿》中阐述的自然教育体现了对儿童自然发展规律的重视,体育、智育、德育等几个方面的教育理念与具体方法对独立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而著作的附录则从爱弥儿的角度体现了生活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独立人格的养成与完善。教师引导和生活教育在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过程中分别起着初期引导和后期完善深化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当代教育中教师应当注重兴趣培养、知识获取过程以及价值观培养等方面,结合生活教育来培养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人才。

独立人格;《爱弥儿》;教师引导;生活教育

随着国际竞争加剧和中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新时期人才所需的素质有了新的认识与期待。其中,塑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人格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当务之急。虽然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是许多教育界学者乃至一线教育工作者强调的教育目标,但反思实际教育教学,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面临许多困境,也存在一些不足。同时,由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具有独立人格的创新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内部反思与外部推力都指向了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独立人格培养。

早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思想先驱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便在其著作《爱弥儿》中以小说体形式,从体、智、德几个方面,以情景假设详细介绍了相关的教育方法,关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其自然教育理念蕴含着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教育思想。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卢梭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我国经学家刘师培引用卢梭思想中的“原人平等”的学说,宣称“吾人确信人类有三大权:一曰平等权;二曰独立权;三曰自由权”,这体现在人格上便是人格的平等、独立和自由。[1]10我国有研究者认为卢梭的《爱弥儿》体现了卢梭的政治人格思想,其内核包括崇尚自由、追求权利平等、拥有美德、完善理性。[1]16而按照卢梭的思想,自然状态下的人应该是不存在所谓的政治人格的,因此它更多蕴含的是人的独立人格,因此有学者在研究卢梭的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影响时,提出《爱弥儿》中的教育思想揭示了应培养儿童“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2]。

卢梭的教育思想在批判吸收前人思想观点和自身博采众长、学识渊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他的思想中关于独立人格的思想要素也在不同程度上隐隐出现,尤其在我们分析构建卢梭思想中孕育出的人时不能忽视,而这也可以为当代我国的相关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提供有价值的方向引导和思考框架。

一、《爱弥儿》内容概要及对独立人格培养的关照

卢梭的教育理论强调人性解放,在《爱弥儿》中更是开宗明义地否定了以成人能力和需要为标准的传统教育,主张教育应“归于自然”,培养自由、独立的新人。卢梭用虚拟的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经历,提出了在孩子的不同年龄对其先后进行体育教育、感观教育、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和爱情教育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在其所倡导的理想教育形态中,或明示或暗含的对青少年独立人格的培养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该书前四卷指出了当时男子教育的荒谬,提出了自然主义改革方案。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主张自然人要学会平等自由博爱,有独立精神。自然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方法以及儿童生活和学习的环境都必须适应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进程。他根据儿童年龄发展的自然进程和各阶段发展的身心特点,规定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第一阶段是从出生到两岁的婴儿期,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婴儿的身体的保健和养护。第二阶段是两岁到12岁的儿童期,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儿童的外部感觉器官,使其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同时继续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强壮。并且卢梭在这一部分还提出了有关发展儿童感官感觉的诸多具体见解。第三阶段是从12岁至15岁的少年期,此时孩子的身体已经变得强壮,感官发展良好并有强烈的好奇心。卢梭认为此时爱弥儿应该学习知识,但是作为老师他会对孩子所学的知识进行严格的选择,即要其学习有用处的、真正有益于幸福的知识,并且是这个年龄的儿童能够理解的知识。第四阶段是从15岁到成年的青年期,在这个阶段必须施以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起善良的感情和意志,核心为博爱。而这种教育不能通过说教,而是通过对社会的观察体认来实现。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到20岁时成长为身体健壮心智发达、人格独立、富有爱心的自然人。在第五卷中论述了爱弥儿未婚妻苏菲的教育,集中阐述了关于女子教育的思想,其目标是培养贤妻良母。

卢梭说,我们想取得的不是知识,而是判断的能力。卢梭反对用书本知识来束缚儿童的头脑,主张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而这样以自然发展的儿童为主体的教育培养的正是有独立意识和自由思想的人。

另一方面,在许多人沉浸于《爱弥儿》所描绘教育之美好与浪漫时,卢梭却用了一篇附录透露出其对教育思考的理性审慎。附录更多描述的是爱弥儿脱离了教师指导的社会生活,通过爱弥儿遭遇的厄运与惨境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复杂性、紧张性与多样性,与正文一到四卷中教师塑造下的理想教育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爱弥儿》的附录乃是爱弥儿命运的延续,更准确地说,是爱弥儿命运的真正开始。此前,爱弥儿的生活是在老师的教导之下,师者,乃是生活之已经经历者,这就意味着,爱弥儿处在一种保护之中。保护,是使之隔绝外来伤害,但问题是,这伤害是否是我们周遭生活的固有物?卢梭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要将爱弥儿投放到真实的生活中加以锤炼。卢梭的做法不无裨益:生活总归是要实践的,独立人格的拥有必经实践的磨难。至此,爱弥儿才开始独自面对生活,但很快,社会生活的浪涛便急速冲溃了原本外表脆弱的堤岸,爱弥儿在此遭遇了卢梭在第一论和第二论里所严厉批判的社会生活的种种罪恶:“我对一切人都没有那么迷恋了,我对一切人的爱都冷淡了,我信口开河地空谈感情和道德而不谈真理了。我成了一个缺乏温情的风流绅士,成了一个缺乏美德的禁欲者,一个作傻事的智者”[3]821,而爱弥儿的妻子也未能坚守卢梭所期待的女性的天职。卢梭似乎在以一种反讽的手法反衬着社会生活的不堪之处,以至于接受过自然教育的爱弥儿都未能幸免。

在抵抗生活的苦难现实的心理冲突和矛盾中,爱弥儿接受的是现实的生活教育,他需要认真地了解现实世界,严肃地思考俗世生活,并完整地考量自己的生活与在教师那儿获得的教育所要完善之处,从而在实践中完善其人格。“卢梭以前的教育更像是种子,只有历经社会生活的刺激方能成长为坚实的笃信。”[4]所以,当爱弥儿亲身体验社会生活之后,他才

重拾老师以前的教导:“更要紧的是懂得怎样生活”[3]864。这既是对《爱弥儿》中理想化的教师教育的补充,也是对独立人格的考验。从这个角度上讲,生活教育对独立人格养成所起的是推进和完善作用。

在这里,我们或许可以体悟到隐藏在《爱弥儿》中的信息: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过程中教师和生活教育不可或缺,二者相辅相成。唯有如此,对于探索独立人格的培养,《爱弥儿》中的教育才能成为一种值得去发现的教育,才成为一种配得上追寻的教育。

二、独立人格内涵及其重要性

广义的人格亦称个性,指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和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5]。人格(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谓“独立”,是指“单独地站立或者指关系上不依附不隶属,个体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某事”。心理学上定义,“独立人格就是指学生个体能够对面临的实际问题独立思考、做出判断和采取行动;独立人格是个体依赖自身的需要、知觉、预见、经验和判断来进行反应或活动,而不为环境或他人的影响所左右,其人格便是独立的。”[6]517它要求个体摆脱外部环境的制约,在社会活动中既不迷信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任何政治力量,在真理追求中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因此可以说,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即有独立的意识和自由的思想。基于此,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型人格个体往往拥有较高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较强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并独立地处理好各种纷繁复杂的关系问题。

独立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之所以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成为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在于其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精神和思想的健康发展和竞争力的培养,并且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

首先,独立人格的培养有利于人的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尽可能少地受世俗偏见影响而保持自己的思维或有自己的创建。在卢梭的教育设想中,爱弥儿是在他的教育下免于受人们偏见影响而保持了理性的独立人格的。正如爱弥儿的“自述”:“我学会了如何才能头脑清醒地判断我周围的事物,判断我应当从我周围事物中取得什么乐趣;我是根据又真实又简明的原理去判断的,权威和他人的议论是不能改变我的看法的。”[7]103这是爱弥儿在真理追求中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体现,是独立人格的彰显,正是这种独立思想帮助他在遭到妻子苏菲背叛后排除世俗偏见,对人性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深入的剖析,保持自己独立的认识,以悲悯而宽容的心容纳他人的错误,同时也使自己得到精神的救赎。

综上所述:在减速制动过程中,在流体阻力及阵列本身的惯性等作用影响下,阵列A与阵列B、信号发射气枪与信号接收分支阵列A均逐渐靠近;母舰减速缓和了阵列变形状态的间距变化;若减速制动过程中加速度过大,会导致阵列自身的摆动加剧从而使得分支阵列难以保持平衡。因此,在减速制动过程中阵列A、阵列B无法继续保持平行前进。

其次,由于独立人格的养成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可以产生明显而关键的影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的竞争力强弱,影响其发展的可能空间。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教育改革研究专家托尼·瓦格纳将具备批判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进取与开创精神等七大综合素质作为21世纪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而这些素质的培养与独立人格的养成是分不开的。在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社会中,必须要有独立自主的认识和判断能力,这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立足于社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素养要求,而这些能力素养是建立在独立人格之上的。

再次,人的独立人格培养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必需的教育发展侧重点。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部21世纪委员会发布德洛尔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强调要学会生存,有独立的认识和判断能力,我国教育也开始关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类人才。公民独立人格的最终确立是我国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向度,因此也是我国当代教育培养人的终极目标之一。

总之,独立人格的培养既是个人个性解放、首创精神彰显和思想自由发展的前提,是个体获得更好的长远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国家和社会建设发展中创新人才身心素质培养的重点。而在《爱弥儿》中,独立人格的培养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一是长辈(主要是教师)的启发引导式教育,另一种即是来自社会生活的锤炼与考验。

三、《爱弥儿》中教师对青少年独立人格的理想化培养

卢梭的《爱弥儿》中体现的教师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学生的理解、自主探索和教师启发引导为核心,充分尊重儿童在各个阶段的思想特征。他主张以学生自身的理解为前提进行知识的探索,教师以共同体验的伙伴角色参与活动,在体质锻炼、知识探索和道德培养中只起启发和协助作用,而这种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教育为爱弥儿独立人格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第一,在孩子早期的身体素质训练和行为习惯培养中,教师应当注意尊重孩子的意志,使之从幼年时期能即感知自己的需要和自己行为的后果,从而初步为独立人格培养奠定基础。卢梭希望幼年孩子的自由只受到他们体力柔弱的限制,当孩子产生需要的时候“要使他从事物而不从人的任性去认识这种需要;要使他了解,使他行动受到拘束的,是他的体力而不是别人的权威。”[7]817卢梭是反对用权威去命令儿童的,即使是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加以惩罚时,目的也应当是“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7]120使孩子们在这种充足的自由中可能会受更多伤,卢梭也不主张对儿童行动进行过多的人为限制而使他们“常常感到别扭,处处受到拘束”。[7]80这种“遵循自然”的教育实际上让孩子遵循自己的意志去表达和满足自己需要,同时自然的结果又让他们反思,给予他们对自己行为进行调整的机会,这也是独立人格培养在早期“体育”方面的奠基。

第二,在智育中教师应当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和学生独立实践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在知识探索和获得的过程中实现独立人格的培养。教师以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各种实物示范或语言引导去启发学生探索,让学生独立体验或与教师共同体验来研究某个现象中所蕴含的知识,这往往比口头的说教更让人能够理解并影响深刻。

“为了使一个青年能够成为明智的人,就必须培养他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硬要他采取我们的看法。”[7]275卢梭反对用成人的理解和观念去向儿童解释知识,比如在教爱弥儿地理时,卢梭认为应当从实景环境中用浅显的语言引发爱弥儿对太阳东升西落的思考,卢梭希望爱弥儿“对那个真理花几天的心思,把它弄个明白”[7]242。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锻炼,如果自身能力有限无法得出答案,则可以再用相关问题启发他思考,使他自己得出结论。在教育爱弥儿物理时,卢梭不仅注重实物教学,更是提出了“自己来制造所需要的一切仪器”[7]254,根据生活现象与经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不使孩子养成迷信权威的习惯。卢梭认为“你一旦在他心中用权威代替了理智,他就不再运用他的理智了,他将为别人的见解所左右。”[7]239因此在知识获得过程中教师要格外注意引导启发孩子主动思考,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第三,在教育中尽可能早地关注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兴趣为引导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儿童维持注意力,主动探索,更有利于形成独立个性。对于爱弥儿的知识教育,卢梭认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学问增长充分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7]246。以兴趣为基础的教育可以培养孩子持久注意力的养成,同时卢梭又指出“这种注意力的产生,不是由于我们的勉强,而是由于他那种兴趣或欲望”[7]246。思想自由、个性独立的实现需要先允许个人兴趣的建立和追求,教育实践如不能就此因材施教而束以条条框框则必有压制儿童独立人格的危险。

第四,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的价值观建立的引导上更是要培养其独立思想,为幸福进行选择、争取和自我负责。“在各种各样的欲念中,我看见涌现了偏见,它宛如一个不可动摇的宝座,愚蠢的人们在他的驾驭之下,竟完全按别人的见解去安排他们的生活。”[7]322卢梭带爱弥儿游历各个国度,教爱弥儿正确认识政治和人性,以辩证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避免受到偏见的影响,从而让他逐步培养独立的价值观和人格。

卢梭从自然哲学观点出发阐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充分体现了他对教师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主张,然而个人独立人格的完善往往并不是仅靠人的引导与教育就能完成的,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是教育”,生活在人格独立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导师”和“考官”的角色。

四、《爱弥儿》中生活教育对独立人格的现实锤炼检验

陶行知先生在论述生活教育时曾经这样界定这个概念:“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8]陶行知先生还用英文来表达这个定义:“Life education means an education of life,by life and for life”。[9]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正是人独立人格养成中强大而又无处不在的力量,它在《爱弥儿》中更重要的表现是来自生活的考验、锤炼以及由它们引起的深刻反思。卢梭所描绘的教师引导下的自然教育的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给了爱弥儿独立人格发展的自由空间,然而这时建立的仍是在老师的保护之下的独立人格的稚嫩雏形。如何确保独立人格的真正养成并对其进行完善,卢梭用了一篇附录表露了对教育的理性慎思。

首先,教师教育的时间与空间都是有限的,学生的独立人格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实践于生活。卢梭教育我们:“更要紧的是应该懂得怎样生活”[10],生活的复杂性、紧张性与多样性,将我们人性中的诸多冲突和矛盾充分暴露出来。脱离了教师的保护与引导,社会的新人爱弥儿在遭遇重重挫折后向老师诉苦:“你的隐退给我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是我不断遭到可怕的命运的打击!……由于你离开了我的家,你给我造成的痛苦远比你给我这一生创造的幸福多得多。”[7]819正是离开教师的保护与引导才使人格的培养完全暴露在现实生活的近乎严酷的“教育”中。就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说,生活的教育影响更为深刻,长久而全面,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青少年在生活各个方面脱离了保护,面临强制选择与责任承担而逐渐实现独立人格的完善。

其次,在保护和引导下建立的独立人格具有脆弱性,在复杂而多样的生活中更容易受到打击,因此也需要在生活中历练和完善。在《爱弥儿》附录《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中,爱弥儿最终还是去充满“偏见和罪恶”的首都城生活了——即便有先前的教育经历,在老师保护下20多年避免受恶习、偏见的影响,并在这种教育下有了初步的独立人格的精神武装,结果是怎样的呢?短短两年时间,生活使他遭受厄运、将他推向了危险的境地。爱弥儿在这个过程中从最初为自己的堕落行为和妻子的背叛感到震惊和痛苦,到最终的自省、同情、悲悯与释怀,这才真正实现了独立人格的提升与完善。

虽然卢梭所倡导的自然教育培养的自然人与社会人不同,但我们应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并不能排除来自现实社会的生活教育——事实上我们正需要它来作为独立人格培养和巩固的辅助“教师”和“考官”。卢梭也告诉我们,个人必须在冲突、困难和质疑中学会新生[11]58,这也是独立人格塑造与完善的关键——在生活中接受锤炼与考验。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用“洞穴”来比喻我们所必须接受的教育,那个追求真知和理想的走出“洞穴”的人一定要返回“洞穴”,在“洞穴”中学会理性与获得智慧,从而养成适应于社会生活与自身发展的独立人格。

五、现实的反思与启示

尽管有人评价卢梭的教育思想“始终是带有阶级性的”[7]3,“充其量不过是培养一个自发的小资产者”[7]3,但其中培养人的自由思想、独立个性的教育理念是当代教育值得借鉴和推崇的。

我国在教育实践中也强调主体个性的自由发展,但是到如今随着社会竞争压力日益激烈,很多家长、老师们对孩子们的期望仍通过以自身意愿为孩子学习与生活规划“代劳”来实现,从“不输在起跑线上”到人生职业选择,家长们心力交瘁,但忽视了独立人格的养成——后者更关乎人未来发展的软实力,也是自我意识培养与价值观建立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更为关键的推进人生长远发展的强大动力与保障。

当代学生中不乏有对自己追求和自我价值感到迷茫者,也出现过不少如才女郭衡式的让人痛心的教育悲剧,这些个体往往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抱怀疑或消极的态度。自我价值实现离不开个人独立人格的建立与完善,因为只有“依赖自身的需要、知觉、预见、经验和判断来进行反应或活动,而不为环境或他人的影响所左右”[6]517才能在真理追求和生活实践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迷失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中。而如何才能更好地在教育中实现独立人格的培养,还应注重能尊重青少年主体性的师长引导以及更具实践性的生活教育。

首先,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尽可能尊重学生的思想与特点,鼓励独立实践、兴趣发展以及为自己的行为选择负责。《爱弥儿》中的教师引导有两种教学模式:独立体验和共同体验。在独体体验的求知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不遗余力地鼓舞其信心或提出建议,但求知的关键在于学生自己对某一问题有一段时间深入思考。共同体验的求知是指教师和学生一同体验某一经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主动体察的行为。这两种模式在当代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是存在的,要更早实现独立人格的奠基,应当从儿童时期就开始进行这两种教学模式。

其次,课堂教学应当注重鼓励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尊重每一个人的看法,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观念:要敢于怀疑老师的说法,敢于提出问题。虽然无法做到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位“让·雅克”一般的人生教师,但教师们应打破短期功利主义思想束缚,“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做出或好或坏的评价”。[7]131完善学生评价体系,以长远的眼光关注孩子的发展。

最后,放手让生活教育完成对孩子独立人格的炼造与完善。附录《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中,在面对生活厄运和惨境时,爱弥儿在老师理想教育的培养下养成的“独立人格”是否经受住了考验?这个附录无疑是对理想主义的“狂热症”的警醒,于独立人格的培养而言,它所透露信息的价值可以和前五卷相称。“卢梭说自己的态度是审慎的。在这里,它向我们透露了隐藏在《爱弥儿》中的信息: 教育理想必须获得全面的考虑。”[11]58只是从人为保护所提供的理想环境中塑造的独立人格无疑是脆弱的,唯有经过生活教育的考验与磨练,它才能真正完善,获得一种“厚重之力”。唯通过对现实的更透彻的体认和理解,经受生活考验,个人的独立人格才能得以完善和巩固。

教师和生活教育在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过程中分别起着初期引导和后期完善巩固作用,二者相辅相成,构成独立人格的教育基础。爱弥儿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他独立人格历练的过程,理想的教师引导和现实的生活教育正是独立人格炼造中不可或缺的理性与野性。

[1] 郭周卿. 卢梭政治人格思想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

[2] 甘鹏,谢能重. 《爱弥儿》与素质教育[C]//江苏省南通市委、南通市人民政府.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下).南通:江苏省南通市委、南通市人民政府, 2012:1.

[3] 卢梭. 爱弥儿[M]. 李平沤,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821-864.

[4] 刘通. 《爱弥儿》大义[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5.

[5] 顾明远,等. 教育大词典[M].增订合编本,上卷.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433.

[6] 张春兴. 张氏心理学辞典[M].台北:东华书局, 1992: 517.

[7] 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3-819.

[8] 陶行知. 谈生活教育[C]//徐明聪.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96.

[9] 陶行知. 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C]//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等. 陶行知文集.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87-588.

[10] 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97.

[11] 曹永国. 做一个理性的教育理想追求者——《爱弥儿》之附录的一个阐述[J]. 现代大学教育, 2014,(3):58.

(责任编辑:张连军)

The Ideal Approach and Realistic Pathway of Cultivating Independent Personality:A Brief Analysis of Teacher's Guidance and Life Education inEmile,orOnEducation

YANG Jia-l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The naturalism education elaborated in Jean Jacques Rousseau'sEmile,orOnEducation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principles of natur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His ideas and concrete methods in physical, intellectual and moral education are respectively of different significance in nurturing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In addition, the life education in appendices ofEmile,orOnEducation, which is reflected through Emile's change, promotes and perfects the cultivation of Emile's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In this process, teachers guide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and life education perfects it in later stage. In modern education, to let students hav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free thought, teachers should lay empha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terest, the process of acquiring knowledg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values and let them benefit from proper life education.

independent personality;Emile,orOnEducation; teachers' guidance; life education

2017-05-14

杨佳伶(1995-),女,湖南长沙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本科生。

10.3969/j.issn.1009-2080.2017.03.010

G620

A

1009-2080(2017)03-0043-07

猜你喜欢
爱弥儿卢梭人格
再论爱弥儿是谁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从《爱弥儿》中探寻卢梭的自然主义爱情观
试论《爱弥儿》中的爱情观教育思想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