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震 阎西塬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为此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时代前提下,将乡村振兴提高到国家战略位置,这是党中央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税费改革政策的延续与创新;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整合与持续推进;是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与战略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及解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矛盾的根本表现,战略本身拥有完整的体系内容和丰富的构建内涵。在实施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和乡村全面进步、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及与深化改革开放、调动农民积极性与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几者之间的关系,是现阶段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根据我国发展实际,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正确判断。现阶段“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1〕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加上多种因素制约,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十分突出,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对比悬殊等等,这些结构性矛盾的存在,不仅严重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严重阻碍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结合国家发展实际,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大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同时“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2〕只有夯实农业基础,才能确保国家经济平稳持续健康发展。首先要确保粮食安全。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中国人的手中,这不仅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生存问题,更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主权尊严的安全问题,始终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次,第一产业的良性发展是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农业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生产与生活资料,离开农业的支撑,第二、三产业很难生存与发展。同时,第二、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反过来也会大力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只有时刻凸显农业的基础地位,才会实现国家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但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农业基础还很薄弱,农村建设有待加强,农民增收步履维艰。为解决上述问题,确保农业的基础性经济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定。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便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在实际的革命与建设中贯彻执行。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4〕尤其是与广大农民在建党初期就建立了坚固的工农联盟,并取得了革命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党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从土地革命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宗旨,始终将农业发展当作大事,将农村建设牢记于心,将农民致富时时牵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行宗旨。
发展为了什么人,发展成果由谁享有;发展依靠谁,谁是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我们党很早就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质就是这一思想在“三农”问题上的贯彻与实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也是人民本身。
首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农民勤劳勇敢,中国农民善良淳朴。中国农民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国家经济保持多年的快速增长态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中国奇迹,赢得了世界的赞誉。经过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也有自己的向往,希望得到高质量的就业,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子,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获得优质医疗资源的权利,享受全面系统的社会保障,等等。但在现实中,许多美好的愿望因为现阶段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还得不到实现,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为解决这些矛盾而提出的。应充分尊重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农民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和享有美好生活的基本权利。
其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人民是推动发展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6〕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推进的主体是人民,充分发挥人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性作用,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汲取智慧与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伟大事业中去,必将确保这一战略的顺利推行,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详细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构建了完善的实施体系,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一是明确提出战略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中不难看出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结合新时代的实际,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三农”问题的解决作为战略性部署提上党和国家工作日程,充分说明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地位与重要作用。
二是清晰规划总体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和指导思想,我们始终应该遵循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思路。产业兴旺,就是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生态宜居,就是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保护好青山绿水和优美清净的田园景色。乡风文明,就是要传承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打造农民文明健康的精神家园。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确保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衣食无忧,生活宽裕。
三是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牢牢扭住农村这个中心,作为战略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2016年年底中央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是我国土地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较好地解决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不仅以物权的方式确定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的所有,同时,增大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处置权利,实现农民利用土地经营权获利的可能。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不仅是一份“政策红利”,也给农民吃下一颗“定心丸”,让农民更加放心地保住赖以生存的“命根子”。第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6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通过改革,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第三,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为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调动农民劳动积极性,推动农业不断发展,必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首先是改革完善财政政策,严格遵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工作方针,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农业政策持续推进财政政策改革。其次是坚持市场导向,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粮食和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最后是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信贷保险政策,助力农业、农村发展,实现农民增收,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四是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7〕现阶段,农业现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薄弱环节,制约“四化同步”的协同推进。加快农业现代化,成为“四化同步”的重要工作之一,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解决十几亿人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食,要时刻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切实保护耕地面积,提高粮食生产质量。第二,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及农业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化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灵活运用农村电商、现代物流等经营手段完善经营体系。第三,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新型经营主体和适度规模是农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手段。而在现行农业基本政策的影响下,结合我国国情,小农户生产经营的模式将长期存在,承认这一事实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条件。第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持续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互相保障,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各种方式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第五,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持续改革户籍制度,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完善农民就业配套政策体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鼓励农民立足农业进行创业实践,通过自己的劳动解决自身及身边农民的就业问题,多渠道多方式达到增收目的。
五是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工作。农村是农业发展、农民生活的基本单位,实现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基本保障,因此,必须加强农业农村的基础工作。首先,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治”结合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的新举措,三者相互融合,才能实现农村的长久治安。要不断推进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村民自治体系,推进村务公开,发挥农村各类人才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乡村振兴中的贯彻和实施,引导农民自觉守法用法,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要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和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村风。其次,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8〕这突出了党员干部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同样需要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去,各领域人才汇集涌向农业、农村,戮力同心,才能贯彻好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丰富,架构完整,各项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构成有机统一整体,可操作性强,为这战略的落地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9〕经济建设工作仍是我国当下和今后工作的中心。新时代的经济建设,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引下,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大力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积极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处处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财富与丰富的精神养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创造丰厚的经济基础与物质保障,实现农民全面发展与农村的全面进步,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农村的全面进步也对经济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树立新的目标,明确新的方向,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而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创新实践,所提出的新思路、新主张,采用的新做法、新方式,取得的新成效、新经验,也必将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新借鉴,从而确保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我国在借鉴苏联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长期实行的社会结构发展方式,在历史上曾为我国工业化发展及经济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模式已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不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四化同步”的发展目标,不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造成了“三农”问题难以解决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难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是我国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现,其背后反映的不仅是城乡区域之间的不均衡,更是工业与农业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均衡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党和国家现阶段工作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并不矛盾,应同步进行,互相促进,并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协同发展,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工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和动力,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良好格局,从而做到“要把工业和农业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10〕厘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1〕改革开放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强国之路,正是因为国家坚持不懈地进行了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才会取得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系列成就,实现中国发展的历史性突破。乡村振兴战略是深化改革开放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推进与实施,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集中体现;是充分学习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农村建设规律和增加农民收入做法的具体实践。对内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军、治党等方面进行改革,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对外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始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对外贸易规模与质量,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与途径,在与其他国家交往中学习进步并用实际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改革开放强国之路在农业农村的成功实践,有利于国家长期坚持改革开放,有助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为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提供新鲜经验与力证,为全面开放提供全新领域与发展空间。
邓小平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12〕历史的实践也证明,但凡符合农业发展规律、满足农民生产需要的政策,如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税费改革等政策的实施,都会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确保农业大丰收,农村不断进步,农民收入增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在新时代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战略性主张,是解决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面临的主要矛盾的新方式、新途径,有利于农业的健康发展,农村的不断进步,农民利益的实现,必将再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自愿自觉自主地投身到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生动实践之中,充分发挥历史创造者的主体作用,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而正因为党的领导深得人心,政策主张符合民意,农业、农村才发展成就巨大,农民生活才持续改善,这不仅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也进一步加强了党在农村的集中统一领导,凸显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同时,通过实践再次彰显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的智慧和决心。
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首次明确提出,是根据我国发展实际作出的正确判断,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新举措,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是当前和今后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充分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质与内涵,正确处理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城市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的关系,必将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四化同步”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5][9]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9-210、21、12.
[2][3][6][7][10][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57、60、128、157、160、67-68.
[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190.
[12]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