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丽
(桂林旅游学院基础部,广西桂林 541006)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到新常态。同年 12月 9日,习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新常态”做了较系统地阐述,认为“新常态”是相对之前的“常态”而言的一种相对稳定的阶段性概念,速度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民族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的体育文化内涵,是旅游科学、民族科学、体育科学相互交叉融合渗透而产生的并具有旅游、民族、体育等特征的一个新旅游产业领域。我国已进入经济新常态发展时期,如何抓住新常态所带来的机遇,实现广西民族体育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环境生态效益的各类事物和因素的总和。据陆元兆教授发表于《中国体育科技》2006年(第42卷)第3期的论文《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综合研究》指出广西现存的民族体育旅游项目有305个项目,主要以竞技、游戏、舞蹈、表演、节庆、养生等形式存在于除长居汉族外的 11个少数民族里。广西少数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孕育和繁衍了众多具有宗教祭祀、军事武艺、民俗风情、休闲娱乐等特点的民族体育项目,其中有些项目已被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开发和利用,并显现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如桂北地区的“抢花炮”项目、广西南宁地区的“抛绣球”项目等。这些内涵丰厚的旅游资源都是开发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旅游产业的重要依据。
广西地处祖国的南疆,是我国少数民族省区中少有的既沿海又沿江又沿边的省份之一。其地理区域在大陆中又是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的主要交汇点,又是重要接壤我国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体;在国际通道上又是重要通往东盟的既有陆地通道又有江上通道和海上通道的最便捷的唯一自治区, 接壤联结着粤港澳,为我国发展西南地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了优势的地理优势,广西与国内外之间水陆空相连的区位优势,为广西开发民族体育旅游产业提供了便利的地缘条件,成为了我国对接东盟国际通道的重要角色。
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国家公商行政管理局、公安部等联合对2005年全国旅游住宿设施进行的追踪调查,广西现有饭店总计7641家(星级饭店308家),其中涉外饭店236家,社会旅馆2534家,个体旅馆4871家,星级饭店营业收入约达21.51亿元,较强的旅行社和饭店接待能力为开发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活动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广西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历史悠久,孕育着极其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到08年12月止,广西有“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国家历史名村3个名镇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9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A级风景名胜区98个(其中5A级2个、4A级46个、3A级43个、2A级7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5个,国家森林公园48处,国家地质公园5处”。广西是我国多民族的自治区之一,境内除汉族聚居外,还是我国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鲜明的浓郁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其民族建筑、工艺特产、民间音乐舞蹈、传统节庆文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饮食文化以及民族服饰都极富有民族特色,有利于满足游客的奇异感、新鲜感。这些无疑都是用以开发民族特色旅游的重要优势。
80年代以来,广西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广西的新兴产业。自治区除非常重视旅游业发展外,还对支持旅游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倾斜的政策,如199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作出了建设旅游大省的决定。1998年又明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全区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同时国家沿海开放优惠政策、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边境贸易优惠政策、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等的实施颁布,使广西成为中国享受对外开放优惠政策最为富集的旅游经济发展区域,为发展和开发具有广西民族体育特色的旅游产业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政策保障和支持。
自“1995中国民俗旅游年”后,广西政府发挥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制定配套的优惠政策措施,抓住东盟的国家战略大好时机,努力弘扬和继承广西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强调重新对旅游业发展的认识,调整创新旅游业的内容、形式、管理、机制,并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网络技术,采用互联网+等多种形式手段,着力推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放眼于世界,开拓更多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具有超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内国际民族体育旅游市场,推进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化进程,着力发挥政府在发展旅游业的主导作用,大量吸引社会企业前来投资,加强和完善旅游基础建设,培育民族旅游市场的主体和体育旅游事业主体,塑造广西旅游的形象,成为广西特有的知名品牌,让旅游发展成为广西重要的支柱产业。使广西旅游走向世界。
目前,据有关资料显示广西已开发的景区、景点主要分布在南宁、桂林、柳州、河池、贺州、北海等地区,武鸣、资源、龙胜等 63个县。其中已开设有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的景区(景点)有 58个,年均接待游客量人数达千万次,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旅游服务体系。
虽然广西政府在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有政策倾斜的有力保障,但在宏观指导方面还不够。主要体现在广西政府层面的行政管理部门和国有旅游层面的企事业单位在“办旅游”过程中的职能管理模式还没有转变成“管旅游”的职能模式;广西政府在统筹和规划整个旅游产业中,对宏观经济的具体分析、整体监测和预测的管理机制缺乏完善,对发展民族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政策执行力度和发展延续性都缺乏宏观的指导和统筹规划研究。广西政府在发展具有民族体育资源特色的旅游产业中还没有充分突出优势发挥合理的机制,形式过于单一,还是以展示为主,新常态下广西民族体育旅游产业还没有形成民族体育文化深层次多角度观念和意识的共识。
广西民族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体育产业化进程较低,主要体现在:一是具有民族体育和旅游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旅游市场化意识淡薄,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没有以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结构及变化为依据,不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布局,盲目性较强,致使民族体育资源遭到严重的浪费和破坏。另一方面,由于有关部门的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民族体育旅游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对日渐兴盛的民族体育旅游缺乏足够的重视,仅仅把它当作民俗风情旅游的一个补充或其中的一个组成部份,以及具有体育和旅游特色的民族地区在经济、交通、通信等方面,条件较落后,极大限制了具有民族和体育特色的旅游业发展,以至于民族体育旅游业仍处于档次低、设施简陋、规模不经济的阶段。
目前,广西具有民族和体育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的主体——体育旅游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经营规模在融资方面的能力有限,经营与管理的经验还不足,造成难以实现规模化的产业。因此,广西要发展具有民族与体育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的过程。广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许多民族体育产品的开发由于没能把握住产品的特性,开发前定位不准确,致使开发出来的产品不鲜明,功能不清楚,特色不突出,难以造成产品的优势。投入经营后长时间不能形成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产品生命周期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产业的规模化生产,也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整个旅游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目前,广西的民族体育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只注重依靠自身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严重忽视与区内其他类型的旅游业的合作以及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政府、企业、个人各自为阵,整体合力发挥不够,致使广西要发展具有民族和体育特色的体育旅游业没有体现鲜明对比的体育旅游文化资源,彰显有力量的广西旅游产业链。
专业人才是发展产业化最核心的重要要素之一。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需要高素质的专门体育旅游人才,既要懂得科学的经营理念、又要善于管理的才能,更要于精通环保意识的高素质专门的体育旅游人才。从目前来看,广西从事专门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人才大量缺乏,人力资源服务质量低,严重影响着体育旅游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从调查的景区、景点结果来看,广西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的编导人员大部分多是县(市)旅游局、文化局工作人员,小部分是附近中学教师,或是“老”表演队员兼职,而组织、讲解、表演等人员则多是从附近少数民族村寨的青年中招聘经短期培训后上岗的,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从产业的角度来说,民族体育旅游业是指体育旅游产业经营的相关企业或组织和管理机构对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活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推进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地方政府应该站在发展的角度上认清市场的形势,转变观念,加大管理和指导的力度,突出区域优势重点、在实现保护区域环境的基础上,把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利用到可持续发展需要上,全面推进广西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地方政府在宏观规划上、要抓住国家发展广西周边东盟合作伙伴的国家战略优势,加强与国内和周边国家的多元体育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广西区位优势发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国际体育文化,实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提高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广西民族体育旅游产业效益的提高有赖于高效运作的产业机制。一方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社会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找准市场需求的发展脉络,瞄准市场发展目标的方向,开发适合旅游消费者不同的市场需要的民族体育旅游产品,以强化民族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利用的市场意识,建立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客观需要的知名品牌旅游项目。另一方面要通过经济互助组织建设,有效加强和整合来自于民间、政府、个人、企业、集体、市场等多方面的资源和信息,充分提高重视和认识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以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的资源优化配置利用、成本降低、 尽快加快实现民族体育旅游业经营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向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步伐。
成立地方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是发展广西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化的市场客观需求,是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客观需要,也是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的需要。专项资金安排的方向应该重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切实推进实施民族体育旅游精品战略,重点培育和扶持标志性民族体育旅游项目,有层次、有重点地规划和建设一批民族体育旅游生态村和民族体育旅游产业项目,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二是选择有市场潜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给予扶持。例如抢花炮、竹竿舞等。地方民族体育旅游产业专项基金的成立有利于维护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资源基础合理开发,保持和发展旅游成果。
广西民族众多,紧靠结合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的各种政策和时机,注重长效发展,根据地方民族特点和实际,放宽市场准入原则,制定和落实具有地方特性的多民族文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现有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要进行具体的全面分析,把握政策的准确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加强落实政策的执行力度,奖罚分明,不断完善和补充成效的政策推广。对将要出台的新的各种优惠政策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定要求制定出新的符合地方发展的各种政策或法规。对有创新研发意义的旅游资源项目或者企业单位要从财政资金投入、社会地方性保障、市场经营管理、市场培育需求、地方税收、对外开放营业等多方面进行政策性细化来指导和规范,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本民族体育旅游产业一系列优惠政策体系,逐步稳定实现以政策促发展,推动产业健康发展。以政策给优惠,把优惠政策给合理的项目和相关的企业,以提高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旅游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旅游行业是否能保持长效性的发展。在互联网+的时代,民族体育旅游产业作为旅游行业的新兴产业,它本身具有民族、体育、旅游相互交叉的多学科内涵,从本质上就决定了它是一个较强的行业,具有长年性和重复性的特性,它的经济效益好坏直接关系到它是否能保持长期性发展。所以行业上要求从事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专门人才要具备有极强的综合素质能力,不仅是要成为能挑起民族体育旅游业的发起者、倡导者,而且是要能成为民族体育旅游业的组织者、管理者。只有培养出既懂经营、又善管理、又精环保的高素质专门民族体育旅游人才,才是持续快速发展民族体育旅游业的硬道理。从长期的规范化培养教育来说,可以依托高校的旅游、体育、民族、经济等专业,结合体育、旅游业的实际,增强体育旅游产业人才基本知识、综合业务能力的教育内容,为打造专门行业建设的后备军。也可以根据行业的需要校企合作,实现双赢互利。从短期有效的教育层面培养来说,相关的职能管理部门要重点着力提高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加强培养现有从事体育旅游的队伍人才深化教育,不断完善和提高旅游信息网络化服务,为推动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提高各种有利保障,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多的精神文明需要。
[1] 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 T18972-2003)[S].www.cnta.gov.cn/22-zcfg/1vbz/zyfl/ index.htm.
[2] 陆元兆,朱小丽.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3):26-28.
[3] 2009年广西旅游资源总体情况概述[J/OL]. Http:// www.bjlx.com, 2009-06-03.
[4] 滕方琼.加强与东盟旅游业合作的措施[J],改革与战略,2006,6,56-57.
[5] 王沛智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07,12.
[6] 顾涛,陆元兆,杨永亮,等.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评价[J].体育学刊,2002,9(3):49-51.
[7] 陆元兆.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综合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3):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