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葵
有爱才有教育
◎蔡葵
第一次接触小明是给他班代课:上课预铃响起,他还在跟另一名男生抢东西,毫无顾忌。我看着感觉很奇怪,课下问了他的任课老师,他们都说小明是个“刺头”,就能打仗。我有些疑惑了,我的感觉是小明这个孩子很可怜。
秋天开学时,小明竟然分到了我的班。教过他的老师都警告我:“你可小心了!”开始接触小明后,我逐渐感觉他确定像个刺猬,谁碰他就会扎谁。如果批评他,他还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即使他最好的朋友惹他,他也会因为一句话跟朋友打起来,出手毫不留情,好像一个没有感情的孩子。
经过深入了解,我才知道小明的家庭情况很特殊:父母在他7岁时离异,他由父亲供养。因父亲在外赚钱,他就在姥姥家生活。父亲提供的钱很足,但在生活上却没有关心他。他如果犯了错误,父亲就用棍棒解决问题。因此,小明也很害怕他的父亲。进入高中的第一个学期,他的父母又都同时再婚,而且母亲生了一个小孩,使他感觉到自己真的没有家了。小明在学校的自我防范意识很强,生怕被别人瞧不起。成长的环境致使他对一切事物都冷漠。了解这些情况后,我决定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他。首先,我在生活上关心他,在学习上帮助他制定目标。一旦他达标,我就表扬他。学生反映小明在我面前表现很好,一离开我就不学习,什么事都做。虽然有些失望,但我没有放弃。我观察小明,感觉他就学我所教的学科,这至少让我看到了希望——他还是很在意我对他的看法。于是,我抓住这一点鼓励他,肯定了他对外语的学习态度,但也提醒他这样会发展不平衡的。在不断的表扬和鼓励中,小明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但还是离开我就不学习。我在等待时机:一次我离开学校一段时间,回来后,他的“突出”表现铺天盖地地从学生和老师那里传递过来。我想,是我跟他深谈的时候了。我把他找了出来,假装了解班级情况,也让他自己总结一下这段时间的表现。小明知道我的风格,于是低声地说:“表现不好。”当我问他怎么不好时,他就不说话了。我没有跟他发火,而是语重心长地说:“你是大小伙子了,小孩子在大人不在时才会管不住自己,你怎么了呢?”他说:“老师,我刚开始也想管住自己,可是我坚持不住。”见他这样说,我开始跟他聊他的成长历程。这是他始终不想让人知道的,也包括我。我说:“我听你父亲讲过你家的情况,无论父母怎样他们都是爱你的。你所经历的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你经历了,也挺了过来,证明你非常有毅力,老师很佩服你。但话又说回来,你父亲对你要求严格,正说明他爱你。也许方式不是很恰当,但他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他听到这里眼睑垂了下来,继而流下了眼泪。
师生间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想,教师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使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小明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家庭:一方面他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加之父亲暴力解决问题,使他更加自卑和抑郁;另一方面钱上的满足供应使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却在道德认识上形成了错误的认识。
我跟小明的父亲联系了,进行了一次长谈。他的父亲也跟我说,他在吃穿上怎么花钱都行,但是不学习绝对不行。我跟他说明了孩子的现状,也告诉他孩子实际上更需要心理上的关怀。之后,我也跟小明的继母谈了,让她帮助我做孩子父亲的工作。我告诉她,家长应该学会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而且每天再忙再累,也要抽取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争取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并且尊重他、信任他。从那以后,他的继母与我经常沟通,共同探讨如何教育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继母不断向我汇报小明的变化。逐渐的,小明对我们敞开了心扉,也不再拒人于千里之外了。
经常有学生跟我说:“老师,小明都那样了,你还留他干什么?不如让他走吧。他走了,你省心,咱们班也就好了。”我总在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尚且至少需要21天,更何况一个人的改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学生也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通过定期谈话、不断反馈、制定目标等方法,抓住关键事件对小明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在教育中,我学着要正确分析孩子存在的问题,找准原因,对症下药。并且,不厌其烦地使他一次又一次地知道改正,知道做错事将会带来的后果。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耐心教育,才会使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发光。
虽然青少年品德心理正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理道德也已经开始形成,但还是处于动荡性向成熟性的过渡。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情感感化学生。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与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亲切感,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
(作者单位: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