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宪标,李 慧,刘 鹏
(1.广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2.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艺术设计系,广西 桂林 541006)
尊重历史 融入现代
——谈话剧《秋声赋》的舞美设计
刘宪标1,李 慧1,刘 鹏2
(1.广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2.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艺术设计系,广西 桂林 541006)
1944年2月至5月,欧阳予倩、田汉、李文钊等知名文化人士积极奔走,在被誉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第一座伟大建筑”的广西省立艺术馆,组织举办了一次盛况空前的“西南剧展”活动。西南8省近1000名戏剧工作者参与,共演出60多个剧目170多场,为桂林历史文化和抗战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了纪念西南剧展70周年,缅怀抗战时期文化工作者们的救国情怀,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启动了“新西南剧展”工程,文学院黄伟林教授、刘铁群教授策划了“新西南剧展”活动,指导学生重新改编、排演了抗战时期的经典话剧,重温“西南剧展”,缅怀当年的岁月。其中有田汉的《秋声赋》《桃花扇》,欧阳予倩的《旧家》,夏衍的《芳草天涯》《秋声赋》为作为活动的主打剧目。每一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特殊气质,是这个时代审美的集中体现。重排70年前的话剧《秋声赋》,舞台美术设计体现了“尊重历史、融入现代”的理念。
新西南剧展;《秋声赋》;舞台美术;话剧;视觉设计
舞台美术是戏剧和其他舞台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新媒体的运用等,它们的综合设计称为舞台设计。其任务是根据剧本的内容和演出要求,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中运用多种造型艺术手段,创造出剧中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审美,如何在“尊重历史融入现代”的理念下,创作出一个即具有现代审美又带有40年代特色的舞台美术作品,将是本文将重点探讨的问题。创新的定位应该建立在舞台美术自身艺术特性的基础之上,寻找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创作手段,使《秋声赋》的舞台设计,特色鲜明并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1944年2月15日到5月19日在桂林举行了一个被称作“西南剧展”的戏剧盛会,剧展持续94天,吸引了近千名戏剧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参加,观众人数超过10万人次,影响远至海外。美国戏剧评论家艾金生在当时的《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高度评价这次活动:“这样宏大规模的戏剧展览,有史以来,除了古罗马时代曾经举行外,还是仅有的,中国处在极度艰辛环境下,而戏剧工作者还能以百折不挠的努力,为保卫文化,拥护民主而战,功劳极大。”西南剧展是桂林抗战文化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现代戏剧史上空前的盛举。
话剧《秋声赋》是国歌作者、著名剧作家田汉的自传之作。抗战爆发后,长期在上海从事戏剧运动的田汉辗转长沙、武汉等地,1939年到了桂林,1941年秋天创作了话剧《秋声赋》。该剧以抗战桂林文化城为背景,写了文化人徐子羽与妻子秦淑瑾、恋人胡蓼红的爱情婚姻冲突,以及秦、胡双方在大敌当前、民族大义面前的和解。该剧体现了田汉话剧的诗性风格及其“戏剧加歌曲”的独特韵味,是田汉话剧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1941年12月28日,由上海戏剧家瞿白音导演的《秋声赋》在桂林国民大戏院上演,曾经创下连演8场的纪录。民国、桂林抗战文化城、西南剧展、抗战时在桂林、时空遥远的故事,这一切都对我们有着深深的吸引力,吸引着我们去了解那段苦难而辉煌的时光。
黄伟林教授在“从西南剧展到新西南剧展”的文中写道“话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在剧本层面,它是文学;在舞台层面,它是艺术。直观层面,它涉及参与者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和写作水平;抽象层面,涉及参与者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以及综合素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有80年的话剧传统,既说明话剧对文学专业的重要价值,也表明广西师范大学有丰厚的话剧积累。正是在这样厚重的文化底蕴之上,我们创意策划“新西南剧展”,试图将广西师范大学的话剧文化做一个新的整合和提炼,推上一个更高的境界。”[1]
色调一般在绘画中出现的词,指的是一幅画中画面色彩的总体倾向,是大的色彩效果。在大自然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不同颜色的物体或被笼罩在一片金色的阳光之中,或被笼罩在一片轻纱薄雾似的、淡蓝色的月色之中;或被秋天迷人的金黄色所笼罩;或被统一在冬季银白色的世界之中。这种在不同颜色的物体上,笼罩着某一种色彩,使不同颜色的物体都带有同一色彩倾向,这样的色彩现象被称为色调。
在舞台美术中,色调不仅能够营造出戏剧所发生的时代气息和情调,表达出特定的思想感情,而且还对观众有着极其强大的感性影响。在进行色调确定的时候,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到舞台剧的时代气息,而不应该去做主观的论断。在舞美设计中,色调要紧随主题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具体的舞美设计中,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便更加准确、到位地确立好舞台色彩的基调。
话剧《秋声赋》是20世纪40年代发生在桂林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故事。在这个时期是中华民族受苦受难的时期,全国人民都在同仇敌忾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者,虽然经历着巨大的苦难,但是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空前高涨。作为大后方的桂林,一方面不断承受着日寇飞机的轰炸,一方面有大批的文化人涌入桂林,在这个西南小城形成了文人荟萃、出版繁盛、各类展览不断、书店林立的文化繁荣景象,对中国的抗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田汉的话剧《秋声赋》就是在这个时期上演的,在研究了历史背景后,我们首先确定了《秋声赋》的主色调,决定采用用黑白和少量的暖色来作为舞台主色调。这种色调犹如我们看到的20世纪40年代书籍上的图片,那个时代由于彩色照片还没有发明,所以报刊上只有黑白照片,由于经历了几十年,黑白照片都已经发黄、变旧,在视觉上有着强烈的历史感,符合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感觉。这种先入为主的视觉图像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表和特色。这样的一种视觉记忆,也是我们决定采用类似黑白照片式的色调来表现时代气息和记忆的原因。
舞台布景是舞台演出视觉形象中构成景物环境实体的部分,它与灯光、化装、服装等共同综合塑造演出外部形象,帮助演员表演,揭示剧本内涵。
1.传统手绘布景
在传统的戏剧舞台上,一般采用在棉布上用水粉颜料绘制的布景。传统的布景绘制一般采用棉布为底,再用水粉颜料一层层薄绘的方式,这种绘制方式可以使画面细节刻画深入,又不至于剥落,因为舞台布景很大,一般都有100平方以上,在运输过程中要折叠,传统的布景绘制需要有大量的人力和时间的投入。传统手绘布景吸光性较好,舞台灯光可以较为均匀地为布景上色,舞台美术师在绘制的时候很好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理解,是舞台上的绘画创作,但是制作周期较长,耗费人力物力较多。
2.现代舞台背景
现在的话剧演出背景也有采用投影或者LED屏的方式呈现的,但是这个方式虽然方便快捷,但是由于投影或LED屏幕发光,对舞台上的灯光影响很大,所以专业的话剧演出较少采用,只有非专业或者电视节目晚会等会采用这样的方式。这种舞台背景的制作基本可以用电脑完成,方便快捷,对人力、物力的要求就不像传统手绘布景这么大,但是过于快餐化,而显得缺乏文化魅力。
3.手绘与现代喷绘技术的结合
我们考虑到《秋声赋》演出的时间较紧以及精力等因素,最后还是决定采用折中的办法。先用油画绘制1米左右的小图,再翻拍后用喷绘技术放大成演出的布景。喷绘技术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常用的技术,它方便快捷,在广告领域运用极其广泛。随着这个技术的发展,喷绘的材质也有了很多的选择,现在可以直接打印在油画布上,有的甚至可以直接打印在立体的材料上,由于精度很高,可以和原作比较接近。
选用这种方式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布景设计中,我们非常强调民国时期桂林城市的感觉,如果再现民国时期的历史风貌,我们只能利用老照片,但是我们能够找到的历史照片都非常的小,别说打印成120平方大小的布景,就是冲印照片也只能印出邮票大小。另外照片总归是照片,照片光滑平面和绘画是无法比的,绘画讲究用笔、笔触、厚薄、色彩,情绪等等,能很好地体现一种绘画的创作和怀旧的气氛。
改编后的《秋声赋》为五幕话剧。每一幕都是一个不同的场景,这就要求有5块场景来构成景物环境实体的部分。话剧《秋声赋》里的场景都是以民国时期桂林和长沙的真实生活场景为背景的。根据剧本描述,第一幕是徐子羽在桂林的家,位置应该是现在的訾洲附近,从这里可以远望象鼻山。第二幕是榕湖边的旅馆里,从旅馆的窗户望出去是榕湖,位置应该是现在桂林市的阳桥附近。第三幕是七星岩前面,七星岩是当时躲避飞机轰炸的岩洞。第四幕是长沙徐子羽家,外面是被轰炸后的长沙街景。第五幕同第一幕相同,只是多了一轮明月。七十年过去了这些景象都已经改变的太多,直接用这些地方的现在的图片已经无法呈现出当时的景象,所以只能去寻找桂林的老照片,再根据剧本上的场景和地理位置筛选老照片,再把景物进行拼合,以期望能尽量还原当时的场景。
我们把绘制出来的每一幅油画用高像素的数码相机扫描式拍摄出六张照片,再把这些照片在电脑里进行拼合,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件,这个很大的电子文件就可以喷绘出一块120平方米的布景,很好地解决了手绘和喷绘的关系。完成后的布景,色调非常统一,色彩和绘画的笔触、肌理在灯光的照射下非常的和谐,用现代的喷绘技术和绘画结合,很好地营造了舞台浓浓的20世纪40年代的气氛。
新媒体技术是近十年来诞生的一个名词,基于互联网技术下的新媒体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与作为媒体的信息服务功能,是网络经济与传媒产业实现对接的最佳选择。新媒体技术实现了传统的图文向以视频为主的转变。新媒体技术诞生以来,取得了快速发展,它具有互动性、虚拟性以及低廉性等优势,在现代艺术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在舞台美术设计中也越来越多的使用到了新媒体技术。
视频显示技术是新媒体的一个主要的方向,在现代的舞台美术中有较多的运用,特别是在晚会、大型的活动,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徐徐展开的巨幅画卷,就是通过LED面板来实现,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震撼。通过大型投影及LED面板的使用,基于互联网控制,能够实现各式各样的舞台美术效果。技术主要有银幕、灯光、投影等,这些技术极大地丰富了舞台美术的造型、语言以及表达方式等。基于这样的一些思考,我们就考虑把视频的方式加入《秋声赋》的舞台美术设计中。
多媒体制作特别是视频制作这块是我们的强项,在和总策划、导演、编剧仔细研究了剧本和时代背景后,我们决定在《秋声赋》的开场部分加入一段3分钟左右长度的视频,用这段视频来引导观众进入历史和背景介绍。西南剧展和话剧《秋声赋》都是70年前的事了,现在只有研究戏剧的人或者从事戏剧工作的人,才了解70年前在桂林举办的西南剧展,但是现在的很多观众都不了解这段戏剧历史。为了更好地把观众带入那段历史和宣传新西南剧展,我们设计了在《秋声赋》开场视频。
视频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历史的回顾,第二部分是当下《秋声赋》剧组正在做的事情及剧情简介,视频利用历史图片资料和现在实拍的活动素材以及黄伟林老师凝练、诗意的字幕文字呈现。用AE制作了大量的视觉特效画面,剪辑出一个简洁、明快、视觉有着很强视觉震撼力的视频。用短短两分多钟的视频,强化历史和文化传承以及视觉冲击力,用视觉轰炸的方式把观众带入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时期。最后从演出的效果看这个视频还是非常的成功的,包括在上海菁菁堂的演出,不但很好地服务了剧情,话剧《秋声赋》增添了看点并很好地宣传了新西南剧展,更重要的是对话剧舞台美术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扩展。
海报又称招贴画,通常指招贴在街头墙壁或挂在橱窗的大幅画作,主要以其醒目的画面和文字组合来吸引人的注意,达到宣传的目的。海报是一种信息传递艺术,是向大众化传达信息的工具。好的海报不但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还必须有相当艺术感染力。
在设计《秋声赋》海报时我们首先研究了它所要传达的内容,这是一幅文化海报,我们首先要确定优雅、深沉文化气质,要通过它传达出一种既有传统内涵又有现代气息的东西。抗战时期有很多著名的画家在桂林居住,他们为了宣传抗战,在这里创作了许多的木刻版画,著名版画家黄新波就在桂林创作了他的著名作品《他并没有死去》,著名画家赖少其也在桂林创作了他的抗战木刻《抗战门神》。为了在海报设计上突出历史感和抗战元素,我们决定在海报人物形象处理上借用用了木刻版画的形式,把人物图片用电脑进行加工处理,使画面形成简洁、有力的黑白对比效果。
在海报色彩的处理上,我们也采用了古为今用的原则,借用了欧洲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单纯、归纳、夸张、平面的色彩处理方式来实现。19世纪下半叶,一个叫工艺美术的运动在欧洲兴起,这个运动最早起源于英国的一场设计改良运动,后来就逐渐发展到全欧洲甚至到了美国,这场也被称为“新艺术”的运动波及到艺术的各个领域,平面设计领域是“工艺美术”运动最有有成就和影响深远的领域,它扭转了运动前海报设计上的复古风格,为现代设计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的海报形象处理趋于平面化、线条肯定和明确,经过归纳后的色彩单纯而平面。《秋声赋》海报最后采用了饱和度较高的黄色和蓝色,画面中占据主要位置的剧中主要人物为蓝色和白色,和背景纯净的黄色在画面中形成鲜明的对比,纯黑色的景物衔接了这两个对比强烈的色彩,使得画面对比中有和谐、和谐中有对比,较为恰当地诠释了《秋声赋》的主题。
黑川雅芝在其《设计修辞法》中说道“在设计作品中,尝试着探寻每件作品背后的主宰思想是什么?作品表达了什么?采用了怎么样的表现手法等等问题”[2],当然每件作品背后都蕴藏着思想,我们无法一一用语言来表达,即便如此,我还是在话剧《秋声赋》的舞美设计中,寻找中心思想、外在表现或者表达手法,尝试坚持“尊重历史融入现代”的这一设计理念,不断从传统、从历史去吸收设计营养。当然我们也不是一味的复古主义,在吸收传统、尊重历史中也要融入当下的艺术审美和新技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舞台艺术作品。
[1]黄伟林.从西南剧展到新西南剧展[J].贺州学院学报,2014(3).
[2]黑川雅之.设计修辞法[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4.
[3]胡妙胜,有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教材舞台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4]郑国良.西方舞台设计史——从古希腊到十九世纪[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Respect for History,Integration to Contemporary:On the Stage Art Design of Modern Drama The Autumn Sound
LIU Xian-biao1,LI Hui1,LIU Peng2
(1.Academy of Fine Arts,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 Lin Guang xi 541006;2.Art Design Department of Lijiang Colleg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 Lin Guang xi 541006)
From February 1944 to May,Ouyang Yuqian,Tian Han,Li Wenzhao and other famous cultural activists held Southwest Theater Exhibition in Guangxi Provincial Art Museum known as “The First Great Building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Drama”.About 1000 theatre workers from 8 provinces in Southwest part of China took participation into the theatre exhibition.More than 60 plays that contained not less than 170 actions are performed.The theatre exhibition had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both the historical culture of Guilin and the Anti-Japan War culture.In order to celebrate the culture workers’patriotism during the Anti-Japan War,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organized“New Southwest Theater Exhibition”in 2005 in memory of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Southwest Theatre Exhibition.Both Professor HUANG Wei-lin and Profess LUI Tie-qun at School of Literatur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schemed out the“New Southwest Theater Exhibition”.They instructed students to adopt,perform a series of classic modern drama among which there were The Autumn Sound and The Peach Blossom Fan by TIAN Han,Notable Former Families by Ouyang Yu-qian and Fragrant Grass All Over the World by XIA Yan.The Autumn Sound was the most important one.Every historical age has its unique Zeitgeist which is an epitome of aesthetics.Stage art design reflects the idea of respecting for history and integrating into the modern era.
New Southwest Theater Exhibition;The Autumn Sound;stage art;modern drama;visual design
A
1673—8861(2017)03—0098—04
2017-06-15
刘宪标(1969-),男,山东微山人,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影像艺术。
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5JGZ111)、广西2015年度文化精品项目。
[责任编辑]肖 晶