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CDIO模式视域下的思考

2017-03-11 03:57何少奎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人才

何少奎

一、引言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快速向大众化方向迈进,使得众多中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由培养少数精英型人才向塑造研究型、学术型专业人才转变。由此,新建地方性高等院校也随之向技能型、多学科、应用型转型,甚至部分研究型高校也开始转型提升。这个变革符合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也符合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外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产物,也就是说高等院校的教育门类只有细分并调整结构才能主动适应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近年来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教育模式被专家学者所关注,依托先进企业科教平台实现校企合作育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学历的应用型人才的地方应用型高等院校,已成为新时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定位与发展

应用型高校是中国国民教育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以推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为首要任务,立足于服务地方发展、服务经济发展、服务行业发展,培养本科层次的专门人才。她以找准优势、办出特色、确定方向,指导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宽广的知识视野,专业的应用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为育人目标。

(一)应用型高校的层次

所谓应用型高等学校是区别于四年制普通本科教育和专科层次教育的高职高专而言的概念。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大学的划分:一类为研究型大学。在我国即指以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双一流”传统类高校。二类是将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的高校,即应用型高校。三类是技术技能型职业院校。其人才培养的区别在于一类高校教育学生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为后期学术研究做好铺垫。三类职院是满足于社会生产服务行业需求,培养一线技能人才。而二类应用型高校的出现缘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相对复杂,既有行业办学背景数十年的高校也有地方新建学校。其发展长期受到“双一流”大学走研究型路线的影响,在办学中强调理论的培养,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扎实理论基础且理论的系统性要高于三类院校。简言之,其理论水平定位在“够用”与“坚实”之间,技术技能定位在“准确”与“实用”之间。

(二)应用型高校的定位

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其一,为社会兼顾输送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以后者为重。着力在个别优势专业中发挥特点,巩固前沿学科的领先地位,培养出某一领域的研究型人才。与此同时,实现其他学科齐头并进综合发展,完成强校固本的大多数应用型人才培育。

其二,立足本科层次培养,适当培养研究生。当前,我国具有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在学科发展,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么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则更应注重新兴学科及特色领域的建设,呈现错位发展,在这方面深耕收获。

其三,以教学为重兼顾科研。在教学方面除常规的课堂教学,还可以更多的探索国外大学联合培育机制、企业承担实践教学环节、校内企业课程植入、开设订单班等模式。在科研上将人力、物力投入到应用与开发功能的研究方面,辅以理论与技术的创新。

其四,把满足地方人才需求作为核心,某些专业也可以面向其他地区,甚至面向全国,但它主要是面向地方,为地方服务。[1]

(三)应用型高校的发展

国内高校在培养少数精英的传统教育阶段一直倡导博大精深的学术研究理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虽然各大高校地区分布不同,但其功能出现重合,千校一面的状况比比皆是。诸如,曾有包括高职高专在内的不少高校定位为研究型、综合性学校,把国内985、211工程重点大学作为自己发展的标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深入,重构大学治理、重新布局大学架构,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差异化发展方向势在必行。这一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能够较好地平衡高等教育在资源分配上的过剩、不足与不平衡;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的输出上呈现互补,避免造成对人才资源的浪费。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方向应该避免随大流和同质化,坚持向行业需求贴近,以社会实际为纲。一所学校能否办成功,在于找准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2]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校企合作转型升级

地方应用型高校如何持续提升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发挥人才及技能优势是当前学校内涵式发展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学校在积累办学经验、强化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引进、深耕人才培养水平的基础上,实施教育与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相衔接,不断推动校企合作及人才培养转型升级。

(一)以优势专业服务地方产业促进转型

应用型高校以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为蓝图,紧紧抓住地方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调整内部结构,凝练学科分支,巩固优势专业,培育特色专业与地方行业企业互动、融合。通过与地方产业的交叉、融合与渗透,打造出立足地方并向外辐射的人才供应基地。同时,高校在办学中始终围绕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以行业的变化为前进动力促进学科专业建设。以形成地方产业引领专业发展,专业发展影响地方产业的繁荣局面。

(二)以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战略升级

国内应用型高校具有一致性的基本着力点是“培养人才、面向行业、联系企业、服务地方”,在与企业共建合作的大框架下实现互利共赢,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以武汉商学院为例,学校在全面加强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根据二级学院专业特色与本地企业武商集团、中百集团、汉口银行、武汉港务集团、东方马城等企业深度合作,通过“订单班”方式共同打造实用型人才;与中国500强企业如苏宁集团、中国人寿、南方航空等企业集团分部,实现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等。校企合作实践育人不限如此,合作范围还涵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教师顶岗与挂职、学生企业实习、企业课程植入和双向课程教学等,提升了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极好地服务了区域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学校通过不断向多领域、多行业、多元化纵深发展延伸,共建了一大批产学研基地,促成了众多横向课题立项,实现了科研成果转化。校企合作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深入,其现有合作模式将不断深化、细分。

笔者认为,今后地方应用型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通过以下思路深化、细分从而实现战略升级:

1、以特色学科为依托,采用面向制造业、特色服务类企业人才预定式的定向培养模式。

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是解决企事业单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缺口的需求。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些企业的用人需求?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企业主动与实际承担学生应用能力教育与培养任务的应用型高校合作办学,共同设定以输送掌握技术且胜任企业岗位要求的毕业生为教学目标。在开设国家级规定课程、省市级优质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不同需求同步开设校级特色课程,聘任企业中具有专门技术且从业经验丰富的专家、技术骨干和岗位能手参与实践教学与业务指导。教学过程中,把顶岗实习、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等环节相互渗透融合,真正做到入学即定向,毕业即就业。其有效之处体现在:一是可以降低企业在培养、储备人才上的投入成本;二是为应届毕业生实习就业提供保障;三是有利于不同高校错位发展,避免输出人才同质化或供大于求。

2、以优势专业为基础,对接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应用技术攻关与研发的合作模式。

该模式能进一步突显应用型高校的应用技术研究能力,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建立技术成果共享,走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道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与高校发展转型升级。尤其是在当下互联网+时代更趋重要。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物流共享平台建设正影响着国际国内民生上的重大问题,而只有校企深度合作才能进一步解决在运营中的关键技术和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做到双赢。如在国内电商平台销售高峰时期或节日旺季,将高校中具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技术和机器人工程专业背景的教师与学生,派往现场实习并参与大数据分析与流水线作业,他们不仅可以及时发现运作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为日后自身学习与研究提供原发动力和方向,而且也能运用学科理论为生产线作业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实现企业一线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找到企业更多的利润增长点,做到可持续发展。

3、以专业技术人员为核心,发挥人力资源整合效应从而实现科研立项与教学相长的促进模式。

该模式一方面可以探索高校教师、专家学者与企业骨干、技术人员实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发挥他们在科研立项与成果转化中的分工协作。以高校专家、学者研究的理论为指导,结合企业骨干在生产、实践中的实战能力,共同建立科研立项与成果转化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另一方面,以科研成果为结晶,将项目成果的实践与创新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去,建成科研促教学,教学强科研的良性循环。

四、CDIO模式下的实践与思考

CDIO 是由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行(Operate)四个英文词汇首字母缩写构成。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技术技能方面达到创新实践最佳效果,在社会交际能力、职业素养及团队合作上获得全面提升。CDIO模式下实现校企合作,可以使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它们互相介入、互相扶持、最终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3]CDIO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地方应用型高校与企业以学科门类共建教学与实践平台。校方将同一学科下的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为大类学科课程,企业以行业用人标准设计该领域人才的职能定位与实践任务。学生在习得方法后,自行构思出完成任务及获得相应晋升的思路与途径,由此帮助应用型人才明确其自身发展目标,激发自己的潜能与活力。同时,学生在不断努力提升通过初级阶段考核后,学校及企业可以进一步引入其他任务需求,增加学生只有通过团队协作、社会交际与抗压抗挫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为其后期拓宽知识结构与技能提升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在前期基础理论学习与教学任务完成后,校企双方根据学生呈现出的差异化设计出符合个性特征的课程教学。在这一阶段,面对广大学生可在任务规模与复杂程度上做少许改变与提升,对具有挖潜价值的学生再额外设计若干考核层级。依托第二阶段的提升,帮助能力突出学生初步建立领导团队的信心与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

第三阶段,以企业引导实践为主要环节,是知识技能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培育成果产出和检验阶段。高校可以安排专兼职教师与企业骨干到学生实践岗位进行一线指导,一方面在研发、生产等环节在实战中展现教学成果;另一方面从个人技能、职业素养及团队合作方面考核学生水平。通过CDIO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是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有实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3]正如《校企合作是高校改革新趋势》一文中所言:Quality development(which includes elective courses of humanistic quality,technology,art,job market’s simulated training,designing proposal of employment and social skills)is a good way to enhance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students.[4]

第四阶段,学生完成教学实践考核等一系列环节后,由实习生逐步向正式员工过渡阶段。第四阶段也是运行阶段,要求身份由学生转变到职员,思想由学习为重转换到工作为重,并在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实现为企业与市场创造预期价值。具体来说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求学生能够发挥出积累的技术技能,二是体现良好的职业操守。

五、总结

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就需要校企合作构建一个“结构多层次递进、制定多主体参与、内容多元化分布”的校企合作办学制度体系来保障。[5]实施CDIO模式下的校企合作不仅进一步将学生习获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更是加强学校企业间的产学研结合。实现共促发展,互利共赢,立足推动地方区域的经济、教育与科技进步,面向地方至全国输送高水平、高质量技能人才。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

[2]赵文青: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思考—潘懋元先生访谈录.[J].高校教育管理.2014.(1)

[3]罗高涌张瑾:基于CDIO模式的校企合作办学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1.(5)

[4]YANG Di: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the New Trend of the Reform of Logistics Universities.Canadian Social Science.(Vol.12,No.5,2016)

[5]徐公芬蒋承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制度建设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7)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