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召公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与启示
——以《尚书·召诰》与孔子政治伦理思想比较为例

2017-03-11 11:53:10于学强
兰台世界 2017年2期
关键词:爱人孔子政治

于学强

(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聊城大学廉政研究中心 聊城 252059)

论召公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与启示
——以《尚书·召诰》与孔子政治伦理思想比较为例

于学强

(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聊城大学廉政研究中心 聊城 252059)

《召诰》反映了召公的政治伦理思想:宽容节制方能承继大业、律己爱人方能天下太平、敬德保民方能江山永固。召公的政治伦理思想影响了周王治国理政的实践,促进了中国传统思想以德治国理念的形成,也有利于当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在推进治国理政的现代化进程的今天,充分吸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将其成功地嫁接于中国政治实际,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召公 思想 内容 启示

《召诰》记述的是周成王令召公择建东都,以及召公带领各邦国诸侯拜见周成王论及夏殷两朝的历史教训和周王朝应如何治政的内容。文章篇幅不长,却反映了召公的政治伦理思想。诚如王国维指出的:“此篇乃召公之言,而史佚书之以诰天下。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胥在于此。”[1]46不仅如此,召公政治伦理思想与儒家思想也有承继关系:“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2]174、“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3]都说明这种关系。今天,研读召公之言,不仅能理顺中国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传承,对于当前我们党的治国理政也有重要启示。

一、宽容节制方能承继大业

宽容不仅是个人美德,也是处理公共事务的伦理规范;“节制则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4]150作为政治伦理的宽容与节制的基本内涵是不计前嫌、包容他人的大度情怀,更是倡导简朴,规约自我的自律精神。特别是在统治者动辄就可草菅人命的阶级社会之中,治理者有没有或者多大程度上拥有这种政治伦理思想,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其政治文明的高低,影响了其王朝的兴衰。正如任何人都必然要顺从生老病死的规律一样,任何王朝也难以跳出兴衰存亡的周期。但是,为什么有些王朝能够彪炳史册,长治久安,有些王朝却昙花一现,存续瞬间呢?在召公看来,专制社会体制之下王臣有无宽容与节制的政治伦理道德是问题的关键。

1.召公宽容节制思想的内容。《召诰》是灭商之后周王朝初兴之时的文本,此时周王朝确实面临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承继基业、维系安泰与长治久安的重要课题。周武王灭商后,稳定大局与巩固政权的任务还极为艰巨。对此,武王在对周公旦的临终托付中十分明确地表达了这一忧虑:“于忧兹难,近饱于恤,辰是不室。我来所定天保,何寝能欲?……四方赤,宜未定我于西土。”[5]在武王看来,承受天命、定下都城、德教四方,方能使周王朝避免重走商纣之路,慢慢发展强大起来。作为周王辅臣,召公在文中论及夏商灭亡的教训,同样意在警示周人如何规避历史的覆辙,而召公提供的策略之一就是宽容地对待旧朝官吏与百姓,既要有宽容之心,也要有节制之行。他认为,面对“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徂厥亡,出执”[6]的情况,如果不节制杀戮行动,采取宽容之策来较好地劝诫百姓,还是很难避免百姓流离失所,也难以赢得百姓认可。“天亦哀于四方民”[6],爱怜百姓和节制杀戮就是顺应天意。“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6]新朝的王臣们不能只盯着别人,要求别人做到的应自己率先做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让人信服。同时,新王朝的王臣注重了节制与宽容,也利于旧朝官民的顺服,并可以不断培养他们的节制性情:“今休,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事,节性惟日其迈。”[6]所以,召公建议周王“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用乂民,若有功。”[6]意思就是劝诫周王,不要因为小民不服而采用杀戮的方式让他们臣服,而自认为有绩效。

2.孔子对宽容节制思想的发展。召公要求治政者要继承宽容节制的思想,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占居十分重要的位置。孔子强调治政者要体恤民情、珍爱民力,尤其要治政者自身采取有效措施来节用而行。在孔子看来,治政者若能承继大业,必须在宽容节制方面做好两件事情:其一是“薄税敛”。在孔子生活的时代,鲁国等各国先后推行“履亩而税”的改革,按实际占有土地情况征收实物税的赋税来代替劳役税。在税收征收方面,孔子反对重税,主张“敛从其薄”[7],在税收负担方面倡导什一税,曾斥责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冉求是“非吾徒也”[8]。因为在孔子看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9]。轻繇薄赋之后,治理者从百姓中取得少,百姓就相对富足,百姓富足了才有国家的富足和安泰。其二是“尚节俭”。孔子学生颜回具有节俭德操,深得孔子的喜爱。所以,当颜回去逝后,孔子发出了:“天丧予,天丧予”[8]的慨叹。孔子在表扬颜回德操时,也突出了其节俭品质,他曾指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10]对于治理者而言,更应具备节俭品质。孔子的弟子子张向他请教怎样当官,孔子就明确地告诫他要“惠而不费”和“欲而不贪”[11],实际上就是要求为官者不应存有贪欲之心。不仅如此,如果将节用与薄敛结合起来看,节用是薄敛的前提,也能为实施仁政奠定经济基础,统治者如果不“尚节用”,奢侈浪费,挥霍无度,就不可能做到“薄税敛”,而很可能会横征暴敛。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对于宽容节制思想的论述不仅涉及人与人关系的社会领域,还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如“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12],就体现了孔子对竭泽而渔、覆巢毁卵行为的否定,以及人们应尊重自然界,对于自然提供的物品应秉持取之有度的生态伦理观念。

3.宽容节制思想的现代启示。在现代政党政治背景下,召公所言并为孔夫子承继下来的宽容与节制,已经远远超越了既往治理者狭隘的小圈子,体现的是作为一个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方略问题。在政党政治时代,国家的兴衰系于执政党的先进性,但政党的先进性不是与时俱来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所以,无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政党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都密切关注自身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中国共产党更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指出过,“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3]41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继承发展了党的性质,突出强调中国共产党“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与“一个核心”的地位,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4]1096中国共产党代表和反映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性质本身就说明她在应然层面要宽容与包容。当然,“政治宽容作为一种政治伦理观念,要变为现实,就必须通过制度化由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实践。”[15]就中国共产党应然层面的性质规定也需要实践验证,为此,一方面体现在政党入口的开放性,不搞唯成分论;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教育管理党员的模式方面,强调说服教育的方法。同时,应当看到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欲熏心者有之,见利忘义者有之,贪得无厌者有之,如果执政党不通过廉政建设和法规制度来规范有效地清除害群之马,政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同样无以保持。同时,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价值和思想文化多元时代,尊重差异和容忍“异端”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思路,这种宽容与节制用于国家治理领域还应包括,积极推进协商民主、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当然,作为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内含的包容精神,必须与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结合起来,不然这种包容精神就无以落实。我们党推进“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提升了自身的纯洁性与先进性,好像是对党员不包容、宽容了,实际上这正是让党员真正成为党员,对于党员的包容与宽容绝对不以牺牲党员性质为代价。另外,正如孔子在人与自然领域发展了召公节制思想一样,中国共产党要继续执政、执好政,还必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过程中承继节制思想,不能疯狂地向大自然索取,而应在自然规律的约束下节制自己的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律己爱人方能天下太平

治国理政既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有国家以来,任何国家的治理者都必然要面对和解决这一课题。实现治国理政自然离不开治理者——人,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治国理政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探讨不息的话题。从传统政治伦理思想分析,中国历来讲修齐治平,修身为先。修身的内容庞杂多样,但作为治理者的修身肯定要涉及的两对关系是自我与他我。针对这两对关系,召公提出了律己爱人的思想,这一思想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儒家从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的原则出发,把社会的改造、天下的治理,最后归结为诚意、正心的道德修养,认为“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16]

1.召公律己爱人思想的内容。召公认为治政者应当拥有良好的政治道德,并能够将治政理念传递天下人,而王臣律己爱人是体现治理者政治道德和传递其施政理最为有效的方法。《召诰》中论及王臣应有的爱人思想体现节制、宽容方面,尤其是在天人对比中强调更重人事,这一点在信天由命的时代显得尤其可贵,如“时我,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违,惟人。”[17]实际上,从《召诰》内容而言,召公重人事思想中更多地强调严以律己,其潜在的内涵是治政者只有严以律己,才能使自己在工作中不敢懈怠,才能真正成为别人的榜样,引领别人按照治政者的理念经营天下,维系天下的安泰。为此,在《召诰》中召公特别强调从自身做起,勤勤恳恳地工作。他指出,接管天下拥有了无限的权利和荣耀,也必须具有忧患与责任意识,必须要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做到“曷其奈何弗敬”[6]。《召诰》从两个视角说明勤奋为政、不能懈怠:一方面,出于臣子对君王的敬意,首先论及了周王勤政,比如为了东都建设,周王一早就从镐京出发来到丰邑,不顾鞍马劳顿视察工作,仅在路上就足足走了六天的时间,即“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6]。另一方面作为王臣,自然更不敢稍加懈怠,更是赶在周王之前,做好了许多准备工作,如“惟太保先周公相宅”“卜宅”“经营”[6]等。也就是说,为了东都的建设,召公先进行了东都选址、并进行了占卜以示吉凶,在这些事宜完结之后还积极组织人手开始了大规模的筹建的工作。这一方面反映了周王对召公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召公确实没有辜负周王的信任,勤勤恳恳且有条不紊地推进了筹建东都的各项工作。所有这些环节,都反映出君臣二人严以律己和勤政优政的品格。

2.孔子对律己爱人思想的发展。召公注重人事的思想同样影响了后人,如“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18],“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19]等思想。以孔子为代表所开创的儒家文化同样深受召公重人思想的影响。孔子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8]“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0]都反映了他注重人事的思想。像召公一样,孔子在重人事方面也强调律己爱人,并且将爱人思想发展到了极致。有人将孔子的“爱人”视为其“以德治国”思想的高度浓缩和概括,而唯有“仁者”方能“爱人”,他曾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面对礼崩乐坏的书面,孔子力图复兴礼乐,希望挽回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然而,他同时也认识到,所谓礼乐,只不过是外在的形式,而内在的仁才是真正的人性核心和文化的根本。所以,作为治政者若要推进社会秩序良性发展,必须做到两点:首先要求自己要修身自律。孔子认为“以约失之者,鲜矣”[21],意思是严以律己的人很少犯错误。不仅如此,治政者通过严以律己,还可以为他人树立榜样和标杆。孔子指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2],说明只有治政者的道德高度和政治伦理达标后,世人才能向他们看齐,才能实现天下大治。为此,孔子还列举过为政者的五种美德:施予百姓以实惠而自己不可有贪渎之心;让百姓劳作有度而不至生发怨怒之言;施行仁政而远离恶政;为人处事安泰自若而不傲慢;从政者要注意形象,做到容貌威严让人敬畏,但不至于使人感到可怕。其次,治政者最需要的是爱民有方。无论是“仁者爱人”还是“以德治国”,只是一种理念,若要将这种理念转化为施政实践还需要具体的实施策略。为此,孔子特别强调艰苦朴素,不搞奢侈挥霍。为此,治政者在生活方面应戒奢从俭;在经济方面应注重节约费用开支;在政策方面应宽厚民力,与民以时;在官民关系方面则要注意不掠夺农民财产,奖励耕织等。所以,在孔子看来,治国安邦应“政是以和”[23]、慎刑罚、先德后刑,基于此,他曾指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4]。

3.律己爱人思想的现代启示。律己爱人实际上也是爱己及人,如果没有对自己的约束,也就不是对自己的爱,古人所讲的慎独同样说明爱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这一点对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结合召公律己爱人思想以及孔子仁者爱人思想,今天治国理政的党务政务工作人员,更应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首先,公职人员手握权柄,需要严格要求自己。习近平在2015年同200余名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畅谈交流时就曾指出,“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当权者要坚定这一信念,关键要认清权力的本质,自觉接受权力监督。一方面要正确认识权力来源去向,权力来自何方责任就应指向何处,这是最基本的政治常识,也是最基本的政治道德。公职人员手中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自然应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方面。如果公职人员认为权力是自己奋斗或上级赋予的,往往就会将权力视为为自己或上级服务的工具,就会出现权力异化,自己就会蜕变成腐败分子。事实证明,新时期腐败分子高发、多发、群发,政企关系、政商关系异化等问题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道德沦落所导致的权力观异位。另一方面要遵循权力运行的一般规律,在养成严格自律的基础上,当权者要自觉接受权力的监督,尤其是来自于民众的广泛监督,通过贯彻落实批评与自我批评和群众路线,确保权力运行的正当性。其次,公职人员代表了政党与政府的形象,必须要宽以待人。一方面党务政务系统内部要相互包容,尤其是上级领导更应礼贤下士,选用人员不能求全责备;另一方面公职人员对待一般民众必须要有包容心态,学会换位思考,既不能树敌于民,也不可与民争利。公职人员爱人主要指爱人民,爱人民就是爱自己,就是爱党爱国。因为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就是人民的支持率,它得益于人民的满意度,只有将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赢利民心。民心向背决定政治兴衰,民心所向才能政治安泰,这恰恰也是召公思想给予我们的有益启示。

三、敬德保民方能江山永固

无论是古代王朝统治者所诉求的家天下万世相传,还是今天政党政治时代执政党诉求的长期执政,都需要解决的治理者的政治合法性问题。说到底,治理者的政治合法性就是老百姓的认可度。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属传统型政治秩序,在当时人看来这种秩序之所以被人接受是因为历史沿袭,好像是自然而然和天经地义的。然而,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召公却看到了敬德与保民的关系,将敬天、敬德与保民联系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更接近现代意义的法理型政治合法性的认知。

1.召公敬德保民思想的内容。周公因其德政治国思想而被后人尤其儒家推崇备至,但周公思想的核心如非天命、德政、史鉴思想,却是由召公首先提出的。召公认为,江山易位是天命使然,但他的天命思想不同既往的敬天,而是敬德保民,实质上指的是人事。他指出:“相古先民有夏,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6]意思是说,夏商王朝在治政中也曾顺从天命爱民如子,但是后来却丧失了天下,表面上是因于夏桀和商纣在生活上荒淫无度、耽于享乐,对人民颐指气使、暴虐无道,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因为他们没有坚守天命,没有始终做到敬德爱民。后来,召公对于人事的重视更为突出,甚至明确提出“天不可信”[17];指出周王朝的兴衰在于“时我”[17]。所以,周王朝取代了殷商之后,应当如何治理不言自明,那就是以殷商为鉴,敬德保民。在王朝之初,尤其要有忧患意识,实施德政。他指出:“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6]意思是周王在接手殷商之后,拥有了无限的荣耀,但是也有无限的忧患。《召诰》内容言及的忧患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方面是“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前朝丧失天下源失德于民,新王朝必须如履薄冰,认真考察自己的德行。另一方面“今冲子嗣”、“有王虽小,元子哉”[6]。王虽真命天子,由于年幼新继,臣子们必须谨小慎微,为小王分忧。再一方面则是殷商虽亡,仍有不甘败王者敌视新朝,“王不敢后,用顾畏于民碞”[6]。所以,“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6]。只有认真吸取历史的教训,谨慎行事,尽快实施德政,真心关心老百姓的死活,才能使得江山永固。

2.孔子对敬德保民思想的发展。召公敬德保民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尤其是深深地影响到了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儒家文化虽创始于孔子,但它也不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需要一些既往的素材。从西周的“敬德保民”、春秋的重民思潮到孔子的“仁者爱人”,确实存在一些一以贯之的内容,如以人为本。鉴于此,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来这样表述周文化对儒家文化的影响:没有周文化养育的文化气质,孔子的出现是不可想象的。从孔子诗教的生涯中,同样可以看出召公思想对他的影响,据记载孔子在诗教中评点最多的诗是《甘棠》,而《甘棠》咏唱的对象就是召公,传颂的是召公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休息,后人为了纪念他而舍不得砍伐这棵树的故事。召公的敬德保民思想影响到孔子和儒家文化,使儒家文化治政思想中印有“以民为本”和“为政以德”的烙印,甚至将“德”由统治集团拥有的一种内在规定性拓展为人人都可修炼的伦理道德[25]。首先,孔子希望治政过程关心民众利益,提出“富民”与“教民”的思想。孔子回答鲁哀公问政指出“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26];在回答冉有时同样表达了富民与教民思想,当冉有问及老百姓富了以后怎么办时,孔子回答:“教之。”[23]落实富民与教民政策,要求治政过程应奉行“视民如子”“使民以时”政治伦理观念。他认为,“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27],说明治理者关心民众利益关键在于“惠民”。其次,孔子认为治政方略应有利于百姓接受,提出“德治”与“仁政”理念,要求为政以德、仁者爱人。他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28],意思是说治政以德以仁,也会得到百姓认可。

3.敬德保民思想的现代启示。在今天,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同样也要体恤民情,做到敬德保民、富民、教民和养民,必须要有所敬畏,特别是面对权力要如履薄冰。共产党人要敬畏历史和敬畏百姓,而敬畏历史的结论就是敬畏百姓,因为王朝难以跳出“历史周期率”在于不敬畏百姓,没有得民心。不敬畏百姓的政治体现是不敬畏权力,不知权力来自何方,如何用权。总结历史的教训和召公政治伦理思想,共产党执政也要关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是建立在权为民所授的基础上的,习近平同志曾特别提出过权为民所授的命题,意在规约权力指向一定在于为民。当然,这一思想也有强烈的现实性,即权力异化、权钱交易、权力滥用在某些地方较为突出,个别领导更是画地为牢,运用手中权力为特定利益团体服务,严重影响了我们党的执政合法性。因权力指向既得利益集团所导致的政党垮台、国家解体的教训,应特别引起我们的警示。情为民所系就是要感恩于人民,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国家和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体现的是基本的唯物史观。从我国现实情况看,无论是政权获得还是政权维系,没有人民的支持都无以实现。在革命年代,由于获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我们党由一个50多人的小党,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成功地取得了政权,成为了执政党。在和平年代,我们应珍视与人民形成的鱼水情、血肉情,不能丢掉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政治遗产。利为民所谋既是执政的目标指向,也是继续执政的必然要求。正如召公所讲关心民众利益关键在于“惠民”一样,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的工具,不断累积人民的利益是其奋斗的目标;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要求,他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不断实现和发展人民的利益,共产党才能不断得到民众的支持,不断提升自己执政的合法性,继续执政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总之,召公的治政思想影响了周王治国理政的实践,促进了中国传统思想以德治国理念的形成,也有利于当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29]82,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30]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功地嫁接于中国政治实际,将进一步推进治国理政的现代化进程。

[1]王国维.古史新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韩愈.韩昌黎全集卷十一[M].中国书店,1991.

[3]论语·八佾[M].

[4]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逸周书·度邑解[M].[6]尚书·诏书[M].

[7]左传·哀公十一年[M].[8]论语·先进[M].

[9]论语·颜渊[M].[10]论语·雍也[M].

[11]论语·尧曰[M].[12]论语·述而[M].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4]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

[15]尹华容.论政治宽容的宪政实现机制[J].学术界,2007(3).

[16]朱文公文集:卷74[M].

[17]尚书·君奭[M].[18]诗经·小雅[M].

[19]左传·昭公十八年[M].[20]论语·阳货[M].

[21]论语·里仁[M].[22]论语·子路[M].

[23]左传·昭公二十年[M].[24]论语·学而[M].

[25]喻中.《召诰》:德的三个面向[N].检察日报,2012-05-12.

[26]孔子家语·贤君[M].[27]论语·公冶长[M].

[28]论语·为政[M].

[29]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0]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Y u X ueqi ang

(Pol i t i calSci ence and Publ i c A dm i ni st rat i on SchoolofLi aocheng U ni versi t y, A nt i-Corrupt i on St udi es Cent erofLi aocheng U ni versi t y,Li aocheng 252059,Chi na)

Shao G ao refl ect s Shao G ong's pol i t i calet hi c t hought:t ol erance and t em perance l eads t o i nheri t ance ofgreatcause, sel f-di sci pl i ne and l ove for ot hers i nduces peace and harm ony,respect for et hi cs and prot ect i on of peopl e ensures nat i onal st abi l i t y.Shao G ong's pol i t i cal t hought not onl y affect ed t he governi ng pract i ce of K i ng Zhou,but al so prom ot ed t he form at i on of Chi nese t radi t i onal t hought of rul i ng t he count ry by vi rt ue,and had posi t i ve si gni fi cance for t he current m oderni zat i on of nat i onal governance.O nl y by ful l y absorbi ng t he essence of Chi nese t radi t i onal cul t ure can t he rul i ng Com m uni stPart y ofChi na successful l y i nt egrat e i tw i t h t he Chi nese pol i t i calreal i t y,and furt her prom ot e t he m oderni zat i on process ofgoverni ng t he count ry.

hao G ong;t hought;cont ent,revel at i on

本文是于学强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执政道路研究”(2013M 541949)、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执政道路研究”(14BZZJ 02)、聊城大学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流变与当代价值”(3210214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于学强,法学博士,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聊城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山东省廉政研究中心、聊城市社科院特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与实践。

D 07

A

2016-09-08

Infl uence and Revel at i on ofShao G ong's Pol i t i calEt hi c Thought——Taki ng Com pari son Bet w een Shao G ao from Shang Shu and Pol i t i calEt hi c ThoughtofConfuci us as an Exam pl e

猜你喜欢
爱人孔子政治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我的爱人
北方音乐(2017年15期)2017-10-10 08:30:54
爱人就是爱自己
海峡姐妹(2015年5期)2015-02-27 15:10:52
下一世,你是我的爱人
火花(2015年1期)2015-02-27 07:40:12
孔子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