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阁一笏耐温存
——《项脊轩志》文化现象探微课堂实录

2017-03-11 09:44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项脊轩归有光

彭 勇

(娄底市第一中学,湖南娄底 417000)

一、课堂导入

“五百年来一震川”。《项脊轩志》是归震川先生的经典代表作,三代变迁,人世悲欢,融于尺幅之间。

往往越是经典的作品,越是需要我们去涵咏体会,今天我们试着从文化的视角去审视,去解读,感受和思考这部温情作品背后的文化现象。

二、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 品读书斋文化

师:项脊轩中的轩是什么意思?

生:轩,含义指:一种有帷幕的车;有窗的长廊或小屋等。在这里很显然是指屋,房子的意思。

师:那么在这所房子里,归有光主要在做什么呢?从课文中找找看?

生:读书

师:课文中从哪里看出来?

生: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教师补充:换而言之,这个项脊轩也可以定义为是归有光的书房,或书斋。书斋,顾名思义,就是读书的地方,同时也是藏书,书写的地方。书斋姓“文”,是读书人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所以别名称作“文房”。中国的读书人都讲究“书斋文化”。他们喜欢以“轩”“斋”“堂”“室”“馆”等来命名自己的书屋。

师: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读书人的书斋名?

生:像陶渊明有归去来馆,王维有辋川别业,杜甫有浣花草堂,辛弃疾有稼轩,曹雪芹有悼红轩,曾国藩的求阙斋,丰子恺的缘缘堂,梁任公有饮冰室,毛主席有菊香书屋等。

师:这些饶有情趣的书斋名,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给人以有益的启示。想一想,有哪些寓意呢?找几个代表性的说说看。

生1:清代文学家蒲松龄题书屋为“聊斋”。相传,在创作《聊斋志异》时,为搜集素材蒲松龄常设烟、茶在路边,过路人只须到此讲讲故事、传闻,或聊聊天,便可免费享用。一旦听到有用的“材料”,蒲松龄就回去整理成文,因此他取书屋名为“聊斋”。

生 2:“饮冰”出自《庄子·内篇·人间世》。其中一句: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当年,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呀。

生3:曾国藩有一个书斋,名为“求阙斋”。阙者,缺也。不求事事完美,只求事事尽力。以盈满为戒,识盈虚之有数,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生4:辛弃疾“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师:书斋的命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读书人的性情与志趣。那么归有光笔下的项脊轩,项脊有什么含义呢?

生:书斋名中“项脊”是地名,作者的先祖曾居住在浙江太仓县的项脊泾;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念祖先,慎终追远之意;这表现了归有光立志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师:唐人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惬意生活,与归有光“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的意趣大有相通之处,带给知识分子几多惬意和自在。那么,大家思考一下,小小的书斋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这个问题有点深度。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生 1: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

生 2: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

生 3: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书斋宜明朗、清净,不用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

学习活动(二) 感受家族观念

师:(过渡)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关乎个人的前途命运,也关乎一个家族的兴衰成败。

中国人很看重家族传承,归有光也是极有家族观念的人,他的家族在江苏昆山是一个大族,一度曾有“官家印不如归家信”的说法。那么,同学们到课文里面找一找,那些地方能看出归家曾经是个世家大族?

生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百年老屋。

生 2: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生3:“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家有老妪。

师:古代的世家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所谓入门即庭,庭后为堂,堂后为室,室内有厅,左右为房,有楼为阁。院在内而房在外,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庭院被围合在四周房屋的中间。可见,归家是个大门大户,世家大族。《林黛玉进贾府》有所体现。

生:我认为他们家不是世家大族,理由是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师:问得好,那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课文第二段写到,因为“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写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

师:那么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什么,对,因为“异爨”。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爨”字。大家拿笔在纸上写一写这个字,曾经有个字谜包含金木水火土的,讲的就是这个爨 cuàn字,那么“诸父异爨”的“爨”什么意思?

生:爨,炊也,烧火做饭,是个会意字。异爨:分灶做饭,各起炉灶,意思是分了家。

教师补充:归有光痛心地写道,“迨诸父异爨”。“异爨”,指各自生火做饭,打破了合爨和“累世同居”的平衡,标志着各自分家,家族开始颓败之势。

“累世聚居”是中国人家族观念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同族之人聚居于一处,相互扶助。最大的特点就是聚居、合爨,比如福建客家土楼。由此可知,“合爨”不仅仅是日常饮食的一种方式,它还是家族和睦、社会安定的象征。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象征着家族和谐完整的“庭”被人为的分割成无数小门,并由篱变墙,这说明他们的心都变得冷漠了。家族观念经不起生活实际的撞击。后世子孙只知瓜分祖业,篱墙相隔,分崩离析,日甚一日。

师:作者特意要点出“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其用意何在?谁来解释一下?

生:客逾庖而宴,客人是尊贵之人,是不能靠近厨房的。儒家说君子远庖厨也,家族的分裂无形中使得神圣的礼仪都荡然无存了。

教师补充:“厅”是指后院正房中间的房间,用来接待亲人的,鸡栖息于此,可见这个家族的无序、杂乱,人心涣散! 为此,作为知书识礼的归有光内心的悲苦可想而知。

师:如何看待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一句话,或者你觉得这里面那个字用得好。

生:祖母持象笏至,这个“持”字用得很好,不能用“抱”,也不能用“拿”,“持”字准确地刻画出祖母殷切而庄重的神态。一字传神,刻画到位。

师:分析得很到位,能于人物生活的场景中去还原人物的内心情感。在这一细节描写中,“象笏”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们来了解一下笏是什么东西。

教师补充:象笏,即指用象牙做的笏板。笏,就是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上面可以记事。不同材质、不同尺寸的笏板,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和地位。明朝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执象牙笏,由此看来,归有光的先祖太常公,曾经是五品以上的官员,难怪祖母念念不忘。

生:归有光的祖母应该是见识过家族鼎盛的时期,年轻的归有光,自然成了祖母寄托希望的对象。祖母将这块代表着家族至高荣耀的象笏示于归有光,并信誓旦旦地相信“他日汝当用之”,其言其行,包含着多少期待与骄傲! 祖母把象笏交给青年归有光,好像祖孙两人之间一场神秘而庄重的交接仪式,寄托了祖母对归有光光宗耀祖的希望。

师:在古代,手执象笏,匡济天下,是多少读书人的终极梦想。我还想起了一个词语,大臣持笏奏事完毕,就将笏插于腰带之上,这一动作就叫“缙绅”。“缙”,即“插”,“绅”,就是腰带。所以,人们便将这一特定动作用来代指为官之人,称之为“缙绅”。通过以上学习,大家总结看看,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有哪些特点?

生 1:我们了解到,中国人的家族观念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既包括个人利益,还要保证家族的整体安全和利益。

比如说,范仲淹身居高位,任天下之重,以天下为心,购置义田,兴办义学,周济族人等。

生 2:我觉得这里也还有对祖先一直有一种敬畏和崇拜。还体现了中国人团结稳定的愿望和规整有序、和谐安定的家族观念。

学习活动(三) 体会科场蹭蹬

师:(过渡)只可惜,当归有光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祖母已经不在人间,他勤奋读书却终不能改写归家衰败的命运,科场蹭蹬,屡败屡试。此时再“瞻顾遗迹”,愧对祖母的信任,叫他怎能不由“泣”而“长号不自禁”。大家不禁有疑问,归有光才华杰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的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古人把科举考试失利,不得志这一现象叫做科场蹭蹬。

师:科举制度延续千年,哪位同学能把你预习和搜集的有关科举考试制度的详细资料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生 1:地方考试主要是院试,通过就是秀才了,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了称为举人,三年一考,时间在每年的秋季,因此也叫秋闱。

会试是国家级的,由礼部主持,一般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在京师进行,一般录取三百人左右,中了称为贡生、贡士或进士。(这一级中了就可以入仕了)

生 2:殿试由皇帝直接考,一般会划三甲,第一甲三人,就是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人统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教师补充:科举形成于隋唐,完善于明朝,至清朝达到顶峰。科举考试,简单讲就是三级考试制度,地方考试、省级考试和中央考试。

师:古代读书人要做到修齐治平,还有其他路径可走吗?为什么呢?

生:传统时代的读书人,无论是为了建功立业、立身扬名,还是为了谋求荣华富贵、光宗耀祖,除却科举入士,几乎别无他途。“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士人的唯一出路。也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这也是古代读书人的一种悲哀。

师:那么既然有完善考试制度,健全的选拔机制?为什么这么多人困顿一生呢?

生:科举考试竞争残酷,以乡试为例,三年考一次,而且在录取上还有严格的名额限制。每个省不过录50-60人。去京城考进士,又是漫漫长路。每三年全国才录300多进士,如果要走到顶端,到天子堂去殿试,去争那唯一的状元、探花、榜眼,更是难于上青天。

师:学而优则仕,读书人无从回避,李贺如此,柳永如此,蒲松龄如此,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归有光的科场履历,他的考试成绩呢。

生1:归有光9岁能文,2 0岁补苏州府学生员,院试名列第一。然而,35岁才中举人,从3 6岁起,归有光每三年一次,到北京去参加会试,结果是八上春闱,均不第。嘉靖四十四年,年已六十,满腹诗文经义,壮志依旧未减。九上京城,终于考中三甲进士,赐同进士出身,官授七品。归有光享年66岁,有40年在科举考试的路上,令人唏嘘。

生2:归有光去世70年后,有一个叫蒲松龄的人,他的科场境遇更让人叹息。他的文言小说代表中国古代的最高水平,但一辈子就是过不了乡试这一关。蒲松龄十九岁考中秀才,直至康熙五十年,七十二岁高龄的蒲松龄才援例得了个贡生,一个安慰性名号,年年落魄、岁岁备考,为求取功名,蒲松龄53年不放弃。

师:的确,这当中有多少知识分子的辛酸和无奈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科举考试?

生1:《儒林外史》写范进中举,入了语文教材的:当看到了中举捷报后,“看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摔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科考把人弄得神经兮兮。

生2:科举取士造成了中国人思想的凝固和停滞。科举虽然有弊端,但很难找到替代的方式,明代的八股取士统一了考试的标准,促进了全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师:当然,我们对比古人,我们的高考,我们的生活条件,将更加懂得珍惜,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子孙夜读书。

学习活动(四) 理解老屋情结

师:(过渡)科场的蹭蹬,把我们这位名扬海内的古文家抛弃在荒江僻壤之上。加之丧妻失子的哀痛,家道变故,使他的生活更加艰难,卧病在床。此时的他第一时间想到什么呢?

生:他想起来家里的百年老屋,因为那是归有光的精神寄托。

师:“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我记得 2009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站在老屋的门口》,“老屋”这一名词再一次进入大家的视野,一时间牵动着无数人内心的情愫。那么对于中国传统读书人而言,老屋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

生 1:过去的中国人对于故乡的感情,对于亲情的怀念,对于家国的眷恋,往往寄托在一些祖屋上面,老屋上面。也就是说老祖屋是他们情感落足的具体表现。

生2:其次,老屋还是励志的源头。读书求功名,求闻达于天下,激发这些雄心的,未必是未来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往往是陈旧不堪的老屋、旧宅,因为中国人的争气有很大一部分是给祖宗看的,而老屋的砖瓦墙壁间,凝聚着历代祖宗的足迹及期许。

师:很有想法,理解也很到位,《项脊轩志》就是这么一篇凝聚着中国传统文人老屋情结的作品,也是以老屋为奋发进取源头的励志之作。可是这是一个四分五裂且混乱不堪的老屋,墙篱相隔,各自为食,归有光总的人生目标,肯定是要从项脊轩这个让人悲伤的老屋走出去。可为何到最后让他最牵挂,最在意的还是这栋老屋呢?

生 1:每个稍微对未来生活有点向往的人,都想要从这里走出去,走向一个更光明更宽广的未来。然而,对于老屋现状的不满,并不妨碍归有光对于老屋的感情。你看他在稍有喘息之机,就把这里当成自由的天堂,描写得诗情画意:书架上满是书,自己在这里或坐或卧,或长啸或歌咏或一个人默坐,庭院台阶静悄悄,小鸟啄食,也不避人。每到十五之夜,明月照亮半边墙壁,桂花树影交错,被风吹动,十分可爱。

生 2:物质空间很拥挤,但精神空间很宽敞,要离开老屋,却又享受老屋;要投向比老屋更宽广的世界,却又留恋老屋的惬意空间。在清澈的月光里,在斑驳的桂花树影里,离开和不舍得以融洽,得以统一。

师: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今天走出去,不一定是为了逃离,而是能把外面世界的荣耀带回来,照亮老屋的一砖一瓦,照亮老屋里先祖的面孔。

师:“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样优美的环境,怡然自得,陶醉于自己的天地之中,“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读书、长啸、赋诗、冥想,满满的心静,何尝不是我们现代人所缺乏的呢?我们一起来齐诵第一段,体会一下只有老屋才能带给我们的感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三、教学总结

结语:通篇文章,归有光只是淡淡交代,只是寥寥几笔,一事一物,历历在目,形神即现,给人难忘的印象,在平淡简朴的笔墨中,饱含着感人至深的情感。有人说,他上承唐宋,下启桐城,有明一代,一人而已。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一方自由天地,也是归有光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他的光荣与梦想,一枝一叶总关情,一阁一笏耐温存。枝枝叶叶也许有一天会蔓成亭亭如盖的大树,一阁一笏中有悲凉,有遗憾,还有让我们触摸到的一丝丝温暖。

好的,今天这节课,我们上到这里,下面布置作业。

四、拓展思考

作业:拓展思考,关注《项脊轩志》中其他的文化现象,比如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建筑“文法”,饮食服饰等等,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

[1]汪静华.一阁一笏总关情——漫谈《项脊轩志》中的民俗文化.《快乐阅读旬刊》 ,2012(21):52-53

[2]郭乾隆.归有光、蒲松龄科举经历与态度比较.《蒲松龄研究》 ,2012(4):138-148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项脊轩归有光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字字显真心,句句总关情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归有光的空中楼阁
——《项脊轩志》文本细读
千丝万缕难理情,一景一言皆回忆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寒花葬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