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当随时代”:关山月研究之回顾与展望

2017-03-11 01:53
关键词:关山月中国画创作

曾 科

(深圳博物馆 深圳改革开放史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26)

“笔墨当随时代”:关山月研究之回顾与展望

曾 科

(深圳博物馆 深圳改革开放史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26)

关山月在其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以国画创作的方式参与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学术界围绕关山月抗战时期的艺术活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中国画的改造以及50至60年代的旅欧写生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今后的研究在史料范围、改革开放新时期关山月的艺术活动等方面有望取得新的突破。

关山月;岭南画派;中国画革新;美术史

关山月(1912—2000),广东阳江人,20世纪享有盛誉的国画大师,岭南画派第二代重要代表人物。关山月秉承岭南画派所倡导的艺术变革精神,热切关怀时代,紧密贴近生活,其所提出的“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理念,对20世纪中国画坛影响深远。对于这样一位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学术界早已跳出单纯的艺术视角,不仅仅局限于研究关山月绘画的形式特点与语言结构,而是广泛探讨关山月艺术与时代、社会以及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据笔者初步统计,自2000年关山月逝世以来,学术界对于关山月的研究不断升温,先后出版了2本研究文集、4篇硕士论文以及多篇期刊论文。对相关研究进行学术史的梳理与展望,对于推动关山月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 抗战时期关山月的艺术活动

关山月于1936年跟随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学画,于1940年在澳门举办“抗战画展”,以民族艺术向世界控诉日军的暴行和战争的残酷,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赏,在民国画坛初露头角。其后关山月行万里路,辗转桂林、贵阳、青城、峨眉山,并沿河西走廊到敦煌观摩古代佛教艺术,沿途展开画卷对景写生,眼界大开,艺术造诣渐臻佳境。

刘文东《试论岭南画派在山水画上的探索》以关山月表现抗战题材的“抗战画”为研究对象,认为这批作品在创作理念上沿袭了高剑父所提倡的写实主义创作原则,在创作技巧上承接了高剑父放笔直取的没骨技法,整体画面充满一种动荡不安的气氛,可谓以艺术介入社会并获得成功的典范[1]182-205。关坚《平生塞北江南——写生与关山月的艺术创作》研究了写生这一创作形式对于关山月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意义,认为写生实践推动了关山月的创作理念由折中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2]。关坚、赖志强《万里都经脚底行——关山月的速写艺术》认为,战时写生经历一方面使关山月开始褪去高剑父的技法影子,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风格;另一方面,以现实视觉入画也为关山月后来接受中共文艺方针做了重要铺垫[3]。殷双喜、曾小凤《艺术与救国——岭南画派的“抗战画”及20世纪中国画的革新转型》比较分析了关山月、高剑父等岭南画派主要人物在“抗战画”创作风格上的差异,如高剑父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来寄寓对现实的关怀,关山月则以写生的方式来真实地记录战争的残酷[4]。

陈湘波《关山月敦煌临画研究》以关山月敦煌之行的历史背景为主线,细致考察了关山月敦煌临摹作品的艺术特点,指出关山月是通过宣纸、毛笔、墨和颜料等现代美术工具以及现代中国写意画的技法、采用对临的方法来临摹敦煌壁画的[1]68-80。王嘉《模仿与创作的双重文本——关山月临摹敦煌壁画新读》主要分析了敦煌临摹对于关山月艺术生涯的重要意义,即促进了关山月对线性语言的探索和运用、对人物姿态的观察和表现以及对人物组合关系的处理技巧[1]138-166。陈俊宇《寻新起古今波澜——关山月临摹敦煌壁画工作的意义初探》从20世纪初敦煌学兴起的历史文化意义入手,认为关山月从敦煌实地考察中认识到敦煌艺术的伟大成就在于文化改良,异质文化经过借鉴改造之后,就成了我们自己民族的东西,这为关山月一直所信奉的岭南画派“折中主义”提供了合理化的历史根据[1]242-252。鲁珊《切欲师承化古人——关山月敦煌临摹对其南洋写生的影响》侧重研究了关山月敦煌临摹对其日后南洋写生的影响,认为关山月的南洋写生作品在色彩、线条、题材、人物形态等方面都带有敦煌临画的烙印[5]。吴洪亮《漫道寻真——庞熏琹、吴作人、孙宗慰、关山月20世纪30、40年代西南、西北写生及其创作》指出,民族学、人类学等新兴学科的兴起以及抗战爆发中国高校的内迁,使得战时艺术家们赴边疆实地考察蔚为热潮,并分析比较了关山月、吴作人、孙宗慰、庞熏琹等四位画家西部写生期间的交往、切磋及其艺术上的差异[6]。

二、 关山月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画改造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的革命政权对包括中国画在内的传统艺术形式进行了改造。陈瑞林《在时代的激流中——关山月欧洲写生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艺术》从国家政权改造旧文艺的政治背景入手,细致考察了关山月新中国成立后新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认为关山月积极接受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中共文艺政策,其先后创作的《新开发的公路》、《山村跃进图》、《江山如此多娇》等作品是新中国美术主流的重要组成部分[7]238-259。张曼华《论关山月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的发展观》指出,在中国画改造问题上,关山月对“用西洋画改造中国画”的方法提出质疑,而坚持以中国画传统的白描为基础,吸收西洋素描中线描一派的优长,建立与中国画系教学全程相适应的中国画素描基础课,培养了大批中国画人才,积极有效地推动了岭南画派的发展[8]。陈俊宇《适我无非新——试论关山月20世纪50年代写生历程》以1950年代初美术界“国画创作接受遗产问题”的论辩为重要思想背景,探讨关山月“新写实主义”写生风格的形成过程[9]。

关山月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创作的《虾球传·山长水远》等三套连环画,是其改造中国画的重要实践。古秀玲《由〈虾球传〉试论关山月1949年香港艺术活动》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再现了关山月1949年6月在香港创作《虾球传》的心路历程,并以确凿的证据向学术界证实了关山月在旅港期间就阅读到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为解读新中国成立后关山月主动接受中共文艺政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10]。陈湘波《关山月早期连环画〈虾球传·山长水远〉研究》从《虾球传·山长水远》的创作背景入手,指出这部连环画的整体画面浸透着苦涩深沉的忧患意识,它勾画出新中国成立前夜粤港社会的景象,反映出当时民众的现实生活,具有浓厚的粤港地方特色[1]111-120。谢志高《读关山月连环画〈虾球传〉有感》认为关山月在《虾球传·山长水远》中运用中国画传统的白描手法,以刚劲有力、简练明快的线条,准确生动地勾画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强调关山月之所以以饱满的艺术热情投入到连环画的创作中,是与关山月始终把政治理想、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以自己的画笔为政治服务的人生态度分不开的[1]121-125。

为讴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关山月于上世纪50至60年代相继创作了一批展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中国画。李伟铭《红色经典:现代中国画中的毛泽东诗词及“革命圣地”——以关山月的作品为中心》指出,关山月的《报春图》、《大井毛主席故居》等作品开创了以中国画的艺术形式来描绘毛泽东诗词和革命圣地意境的艺术先河,是50年代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10-25。陈湘波《待细把江山图画——20世纪50至60年代中期关山月建设主题中国画略述》指出关山月建设主题中国画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表现建设事业的实景写生;二是在写生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创作的主题性中国画;三是关山月参与的一些表现建设主题的合作画创作。文章认为关山月的画作不仅把握了新主题与创作的关系,而且磨合了传统笔墨与新的主题中的一些视觉符号的关系,从而从观念到形式上确立了一整套社会主义美术的新图式[1]55-67。陈俊宇《东风动百物,胜境即中华——试论建国初关山月艺术历程解读之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画改造实质上是为适应民族国家的建构要求而对文化理念体系作出的重整,而关山月敏锐地在现代中国的政治言说中汲取了艺术精神现代性转换的动力,其所创作的《新开发的公路》、《山村跃进图》成功展现了新的人文理想和现代性叙事[1]220-232。谭慧《变化纵横出新意,剪裁千古献当今——从〈井冈山〉图式试探关氏艺术风格的变化》对关山月1962年井冈山写生作品进行了艺术分析,认为这批作品依然遵循着中国画创作的笔墨章法,笔墨处理浑然天成,气势开阖有度,极富温润隽永的人文气息和生趣盎然的质朴情感[1]167-171。刘文东《试论岭南画派在山水画上的探索》细致分析了关山月在运用中国画“旧形式”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新内容”方面所作出的艺术调整与突破,展现了关山月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与永不枯竭的创作活力[1]182-205。1961年,为展现东北三省热火朝天的工业建设场景,中央政府安排关山月和傅抱石赴东北写生。万新华《关山月东北写生之考察》认为,关山月的创作热情在东北写生中得以极大地发挥出来,他娴熟利用多种技法,将山水实景与社会主义建设场面有机结合,又由于与傅抱石一路同行,相互切磋,其中国画艺术得到进一步升华[11]。丁澜翔《人民的风景——20世纪50年代关山月与北京地区画家艺术中的首都及其视觉性》从艺术社会史的角度考察了关山月北京写生的视觉性,认为关山月的北京写生不仅展现了50年代北京工人阶级市民生活的客观形式,还通过新的空间构造方式反映了一种新的艺术观念——将绘画当作是连接工人阶级视觉感受力与人民风景的政治性领域[12]。

《江山如此多娇》是关山月和傅抱石于1959年在人民大会堂联袂创作完成的巨幅山水画,是关山月最为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陈俊宇《江山如此多娇——试论关山月早年山水画艺术的发展趋向》考察了《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过程,认为关山月早年积极出世的艺术理念及其较为广泛的社会知名度,为其新中国成立后获得绘制《江山如此多娇》的重要任务打下了伏笔;而《江山如此多娇》的巨大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但表现出崇高的革命激情以及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苍茫宇宙感,还不动声色地包孕了现代中国新型的人文地理观念,即以传统山水画的形式感性地表达大中华主权国家的地域风貌[1]233-241。

三、50至60年代关山月的旅欧写生

50至60年代,出于文化外交的目的,一批艺术家开始在中央政府的安排下出国进行艺术创作与文化交流,其中关山月先后赴波兰、苏联、法国、荷兰、比利时和瑞士写生,创作出了《革但尼港》、《斯大林诺所见》、《塞纳河畔》等100多幅作品。潘耀昌《浅议关山月的波兰之行》从建国初期中国画从彩墨画到水彩画的转型入手,细致考察了关山月波兰写生作品的艺术风格,认为这些作品“既借鉴水彩画的简捷明快,又保持中国画的基本特性,特别是意笔写生的特性”[7]234-237。庄程恒《异域行踪与友邦风貌——关山月的波兰写生及相关问题研究》细致排列了关山月波兰写生画中题跋所涉及的具体地名和时间次序,认为关山月的波兰写生作品不仅具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纪游性质,而且折射出身负特殊使命的中国画家对社会主义阵营“兄弟”国家理想图景的憧憬,因而具有艺术与文化交流、文化外交史上的多重意义[7]281-289。庄程恒《新中国画家笔下的异域与友邦——关山月波兰写生系列作品回顾》对关山月的波兰写生作品进行了主题分类和艺术史分析,认为这批作品真实再现了异域特定历史时期的风土人情,同时也可见关山月对原有表现技巧的重大突破及其对如何用中国画的语言表现国外风景的思考与实践[13]。陈滢、吴冰丽《时代·激情·创新——关山月旅欧写生探析》指出,关山月的旅欧写生作品主要包括城镇风光、工业生产场景、山川风光和人物等四种类型,其中尤以城镇风光和工业生产场景最具特色,既反映出关山月对东欧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热切向往,又表现出关山月在绘画题材与形式语言方面的拓展创新[7]260-270。杨惠东《写生与师造化——不同视角之下的异域表现及当代思考》比较分析了关山月等大陆画家与张大千等海外画家在异域写生表现手法方面的区别:前者注重写生的现场感,后者毫无域外风光的现场感。究其原因在于大陆画家经历了“中国画改造”运动的洗礼,大多接受了西画的方法直接对景写生,追求真实准确反映对象以及捕捉即时性的视觉效果[7]164-170。陈俊宇《试论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中国画变革——以关山月国外写生为中心》选取关山月的国外写生为切入点来探讨现代主义对中国画发展的影响,认为20世纪大部分国画家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认知是一种“间接的经验”而非“直接的引入”,这种互动模式让东西方艺术界保持了一种远距离的“想象”空间[7]271-280。

四、 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已将关山月艺术置于20世纪中国政治、社会发展这一宏观历史框架之中加以考察,涉及到了抗战时期关山月的艺术活动、新中国成立初期关山月与中国画的改造以及50至60年代关山月的旅欧写生活动,其中李伟铭和陈湘波对关山月建设主题中国画的研究、陈俊宇对关山月与中国画改造的研究、丁澜翔对关山月写生作品的艺术社会史分析,集中代表了新的研究动态。然而,对于这样一位承前启后、紧跟时代的美术大师,当下学术界对他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尚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在史料方面,关山月生前留有一些书信、书法、诗联和剪报等资料,进入80年代后曾多次接受媒体采访,留下大量访谈和录像资料,这些资料对于解读关山月的艺术生命是十分有益的,惜未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在研究时段方面,关山月的艺术生涯丰富而漫长,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当代等多个历史时期。相关研究已经涵盖关山月与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艺改造、50至60年代的文化外交等重大历史事件,然而对于关山月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与时代、社会以及政治之间的互动少有论及。“文革”以后的文艺思想和政策为画家的个人创作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关山月的中国画创作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发展出哪些新的风格与新的特点?是如何服务于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山月应邀赴美、日等国举办画展和讲学具有何种文化外交史上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重大问题。

[1] 陈湘波.时代经典:关山月与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文集[G].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2] 关坚.平生塞北江南——写生与关山月的艺术创作[J].美术,2013(6):113-115.

[3] 关坚,赖志强.万里都经脚底行——关山月的速写艺术[J].美术学报,2012(6):24-27.

[4] 殷双喜,曾小凤.艺术与救国——岭南画派的“抗战画”及20世纪中国画的革新转型[C]//陈湘波,李一.关山月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纪念关山月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45.

[5] 鲁珊.切欲师承化古人——关山月敦煌临摹对其南洋写生的影响[J].文艺争鸣,2011(10):42-45.

[6] 吴洪亮.漫道寻真——庞熏琹、吴作人、孙宗慰、关山月20世纪30、40年代西南、西北写生及其创作[J].美术学报,2013(6):12-17.

[7] 文祯非.异域行旅: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画家国外写生专题展[G].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

[8] 张曼华.论关山月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的发展观[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1):32-37.

[9] 陈俊宇.适我无非新——试论关山月20世纪50年代写生历程[J].美术研究,2015(1):42-48.

[10] 古秀玲.由《虾球传》试论关山月1949年香港艺术活动[J].美术学报,2012(1):34-41.

[11] 万新华.关山月东北写生之考察[J].美术学报,2012(6):12-15.

[12] 丁澜翔.人民的风景——20世纪50年代关山月与北京地区画家艺术中的首都及其视觉性[J].美术研究,2015(1):37-41.

[13] 庄程恒.新中国画家笔下的异域与友邦——关山月波兰写生系列作品回顾[J].西北美术,2014(3):52-57.

[责任编辑 文 俊]

2016-10-18

曾 科(1985—),男,湖南常德人,博士,馆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

J212

A

1009-1513(2017)02-0038-04

猜你喜欢
关山月中国画创作
“没有风格,就是我的风格”——关山月先生作品赏析
画家关山月的信仰
中国画
画家关山月的信仰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关山月随想
《一墙之隔》创作谈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