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协同育人及分层次、分方向的高职单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探析①
——以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为例

2017-03-11 08:02
关键词:方向校企岗位

凤 姣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生物工程系,辽宁 沈阳 110122)

基于校企协同育人及分层次、分方向的高职单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探析①
——以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为例

凤 姣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生物工程系,辽宁 沈阳 110122)

当前,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基础上的分层次、分方向的单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既解决了学生基础薄弱但动手能力强这对矛盾,同时也满足了企业在育人过程中定向挑选精英的需求。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可提升高职教学质量,积极培养协同创新型人才,一方面推动高职教学的建设发展,另一方面提升单招生的实践能力,辅助高职教师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服务,从而实现“产学研用”的完美结合。

校企协同育人;高职院校单招生;人才培养现状;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辽宁省面临新一轮振兴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适合不同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符合社会需求多样化的实际。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体制的重大改革之一,也是我国鼎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常态。然而,由于许多高职院校的单招生培养模式没有完全呼应其学习特点,导致单招生的教学和就业方式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何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单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多重改革,实现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单招生培养现状

“单独招生”更加强调考生的志向、特长与所选专业以及未来就业方向的双向选择,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生源与教育资源之间的合理配置。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改革,既是实现我国进一步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引导普通高中毕业生向高职院校合理分流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改革、完善我国高职教育体系、优化其多元化招生模式的重要保障。这有助于建立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可为知识经济社会培养更加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与统招生相比,单招生具有以下特点:

(一)专业基础知识欠缺,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较差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强

许多单招生并不具备参加国家统一招生考试的学业成绩,而高等职业院校的“单独招生”恰好为其提供了继续求学的途径。多数单招生由于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不科学以及欠缺思维训练等原因,其掌握、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都比统招生要薄弱。然而,多数单招生能够正视自己的弱点,积极提高实验、实践水平,同时踊跃参加技能竞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从而受到学校、企业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二)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但不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

据调研,单招生在入学后比统招生更为活跃,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但另一方面,由于单招生在入学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制力较差,学习仅凭兴趣,难以适应主要针对统招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学习节奏,缺乏对未来的学业和职业规划,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

二、基于校企协同育人及分层次、分方向的高职单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由于对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的要求,不同高职院校可以有不同的人才质量标准,甚至同一高职院校同一专业根据不同的生源,也可以有不同的质量标准。因此,高职院校单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应在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进行分层次、分方向的改革,并在专业方向划分之后,引进企业专家与高职院校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指导,或是将学生引领至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分专业、分方向的核心能力强化学习。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分层次、分方向的培养能够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满足多样化的社会岗位需求。而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完美结合可积极推进我省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适应人们对高职教育日趋多元化的需求,同时也能够解决在培养单招生专业能力过程中其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与专项能力突出之间的矛盾。

本文以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单招生为例。专业第一年培养其从业基本素质,学生通过认识实习了解各类企业的技术领域和岗位任职要求;通过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对本专业及对口企业的内涵和今后可能的主要发展方向有初步的了解,学生可在第一年内掌握上述专业方向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应技能;通过参与专业社团的运行,体验企业文化进校园的模式;通过参与企业活动,如促销、勤工俭学等,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要求有进一步的了解。另外,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多年来一直坚持对大一学生进行严格的素质养成教育,使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并结合大学生文明公约,综合提升学生素质养成;在思想政治方面结合辅导员课程化对于学生进行求职、任职等相关能力进行教育。在大一结束后,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能够正视自身特点、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对企业岗位的认识,并进入第二年的轮岗学习,同时专业教师也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定位。在第二年根据个人特长、性格特点与希望的发展方向并结合校企专家的定向评估,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上确定专业方向,并以项目教学为主导,集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与企业实践实训,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其共分为三个阶段:

(一)基础理论知识学习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根据各类企业的技术领域和岗位任职要求,校企共同敲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和岗位职位有机融合。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与改革,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岗位工作实际。学生通过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对本专业及对口企业的内涵和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如酒类和焙烤类产品的生产方向、检测方向以及营销方向有初步了解,并在第一年内掌握上述专业方向所需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尤其是通过基础化学的理实一体化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生产、检测的多数实践技能。在实施基础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专业教师认真观察、发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职业发展能力。在第一阶段结束后,学生正视自身特点、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对企业岗位的认识,进入第二阶段的轮岗学习,同时专业课教师也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定位。

(二)分层次、分方向轮岗阶段

在轮岗阶段,学生分别在生产岗位、检测岗位和营销岗位实训室进行短期的项目驱动式的轮岗实践。校企双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岗位轮训计划。企业选派技术精湛、实践能力强、岗位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与校内专业核心课教师共同担任轮岗模块理实一体化指导教师,模拟真实的生产、检测、营销岗位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培训,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合到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轮岗过程中,积极参与每一个岗位的实训项目,体验真实的生产、检测、营销过程,逐步培养并定位专业兴趣,在不同岗位积累经验、评估自己的能力并提高技能。

通过校企协同指导、共同评价的三个方向的短期轮岗,学生根据三个岗位的考核成绩、自身性格特点及主要意向并结合校企专家的定向评估,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上确定专一的专业方向,并以项目教学为主导,集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与企业实践实训,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三)主要专业方向实践阶段

在第三阶段,学生在其选择的主要专业方向上(生产、检测、营销)利用“校中厂”进行实训、实践。“校中厂”可为学生提供多种产品的生产实践操作、工艺开发、产品质量检测、销售、采购及综合管理等全方位的锻炼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新品种研发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校企双方协同讲授与指导,围绕专业实践能力、企业岗位技能、企业文化、技术短板、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展开,将主要专业方向的短期岗位实践与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各专业方向对应岗位上的学生接受来自学校与企业的双重培养,可以有的放矢地学习,职业素养、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岗位技能水平以及技术服务能力能够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缩短了与企业的磨合期。而对于企业而言,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前挑选企业所需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出色的储备人才,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无缝对接。

在主要专业方向实践阶段,企业不仅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通过校企协同育人的手段,利用分层次、分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来锻炼理论知识较差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单招生的职业技能,达到学校输送人才标准和企业用人标准相统一的目的,切实加强高职院校技术、能力的积累,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衔接,加快人才培养和产业之间的融合。

三、基于校企协同育人及分层次、分方向的高职单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在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分层次、分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双方共同承担教学与实践任务。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不同岗位分别进行生产性实践、检测性实践和营销性实践,在此过程中,企业配合学校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指导和考核性鉴定。该人才培养模式为单招生提供了真实的学习与实践环境,最大限度地缩小了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的距离,对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有关键作用。同时,学生也在入职的心理准备、适应企业环境和企业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前“介入”,并亲身体验了企业运行中所需要的质量意识和团队意识,学生对岗位的适应力明显增强,毕业后能适应岗位要求,直接上岗,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另外,在该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创建了“流动课堂”,适合在校内小型生产线和检测线上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由校内专业课教师负责,定期请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指导教学;而需要模拟生产、检测和销售实例的课程在企业完成,由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课教师共同负责教学和考核。同时,校内专业教师轮流进驻企业,全程跟踪学生的实践过程,详细了解企业的岗位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系统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可为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的支撑。基于校企协同育人及分层次、分方向的高职单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是可服务辽宁地方经济的与企业无缝对接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一方面能够适应社会与群众对高职教育日趋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解决在培养单招生专业能力过程中其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与专项能力突出之间的矛盾。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分层次、分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本文以校企协同育人理念为视角,通过对高职院校单招生学习现状的分析,借助企业与院校合作,推动高职单招生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模式的改革,优化与完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提升高职教学质量,为培养优秀的应用型、实践型且能与企业无缝对接的高职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

〔1〕孔巧舫.校企协同育人,提高培养质量〔J〕.考试周刊,2015,(77):170.

〔2〕曹基梅.基于高职院校单招生特点与教育对策的调查研究 〔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2):59-61.

〔3〕丁金昌.高职教育“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J〕.中国高教研究,2011,(6):76-78.

〔4〕王素君,吕文浩,刘阳.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2):57-60.

〔5〕庄晓钟.基于协同管理理论的合作育人机制建设———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4):48-53.

〔6〕黄富革,沈云.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群分方向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论坛,2010,(5):107-109.

G710

A

1672-5646(2017)05-0099-03

①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高职单招生培养模式研究”的成果,负责人:凤姣,编号JG16EB121;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校中厂”模式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的成果,负责人:高爽,编号:JG16EB122。

凤姣(1981-),女,辽宁沈阳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生物药物。

(责任编辑 博 瀚)

猜你喜欢
方向校企岗位
2022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位置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