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晓华(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勿让体育场地的不合理利用成为实现全民健身的拦路虎
□ 邵晓华(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体育场地是实现全民健身的物质载体,场馆的修建质量、合理布局、开放程度等是其功能实现的前提要素。本文将从我国体育场地的发展状况、建造和使用过程和体现的部分问题展开讨论。
体育场地 全民健身 教育类体育场地
现如今,全民健身已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目标,体育产业也成为了我国重点发展产业,持续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在实现全民健身、发展体育产业的进程中,体育场地是人民进行体育锻炼的首要需求,是确保进程稳步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尽管我国体育场地数量正突飞猛进,但在建造、使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仍有待深入性的研究。
体育场地是人民进行大量健身活动、举办各类赛事活动的基础载体,是体育产业发展的至关因素之一。
(1)从场地数量看,体育场馆的数量是其是否满足全民健身计划要求的直观要素。据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显示,在1995年时,我国体育场地数为61.5万,在2003年时,达到85万,而到2013年,数字达到惊人的170万。对比来看,场地数量几乎是按倍数性增长,每万人所拥有体育场馆数增加5.87个,用地、建筑等面积的增长更让人惊诧。详细到我省,据《湖南省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省拥有各类体育场地已达5756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长至1.09平方米。因此,可以说我省的体育场地数量和人均体育面积还是能够满足全民健身需求的。
(2)从场地种类看,全国各地对于篮球场和全民健身路径的热爱依旧不减,这两类体育场所所占比例和已经过半,而作为国球的乒乓球,它的“专场”数目紧随第三,所占比也约达15%。我省各类体育场地数量排名靠前的分别是篮球场、乒乓球房(馆)、全民健身路径、小运动场、羽毛球场等且共计49219个,占85.50%。三大球场地方面,足球类场地121个,篮球类场地16239个,排球类场地537万个。对比2003年,我省体育场地的数量和种类扩增情况甚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除这些运动场地数量的明显增加,全国各地对运动场所种类丰富化也投入心血,像全民健身器械、城市健身道、登山健身道、户外活动营地等这些健身场所和器材的增长也是有目共睹的。
(3)从场地的城乡分布来看,城乡的体育场数量差距已经渐渐缩小,由之前的不平衡态发展至当前的六四开。但是在场地所占面积上还是有很大差距,城镇体育场面积有13.37亿平方米,占比近70%,而乡村面积仅仅6.12亿平方米,占比约30%。据我国2016年人口普查,城镇人口占比55.88%,乡村人口占比44.12%。也就是说在人均用地上,乡村地区元未达平均水平。这种现象与地区经济、体育活动宣传、居民自身锻炼意识是紧密挂钩的。
(4)从场地的地区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全国的东部地区,加上东部面积广阔、人民需求较大,其体育场地的建设也领先其他地区,数量达71万多,占比43%,面积达9.38亿平方米,占比48%。中部和西部场地面积分别约占21%,22%,东北部约占9%。
(5)从场地的投资主体来看,国有经济的场馆占总体的30.6%,集体经济成分占25.5%,私营企业和个人占35%,其余场地一般为外资、港澳或中外合资成分。因此看来,我国的体育场馆国有化、集体化程度较高。
虽然我国的体育场地的增长速度让人喜悦,数量基数也达到了百万计,但仍有一些实质性问题的存在。
首要问题就是公共体育场地及设施的开放率和使用率不足。现在,一些地方政府依旧热衷于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而由于城区地段的可用地稀缺,往往这些场馆会修在离城区较远的地段。在使用时,通常是举办各种赛事和表演,然后或许提供给专业运动员训练,或许直接闲置不开放。加上场馆开放度和地理位置的问题,人们不仅得花费功夫才能抵达,即使抵达,说不定也只能在场馆周边和允许活动空间极有限的场馆内进行运动锻炼。如此恶性循环下去,这些造价不菲的场馆的资源闲置和浪费情况可想而知。
关于公共场地的利用,中国学校操场及体育馆的设施的利用一直是令人诟病的。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所普查显示,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占约全国体育设施资源的65%,但开放率不足三成。而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做得远好于我们。像日本,他们99%的公立学校的体育场都是对外开放的,并且其他学校所拥有的场地开放率达80%以上,这成为他们实现大众运动的重要基础。同样,像美国、英国等国家,他们的体育设施在相应法律法规管制下达到了很高的对外开放度。
其次就是社区型体育施设的不足。我国很多地区从实质上没有看重社区型体育场地的建设,很多社区都直接以附近学校、政府、企业单位的体育场所下手,少有正规、科学地组织性引导人民健身运动。若是本地区一旦有此类体育设施分布不均,那么某些社区社区型体育设施缺失的影响就将体现出来,居民无处锻炼、政府和学校体育设施压力大等问题立马就凸显出来了。
再就是国内健身设施的“魅惑力”不够。对很多人尤其是学生来说,健身场所功能是否应其所需是很重要的。给爱好篮球的健身者提供排球场,给广场舞群众们摆一排乒乓球台等尴尬处境,怎么可能会让人们自愿前往场地,使用起健身设备呢?在一些学校、政府单位等健身场所,往往都是只具备篮球场、乒乓球场、健身步径等大众化设施,而少见棒球、橄榄球、游泳等设施。单调的健身环境影响了民众参与健身的热情,进而阻碍着全民健身的推进。
3.1、场地资源的有效增长和健身设施的齐全
在《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逐步建成三级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网络,推进建设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努力实现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的目标,也就说明了体育场地资源健身尤其是社区型健身圈发展的重要性。身边体育场所的增加是有目共睹的,但仍未达到符合我国国情尤其是健身人口基数巨大的相应要求。像“广场舞大妈PK篮球小伙们”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说明国家还是应该在大众体育上多花功夫,而不是一味地进军竞技体育。这就需要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事业上平衡资金投入,多修建一些大众性运动场地,并且备齐较大型运动广场、健身步径、户外营地、登山性步径等易使用、成本低的群众健身设施。社区型健身圈是我国很多地区的发展盲点,社区以点来设立一些健身器械和小型场地,是有利于校园、政府等单位性体育场地的解放,更能使人们做到“家门口的健身活动”,在促进社区和谐,邻里友爱方面更是贡献不小。
除最基本的健身设施的数量和占地面积的增长,提升他们的“魅惑力”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英国,修建专门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社区体育厅时,都会遵循一个原则:“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民不同的需求”。因此,他们的体育厅除了各种健身设施还包含休息室、饮食室、洗浴间、植物角乃至体育影视室等各种设施。像美国等地,社区体育厅还能用于小型歌舞、演唱会等社区文化活动。我国的社区健身圈也可以取其精华,丰富自身功能,让人们的社区型健身运动主动化,让体育资源被积极地利用起来。
3.2、校园体育设施的开放度及管理问题
我国学校类体育场地占据了我国全部体育场地近4成,但鉴于我国校园管理现状,在课余时间全天开放的操场数不足百分之十,过半操场竟然完全不开放。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拒绝对外使用。实质上,很多学校都尝试过对外开放,但是因为我们国家在相应法律上的不完善,当学校出现利益受损时,无法可依,无权可维。再加上一旦开放,往往又会面临安全难题、管理和维护成本增加。此时,如果没有政府相应援助或有效补助,很多学校也只能再度“闭门锁校”。在有些地区,尽管出台了倡导校园开放健身设施的政策,但有的学校也只是考虑开放操场等易管理设施,将室内体育馆继续雪藏的做法。
反观国外做法:除却开放率极高的日本,美国早在1927年就有32个州通过了法规 “社区可使用学校的建筑作为社区体育中心”,并明确规定了教育机构体育场所的开放要求:在学生放学或放假回家时,这些体育设施必须向社区开放,最大限度的利用起这些体育资设施源。俄罗斯虽然非教育类体育设施十分齐全,但学校体育场所对外也没有很高限制……
结合我国国情,并以国外管理经验为借鉴,我觉得开放教育机构体育设施可以从以下入手:
(1)国家应起第一帮手作用。首先制定出专项法律法规,从场地的建设到维护,再到开放制度等环节,节节立法。对应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的缺失是校园设施开放体系运营不通的内部因素。当政策出台后,分明权责,明确开放要求,鼓励学校推出符合自身的管理和运营方针。国家在初期建设和后期维护上加大资助和扶持,降低学校开放的成本压力。加大社区健身圈的建设也能极大分担学校健身场地重担。
(2)学校也应积极探寻有效途径。学校都明白一个道理:往往体育设施的开放都面对着安全管理、设备保养等成本的提高,而且很难对大众进行盈利性开放,一旦没有政府资助,要么设施开放率降低,要么直接“关门大吉”。学校应当处理好体育教学和大众运动的关系,实行像身份认证入校、人数适当限制、发布设施安全和赔偿告示等,在法律维护下展开设施开放,为我国全民健身注入强大力量。
(3)人民在健身时使用设施时,自身文明健身观念的提高,维护设施自觉观的养成,更是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的社会力量。
总之,我们应在体育场地增长的背景下,学会合理利用起现有体育设施,减少体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去满足大众运动的需要,为全民健身的实现注入强大推进剂。
[1]杨远波,彭刚毅.对我国体育场馆现状与运营模式的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
[2]张洪臣,赵明辉.浅析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与管理[J].山西建设报,2009,35(29).
[3]唐迅,冉建.国外学校体育设施及开放现状述评[J].山东体育科技学报,2008,30(1).
[4]林显鹏,刘云发.国外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与经营管理研究[J].体育科学报,2005,25(12).
[5]王忠杰,崔瑞华.全民健身场馆属性、配置及优化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8).
[6]朱征宇,付强,马莉.制约我国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因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4).
G818
A
1006-8902-(2017)-11-ZQ
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全民健身背景下星沙大学城体育场馆社会化互惠运营研究(XJK016CTW004)。
邵晓华(1980-),女,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