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哈尔滨 150080)
毛泽东读史与用史蠡见
张哲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哈尔滨 150080)
毛泽东读史重在扬弃,意在致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指导着毛泽东读史的方式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思想则关系着毛泽东读史的立足点。毛泽东致力于民族、国家和社会,不仅在有字之书中搬学问,更在无字之书中得真理,并辩证否定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转化成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社会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 历史 辩证法
在学习和运用历史方面,毛泽东可以称得上是“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的最杰出典型。毛泽东曾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的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1]533换言之,要想取得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不仅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2]801。因此,毛泽东号召全党都要学习一点历史,并要求“必须抱着经世致用的态度去读经史,而决不可像理学家一样为读书而读书。”[3]44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立言:“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4]7不仅如此,毛泽东读史还始终秉持着“先博后渊”的求学问理原则。在毛泽东阅读过的众多书籍中,位于前三位的要数中国文史、哲学和马列著作。
首先,毛泽东对有关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经典书籍都有着广泛地涉猎,其中又以传统的经史子集最为集中。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读史不是狭义上的只读史书。他不仅研读例如《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御批通鉴辑览》、《中国通史简编》等专门记述中国历史的史书典籍,他还把大量记录着诸子百家和相关历史人物思想学说的著作也看作是从多方面认识历史的重要载体,如:《老子》、《孟子》、《墨子》、《孙子兵法》、《论衡》、《日知录》、《昭明文选》等。除了传统的经史子集之外,毛泽东还广泛涉猎稗官野史、历史演义、札记小说、野趣杂典来对自己的认识再进行不断地丰富和扬弃,如:《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三国演义》、《容斋随笔》、《梦溪笔谈》、《水浒传》、《红楼梦》、《徐霞客游记》、《聊斋志异》、《何典》、《启颜录》等。
其次,毛泽东不仅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酷爱如深,对于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也抱有很大兴趣。早在东山小学时期,毛泽东就用对对联的方式获得了借阅《世界英雄豪杰传》的机会。从此,华盛顿、拿破仑、彼得大帝等历史人物就成了毛泽东年少时所崇拜的偶像。来到长沙后,毛泽东有了更多机会可以阅读到大量反映西方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的书籍,如:《赫克尔一元哲学》、《柏拉图之理想国》、《欧美各国改造问题》、《社会改造原理》、《伦理学原理》、《西洋伦理学史》等。即使到了晚年病体缠身之时,毛泽东还在研究美国历史,为此,他还特意让人在北京图书馆借《美国全史》来读。
虽然毛泽东读史的范围广、种类多,但毛泽东重点阅读和研究的还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史书典籍,从而真正做到了“先博后渊”。在毛泽东的书单里,有至少阅读过一百遍的《共产党宣言》,有写下一万多字批注的《社会学大纲》,以及《资本论》、《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大纲》等书籍。除此之外,记录中国四千年历史的《二十四史》陪伴了毛泽东二十四年,其中点评的文字之多、思考之深、理解之透前所未有;对于总结中国历朝历代经验教训的《资治通鉴》,毛泽东看了至少十七遍;被称为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红楼梦》,毛泽东认为“不读就不懂中国的封建社会。”[5]13融汇着兵法韬略的《三国演义》,毛泽东手不释卷般地阅读了整整70年,点评过的人物多达30位;而对记述着中国古代兵家智慧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创新和运用更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来源。
在毛泽东的书单里关于老子的书就有十多种。道家思想中所蕴含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就得到了他充分地肯定,并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加以吸收运用。毛泽东认为《老子》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可以称之为是一部兵书。如果把老子的辩证法应用于军事战争学,就可以转化成为以弱胜强、避实击虚的指导原则。不仅如此,毛泽东还经常引用道家许多经典著作中蕴含辩证法关系的典故。如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对朱德说道:“朱毛,朱毛,我是朱身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6]31以此来寓意自己与朱德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毛泽东从商鞅“徙木立信”取信于民的事例中,得出了近代中国多翻被列强侵略而几乎惨遭灭亡的根源就在于民智的不开、国民的愚昧。所以,毛泽东反对老子所主张的愚民思想,而大力倡导用教育开启民智,扫清全民族的愚昧和落后。为此,他在上学期间就主持兴办工人夜学,利用课余时间教授工人们读书识字;五四时期,他又借助《湘江评论》撰写文章,旨在向国人宣传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还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扫盲运动,大大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平。
相比道家“自然无为、远离政治”这样消极避世的思想,毛泽东更推崇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种积极入世的主张。毛泽东曾在日记中写道: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不仅如此,毛泽东自其求学问道开始便深受儒家思想尤其是发展到明清时期的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思想的感染。所以,毛泽东读史是为了引史入世,意在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进而理论联系实际地去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具体问题。毛泽东充分吸收儒家文化中所蕴含的关于“实事求是”的处世原则,主张去“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7]110,并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此外,他还肯定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并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将其逐渐发展成为我们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特别注意吸取和借鉴历史上有关农民战争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古代战争史中把握战争的发展规律。在他看来,历史上很多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历史上黄巢、李闯式的流寇主义,已为今日的环境所不许可。”[8]46与此同时,毛泽东认为《水浒传》中农民起义军聚义水泊梁山、开辟根据地的经验值得借鉴。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继而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毛泽东还善于从中国古代的兵法中提炼出很多行之有效的作战原则,然后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探索出了许多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作战理论。兵家圣典《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以及蕴含在中国古代战争中的大量军事策略和原则都成为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来源。事实上,毛泽东在继承这些军事思想精华的同时,更在具体实践中实现了对它们的创新和发展。如:《孙子兵法》全篇主要是讲战争中进攻的战略战术,而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便详细地论述了关于“以时间换空间”的防御理论。在读冯梦龙的《智囊》时,毛泽东对孙膑“围魏救赵”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9]33毛泽东第一次运用“围魏救赵”是在1929年初。国民党湘赣两省的军队集结约三万兵力分五路进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召开会议,决定采取“围魏救赵”战法,以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和红四军一部保卫井冈山,自己和朱德则率领红四军主力进攻赣南闽西。最后,不仅迫使国民党主动放弃围剿井冈山,还一举开创了闽西苏区。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将“围魏救赵”进一步发展成了“内外线作战理论”。1947年初,蒋介石集结60万部队对我山东解放区的华东野战军以及陕甘宁解放区的西北野战军实行重点进攻。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毛泽东命令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进行中路突破。这样一来,蒋介石就不得不从山东和陕北抽调兵力来进攻插入中原的解放军,而我军在山东和陕北战场进行内线作战的困难局势也得到了缓解。在“内外线作战理论”这个整体的作战框架下,我军又在各个战场灵活地运用不同形式的游击战、运动战等战略战术,使得蒋介石由最初重点进攻的主动变成了后来四面阻击的被动。
由于毛泽东始终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所以他总能发现历史和现实之间存在的这样和那样的联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寻找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方法,从而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1949年,三大战役以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告终,同时也预示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败局已定。此时,美国政府建议国民党划江而治,国民党也想利用“和平谈判”的手段来换取喘息的机会。在与国民党进行谈判时,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毛泽东顶住来自苏联等方面的压力,坚决反对以长江为界实行南北分治。历史上,项羽因为中了刘邦的反间计,从此疏远了范增,因而也没有坚持范增乘胜追击的建议,让刘邦有了喘息的机会。结果,刘邦在巩固了后方,拥有了充足的兵马和粮草之后,就开始对楚军实施大举反攻。项羽在危机四伏且粮草补给困难的情况下,最终无奈同意了与刘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原本以为就此作罢还能割据一方,可是没想到又中了刘邦的缓兵之计。“楚河汉界”刚刚划定,刘邦就掉头越过“鸿沟”追击楚军,直至逼得项羽乌江自刎。所以,毛泽东借此历史典故告诫全党、全军不可重蹈项羽的覆辙,并在1949年的新年贺词中号召全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绝不能半途而废。4月20日晚,毛泽东下令人民解放军二野、三野部队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第三野战军一部占领南京,自此,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
1944年3月,郭沫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记述李自成的农民起义部队在进京后因骄傲腐败最终导致失败的原因和过程的《甲申三百年祭》。毛泽东随即指示延安的《解放日报》进行转载,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并引以为鉴。在给郭沫若的信中,毛泽东写道:“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地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10]241在从西柏坡准备进京之际,如何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考出一个好成绩?如何跳出历朝历代治乱更迭、循环往复的“历史周期律”?就正式成为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此时必须面对的而且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194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目的就是要以此告诫中国共产党人决不可学李自成,时刻不能放松对我们党自身的建设。在毛泽东看来,历史和现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读史是为了用史,学古人是为了鉴今人。从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出发,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的“赶考”之路从未结束。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何显明.毛泽东哲学与中国经世致用思想传统[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2(4).
[4]项平.毛泽东谈读书[J].新湘评论,2010(8).
[5]霞飞.毛泽东与《红楼梦》[J].党史博采(纪实版),2013(1).
[6]吴殿尧.朱德生平十“最”[J].党史文汇,1994(3).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黄国荡.试论毛泽东建军思想与历史经验的关系[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5).
[9]陈晋.《智囊》点评[J].瞭望,1991(46).
[10]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Analysis on Learning and Applying History of Mao Zedong
Zhang Zhe
(Marxism Schoo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Mao Zedong learnt the history in order to use it better in his life.He paid attention to assimilate the essence and removed the dros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On the one hand,he studied and evaluated the history in a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view.On the other hand,the idea of history for practical utility in Hu Xiang culture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him. Therefore,Mao Zedong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nation,country and society.He not only learnt knowledge in books,but also acquired the truth in the social practice.In addition,He combined them with each other.Finally,He transformed the learnt knowledge into scientific world views and methodology constantly.
Mao Zedong;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history;dialectic
A75;K825.81
A
2017-03-19
张哲,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