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心理疲劳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017-03-11 04:41孙丽娜吕中凡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大连609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省级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609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7年22期
关键词:运动性运动员运动

□ 孙丽娜吕中凡(.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辽宁 大连 609;.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省级重点实验室 辽宁 大连 609)

运动性心理疲劳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 孙丽娜1吕中凡2(1.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2.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省级重点实验室 辽宁 大连 116029)

运动性心理疲劳已经成为运动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话题。本文对近二十年来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将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将来的研究方向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今后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中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

运动训练 心理疲劳 干预措施

近年来,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比赛的激烈程度逐渐增强,运动员不论是在比赛还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承受着高强度运动负荷的同时承受的应激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出现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机率也随之不断升高。然而运动员一旦长期背负这种精神压力处于这种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将会对他们的运动成绩和训练效果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正因如此,针对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已经被广大运动心理学的专家学者所关注。

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知网、万方、维普等文献数据库中的近二十年来有关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整理,分别从该研究领域不同时期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将主要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研究动态以及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了详细阐述。

2、运动性心理疲劳研究的现状

2.1、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主要研究内容

(1)概念模型。

起今为止,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模型的说法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了较明确的解释。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通常用于描述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主要概念有:心理耗竭、心理疲倦、心理疲劳、过度训练综合症、心理厌倦和慢性疲劳综合症(简称CFS)等一系列的代名词,但所有这些概念都难以准确而全面的概括心理疲劳现象,而且这些概念诠释的“心理疲劳”无论从现象还是本质都有着一定的差异。Maslash所提出的心理疲劳主要用于描述长期处于高应激压力工作环境下所造成的心理资源耗竭现象,而Morgan又认为心理疲倦与心理耗竭包含情绪和心境方面的障碍,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见解。

随着经济体育水平的提高,比赛日益激烈,出现运动性疲劳的现象越来越常见,由此一些代表性的学者Morgan和Raglin,他们根据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主要特征进行研究得出:心力耗竭是由于认知因素引起的,如对运动的兴趣、理想和动机的丧失,表现出消极的自我意识和对工作、生活、他人的消极态度。而心理疲劳更专用于竞技体育,是由过度训练引起的,更多的与身体感知觉症状相联系,并不一定表现为兴趣和动机的减弱。目前国内外比较公认并有着较明确概念模型的心理疲劳概念它包括三个维度:心理疲倦、过度训练综合症、心理疲劳。

(2)影响因素。

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尽管各研究的侧重点和对象有所不同,但基本共识是一致的,都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个人人格因素、团队组织因素和工作结构因素。刘芳琳通过访谈得出:生理疲劳、长期训练生活的封闭、训练计划不得当,训练手法单一,运动量控制得不好等、比赛压力、社会支持、竞技体制、投入和收获不成正比、项目特点、个人因素等都会影响到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产生。颜军、张力为等总结出:训练动机的丧失、运动训练的“报酬递减性”、社会交往的迫切性、恢复措施的局限性等因素都会对运动员心理疲劳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3)干预措施。

运动性心理疲劳干预措施的研究,学者们针对不同运动员出现的心理疲劳情况和主要的原因,采取了个体化的综合干预措施,并观察其效果。Blackwood的实验研究显示,有氧运动训练可以改善CFS患者的认知和动作能力,研究者Vermeulen对此也有同样的观点;Tsenova通过干预实验发现,规律的乐疗法和训练可以有助于克服和应激压力,增强适应能力;Lorist等进行的一项有关咖啡因对疲劳者注意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的影响的双盲实验中表明,咖啡因可以通过作用于信息加工输入和输出阶段而增加疲劳者的皮肤唤醒能力和感知觉敏感性,同时提高和改善疲劳者的注意选择能力,同时进行的ERP测试结果也支持有关行为测量结论;而Blomstrand在用支链氨基酸缓解中枢疲劳的实验研究中发现,补充支链氨基酸可以提高运动能力和改善疲劳状态下的认识能力。通过上述有关学士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训练干预、心理诱导、音乐放松、认知干预、营养干预、心理放松干预等均可对各种不同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积极的恢复效果。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结果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运动性疲劳的概念、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运动性疲劳恢复所应采取的干预措施,从而可以为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疲劳的产生、消除与恢复疲劳、有效地提高运动成绩提供相应的参考。

2.2、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主要研究方法

在运动性心理疲劳有关问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心理量表测试法、行为测量法和神经生理测试法。其中,多采用心理量表和行为测量、观察等来给心理疲劳现象进行定性诊断,用神经生理指标量化分析,综合研究各种心理疲劳现象的有关神经生理学机制、变化特点、性质界定、干预措施效果等。另外,一些常用的简单的评价方法如声光反应时、临界闪光融合频率、皮肤两点辨别阈、皮温、心率、血压、传统脑电图等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作为辅助性指标和方法来针对性选用,配合其他方法综合研究运动性心理疲劳。这些研究方法受环境因素和测量方法的间接性影响,有着一定的误差和局限性。

神经心理测试法目前成了较为成熟而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研究设计为实验室横断研究,被试首先执行持续性动作或认知操作任务2小时以上,然后从脑功能的定位、各种行为、心理现象的神经生理心理机制到各种生理、病理状态下脑功能的变化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实验方法。早期的研究中只能根据人类行为的反映及表现状态等一些客观的外在因素,而且评价指标简单,严重影响了实验研究的准确性。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神经生理学技术手段日趋成熟,目前有关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者们最常运用的指标测试手段为EEG频谱变化以及ERP有关成分变化等。翁庆章对50例过度训练运动员进行传统脑电图研究,提示过度训练可导致EEG的α指数减少;张振民在EEG闪光刺激诱发实验对运动员神经疲劳评定的研究中发现,有疲劳的运动员间歇节律闪光刺激时α波幅下降。

3、展望

实验科研技术和仪器的不断发展为运动性心理疲劳研究提供了保证,但要使研究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未来必须进一步开展与各种不同运动项目运动情境相结合的实证性研究,需要扩大其样本量,建立更可靠、稳定的检测指标,提高评价手段的信效度,对该领域的研究方法进行不断创新改进。基于本概念模型,应继续研究完善,制定出一套试用于我国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概念理论。关于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内部机制和影响因素及心理疲劳系统干预措施的理论方法等还需要继续进行有关的实验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在心理疲劳对中枢信息加工能力的影响,以及中枢信息加工能力的变化与外部躯体、行为等症状间的关系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另外,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研究的同时对教练员心理疲劳也是今后需要研究的课题,从而更加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4、总结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也验证了科技时代的发展,知识结构的转变。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现象的影响因素以及采用什么干预措施达到消除及恢复的效果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归纳整理也为运动训练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但在该研究领域还有很多尚未深入研究的课题:针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多指标观察的研究未见报道。也未见在运动环境进行追踪性实验研究报道。此外,随着训练手段的不断进步和运动员素质的不断变化,彻底制定出一套能够应对广泛的心理干预机制还有待研究,哪种心理品质对于心理疲劳更具有代表性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1]张连成,张力为,阳海英,刘羽.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测量与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02).

[2]楼雪娘.施工现场建筑工人作业疲劳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3]毕晓婷,张力为.运动性心理疲劳成分的动态变化及其归因[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05).

[4]解缤,姚家新.专业运动员心理疲劳和心理耗竭的社会学成因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03).

[5]白云峰.特殊环境下军人心理与生理健康状况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

[6]林岭,张力为.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7,(03).

[7]林岭.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概念模型、多维检测、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D].北京体育大学,2006.

[8]何洋.我国优秀射箭运动员脑电特征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8.

G804

A

1006-8902-(2017)-11-ZQ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项目。

孙丽娜(1994-)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体育心理学方向。

猜你喜欢
运动性运动员运动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姜黄素对大鼠运动性肾脏裂孔隔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不正经运动范
运动性血红蛋白降低的机理及营养防治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针刺“五泉穴”联合华佗再造丸治疗中风运动性失语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