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宇
三亚学院 海南三亚 572000
蒙古族文化与蒙族舞蹈创作研究
陈思宇
三亚学院 海南三亚 572000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宽广辽阔的内蒙古高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浑厚博大的生活空间,孕育而生的蒙古族舞蹈也别具一番风味,它具有非常久远的发展历史,是专属于游牧民族的相对豪放的地域文化,在我国乃至世界上都有非常大的影响。现在我们所说的蒙族舞蹈要追溯到20世纪30、40年代,当时的舞蹈创造者们走到牧民中去,通过深入生活,逐步掌握了符合蒙族舞蹈的韵律风格,形成了带有蒙族风格和当代精神的别具特色的舞蹈。蒙族舞蹈主要来源于牧民生活,是“粗放”到“艺术”的转变、升华。在这个升华中,道具文化是典型,是代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让蒙族舞蹈变得更加神秘多彩,更加的受到人们的喜爱,本文主要是从蒙古族文化中的道具文化在推动蒙族舞蹈发展方面的文化意义切入,逐步介绍蒙古族文化与蒙族舞蹈之间不可分割的艺术特点。
文化;道具;舞蹈
当前,很多人以为学好民族舞蹈主要是学动作,学韵律,很大程度上忽视背景、肢体、感情等的体会,到最后,只能是生硬的学到了一套舞蹈。借鉴蒙族舞蹈这个窗口,深刻分析道具在舞蹈发展中的重要性,穿插引出蒙古族的文化历史,表明不同民族的文化、舞蹈之所以流传保存至今,并非只是风格的独特或者形式的多彩,而是有深厚的背景历史和底蕴文化来支撑的。从而证明,要想深刻理解或学好其他民族的舞蹈,必须从这样的一个认识角度切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研究道具文化在蒙族舞蹈中的重要性,理清楚道具在舞蹈文化中的重要性,准确掌握蒙族舞蹈的发展历史,追寻艺术文化产生的源头,更深层次的发掘蒙古族文化,提炼蒙古族别具一格的审美特色,让我们当代人及后来人更好的研究、继承和弘扬蒙族道具舞蹈。
蒙古族,是和我国其他民族一样有着比较久远历史的少数民族,靠游牧为生,过着令人向往的草原牧民生活,喝马奶,住蒙古包,追逐水草而居,头顶上有没有边际的蓝天、白云,地上有数不清的牛羊,正是他们比较有特点的生活文化才孕育出了坚强、乐观、朴实、大气、豪放的民族品格,在电视剧《成吉思汗》中,这种品格表现的尤为明显、突出。这种品格是一个民族具备高超舞蹈艺术的最基本条件。根据史书的记载,蒙古族舞蹈的形成时间大致可追溯到12世纪末13世纪初期,随着成吉思汗在1206年统一蒙古族各部落,之后四处征战,直到建立了大一统的大元王朝,蒙古族舞蹈的发展也伴随着征战的大军从草原走到了中原,到了西方、南方……无论是在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是受众的影响面上,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越[1]。蒙族舞蹈,在13~14世纪是大发展的时代,一方面有蒙古族统治者的支持,另一方也是文化不断影响的结果。中原文化,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无论是在表演形式、内容还是题材选择上,有很多超越蒙古族的地方,梦族舞蹈也就逐渐的吸收了更多其他中原民族舞蹈的特色形式,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更加的让人喜爱,这也为它的普及打好了基础[2]。
宽广的生活空间,不同的生活居住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蒙族舞蹈的别有特色。例如,在《成吉思汗》电视剧中,成吉思汗在会见太阳汗时,可以借助宴席上的筷子、酒盅、烧水用的壶等即兴起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可谓是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
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前,蒙族舞蹈的发展比较自由、散漫,没有一定的规范性,随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建立,一系列蒙族舞蹈机构的完善,蒙族舞蹈的艺术形式、道具文化、底蕴内涵等的研究也逐步的提上了议事日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舞蹈艺术家深入到牧民生活中,相继创造出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舞蹈作品,通过作品中的各种故事,生动的表现了草原的新风貌、新精神,深刻表现了蒙族舞蹈所具有的深厚的生命力。
三种主要类型的道具是指筷子、酒盅、碗,这三类道具来自生活,我们常见,又服务于生活,服务于高雅的蒙族舞蹈艺术,在舞蹈艺术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它们的影子,甚至有人说无道具就不能更好的了解蒙族舞蹈。在舞蹈中,筷子主要是迎接宾客时用的,尊贵的男主人会用筷子敲击身边的酒盅、碗,深情的唱出各种类型的歌曲来表达对远方到来的客人的欢迎,后来随着发展,也开始用筷子敲击身体上的不同位置,配合其他敲击动作,有的声音非常清脆,悦耳,有的声音非常浑厚,具有鲜明的节奏感,能很好的拉近与宾客之间的距离。在历史记载中,这三个道具一般是不单独拆分开解说的,敲击酒盅除了欢迎宾客之外,主要是在结婚、生子等喜庆节日里出现,有比较复杂的表演形式,耐人寻味,引人入胜[3]。蒙古族的“碗”,我们通过收看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不无例外的发展,蒙族用的碗口比较大,底座相对来说比较宽,这就便于表演者将碗放到头部,通过这样的表演方式,逐渐衍生出了别具特色的顶碗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顶碗舞的种类也不断丰富,表演形式也逐渐多样化。
3.1 审美特点
每一种舞蹈都是用来表现生活的,都是用来观赏的,各个民族的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差别,有的是借助自身动作,有的是借助身外之后,例如,我们提到过的蒙族的道具舞蹈。俗话说:有1千个读者,就会有1 001个哈姆雷特,对每个舞蹈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审美的角度不一样,得到的审美体验也相差很大。蒙族的道具舞蹈,可以说是自然地域、生活环境、生产特点等多种因素催生的结果,在我们的生活中,筷子、酒盅、碗给我们的感觉或者体会就是“附属品”,无非就是锦上添花,而在蒙族舞蹈中,通过这些道具,我们感受到的则是一种不可或缺,一种比较大气的文化,它们不是普通的生活用品,而是经过磨洗的艺术品,代表的是生活,展现的是一种艺术,所以我们的筷子、酒盅、碗依然放在储物柜中,而蒙族的筷子、酒盅、碗则走上了艺术殿堂,因为它们代表了不同的艺术内涵,生活赋予了它们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3.2 蒙古族道具舞蹈的发展方向
纵观历史,蒙古族的道具舞蹈主要是集中在生活中,围绕着牧民做文章,这三种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舞蹈就是最好的见证,随着当前多媒体手段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多种形式观看不同种类的艺术表演,而源自生活的蒙族道具舞蹈有种脱离时代的感觉,很多人曾表达过类似的感触。其实,大可不必,蒙族舞蹈的艺术创造者们,需要的是紧跟时代潮流,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更多的融入信息化的表现方式,既让以道具舞蹈为特色的蒙族舞蹈在广大的剧院能立的住脚,同时,也把它们班上“互联网+”的平台,方便人们随时都能欣赏,另一个方面,道具舞蹈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也应该与时俱进,主动融入更多的现代气息,让人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也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好这一独具蒙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以道具文化为特色的蒙古族文化博大精深,发展历史久远,与我们喜闻乐见的蒙族舞蹈之间的关系,也并非一言可蔽之,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无论是文化还是舞蹈,都将会实现新的跨越,新的发展。
[1]李卓翰. 蒙古族文化与蒙族舞蹈创作研究[J].戏剧之家,2015(10):160.
[2]刘萌萌. 贾作光蒙古族舞蹈创作思想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2016.
[3]邓莹. 论现代元素对剧场蒙族舞创作的影响[J]. 大众文艺,2011(24):128-129.
J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