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本雨(北京亦庄·永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北京 100176)
【文化与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路径探析
邹本雨
(北京亦庄·永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北京 100176)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被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促进着社会主义建设,促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五方面解读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着重分析我国实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的意义,并全面阐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的构建路径。
优秀传统文化;常态化;路径探析
从孔子、孟子、老子等诸子百家学说,再到《曾国藩家书》《了凡四训》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读懂经典,了解书中蕴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就会对我们日常的生活有很大帮助。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书籍,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提高大众的精神境界与道德素质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的目标,要“体现继承性、强调系统性、突出针对性、力求操作性”[1]的文化教育原则,科学具体地展开文化教育工作。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要求教育要具有明确的文化内容,强调教师教育水平的升格,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教育要强化督导和组织及浓郁的文化教育氛围。
(一)明确的文化教育内容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明确的教育内容,指的是详细地表述了“教什么、怎么教”。各个学段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都有顶层设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可根据各学段学生的特点层层深入、相互衔接、形成一体螺旋式上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弘扬爱国精神,教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完善学生的价值体系、人格、修养、道德。要将传统文化教育做细做实,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的要求。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着重培养人格修养的教育。
(二)教师教育水平升格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成功开展,涉及到两方面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水平,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的水平。就传统文化水平来讲,中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足以支撑传统文化教育,而教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者,他们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实效率。实效率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获得知识的关键。所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常态化,要格外重视教师的教育水平,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以促进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从理论、寓言、生活等诸多方面展开。但不论哪种传统文化教育都需要遵守“态度”。态度指的是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有积极的态度,不能敷衍了事,不能将传统文化教育弄成一场华丽的秀。譬如跪拜孔子像要弘扬传统文化,若是勉强学生去做而不解释原因,就成了形式主义,不但会引起学生的不满,更造成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偏题。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学生时要学会选择适当的形式,而不是理论模式的生搬硬套。只有选择合适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由此可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具有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四)教育强化督导和组织
教育体系中的监督反馈机制一直占据教育的半面江山。判断教育的水平与效果,都需要监督反馈机制的参与,只有运作监督反馈机制,才能更快地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水平。我国的监督反馈机制是由国家教育部牵头组织,各部门按照科学合理的形式紧密配合,根据教育的相关法规,严格的执法手段,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行监督反馈的机制。监督反馈可以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率与质量。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强化监督反馈机制。
(五)浓郁的文化教育氛围
文化的传承就像种子,离不开丰厚的土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是如此,它离不开广大的人民,所有的文化传承都需要人的参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在广大人民的参与下薪火传承,只有人民群众高度关注,才能形成浓郁化的文化教育氛围,也只有浓郁的文化教育氛围,才能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开展,促使整个社会形成高度的文明。因此,要促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常态化一定要建立浓郁的文化教育氛围。
我们的伟大梦想是要实现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参与。
(一)提升道德文化素养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受到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一些西方思潮侵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道德典范,如孔子、曾国藩、文天祥、梁启超等等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他们身上具有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同时他们自身也为我们的道德实践提供了参考范本。
此外,传统道德文化对提高人生的思想文化素养也具有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涵含着丰富的精神养料及广博的学科知识,涉及科学艺术、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各个方面,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的关系的融洽,这有利于引导我们建设和谐社会。
(二)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我国的教育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即中国的教育要着重突出“中国特色”的含义。中国的教育要联系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从民族、政治、经济、社会四个角度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将其结合中国当下的实际,可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形式和内涵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样的内容,借助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传统的中国文学、戏曲、书法、礼仪等文化形式,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切入点,以文化的形式开展教育,可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引起共鸣。传统文化多样的形式为进一步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可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样化,可极大地提升思想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本身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人类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拓展,“地球村”越来越“小”。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以怎样的姿态参与“地球村”的合作与竞争,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常态化学习,可以辨识我们民族的特征,分析阶级、阶层、集团、党派及个人教养和性格的差别,理解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领会民族精神。并在同各种文化的交流中,正确认识自己,明确自身的民族身份,发扬中华民族精神。
(四)有助于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马克思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是影响中国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传统。传统是社会的一种生存机制和创造机制。借助于它,历史才得以延续和发展,社会的精神成就和物质成就才得以保存和实现。常态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辩证地分析传统、变革传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为创造中华民族更好的未来提供不竭的动力。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构建要从四方面着手,即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核心社会主义价值观相互作用;建立科学有效可持续的教育机制;引入创新机制,促进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全面提高我国大众的个人修养与素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钱逊教授曾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养料,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升华和创新。反过来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在的继承上也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要求。”[3]核心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传统文化教育在本质上都是用“民本”思想实现“中国梦”,是规范个人道德修养,以大同思想构建和谐社会。二者是相通的,要让二者结合,以传统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动传统教育的发展。
(二)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教育长效机制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常态化,需要政府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在政策上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给予支持;需要学校发挥主阵地作用,学校是开展教育的主要场所,理应成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需要家庭发挥主角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让孩子在耳读目染中了解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社会发挥依托作用,社会是全面育人的重要依托,应为全面育人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三)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的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优化创新,完善改造。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注意赋予素材以新的时代内涵,留其精髓;要摈弃不合理的教育形式,科学合理地将传统文化改造为现代的行为方式;要完善、规范传统的文化教育管理,促使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四)整体提升社会公民的个人素养
整体提升社会公民的个人素养可以从文化信仰教育、地区宣讲、扩大传统文化传播这三方面展开。文化信仰教育指的是培养社会公民有正确的意识,用正确的价值观来衡量社会行为规范,整体提升社会公民的个人素养。地区宣讲指的是定期组织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团在各地区进行宣讲,可促使社会公民把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自觉地以优良传统要求自我的行为,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扩大传统文化传播指的是扩宽传统文化传播的渠道,创新文化传播的形式,加大传播的力度,提升社会公民的个体素养,为传统文化教育奠定基础。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路径对中国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解读,讲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教师教育水平升格,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教育强化督导和组织,浓郁化的文化教育氛围这五方面。着重分析了实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五点必要性,实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可以稳定构建传承文化教育体系;可以改革文化教育制度;可以培养自信与自觉的高度文化素养;可以践行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全面阐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构建要从四方面着手,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作用;建立科学有效可持续的教育机制;引入创新机制,促进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全面提高我国大众的个人修养与素养。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国社会经济高速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社会经济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教育需要常态化,持续化,科学化的发展。构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常态化,需要各方面,各部门的全面配合。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3]于建福,王荣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完善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4-02-26(012).
【责任编辑:王 崇】
2017-03-10
邹本雨(1976-),男,山东烟台人,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G641
A
1673-7725(2017)06-01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