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欢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外贸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
基于翻译目的论的岭南建筑文化英译研究
——以开平立园为例
李海欢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外贸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
岭南建筑文化翻译是岭南文化外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开平立园为例研究发现,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可以为岭南建筑文化的翻译提供适度有效的理论支持。译者应在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译文可操作性、文化适应性及受众广泛性等特点,从目标读者角度出发,译出高质量的译文。
岭南建筑文化;翻译;翻译目的论
我国目前对岭南建筑文化翻译的研究比较少,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岭南建筑文化撰写”、“岭南建筑翻译”或“岭南建筑文化翻译”,搜索到的结果为“0”。输入“建筑文化翻译”,只能找到5条结果。其中李琳琳从文化翻译理论角度探讨了中国建筑文化的翻译[1],还分析了《红楼梦》中建筑文化的翻译[2]。赵元元以大观园中建筑标识名称的翻译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建筑词汇翻译背后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取向[3]。通过关键词“岭南建筑文化”进行搜索,找到81条结果,主要都是从建筑学的角度来对岭南建筑风格和文化进行的研究,并没有涉及到岭南建筑文化翻译的研究。
(一)国内对岭南建筑文化的研究
1.岭南建筑的定义。王河指出,岭南建筑包括广府民居、潮汕民居和客家民居,以及岭南庭园和近代建筑进程中产生的骑楼、碉楼等建筑;同时指出,岭南建筑产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发展的高峰[4]。
2.岭南建筑文化对古代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唐孝祥从建筑适应性的视角简析了近代岭南建筑文化对古代岭南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指出岭南乡村民居的梳式布局和三间两廊的平面型制是对中国农村传统布局的沿袭,但又结合了本地区的自然气候地理条件;近代岭南宗祠建筑继承了古代建筑文化中建筑的社会适应性,而城市骑楼更是体现建筑的社会适应性和自然适应性的新建筑类型[5]。
3.西方建筑文化对岭南建筑文化的影响。罗意云指出,岭南地区的西关大屋、竹筒屋和商业骑楼等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6]。庄旭提出,西方建筑文化元素对岭南建筑起到的推动作用可概括为三个大的阶段:20世纪之前的萌芽阶段、20世纪初叶融合发展的兴盛阶段及1949年建国后的系统成形及鼎盛阶段[7]。王瑜探讨了古代外来建筑文化在岭南传播的途径,包括贸易往来的途径及宗教传播的途径,认为古代外来建筑文化在岭南的传播极大地丰富了岭南建筑文化景观[8]。
4.具体的特色建筑及建筑元素的研究。谢浩以“沙湾古镇”为例探讨了广府建筑文化[9]。钟学文研究了广州极具特色的“骑楼”文化,从广州骑楼的起源、发展历程、风格样式出发,谈到了广州骑楼文化对广东其他城市的辐射影响以及现代骑楼文化的传承[10]。王娟以广州“陈氏书院”即“陈家祠”为例,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宗教和传统民俗文化等方面诠释了陈家祠建筑装饰艺术所蕴含的意境和内在文化精神,以及对现代设计的启示[11]。唐孝祥分析比较了近代粤中五邑地区、粤北兴梅地区、粤东潮汕地区等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论述了近代岭南侨乡建筑发展的适应性规律及其地域文化性格[5]。王河深入探讨了岭南侨乡建筑的佼佼者——开平碉楼[4]。在岭南建筑元素的研究方面,龚艳燕对岭南西关文化中独特的“满洲窗”进行了探析[12],刘妹探讨了岭南建筑中的“陶塑脊饰”的文化艺术特征[13]。
(二)国内对建筑文化英译的研究
国内学者较多的是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名胜建筑的翻译。刘奉君等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指出旅游景点英文翻译的目的除了向外宾传递信息外,更要诱发潜在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兴趣,激发其产生去目的地旅游的欲望,提出了改写、减译、增补等翻译策略[14]。刘建珠提出了历史文化景点简介的翻译需运用“深度翻译”的手法,即为了达到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感知对等目的,而在翻译时通过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来补充译文信息[15]。建筑文化的翻译,也属于公示语翻译的范畴,王宁武等从“翻译目的论”为出发点,探讨公示语翻译应遵循的三大法则,即目的法则、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法则[16]。
(三)国外对于岭南建筑文化的研究
国外对于岭南建筑文化的研究不多,其中日本学者藤森照信对风行于19世纪中后期中国沿海城市的外廊建筑做了相关研究,马来西亚学者杨经文(Ken Yeang)的著作《热带骑楼城市》(The Tropical Veranda City)对骑楼文化进行了大量研究。
20世纪70时代,德国学者凯瑟琳娜·莱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提出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注重实效、文化和连贯系统,规范性、实用性、概括性和专业性较强,非常适用于指导目的性较强的工具性语言文本的翻译,如公示语、说明书、新闻文本、广告文本等。建筑文化的翻译,一般包括名胜景观的介绍词、文物的说明词、文化古迹的宣传册等,属于公示语翻译的范畴,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译文的可操作性、文化的适应性及受众的广泛性等特点。翻译目的论可以在较大的程度上帮助译者从目标读者的角度出发,翻译出质量较高的译文。
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岭南建筑文化翻译应遵守三大原则:目的原则,即译者的基本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及所使用的翻译策略要达到的目的。目标文本的形式应当首先由功能,即目标文本在目标语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就建筑文化的翻译来说,译者要充分考虑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协调,只要达到译文读者对译文期待的预期效果,译文并不一定要完全与原文进行“字对字”的翻译。中文习惯采用较为华丽的辞藻或成语来描述景观建筑,以达到渲染文采的作用,翻译时,译者应着重考虑译文的功能和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可以适当地对原文中的形容词及修辞手法进行简化。连贯原则,指译者应当充分考虑目标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使译文最大限度做到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使接受者能够理解其义[17]。译者在翻译建筑文化时,不应像经贸、法律文本的翻译那样只求表达准确、用词简单朴实,而应该尽量体现出译文的可读性,能够使读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体会其意义。忠实原则,即源文和译文之间必须具备语际连贯。不过在翻译目的论忠实原则中,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者怎样理解源文,也取决于每一次翻译的目的,译文可随目的的改变而改变[18]。在翻译建筑文化时,译者应站在译文的读者的角度考虑,确保译文读者对原文信息有完整的了解,不得随意删减一些关键性的信息。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在2007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而立园是其保存较为完整的一部分。立园是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于1935年建成的私家园林,集传统园艺、西洋建筑、江南水乡特色于一体,其建筑艺术风格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是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中西结合的名园、国家AAAA级旅游区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园中有大量建筑物、文物、图片等的介绍词及翻译,笔者发现,部分英语译文有一些不足之处,下面摘抄其中一部分原文及英译例子进行评析:
(一)漏译
景观、建筑及文化古迹的介绍说明文本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属于“信息类文本”,即陈述事实、罗列数据等,译者的任务应该是忠实地、不增不减地翻译原文的信息。相反,如果译者对这类文本进行随意删减或漏译,读者就会无法完整了解原文中阐述的事实。另一类文本属于“表达类文本”,原文撰写者以艺术创作的形式,有意让文本内容拥有文学艺术美感。汉英两种语言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常常在这类文本的表达上有不同。汉语文本对景观建筑的描述一般追求言辞华丽,遣词造句极为讲究,多使用四字成语、排比、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注重语言美感。而英语文本对景观建筑的描写大多比较直观、简约,注重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及有效性。根据两种语言的差异,译者在处理表达类文本的时候,可适当地进行删减,以使译文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
例1:原文:华侨回乡建筑自家居所的时候,同时为他们所敬仰的祖先和神建设殿堂。民国时期开平共有教堂32间。图为关姓村民关茂牧师与外国教友于1905年在龙背建成的教堂。
译文:Villagers built halls for their gods when they began to build their own houses in the villages. This is the Christian Church that was built in 1905 by Pastor Guanmao and his foreign missionary friends in Longbei Village of the Chikan Township.
例2:原文:开平华侨秉承把祠堂当学堂的传统。在他们新建的具有学校功能的宗族大祠堂中,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前面部分遵守传统祠堂的形制,两边厢房用作课室。后面部分是会议室和图书馆,又兼有防御功能的碉楼建筑。
译文:The Kaiping overseas Chinese kept the local tradition to have their ancestral halls as schools for their own clan. Usually, the front structure follows the layout of the traditional ancestral hall, while the rear structure is a defensive diaolou with other functions as meeting rooms and the school library. The Yu Fengcaitang Ancestral Hall reveals this planning idea.
在例1的英语译文中,漏译了“祖先”和“民国时期开平共有教堂32间”这两部分。在例2的英语译文中,漏译了“两边厢房用作课室”这句话。上述漏译的部分,都属于“信息类文本”,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不应该被漏译。建议在例1中补上 “ancestors”和 “There were 32 churches in Kaiping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这两部分;在例2中补上 “there are classrooms on both sides of the ancestral hall”。这样,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获得的信息就基本对等了。
(二)校对出错
例3:原文:开平乡村现有祠堂四百多座。图为开平台山为主的余姓华侨于1906-1916年建成的余姓宗祠——风采堂。
译文:Kaiping has more than 400 ancestral halls. This is Fengcaitang, the Yu Clan’s ancestral hall that was built between 1905 and 1916 with money raised by the Yu clansmen from Kaiping and Taishan.
例4:原文:1944年6月,侵华日军窜到立园大肆侵扰,猖狂之极。
译文:In June 1944, the japanese aggressor troops invaded Liyuan Garden outrageously.
例5:原文:宛如一个大鸟笼,是一座具有西亚色彩的伊斯兰式花亭。
译文:Like a huge bird cage, this is a west-Asia Islamic flower pavilion.
例6:原文:当时华侨经香港汇款回乡,多相信本乡人在香港经营的银号,并通过其在家乡的接驳银号把款项送抵家人。此为汇款时附带的信封与信件,当地俗称“银信”,建国后此类业务统称为“侨批”。
译文:The overseas Chinese remitted money to the yinhao (private banks) run by Kaiping natives in HongKong. The money was then transferred to their families through through an affiliated local yinhao in Kaiping. These envelops and letters were locally called “Yinxin” and “Qiaopi”, respectively,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在例3中,“1906-1916”被翻译成“between 1905 and 1916”,年份与原文不一致。在例4中,“侵华日军”被翻译成“the japanese aggressor”,作为专有名词的japanese首字母没有大写。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例5中,“西亚”翻译成“west-Asia”,west一词也没有首字母大写。而在例6中的“银号”一词,采用了在文内加括号进行翻译补偿的方式,翻译成了“(private banks)”,译的非常到位,但是,“银号”属于专有名词,译文中的“yinhao”首字母没有大写。同时,例6也出现了校对出错的问题:译文中重复了一个单词“through”。这些问题看似很小,却会使人感觉译者对译文没有进行认真的校对。校对非小事,尤其是像立园这样的知名景点,译文校对出错,会在参观者的心中会留下不良的影响。译者在进行岭南建筑文化的撰写和翻译时应按照以下步骤:一、调查研究,严格考证历史典故、专有名词和人名地名等;二、检查校对,避免信息不实或漏译错译;三、优化润色,对撰写的文本及译文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润色,在忠诚的基础上优化表达方式、美化语言。
(三)缺少增补性翻译
例7:原文:开平学宫建于康熙6年(1667年),位于开平古县城——苍城。既是开平的最高学府也是县试考场。学宫从建成到科举制度取消的240年间,共培育过进士5人,举人140人,秀才340人。
译文:The Kaiping Confucius School, the highes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as well as county examination place in Kaiping, was built in Cangcheng in 1667. Between 1667 and 1907, from the time it was built to the time that imperial examinations became eliminated, it had nurtured five jinshi, 140 juren, and 340 xiucai.
在例7中,“进士”、“举人”和“秀才”三个词直接翻译成了“jinshi”、“ juren”、“xiucai”,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背景的译文读者来说,会有理解的障碍。在进行岭南建筑文化翻译时,译者要善用翻译补偿理论,对部分术语、理论、风格、流派及背景等进行必要的注释。翻译补偿可采用文内补偿(添加括号、添加词汇等)和文外补偿(加注释、加图片)两种方式。笔者建议例7的译文中以加注的形式来对“进士”、“举人”和“秀才”三个词进行增补翻译:Successful candidate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岭南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属于“一带一路”战略涵盖的范围,如果要发展为国际化城市,需要努力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活动的优选场所。建筑文化就属于文化、旅游等活动的重要方面,做好岭南建筑文化的英译工作,可以提高对外宣传的有效性,加快城市的国际化步伐。岭南建筑文化承载着广东社会、人文特色,其撰写、外译与传播有助于推动岭南文化“走出去”、建设文化强省,同时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构建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
[1] 李琳琳. 丛丽.基于文化翻译理论的中国建筑文化翻译策略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0):68-70.
[2] 李琳琳,丛丽.《红楼梦》中建筑文化翻译——基于文化翻译理论的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99-103.
[3] 赵元元. 品红楼文化,大观园里说中西——《红楼梦》中建筑名称的翻译[J].今日科苑,2010(2):139-140.
[4] 王河. 岭南建筑学派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5-6.
[5] 唐孝祥. 近代岭南建筑文化初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2(1):60-64.
[6] 罗意云. 西方建筑文化对岭南建筑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8(15):48-49.
[7] 庄旭. 西方建筑文化对岭南建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J].广东建材,2008(3):116-120.
[8] 王瑜.古代外来建筑文化在岭南的传播及影响[J].古建园林艺术,2011(4):52-55.
[9] 谢浩. 沙湾古镇——岭南民间建筑文化博物馆[J].中国住宅设施,2013(Z1):116-121.
[10] 钟学文. “骑楼”空间——岭南建筑的一朵奇葩——广州骑楼文化再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9):17-20.
[11] 王娟. 陈家祠建筑装饰艺术的岭南文化意蕴[J].艺术百家,2008(2):109-112.
[12] 龚艳燕. 对岭南建筑满洲窗的探析[J].住宅科技,2010(8):45-48.
[13] 刘妹.岭南建筑陶塑脊饰的文化艺术特征探究[J].中国陶瓷,2013(8):77-81.
[14] 刘奉君.功能理论视角下的名胜古迹外宣资料翻译——以河北省旅游景点翻译为例[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06):120-124.
[15] 刘建珠. 历史文化名胜汉英翻译中的“深度”与“对等”[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7):38-41.
[16] 王宁武.从“目的论”的角度析公示语的汉英翻译[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4):50-52.
[17] 徐玲玲.目的论视角下的新闻英语汉译策略[J].海外英语,2013(11):192-194.
[18] 卞建华.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8-127.
[责任编辑 文 俊]
2016-12-09
李海欢(1980-),女,广东韶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翻译学研究。
H059
A
1009-1513(2017)02-00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